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背后的猫腻,您知多少?

“买车容易,养车难”,很多私家车主对此都感到无奈。他们反映,其实最让他们烦恼的并不是维修保养费用高,而是由于存在知识盲区,一个不留神就中了汽修人员的圈套。

汽车维修背后的猫腻,您知多少?

下面,小编结合发生在消费者身边的几起汽车维修消费纠纷来跟大家说说汽车维修背后的一些猫腻!

汽车维修背后的猫腻,您知多少?

1.擅自作主增加维护项目

去年8月份,消费者刘先生将汽车开到城厢区华亭镇的一汽车美容中心做保养,当时约定的价格为360元。但是后来去提车时,刘先生被告知在做保养时还对其他地方进行了补漆,总费用需要600多元。刘先生不同意,因为商家补漆并没有征得刘先生同意而擅自作主。双方争执不下,后经工商人员调解,最终该商家按约定的360元收取费用。

汽车维修背后的猫腻,您知多少?

提示

在汽车保养时,消费者应尽量选择正规的汽修企业商家。在保养之前,消费者要认真了解车辆车况,与商家商讨汽车维修保养时要将维修保养项目具体化并形成相关证据。如果对汽车保养维修知识不熟的话,消费者最好多去几个维修点咨询了解,事后要向维修店索要检测维修凭证。

2.维修零件李代桃僵

去年1月份,消费者郑先生因汽车空调压缩机发生故障,将汽车送到4S店进行维修,维修费用1.5万元。8月份时汽车又出现故障,郑先生在厦门4S店维修时发现莆田的4S店1月份维修时将型号A6压缩机零配件更换到A7汽车上。郑先生要求莆田4S店退货退款遭到拒绝。工商人员接到投诉后对情况进行了解,原来该型号A6与A7两款压缩机零配件是可共用的,但A7的零配件较贵,4S店的工作人员在与郑先生没有沟通好的情况下就擅自作主更换了A6的零配件,存在着一定的过错。经过调解,最后车行赔偿郑先生5000元,并赠送两次免费保养。

汽车维修背后的猫腻,您知多少?

提示

如果车辆出现比较严重故障,维修单价在几千元以上时,车主一定要事先与维修店签订维修合同,合同里要明确维修项目、维修时间、维修价格、维修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同时按照《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修理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修理记录存档制度,书面修理记录应当一式两份,一份存档,一份提供给消费者,修理记录内容应当包括送修时间、行驶里程、送修问题、检查结果、修理项目、更换的零部件名称和编号、材料费、工时和工时费、拖运费、提供备用车的信息或者交通费用补偿金额、交车时间、修理者和消费者签名或者盖章”。消费者在修理完后可以要求商家提供上述的修理档案,以便事后维权。

3.不按要求保养,不给”三包“

今年1月份,消费者阮先生将车送到4S店进行检修,结果4S店工作人员以阮先生汽车未曾到其汽车特约服务站处进行保养为由拒绝承担三包责任。经工商人员调解,该店同意给阮先生的车进行三包服务。

汽车维修背后的猫腻,您知多少?

提示

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的答疑解读:汽车三包规定,在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内,因消费者未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而造成损坏的,经营者可以不承担本规定所规定的三包责任。但是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与强制保养没有因果关系。家用汽车产品不在生产者授权的4S店等保养,出现的质量问题只要与该保养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说在其他汽车4S店保养未造成损坏的,经营者不能免除三包责任。因而要视情况而定。

(城厢区工商局供稿 莆田市工商局消保分局核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