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彭脹如期將至,你開始焦慮了嗎?

股票殘了,P2P爆了,房住不炒了,消費端的供給側改革卻如火如荼,民生類漲價,焦慮感開始爆炸。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CPI數據,在連續3個月處在“1”時代後,7月國內CPI同比增速,正式重歸“2時代”。

在尚屬溫和的表象下,通脹在部分領域,正開始逐漸展現其狂野的一面。 豬週期歸位,菜價蛋價的誇張大漲在馬路邊的菜市場肉眼可見;你母親在電話裡和你嘮叨,幹了8年的菜販賣了那麼貴還說自己虧了本,你卻讓你媽不要買菜了,直接叫餓了麼會更便宜。

房租暴漲,驚動了房屋中介協會開大會,大家商量好不漲價,還推了12萬套房子要平抑租金——你剛想選擇信了這個邪,但信用租房分期的騷擾電話又打過來了,殊不知割韭菜只是換了一個方式。

你只能說,我不缺錢,我不需要,我其實沒有租房,其實我要回老家了,種菜明顯比較賺錢。

通脹在民生領域肆虐,CPI卻在溫和的範圍裡打滾。

海通姜超首席在近期的通脹研報中“設問”通脹高不高,給出了“不會很高”的結論。如果你不夠細心,也許你會覺得姜超完美地沿襲了首席們盲目樂觀的習慣。可仔細一看,姜首席不僅不盲目,還旁敲側擊說出了“財富效應縮水導致通脹有限”,表達了“通脹不會很高,因為韭菜還沒長齊的”意境。

而在李迅雷等經濟學家都表示滯脹沒啥可能,姜超卻在8月18日的研報利旗幟鮮明的提了8次“滯脹”,甚至用“短期滯脹,長期迷失”8個字,解釋經濟有保有底,通脹溫和可控,大眾心中卻有太多無處安放的焦慮感的來源。

民生價漲 根據21世紀研究院,今年7月,全國11城房租同比增幅高達20%。其中幾個重點淨流入城市——廣州、深圳與成都分別同比漲價30.7%、30.5%和31%。傳統人口大城北京、上海增速則達到20.3與19.2%。 考慮到同比因素,你無法將房租漲價,歸結為畢業生開始找工作這種說詞。話說哪年沒有畢業生要找工作。

中美貿易摩擦,非洲豬瘟爆發則是落在通脹乾草垛上的另外兩顆火苗。

7月,中國正式對美國340億美元產品徵收25%的進口關稅。海通認為,加徵關稅將令大豆價格提高5%,豆油和豆粕價格上漲2.4%和4.1%。而豆粕則是豬飼料的主要原料。 從豆粕漲價開始,其下游產品豬肉價格開始蠢蠢欲動。5月開始,按捺了一年的豬肉價格開始反轉,6月,豬肉CPI環比增1.1%,其皆因季節性因素與生豬存欄低位運轉。 豬肉CPI上升還未形成趨勢,一系列利多豬肉價格的因素開始堆積,7月開始,貿易摩擦逐漸實質化,豆粕作為中方重要戰場開始承上漲之壓,以豆粕作為主要飼料的豬價開始跟漲。非洲豬瘟則在8月讓豬肉持續升溫——闊別三年的豬週期可能近在眼前。 作為在國內最基礎的農產品之一,豬週期的開端,往往是通脹預期高漲的“照妖鏡”。 豬週期的提法,固然描述了豬肉價格循環的推動機制,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

但考慮到歷史,每次中國的通脹週期都與豬週期不謀而合,即便CPI中豬肉CPI的權重被一砍再砍,但豬週期與通脹週期的同步性,絲毫不受其權重下降影響。

到了8月,一系列通脹因素開始出現共振。 今年7月,夏糧徵收在巡視組普查,各地糧倉不斷“突發火災”的奇怪現象中出現斷崖,根據海通測算,國內主產區小麥徵收同比減少1841萬噸,超過7月底整體徵收規模的近一半。而河南、安徽小麥收購同比分別減少965萬噸和415萬噸。 同在7月,國際油價高位上漲,二季度油價同比漲幅高達50-60%;交通燃料分項同比7月升至22%;此外,鋼價措施帶來的供給收縮,也使得鋼價維持在高位。 這些價漲因素,最後都會一股腦的傳達到民生價格之上。

僅就周度觀察我們就能略窺一斑——截止8月前兩週,商務部食用農產品價格、農業部農產品批發價格在近半個月內漲幅分別為1.8%、2.4%,其中食品價格一週的漲幅就能達到0.8%。 而從宏觀的角度,民生類的漲價,離不開宏觀政策的配合。

價漲背後,在民生頭上進行“供給側改革”2018年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在為財政貨幣當局充當”和事佬“的過程中,提出了財政要更積極、貨幣“維持穩健”的”雙寬“格局。

此後,8月初,央行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時對長期貨幣政策措辭進行“微調”改“流動性合理穩定”為“流動性合理充裕”。財政這邊的步子則大得“異乎尋常”,根據媒體報道,監管層考慮將地方債風險權重降為零,意味著地方債認購無需佔用商業銀行資本金。分析人士認為,此舉將為商業銀行系統釋放約3萬億的流動性。

一邊是大量放水,一邊則是指導地方債利率提升。, 媒體報道,中國財政部繼要求地方政府加快專項債發行工作後,亦針對發行利率做出指導,要求地方債承銷商投標利率較相同期限國債前五日均值至少上浮40個基點。 這一點在短短一週內,得到了地方債公開發行市場的鐵證。8月14日,廈門2-20年地方債利率較下限上浮1-40bp;8月16日,廣東發行5、6年期土儲債,利率上浮40個基點;8月17日,江蘇省3、7、10年債券專項地方債利率較下限上浮40個基點;8月21日,浙江地方債發行三期利率普遍調升40個基點。 這還沒完,新增專項債在發行節奏上下了死命令。8月4000億,9月5000億,3季度完成全年80%,10月則需要全部完成專項債年度發行目標。 這一做法與過去兩年央行財政的配合如出一轍——央行投放了足夠多的流動性,配合國內債務去槓桿溫和有序推進。

在流動性穩健的預設條件下,央行一直採用加息+擴大流動性的操作手法,一邊調整市場利率向高處進發,一邊給去槓桿壓力較大的企業,行業提供充足流動性,默認“借新還舊”的合理性。 然而,融資成本最終是要在社會利潤率頭上進行兌現的,否則,這隻能是“龐氏騙局”——於是,消費端的供給側改革開始了。

如姜超所述,在生產力旺盛,需求卻沒有顯著提升的大背景下,以價漲驅動利潤率,成了如今各路社會資本能夠想到的唯一出路,價格勾結則成了通往價漲的捷徑。 如最近火熱的房租漲價事件,風華高科大漲背後的MLCC原材料捂盤,某種程度上都屬於價格勾結,包括近些天有市場傳言,大資金去山東高價壟斷收購當地果農的蘋果,蘋果還在樹上收購價格就已經漲了兩倍,小蘋果在期貨市場瘋完之後,開始在實物市場肆虐。 在這背後的,無非是社會融資成本提高,債務槓桿加大,所有資本都在思考下九流的賺快錢攻略。鼓吹了一年的大消費,以租代售,成為了資本唯一能夠找到的,釋放融資成本壓力的宣洩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