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亲子,八贤王赵德芳为何不继承皇位?

陈瑭


说起八贤王赵德芳,看过一些古代戏曲故事的朋友都很熟悉,此人常常在忠臣良将被人诬陷的时候挺身而出,上打昏君下打奸臣,无人敢惹,其缘故也是因为皇位本来该是他的,但是由于他没有去做皇帝,所以皇帝就特别给他面子,什么事都由着他让着他。但其实这在历史上是并不存在的。



赵德芳是赵匡胤的第二个儿子,他上面还有个哥哥叫赵德昭,就连赵德昭都没有当上皇帝,他就更不可能了。

其实赵匡胤的死和赵光义当上皇帝这里面的事情扑朔迷离,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目前所有的解答都是猜测,但是就当时的情形来看,赵匡胤死前还并没有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的打算,反而他真的是很看重弟弟赵光义,封他为晋王,又是东京留守和开封府尹,这基本上就是党政军一起抓了,无论是名头和实权乃至手中的兵马和筹码,都比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要多,这也许是赵匡胤觉得他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刚刚50岁,时间还很多,所以还没有为立太子打算。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他没有立他的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的打算,不然他不应该在儿子赵德昭都已经25岁的情况下还不培养他做太子,而这个时候的赵德芳也已经18岁了,另外金匮之盟也不能完全被否认掉。


在烛影斧声的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清楚,我们这里不做评论,那么在赵匡胤死后,赵德芳就有可能继承皇位吗?可能性也是很小的,虽然宋皇后有意立赵德芳为帝,但是很显然她做不了主,比如她让太监王继恩去叫赵德芳,但是王继恩却去请了晋王赵光义,如果不是赵光义和王继恩之间有约定的话,那么就是王继恩自己认为宋皇后的做法很可能挑起朝廷中的内乱,于是自作主张去请了赵光义,因为如果去请赵德芳的话,那么年龄比赵德芳大了七岁的赵德昭肯定不愿意,这很可能会导致他们兄弟反目,然而更厉害的主是赵光义,这个人大权在手而且很有谋略,而且赵匡胤一直都很欣赏他这个弟弟,所以王继恩就是权衡再三,应该也是要去请晋王赵光义。


当王继恩把赵光义喊来以后,宋皇后当时也没有反对,只请赵光义照顾他们母子,赵光义就说以后共享富贵。这也说明当时大家都是认可赵光义做皇帝的,如果说宋皇后让王继恩去请赵德芳是想让他做皇帝,那也是打她自己的小算盘罢了,而且赵德芳并非她的亲生子,她只不过比赵德芳大了六七岁而已。

赵德芳只活到了23岁,他和他的哥哥赵德昭都没有活过赵光义,当然更不可能当皇帝了,不过虽然赵德芳没有当上皇帝,但他的后人有很多都做了皇帝,比如南宋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赵眘是其六世孙,之后的南宋朝廷基本上就在他这一系向后延伸,只有宋理宗赵昀是赵德昭的后人,但也是过继给赵德芳的后人宋宁宗做儿子的。



科普大世界


老赵家有太多的秘密,比如“金匮之盟”的立储秘密;比如“烛影斧声”的死亡疑云;还有赵匡胤两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的英年早逝。

关于赵德芳为什么不继承皇位的问题其实不算是个问题,因为他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只是赵匡胤的庶子,其实皇位的继承人争议问题应该出现在赵匡胤嫡子赵德昭和弟弟晋王赵光义两人身上。

赵光义当年随着赵匡胤南征北战,又在北周世宗柴荣去世后,发动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光义一直是赵匡胤最大的支持者。赵匡胤建国后不久,母亲杜太后病重,赵匡胤一直侍奉在母亲床前,看起来母慈子孝,然后杜太后却提出来一个要求,让赵匡胤百年之后,由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然后四弟赵延美,后赵德昭)。杜太后的理由就是柴荣去世后,年幼的柴宗训继位导致国灭,所以为了防止赵匡胤去世后也出现这种情况,不如直接传给壮年的弟弟。赵匡胤答应后,杜太后又让赵普做了一个见证,记录下来,存在了金匮之中,史称“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还是个疑问,倘若真的存在,也是细思极恐,杜太后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又为什么会说出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呢?难道杜太后和武姜、窦太后一样偏心如斯?毕竟在961年,赵匡胤只有35岁,赵光义23岁,赵德昭11岁,赵德芳3岁(赵匡胤有四子,长子和幼子都早夭,此处不提)。

杜太后如何得知35岁的赵匡胤会早死而孩子到时立不起来?四姑娘只能认为杜太后是不喜欢赵匡胤这个儿子,而喜欢更小的赵光义。所以逼着赵匡胤立赵光义。但是赵匡胤肯定是不愿意的,只是不能忤逆母亲的意思,就答应了下来,希望以后徐徐图之,所以直到赵匡胤去世的时候,都没有立下太子,而且嫡子赵德昭和庶子赵德芳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封王,赵光义却是晋王和开封府尹。

976年冬天,赵匡胤50岁,突然在和赵光义喝酒后死亡,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疑云,后赵光义继位,成为宋太宗,其实按照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最先知道赵匡胤去世的是宋皇后。宋皇后第一时间让心腹太监王继恩去宣赵德芳进宫(为什么不是赵德昭,有人认为是宋皇后更亲近赵德芳,有人认为或许是赵匡胤的意思),然而,王继恩却有自己的打算,毕竟赵光义的势力要远远大于赵德芳,于是赵光义被请进了宫,宋皇后一看,知道大势已去。

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然后赵光义就愉快的做了皇帝。正是因为宋皇后这一出,再加上后来的南宋王朝,多位皇帝都是赵德芳的后人,于是世人对赵德芳多了很多幻想,也就有了八贤王赵德芳的很多故事,以及对赵德芳不能继承皇位的感慨,而赵德芳的二哥、赵匡胤的嫡次子赵德昭则相对暗淡很多。

但是不论是赵德昭还是赵德芳,都英年早逝,令人扼腕。赵德昭去世的时候28岁,赵德芳去世的时候仅为23岁。

979年,赵德昭跟随赵光义攻打幽州,赵光义在一天晚上突然不知所踪,军中有人提议让赵德昭继位,赵德昭惶恐拒绝,然而赵光义却为此很不高兴,又加上战事不力,固久久没有论功行赏,赵德昭有次提醒赵光义,被赵光义以“等你做了皇帝,再来行赏吧”给怼了回去。

赵德昭为此胆战心惊,惧怕会有祸患,回到家中自刎而死。

而赵德芳在宋太宗时期遂屡有升迁,却未封王,981年,赵德芳病死,先后几次追封,最后定为秦王。或许是赵光义的压制,或许是年轻还未来得及,总之赵德芳生前并没有什么作为。不过赵德芳虽然23岁就去世,却子嗣兴旺,到了南宋时期,赵德芳的后人竟有不少做了皇帝,兜兜转转,世事难料。


萧晓四姑娘


  赵德芳本有机会继承王位,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个宦官的出现,让他错失皇位!

  在历史中,赵德芳并没有受封八贤王。他是宋太祖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只是宋太祖的普通妃嫔,在历史上全无记载。不过,他很幸运,在九岁时,宋太祖重新迎娶了一位新皇后。

  新皇后姓宋,乃是朝中老将之女,她入宫时,不过十七岁。为了让宋皇后的地位更加稳固,宋太祖特意把两个儿子都叫来,让宋皇后挑一个抚养。

  其实也就是让宋皇后认一个孩子当养子。如此一来,宋皇后以后即便没有生育孩子,也可以有一个依靠。

  当时宋太祖长子早死,二子赵德昭比宋皇后还大一岁,并且赵德昭乃是宋太祖原配所生的孩子,身份高贵。

  因此,宋皇后自然选择赵德芳当养子。一晃八九年过去,宋皇后始终没有生育子嗣,她与赵德芳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并且,在开宝年间,宋太祖还为赵德芳做主,迎娶河南府尹、彰德节度使焦继勋的女儿。

  开宝末年,宋太祖两次提议迁都,想要将都城从开封迁移到河南洛阳。结果找到了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的强烈反对!

  赵光义为何反对?只因开封府乃是他的地盘,他在开封经营了十多年,京城的军队基本被他掌控。可若是宋太祖迁都洛阳,那么,他多年经营便会付之流水。

  一旦顺利迁都,那赵德芳的力量必然极大,很有可能顺利登基。

  本来,开宝九年的宋太祖只是五十来岁出头,身体还十分强健。按照他的打算,是先搁置迁都争议,先把北汉拿下来再说。可是,赵光义却知道,一旦北汉平定,那他就再无机会出手。

  于是,趁着宋太祖将心腹将领都调出京城,挥师北伐之时,赵光义勾结御医,给宋太祖下毒,与其勾结的还有宋太祖赵匡胤身边的大宦官王继恩。

  在史学大家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而以亲事一人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医官贾德玄先坐于府门,问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门者,曰‘晋王召’,出视则无人,如是者三。吾恐晋王有疾,故来。”继隆异之,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趣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遂与王雪中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问曰:“德芳来邪?”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德玄后为班行,性贪,故官不甚达,然太宗亦优容之。

  从以上故事可知,在宋太祖去世之后,宋皇后有意宣召赵德芳入宫,接掌皇位。可是,大宦官王继恩早与晋王赵光义勾结,竟然枉顾皇后命令,传赵光义入宫。

  有王继恩做内应,赵光义就可以宣称他是得了兄长遗诏入宫。宋皇后当时如果反抗,保不齐就会血溅五步,加上赵光义撒谎说会善待嫂嫂,宋皇后于是选择了沉默。

  事实上赵光义一旦继位,就将宋皇后幽禁了起来。赵德芳心念养母大恩,几次要去见宋皇后,都被宋太宗断然拒绝。在宋太宗继位第六年,二十来岁出头的赵德芳便莫名其妙死了。


叶之秋


赵德芳在后世变得名气非常大,大家把它称为“八贤王”。在演义小说中,他上打昏君,下打贪官污吏,完全是正义的化身。可以说是赵匡胤最优秀的一个儿子。

可是,赵匡胤为什么没有培养他当皇位继承人,把皇位传给他呢?



(八贤王影视形象)

其实,赵德芳应该是赵匡胤最不可能传位的一个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赵德芳的母亲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记载。没有记载,说明她很可能只是一位小宫女之类的。而且这位小宫女,很可能很早就去世了。不管怎么说,赵德芳都是庶出。一个庶出的皇子,获得皇位的机会是很少的。

其次,赵德芳在17岁出阁的时候,才被赵匡胤封了一个官:贵州防御使。这个官职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他的前面还排着三个人。第一个是赵匡胤的皇弟赵光义(晋王、同平章事、中书令、开封府尹、东都留守),第二个是赵匡胤 的皇弟赵廷美(检校太保、待中、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第三个是他的哥哥、二皇子赵德昭(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赵德芳的官职是最小的,受重视程度也是最小的。

第三,赵匡胤很有可能想把皇位传给皇弟赵光义。因为赵光义是唯一早早就被赵匡胤封为王的,而且是东都留守、开封府尹,按照五代时期的传统,这样的官职,只有皇位继承人才有资格担任。而且,就算赵匡胤打算把皇位传给儿子,而不是自己的兄弟,他肯定也只能传给赵德昭。因为赵德昭是孝惠皇后的儿子,是嫡次子(嫡长子早夭)。



(赵匡胤)

既然赵德芳最不可能获得皇位。那么,他为什么在后世呼声那么高呢?

其实这事儿,应该从赵匡胤去世以后说起。

赵匡胤去世以后,当时的皇后宋皇后(孝惠皇后已经去世)对宦官告诉王继恩,让他去把赵德芳喊来。但是王继恩出去以后,考虑到赵匡胤平时都在培养赵光义,不可能把皇位传给赵德芳。于是他就没有去喊赵德芳,而是去喊赵光义。

王继恩把赵光义喊来以后,宋皇后觉得一切都没办法改变了,于是就跪下来,请赵光义今后照顾他们母子。赵光义就说,咱们以后共享富贵。

宋皇后在这里说的“母子”是谁呢?就是她本人和赵德芳。

我们都知道,其实赵德芳并不是她的儿子,不过,因为宋皇后跟着赵匡胤以后,一直没有生育。她也就把赵德芳当她的儿子来看待。也因此,她会让王继恩去喊赵德芳。



(赵光义)

这件事,不管是王继恩的表现,还是宋皇后的表现,本来也没有什么疑惑的。因为从他们的立场出发,他们肯定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因为包括斧声烛影、金匮之盟等众多疑云,再加上赵光义当皇帝后,赵德昭、赵德芳包括赵廷美这些都先后很快去世,因此很多人猜测,赵光义的皇位,是从赵匡胤那里夺来的。所以宋皇后在赵匡胤后第一时间去喊赵德芳来,让很多人觉得,赵匡胤很有可能是想把皇位传给赵德芳。

有更大历史巧合的是,南宋的好几个皇帝,都是赵德芳的后人,宋孝宗赵眘是其六世孙,宋光宗赵惇是七世孙,宋宁宗赵扩是大世孙。尤其是宋孝宗,是南宋最有才干的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因此后世对赵德芳也附带充满瑰丽的幻想。


张生全精彩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岁,当时他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年。长子德昭当时25岁,次子德芳当时十七岁。但直到宋太祖死时,两个儿子还都没有封王,反而是太祖的两个弟弟赵光义和赵光美都已封王。

因为太祖是突然暴崩而亡,而且当时才五十岁,应该是事先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个结果,所以生前没有立太子,也没有看出来想以谁为接班人。这种情况下,太祖突然撒手人寰,就给了其他人发挥的空间。

率先发挥的是当时的皇后宋皇后。正常来说,既然太祖没有立储,那么当然应该按照嫡长子的习惯,长子德昭的排序在前面。但得到太祖死讯之后,宋皇后的第一反应是,让太监王继恩出宫,去找太祖的小儿子德芳入宫,也就是要让德芳继位,把德昭晾在一边。

宋皇后为什么这么干呢?因为当时她也才只有24岁,比德昭还小一岁。所以,如果德昭继位当皇帝,她可能会觉得自己一方面是比较尴尬,另一方面则是不利于她干预朝政。德芳年龄比她小,如果当皇帝,她当皇太后,就没那么尴尬了,她也可以保持一定的干预朝政的空间。

但是王继恩出了宫之后,并没有按照宋皇后的命令去找德芳入宫,而是直接去了晋王府,找来了太祖的弟弟晋王光义。为什么呢?因为晋王早就在为夺嫡做准备了,当然要收买一些关键的人,王继恩就是被收买的对象之一。

所以,晋王一入宫,宋皇后就知道完了。晋王能这么快入宫,比德昭和德芳都更早入宫,只能说明他的势力在宫中已经很大了,太祖和宋皇后事先完全没用察觉,也没有做任何预防。当然,反过来说,也可以手是太祖仁厚,完全没想到自己的亲弟弟会有这种想法。

正常情况下,即便是晋王先入宫,宋皇后也应该装作镇定的样子,先和他斗争一下,比如马上再派人找来宰相等重要的大臣,一起商量一下应该立德昭还是德芳为帝。但宋皇后连这个反应都没有,就直接缴枪投降了。

晋王继位之后,是为太宗。过了几年,雍熙北伐失败,德昭随军前往,宋军大乱,找不到太宗了,军中有人想立德昭为主。回到汴梁,德昭进言说,虽然北伐失利,但是还是攻下了太原,灭了北汉,这个功还是应该赏的。太宗大怒说:“待汝自为之!”德昭惊惧,回家就自杀了,时年仅二十八岁。后来经过屡次追赠,被追封为秦王。

德芳也就是后来在包公案、杨家将等演义小说里经常出现的八贤王,实际上在太宗登基六年后就病逝了,时年只有二十三岁,只比德昭多活了两年,但死的时候年龄还没有德昭大。同样是经过屡次追赠,德芳才被追封为燕王。

太祖相对而言比较仁厚,在民间的形象更好,太宗的形象就比较糟糕一些。所以,太宗继位之后,民间传言中对德昭和德芳比较同情,以至于有了所谓的贺后骂殿的传说,德芳也因此而被封为八贤王。而且,因为德芳是宋皇后确认的继承人,所以很多传说就被附会到了德芳头上,而德昭作为长子,反而没在民间留下什么传说。

北宋末年,金军南下,东京汴梁的太宗一系宗室全部被俘,只有徽宗不太待见的九儿子高宗逃了出来,跑到杭州,保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建立了南宋,延续了赵氏国祚。但高宗仅有的一个儿子早早夭折,没有了儿子,最后从宗室中选择继嗣。

当时奉高宗之命到民间选择继嗣的是德昭的后人,但选出来最后登基为帝的孝宗,却出自德芳一系。南宋的皇室基本上就在太宗一系后人中,但实际上全部出自德芳一系,还是没有德昭一系什么事。

民间传说自然有许多附会之说,但绝大多数也是有点来由的,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德芳的八贤王虽然不是从太宗手中争来的,但是南宋如果从1127年高宗登基算起,到元朝攻入临安灭亡南宋的1276年为止,南宋国祚总共150年,除了宋高宗的35年,其余的115年全部在太祖一系。也就是说,南宋接近八成的时间确实是德芳一系在当皇帝,所以八贤王的说法也就不奇怪了。


萧武


不是赵德芳不想继承皇位,而是中间被自己的叔叔赵光义“截胡”了,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暴毙之后,此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是与自己相濡以沫7年的开宝皇后宋氏,暴毙当晚开宝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不过在这个途中却出现了偏差。

王继恩出宫之后并没有按照开宝皇后的指示宣召秦王赵德芳进宫,而是直接去找了赵光义,然后赵光义得到消息后直接进宫,赵光义的到来对无权无势的开宝皇后而言,只能承认这个既定事实,赵德芳失去先机自然也就与皇位失之交臂。

事情转折的关键就在于年富力强的赵匡胤突然暴毙,也许他临终前给开宝皇后口头说了立赵德芳为太子的话,但因死的仓促没来得及写下诏书,口说无凭,这才有了开宝皇后急令王继恩宣召赵德芳入宫的话,可惜王继恩不靠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据资料记载,历史上没找到完全与“八贤王”生平事迹完全对应、吻合的人物,但因后来坊间的一些传闻和戏剧文化的加工,这位具有正义凛然,刚正不阿形象的“八贤王”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

当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理应由其长子赵德昭或四子赵德芳来继承皇位,当然还有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后来还是赵光义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宋太宗。而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没多久赵德昭和赵德芳也相继去世,享年二十三岁。

关于赵德芳为何没有继承皇位这个疑团后来在坊间也有几种说法,一是说赵光义蓄意谋夺皇位,然后加害于赵德昭和赵德芳,导致赵德昭和赵德芳无缘皇位。二是说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母后也就是当时的杜太后因为觉得前些朝代的灭亡是因为传位给了年纪尚幼或是太年轻的储君,所以觉得皇位应该传给年长的兄弟辈才可保住赵氏的江山社稷安稳,自然就要求赵匡胤传位于其弟赵光义,也就是兄终弟及的说法。

所以说是何种原因赵德芳没有继承皇位,我想也很难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wu73240


赵德芳的“八贤王”是戏曲中虚构的,实际上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活着的时候从来没被封过王,最大的职位也就是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23岁的赵德芳病逝,他的叔叔宋太宗赵光义追封他为楚王。至于赵德芳为什么没有继承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因为赵匡胤就没想过让儿子继位。

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一直是其心中的第一继承人,这从赵匡胤不听宰相赵普的劝阻,甚至于将赵普革职也要让赵光义担任开封尹、封晋王就能看出来。因为五代以来基本上就没有正式立太子的,“亲王爵位”加上“首都的府尹”就是皇储的标配,比如晋少帝石重贵,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前都是“开封尹”,也就是说从973年开始赵光义就是以实际上的皇储身份在参与朝政,大权在握。而反观赵德芳根本是被他爹闲置了,身为赵匡胤的亲儿子根本没有任何实权,也没参与过朝政,凭什么继位。

赵匡胤会决定由自己的弟弟继位是由于他的成长经历以及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公元960年宋朝立国到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宋朝还没有统一全国,南方、北方都有对手存在,特别是北方的大辽更是大敌,也就是说宋朝的基业还没有稳固,随时有倾覆的危险。而在五代时期,王朝第二代就被灭国、灭族的比比皆是,赵匡胤是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更替的人物,不可能不吸取之前的教训。因此为了宋朝的江山稳固,赵宋皇室的宗脉延续,让已经人到中年、证明了自己能力的赵光义继位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赵匡胤自己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上位的,他篡位的本钱就是手中的军队和崇高的威望。虽然赵匡胤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于公元963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手下大将的兵权,但是短短10年时间是不够彻底消除这些宋朝开国大将在军中的影响的,凭赵匡胤自己儿子完全压不住这帮骄兵悍将。因此从小和赵匡胤一起南征北战打天下,在军中、朝中都很有威望的赵光义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赵光义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没有辜负赵匡胤的期望,虽然在收复燕云十六州时失败,但是确实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稳定了新生的大宋江山,让北宋享国167年。


当狗容易做人难


提问者是不是电视剧或者小说看多了?“八贤王”赵德芳只是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不是真实的宋太祖赵匡胤次子赵德芳,二者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即便所谓“八贤王”的事情是真的,皇位也轮不上他。因为他上面还有一位哥哥,也就是宋太祖的嫡长子赵德昭,就算宋太祖传位给儿子而不是胞弟宋太宗赵炅(匡义),当皇帝的也是赵德昭,根本没他什么事。宋太祖去世时赵德芳只有虚十七岁,勉强算刚刚成年而已,而彼时的赵德昭已经虚二十六岁。你猜,以武力抢了后周孤儿寡母江山社稷的宋太祖会不会废长立幼呢?况且,最终登上皇位的是宋太宗,所以,讨论这些都没有意义……



下面我们看一看真实的赵德芳。赵德芳,宋太祖第四子(因除了赵德昭之外的其他儿子早夭,所以赵德芳是实际上的第二子),宋太宗之侄。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当然,基本都是一些虚衔,没有什么实际差使。太平兴国六年,病逝,时年虚二十三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正史里对他的记载大致就这么个情况,别说什么“上打昏君、下打佞臣”,更别说当皇帝,刚成年没几年就挂了,估计自己还没活明白呢……不过,他的后代倒是出了几个皇帝,不过那都是一两百年后南宋的事情了。这几位皇帝分别是他的六世孙宋孝宗赵眘、七世孙宋光宗赵惇、八世孙宋宁宗赵扩。对于作古多年的赵德芳来说,也算是拿了一个安慰奖了。


所以,那些所谓“八贤王”的事迹,不过是后人的杜撰罢了。至于他的死,直到现在也还是一桩无头公案。有说是被宋太宗谋害的,也有说正常死亡的,莫衷一是。个人倒觉得,应该不是宋太宗谋害的。因为他死的时候已经是太平兴国六年,如果宋太宗真想弄死他,没必要等六年再动手。况且,彼时比他对宋太宗威胁更大的赵德昭还活着,宋太宗没有理由放着威胁大的不动而先对威胁小的下手。所以,个人更倾向他是病死的,毕竟古代医疗条件有限,人的寿命普遍不长,二十三岁得急病暴卒,在宋朝应该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農民工老楊


老赵家有太多的秘密,比如“金匮之盟”的立储秘密;比如“烛影斧声”的死亡疑云;还有赵匡胤两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的英年早逝。关于赵德芳为什么不继承皇位的问题其实不算是个问题,因为他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只是赵匡胤的庶子,其实皇位的继承人争议问题应该出现在赵匡胤嫡子赵德昭和弟弟晋王赵光义两人身上。

宋太祖赵匡胤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岁,当时他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年。长子德昭当时25岁,次子德芳当时十七岁。但直到宋太祖死时,两个儿子还都没有封王,反而是太祖的两个弟弟赵光义和赵光美都已封王。因为太祖是突然暴崩而亡,而且当时才五十岁,应该是事先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个结果,所以生前没有立太子,也没有看出来想以谁为接班人。这种情况下,太祖突然撒手人寰,就给了其他人发挥的空间。

赵德芳在17岁出阁的时候,才被赵匡胤封了一个官:贵州防御使。这个官职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他的前面还排着三个人。第一个是赵匡胤的皇弟赵光义(晋王、同平章事、中书令、开封府尹、东都留守),第二个是赵匡胤 的皇弟赵廷美(检校太保、待中、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第三个是他的哥哥、二皇子赵德昭(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赵德芳的官职是最小的,受重视程度也是最小的。

按道理讲,即位的应该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中的一个,但是这做叔叔的,却很顺利的就上位了,没有刀光剑影,没有争议,没有大波折。可见赵光义蓄谋已久,势力强大,只要赵匡胤一死,天下就在他的掌控之中。为了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赵光义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即位后,叔叔还假装仁慈,给俩侄子,大的封了个郡王,小的封了个节度使啥的。但是赵德昭3年后,就被迫自杀了,时年28岁。赵德芳在5年后,也死了,时年23岁。

赵光义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没有辜负赵匡胤的期望,虽然在收复燕云十六州时失败,但是确实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稳定了新生的大宋江山,让北宋享国16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