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壽民俗趣聞

永壽民俗趣聞

刺繡

刺繡,古稱針繡,是用繡針引綵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我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曆史了。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自漢以來,刺繡逐漸成為閨中課藝,有名刺繡家在美術史上也佔了一席之地。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繡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刺繡的品種有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

永壽刺繡以秦繡(也稱漢繡)為主,兼以錦繡、盤綿繡等。主要作品有人物圖、山水畫,戲劇服飾等,刺繡作品清新高雅,針法豐富,雅韻相宜,手工精巧,既有傳統風韻,也有現代時尚。永壽的刺繡作品《化蝶》、《姥姥家唱大戲》曾獲得法國巴黎博覽會和北京美術博覽會一等獎。《清明上河圖》、《鹿羊圖》布貼等作品被日本、臺灣、廣東等地客商收藏.產品遠銷日本、英、法等國,深受藝術屆人士的讚賞和珍愛。

永壽民俗趣聞

土織布

民間老土布,又叫老粗布,已有千餘年生產歷史,明清兩代曾被作為貢品上貢皇室。它選用全優質棉花為原料,採用不上槳工藝,沒有人為的汙染,純手工製作,用腳踏木製斜梁織布機加工而成。具有柔軟舒適、透氣、吸汗、冬暖夏涼、不起靜電、抗輻射的作用,與肌膚親和力極強。又因其線條粗、紋理深、平整不起皺、不卷邊,整個布面形成無數個自然按摩點,對人體皮膚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美膚作用。手織老粗布的織造工藝極為複雜,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過大大小小七十八道工序,成品花色獨特,雅觀大方,手感厚實,是居家和服裝的首選面料,具有收藏和使用雙重價值。

永壽民間手工織布工藝,以傳統老粗布的獨特風格,順應綠色紡織的潮流,由經驗豐富的農村婦女手工織成。蘊含著無限的時尚魁力和農耕神韻,做工考究,卓而不凡,是真正的綠色環保產品。實現了民間傳統工藝,與自然原料相結合的千年暢想,使這一極具魅力的民間傳統工藝得到了傳承與發展。

現在工藝的土布在原有手工老粗布的基礎上又加以創新,是一種使用舒適,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的最佳綠色產品。它樸實無華,淡泊悠然,拋去了刻意的華麗裝飾,令現代繁華都市人最愛。它處處散發著純樸、簡約,但又不失時尚,就像汩汩流淌的田園小詩,令人身體健康、心曠神怡。代表了當今世界健康環保,返璞歸真,弘揚個性,追求完美的土織布發展潮流。

永壽民俗趣聞

景泰藍工藝畫

景泰藍是我國金屬工藝品中的重要品種,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現代景泰藍已變成了一種工藝品名稱,而不是顏色了。景泰藍工藝畫則採用金屬絲、天然彩石為原料,用金屬絲在銅板或鋁板上先勾勒出圖案輪廓,再配以天然的彩石色彩作顏料,塗抹於畫面之上,由純手工精製而成。景泰藍工藝畫畫面平整光滑結實,彩石色彩豔麗清晰,視覺衝擊強烈,給人一種直觀的動態藝術效果,是傳統工藝的延伸和創新。他集裝飾、藝術欣賞、收藏為一體,廣泛適用於家庭、賓館、商場、酒樓等場所,成為工藝美術行列的一枝奇葩。

民間剪紙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於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

剪紙是我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閒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域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永壽縣是周文化發源地,民間剪紙源遠流長,風格南北兼容,是關中剪紙的典型代表。其剪紙有南方的小巧玲瓏,纖細秀美,又有北方的風格質樸,線條粗獷,作品體裁廣泛,多以花鳥蟲獸、十二生肖、民間故事、戲劇人物為表現對象,每張剪紙所反映的體裁就是一個傳說,一個祝福,一個吉祥物。永壽剪紙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出,作品曾多次獲國際國內一等獎,尤其是以剪紙大師張彥娥的成就最高,多次被作為禮品饋贈國家領導人和國際友人,多家博物館曾予以收藏。

永壽民間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熱忱歡迎國內外人士來永壽作客,瞭解永壽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欣賞永壽民間工藝品的無窮魅力,領略永壽純樸厚重的民風民俗,欣賞永壽風光無限的生態家園。

布藝

民間布藝品有布老虎、貓娃娃、豬娃娃、兔娃鞋、十二生肖香包、豬娃枕頭、老虎枕頭及各種布玩具。這些布藝品取材各色布料,經民間藝人精心製作,就成了造型生動、活靈活現的藝術品,特別是布老虎即威武又可愛,有驅邪獻瑞之功用,投放市場深受人們喜愛,在旅遊產業開發中有廣闊的前景。

韓家宮的傳說

韓家宮位於永壽縣渠子鄉境內,此處依傍永壽縣百里頁(xue)梁的最高點——槐山,境內塬面開廊,地勢平坦,三面臨溝,一面連山,地勢險要。加之涇河臨界而過,歷史上向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隋唐時期該村為韓姓人居住,加之居民多以窯洞穴居為主,故名韓家窯。後來唐王李世民於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武德七年(624年)北征突厥時選定此地作為自己北征的行宮,當地村民為了向世人昭示自己的不同凡響,就將村名變更為韓家宮了。

又有一說,韓家宮即“寒宮”,乃為唐王嬪妃之冷宮。說是當年唐王朝建國三年,北部突厥人時常躍馬南下襲撓中原,天下未平,民心不定。為了奠定李家萬代江山,高瞻遠矚的唐王李世民便走出是非紛繁的宮闈,向其父高祖李淵自告奮勇去北征突厥,捍衛疆土,禦敵於千里之外,得到了唐高祖的允諾。為了兌現對父皇的承諾,確保北征勝利,以便積蓄力量,壯大自己的實力,樹立自己的威望,唐王李世民在經歷了一番思想鬥爭之後,忍痛割愛,決計舍家棄小,將自己的所有嬪妃滯留此處,以絕後路,彰顯自己雄心。此念一出,美眉生悲,百黛失色,淚如雨下。為了促使唐王良心大發,收回成命,眾嬪妃在唐王率兵出征的前夜,自發組織起來,為唐王舉行了一場意味深長的辭宴。夜宴上,歌不盡的卿卿我我,訴不完的恩愛情深,百般獻媚,萬般妖嬈,香淚漣漣,洗盡鉛花,積淚成溪。因而,今日地處黃土高塬腹地的韓家宮村周圍山溝裡多起了許多碧溪盈盈的山泉。當然,作為一代梟雄,李世民在平定了朔方,凱旋長安城後,便捲入了宮廷集權之爭。次年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兵變”,排除異己,承嗣父位,成就了一代名君,從而也就將滯留韓家宮的所有嬪妃永遠地遺忘了。無數的絕代佳人望穿秋水,終其一生也未曾再謀唐王一面,固守寒窯,鬱鬱而終,此處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寒宮”。“寒宮”之於“冷宮”尤為淒涼悲慼。令人對歷史的無情嗟嘆不已。

千古流芳漢陸賈

漆水河在源出麟遊縣廟灣鄉附近山丘後,在永壽飛地店頭鎮境內,傍著千山餘脈婁敬山東流南折流入渭河。這折彎凸出的地方是婁敬山山腳的一處臺原地帶,當地人稱這裡為關牛山,關牛山的北、東、南三面均為漆水河盤繞。這種山水形勝在堪輿學上,被譽為“山結障、水盤灣”的風水寶地。就在這關牛山的山頂長眠著西漢平民外交家、思想家、辭賦家,漢中大夫陸賈。

陸賈,約公元前240~前170年人,漢初思想家、政治家,楚國襄樊人。是漢初“清靜無為”和“休生養息”國策的倡導者。早年隨劉邦平定天下,口才極佳,常出使諸侯。

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和史料載,陸賈一生所做的事情主要有四件:一是為劉邦兩次出使南越,勸說南越王趙佗去帝號,向漢稱臣,擴大了漢王朝的影響。二是勸說劉邦讀《詩》、《書》,使其明白“逆取順守”、“文武並用”的治國道理。三是在呂后專權、劉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時候,勸說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捐棄前嫌團結一致,對誅殺諸呂、迎立文帝起了很大作用。四是開端漢賦。在這四件事中,最能展示陸賈才華與思想光輝的是第二件事情。《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雲:“陸生時時前(向劉邦)說稱《詩》、《書》”計12篇,其大旨是為漢天下作長久計。這12篇奏章,包含著豐富的哲學史論思想,詳細地總結了秦亡楚敗漢興的緣由,“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陸賈一生才情奔放,文賦才辯過人,還有《南越(粵)行記》、《孟春賦》及諸多楹對傳世,有的著作已經佚亡。

根據世界陸氏宗親會對陸氏族譜和世系的研究,可以明確地確認陸賈為陸氏五世祖。南宋大詩人陸游,在他的《雨悶示兒詩》中,就寫到:“吾家本好畤,滻灞可躬耕”。十分明確地承認,好畤就是他的家,是他的祖先陸賈的故里。

監軍戰鼓

監軍戰鼓:監軍戰鼓是監軍特色文化的一塊瑰寶,監軍戰鼓特點是氣勢宏大、姿勢矯健、整齊劃一、節奏催人奮進,給聽眾的感覺如臨戰場,沙場秋點兵的情景不斷在眼前浮現,目前監軍鎮戰鼓已作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監軍戰鼓已成為當地開業慶典、重大活動的主要慶祝手段。

書法名人--李光裕

李光裕,祖籍監軍鎮東堡子村,清道光時期人(生卒不詳)。字香軒,廩生。著有《豳亭詩集》。擅長書法,遺墨頗多,書承魏體、柳體。特點是質樸而不古板,灑脫而不輕浮,豪放而不狂野,典雅而不矜持,渾厚有力,頗具娟秀、瀟灑之美。

永壽根雕

永壽根雕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樣式多樣,品類繁多,為你刻畫一個惟妙惟肖的景緻、栩栩如生的動植物。

永壽民俗趣聞

永壽民俗趣聞

永壽民俗趣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