常提兩伊戰爭,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芶志強明瞭一知了


兩伊戰爭是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間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個人如此,國家也是如此。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戰爭都是一場瘋狂的豪賭,在決定開戰前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層都會慎之又慎綜合權衡各方利弊。這意味著戰爭絕對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必然有其深刻的邏輯原因,那麼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何在呢?事實上在兩伊戰爭爆發前伊朗和伊拉克兩國之間的矛盾就已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伊朗和伊拉克之間有1200多千米的邊界線。在歷史上伊拉克所處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相繼由阿卡德王國、烏爾第三王朝、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統治。然而自從新巴比倫王國被波斯帝國吞併以來的兩千餘年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就再沒成立過獨立的國家,在這兩千餘年的時間裡兩河流域先後被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帕提亞帝國、薩珊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這其中的波斯帝國、帕提亞帝國、薩珊波斯帝國都興起於伊朗高原,換句話說歷史上伊朗的疆域曾多次覆蓋過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雙方的邊界線上出現了一塊模糊地帶: 阿拉伯河是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阿拉伯河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為伊朗和伊拉克兩國的界河。1847年當時統治伊拉克的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王國簽訂協議:阿拉伯河以波斯一側的淺水區域為界,也就是說奧斯曼帝國掌握著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雙方計劃重新劃分國界,但隨即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取消。1918年隨著同盟國陣營在一戰中的失敗,作為同盟國成員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肢解,伊拉克就是從這時被從奧斯曼帝國分割出來成為英國託管地。1921年8月伊拉克王國獨立,於是當年波斯王國同奧斯曼帝國的邊界糾紛就成為了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1937年伊拉克與伊朗簽訂協議:又將國界畫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線的中間位置,也就是兩國各分一半。不過該協議的簽訂並未給兩伊之間的領土糾紛畫上句號:伊朗的胡齊斯坦省(伊拉克稱阿拉伯斯坦省)有10%的領土原為伊拉克所有,但在1923年被劃入了伊朗,伊拉克方面就始終堅持認定伊拉克對該地享有主權。而阿拉伯河作為伊拉克唯一進出波斯灣的出海通道對伊拉克具有無比重要的戰略意義,伊拉克認為要將阿拉伯河水道與伊朗平分是對伊拉克大大不利的。

伊朗是以波斯人為主的國家,波斯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6%左右,語言以波斯語為主。而伊拉克以及中東絕大多數國家以阿拉伯人佔多數。波斯人一直把1400年前加西亞之戰中被阿拉伯人打敗看成是永遠的恥辱,在他們看來:當波斯人和希臘、羅馬、古印度、古中國等古典文明並立時阿拉伯人還是沙漠中的遊牧民,事實上阿拉伯帝國在征服波斯後雖然使波斯皈依了伊斯蘭教,但阿拉伯文明自身也被波斯文明同化了不少——我們今天所謂的阿拉伯數字其實就是從印度經由波斯傳入的阿拉伯。這就使波斯人在面對阿拉伯人時具有一種負責糾結的心態:一方面波斯人對歷史上自己曾被阿拉伯人征服引以為恥,另一方面又始終以祖先曾經的輝煌為榮並在阿拉伯人面前自覺高人一等。波斯復國後在其西南部的胡齊斯坦省及波斯灣沿岸地區生活著一部分阿拉伯人,這裡的阿拉伯人就像當地波斯在阿拉伯帝國統治下一樣不斷髮動起義,追求民族獨立,這就加深了波斯和阿拉伯兩大族系之間的矛盾衝突。此外在伊朗和伊拉克國內均存在作為少數民族的庫爾德人,而兩國均支持對方境內的庫爾德人取得民族獨立以削弱對方。儘管伊朗在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後皈依了從阿拉伯地區傳來的伊斯蘭教,但伊朗信奉的是伊斯蘭教什葉派,而伊拉克儘管也是一個擁有大量什葉派人口的國家,但以薩達姆為首的統治階層卻出自遜尼派,與此同時遜尼派也是阿拉伯各國的多數派。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運動,此後伊朗建立了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政教合一體制並積極試圖對外輸出伊斯蘭革命,而伊拉克境內龐大的什葉派人口就成為伊朗重點爭取的對象,這直接威脅到了以薩達姆為首的伊拉克遜尼派統治階層的既得利益。

就在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運動的1979年薩達姆就任伊拉克總統,不過相比伊朗激烈的革命運動而言:薩達姆是通過一場“宮廷政變”迫使伊拉克前總統讓位於自己,在這一過程中伊拉克在經濟、軍事、社會等各方面都沒發生太多的動盪。相比之下伊朗在經歷劇烈的革命運動後對效忠原政權的政府和軍隊成員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一時間伊朗的財政、軍隊、社會體系出現混亂局面,而伊朗新政府的革命輸出之舉使其與周邊阿拉伯國家以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關係迅速惡化,伊朗在國際上一時處於相對孤立的狀態。這在薩達姆看來正是他打擊伊朗進而攫取中東霸權的天賜良機——薩達姆試圖將對伊朗的戰爭塑造成為阿拉伯人對波斯人的民族宗教聖戰,使自己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萬眾敬仰的英雄,於是他假裝站在阿拉伯國家的整體利益時提出了一個和伊拉克並沒直接關係的問題——就是在霍爾木茲海峽上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的歸屬問題。這些島嶼原本歸英國所有,60年代後英國將其控制權交給沙迦。1971年11月英軍撤走後伊朗便出兵佔領了這些地區,然而僅僅一個月後沙迦從英國統治下獨立並與阿布扎比、迪拜、富查伊拉、烏姆蓋萬和阿治曼5個酋長國組成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簡稱阿聯酋)。由於這些島嶼靠近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佔領這些島嶼後擴大了其在海峽地區的控制能力,引發了伊拉克的擔憂,於是薩達姆將自己擺在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領袖的位置上要求伊朗將這三座小島歸還給阿聯酋。但作為直接受益者的阿聯酋並不領情——公開聲明這三座島嶼是阿聯酋與伊朗的問題,和伊拉克並無關係。不過對薩達姆而言:這不過只是他發動對伊朗的戰爭的藉口而已,阿聯酋的態度其實根本無所謂,於是在1980年9月22日薩達姆撕毀了此前同伊朗訂立的邊界條約,正式開始發動同伊朗的邊界戰爭。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兩伊戰爭是伊朗和伊拉克兩國在1980年至1988年時發生的一場邊境戰爭。這場戰爭不僅時間曠日持久,而且還使伊拉克和伊朗雙方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1988年8月,已經兩敗俱傷的伊拉克和伊朗最終宣佈停火,將這場持久戰爭劃上了句號。


事情的起點可以追溯到伊朗在1979年2月所發生的伊斯蘭革命。在伊斯蘭革命中,伊朗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而宗教領袖霍梅尼開始上臺執政。由於霍梅尼奉行堅定的反美政策,導致伊朗陷入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動搖的形勢中。同時,美國又宣佈與伊朗斷交,斷絕了伊朗的先進武器來源。

而當時的伊拉克正處於國富兵強的階段,其領導人薩達姆在積極謀求海灣地區的霸權。薩達姆想趁伊朗衰弱之際入侵伊朗,並解決伊朗和伊拉克的邊界爭端。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邊境上的軍隊在薩達姆的命令下,突然向鄰國伊朗發動全面進攻。戰爭爆發之初,伊拉克憑藉從美國、歐洲那裡得到的經濟和軍事的支持,一舉奪下了伊朗大片領土。而反觀伊朗方面:在伊斯蘭革命中,許多巴列維王朝的優秀軍官相繼被殺,軍隊戰鬥力大打折扣,所以在和伊拉克的初次作戰中節節潰敗。不過到了10月份,伊朗的防禦陣勢終於展開,雙方隨即進入了長達8年的拉鋸戰中。這場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四點:

第一、石油爭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想控制波斯灣西北部,壟斷整個海灣地區的石油貿易。可是周圍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全在伊朗人的控制之下,影響了伊拉克的石油出口貿易。

第二、領土爭端:伊拉克和伊朗的邊界線長達1200多公里,存在許多爭議領土。而由於伊朗和伊拉克的力量相差不大,因此領土爭議一直未能解決。

第三、民族矛盾:伊朗是古波斯帝國的後裔,而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在歷史上,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有很大的矛盾,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就是被默罕默德的阿拉伯帝國所滅。

第四、宗教矛盾: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是一個“遜尼派”的穆斯林,而作為“什葉派”穆斯林的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一直在煽動伊拉克民眾,希望他們可以起義推翻薩達姆的政權,這也是薩達姆要對伊朗發動入侵的原因之一。


中外歷史


兩伊戰爭發生在80年代,從1980年開始,打到1988年,俗稱八年戰爭。戰爭以薩達姆派20萬軍隊全面入侵伊朗開始。而伊拉克之所以發動戰爭,主要是三個原因:



第一,領土糾紛。伊朗和伊拉克有著1200公里的邊界,而主要的矛盾在於水源阿拉伯河的劃分上。而且阿拉伯河那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因為科威特的獨立,使得出海口十分狹小,對此薩達姆一直耿耿於懷。而且,在波斯灣出海口的幾個島嶼,大通布島等都被伊朗佔據,對伊拉克形成封鎖之勢,因此,薩達姆急需改變現狀。



第二,宗教矛盾。伊拉克是以什葉派為主的國家,但是統治階層薩達姆屬於遜尼派,本來民族矛盾就很深。而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什葉派的霍梅尼上臺,極力對伊拉克輸出革命,煽動伊拉克什葉派反抗。這對薩達姆來說是存亡問題,不能忍。



第三,也就是老大之爭。薩達姆上臺後,伊拉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成為高收入國家,而且薩達姆還建立了上百萬的龐大軍隊。因此野心膨脹,其想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或者老大,而最大的阻礙就是伊朗。而且,此時伊朗的勢力不如伊拉克,這也給薩達姆攻擊伊朗的信心。於是在美國的支持下,薩達姆1980年,率先開戰,剛開始勢如破竹,但是很快陷入僵持,一打就是八年,正是兩伊戰爭徹底削弱了伊拉克,為薩達姆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歷史真相背後


“兩伊戰爭”號稱“用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打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水平的戰爭”。

就戰爭的起因,從民族、宗教、領土等各方面都解釋得通,卻又沒辦法單獨成立。

雖然當時的伊朗和伊拉克有著非常多的矛盾,但絕沒到不可調和而必須用戰爭的方式來解決的程度。

聽聞知事認為,更多的則是薩達姆希望趁著伊朗“伊斯蘭革命”剛剛完成,並大力清洗舊國王軍隊的虛弱期“趁火打劫”為自己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撈取政治資本。

薩達姆侯賽因

民族矛盾——波斯與阿拉伯;

波斯人與阿拉伯人的民族矛盾由來已久、根深蒂固。

在戰爭爆發前後,雙方都極盡所能的相互謾罵,長期的民族矛盾使得雙方都擁有充足的子彈,並“引經據典”。

比如伊朗跟伊拉克吵嘴階段時,都喜歡用古詩罵人“飲駱駝奶,吃鱷魚肉的野蠻的阿拉伯人,喜歡暗箭傷人的阿拉伯人。”並且波斯人也有著對於阿拉伯人的文化優越感,“波斯人的狗都有涼水喝,阿拉伯人只能吃蝗蟲。”等等。。

而伊拉克則回罵對方“妖僧妖教(拜火教)”並討伐伊朗不使用星月旗而是使用太陽獅子旗。薩達姆則棄用伊朗人這個稱呼而直接使用波斯人以達到激化民族矛盾的作用。


這種吵架在歷史上屢見不鮮,阿拉伯人的反擊是用小冊子,標題是《上帝不應創造的三種生物——波斯人,猶太人和蒼蠅》

雖然看起來劍拔弩張,但千百年來雙方一直就是這麼爭吵而且樂此不疲,非要說這個就是雙方開戰的理由,顯然有些片面,並且霍梅尼上臺後伊朗已經開始了阿拉伯化。

教派矛盾——什葉派與遜尼派;

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

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之後,伊拉克的什葉派也希望複製成功經驗,將薩達姆這個遜尼派統治者以及他的世俗化政權一起搞掉。

同時伊朗也希望伊拉克能夠擁有一個什葉派政權,這樣政治影響力更大,也會更加穩定,基於此種判斷,霍梅尼開始輸出“伊斯蘭革命”。

伊拉克境內的幾個大型什葉派家族開始四處搞事情,極端組織活動一度非常猖獗。相對應的,薩達姆反擊的手腕也異常殘酷,除了鎮壓家族勢力,清剿反武裝力量(經常是以村莊為單位)以外,薩達姆還將什葉派八大領袖之一的薩爾德和他姐姐一家全部殺害。(這也成為他以後遭受審判的罪證之一)

而什葉派還以顏色,1980年4月1日在一次政治集會上,一個伊朗人扔出一枚手榴彈,並造成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受傷。

薩達姆立刻宣稱“伊朗應該為這次襲擊事件負責”。

如果非要找個導火索的話,那麼這件事成為兩伊衝突升級的導火索,雙方關係迅速惡化。

雖然看起來,兩國之間教派矛盾嚴重,但小編想說,在那個東西方陣營對立嚴重的年代,輸出革命的事情並不少見,而各國的一貫辦法就是“把籬笆紮緊”。如果單單認為伊朗輸出革命是“兩伊戰爭”的主要原因,好像有些偏頗。

領土爭端——阿爾及爾協議;

中東地區的領土基本都是英法兩國在殖民統治時期劃定的,這兩個攪屎棍無視中東各國的民族、宗教等實際情況,按照各自的需求劃定邊界,為以後中東地區埋下了衝突的種子。

比如伊朗一直認為巴林應該是伊朗領土,而伊拉克也認為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個省而已。

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領土爭端由來已久。

  • 伊朗的胡齊斯坦省(伊拉克稱阿拉伯斯坦省),這裡有10%領土原為伊拉克所有,但1923年被劃入了伊朗。(該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薩達姆要求把整個阿拉伯斯坦省全部拿到手,而不是10%。

  • 穆合瑪拉和阿巴丹之間沼澤地歸伊朗所有,而整個阿拉伯河歸伊拉克所有。這是1874年帝國主義統治時期劃定的,後來,雙方都不承認。

  • 直到1975年3月6日,在聯合國協調下,雙方才簽定了《阿爾及爾協議》,解決了邊界問題,在阿拉伯河問題上,伊拉克退了一步,承認雙方共管,航運費收來平分。作為回報,伊朗承諾不再用武器和資金去支持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游擊隊。

  • 為了挑起爭端,薩達姆提出一個和伊拉克沒有什麼關係的理由,就是在霍爾木茲海峽上的三座小島,薩達姆將自己擺在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領袖的位置上要求伊朗將這三座小島歸還給阿拉伯國家。但作為直接受益者的阿聯酋並不領情,公開聲明這三座島嶼是阿聯酋與伊朗的問題,和伊拉克並無關係。

1980年9月17日,薩達姆撕毀了《阿爾及爾協議》,宣佈整個阿拉伯河為伊拉克領土,並要求伊朗將霍爾木茲海峽上的三座島嶼歸還給阿拉伯世界。同年9月22日,伊拉克進攻伊朗“兩伊戰爭”爆發。

從上面這段可以看出來,薩達姆挑起“兩伊戰爭”的理由確是領土爭端,但就說“兩伊戰爭”是由領土爭端引起的顯然過於片面,最多隻能算作因素之一。

薩達姆的政治野心——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薩達姆登上總統寶座和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幾乎是同時完成的,都是1979年,但雙方的方法卻大相徑庭。

薩達姆依靠宮廷政變逼迫叔叔以及恩師的伊拉克總統貝克爾在電視上宣佈因病辭職,並將權利交予副手薩達姆。其過程非常平穩。

而伊朗“伊斯蘭革命”則是一場由下至上的以徹底顛覆巴列維王朝統治為目標的革命,雖然取得了成功卻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並且在革命勝利後,霍梅尼為了鞏固政權對舊國王軍隊進行了大清洗,使軍隊的戰鬥力大幅下降。

80年代中東的兩位政治強人霍梅尼與薩達姆

順利奪取政權的薩達姆政治野心持續膨脹,

他需要一場大戰來證明他是阿拉伯世界的英雄,就像埃及的納賽爾一樣,在蘇伊士運河國有化戰鬥中,雖然被英法聯軍打敗,但雖敗猶榮,成了阿拉伯楷模。

而正值國家變革虛弱期的伊朗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目標,薩達姆曾樂觀的認為,伊拉克軍隊可以在兩週內完成閃電戰,霍梅尼政權在猝不及防情況下會應聲而倒。然後伊拉克軍隊回國度齋月。

如果打敗伊朗,薩達姆毫無疑問會大大增強他在阿拉伯國家中的政治份量,並進一步推進他的阿拉伯世界世俗化進程,藉以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領袖。

這場戰爭我們習慣稱之為“兩伊戰爭”,但伊拉克人稱之為“卡迪西亞.薩達姆之戰”。卡迪西亞是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大戰之地,而後冠以薩達姆,其意義就不言自明瞭

薩達姆的野心從這場戰爭的命名就能夠看出來。。。


慘烈的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歷時八年的戰爭,其後果是造成近百萬人死亡,雙方的經濟都各退了二十年,為了贏得戰爭,伊拉克欠下了700多億鉅額債務,這也為薩達姆引來了殺身之禍。

戰爭進行到1986年的時候,伊拉克的徵兵線已經提高到50歲。而伊朗為了挽回前期的敗局不惜使用“人海戰術”,用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鋪出一條反攻到巴格達的大路,其慘烈程度可見一斑。


雖然戰爭已經過去了30年,但那場戰爭的結果至今也在影響著中東地區勢力格局。


最後說點歡樂的事兒,因為當時的冷戰格局,以及伊朗、伊拉克兩國的特殊性,雙方都得不到美、蘇兩大個陣營的明確支持。(私下裡還是做了不少手腳)這導致我們兩頭做生意,軍工企業賺的飛起,正值改革開放,軍隊要忍耐,可以說兩伊戰爭救了我們不少軍工企業,為現在的軍工產業留下了火種。。



聽聞知事


首先亮明觀點:兩伊戰爭的爆發絕不是偶然,是伊拉克和伊朗雙方長期存在的領土糾紛、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區域爭霸的集中體現!

首先,領土爭端。

這個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雙方就曾因為阿拉伯河流域產生領土糾紛。到了70年代,在阿爾及利亞調和下,兩國曾簽署一項折中的領土協議,明確歸屬問題。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出海口的必經之路,具有極大的經濟戰略價值。但是伊朗遲遲不肯履行協議,久而久之對伊拉克越來越不利,靠政變上臺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自然不肯善罷甘休,於是就萌生了訴諸武力收復領土的的心思!

其次,宗教問題。

兩伊都是伊斯蘭教國家,不同的是伊拉克是遜尼派當權,伊朗是什葉派當權。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當權派在兩國都只佔少數,兩派之間矛盾還比較深。特別是伊朗總統霍梅尼,上臺前曾經在伊拉克流亡10多年,在伊拉克什葉派中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後來霍梅尼領導“伊斯蘭革命”奪取本國政權,並企圖在海灣各國建立伊朗式的什葉派神權統治。而伊拉克又是最好的首要目標。

再次,爭奪區域霸權。

兩伊都是中東強國,都想在這個資源極為豐富的沃土上建立霸權,任何一方鬥倒另一方都會為建立自己的霸權鋪平道路。加上領土爭端和宗教衝突,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的矛盾。就雙方實力而言可以說是勢均力敵,但是伊朗革命剛剛結束不久,國內政局相對動盪,而伊拉克則軍政比較完備,於是薩達姆搶先一步動手。

薩達姆利用出訪中東各國大談海灣和平為煙幕迷惑伊朗,然後秘密在兩伊邊境集結重兵。1980年9月22日凌晨3時,伊拉克5個師約10萬兵力在1200輛坦克裝甲車引導下越過480公里國境線向伊朗發動全面進攻。

長達8年、傷亡超過150萬的用現代化武器、原始戰略戰術思想進行的兩伊戰爭由此爆發!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其實在歷史上,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就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曾經輝煌的波斯帝國,連威震天下的羅馬帝國都沒有能夠將其擊敗,反而使自身走向衰落。就在波斯帝國好不容易把羅馬帝國打的奄奄一息之際,自己實力也到了強弩之末。這個時候阿拉伯人逮住這個時機滅了波斯帝國,這是波斯人永遠無法忘記的心頭之恨。

兩伊戰爭前,波斯伊朗發生了伊斯蘭革命,推翻了親美的伊朗國王,佔領了美國領事館,並挫敗了美國的武力解救使館人員的重大事變,跟美國走向全面決裂。

伊拉克的世俗政權領導人薩達姆為了滿足自己的擴張慾望,成為阿拉伯國家的領袖,也進一步緊密跟美國的關係,想趁伊朗剛剛完成革命,正在進行內部清洗,國力衰弱、內外交困之際一舉拿下伊朗,實現阿拉伯歷史上祖先征服波斯人曾經實現過的輝煌。

美國自然是樂觀其成了,薩達姆立即躍馬揚戈,進軍伊朗。薩達姆這個人落到最後被絞死的悽慘地步,很多時候還是咎由自取。他這個人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眼高手低。按理說伊朗正處於極度虛弱之際,又受到歐美製裁,他還得到美國的暗中支持,打敗波斯人應該是手到擒來之事,但是伊拉克的大軍卻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威武。

跟伊朗一打就是八年,雙方都付出了慘重代價,反覆拉鋸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雙方居然把素有陸戰之王的坦克當做固定炮塔使用,還有很多軍事敗筆和荒唐戰例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軍事專家們的評價是用現代化先進武器打了一場一次世界大戰水平的戰爭。

那個時候我們跟西方關係不錯,兩伊鏖戰美蘇的武器消耗不起,就大量買我們質優價廉,很適合他們大量消耗的武器裝備,使我們很是發了一筆不小的軍火財,讓我們資金非常困難的軍工企業煥發了勃勃生機。

當然,伊拉克的戰術水平在兩伊戰後不久再次得到了檢驗,海灣戰爭期間百萬大軍、數萬坦克、裝甲、火炮的伊軍在聯軍摧枯拉朽的打擊下毫無還手之力。那些薩達姆引以為傲的鋼鐵洪流在他手裡簡直就是阻礙交通的廢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