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飄香黨建園——貴州省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的岔白實踐

瓜果飄香黨建園——貴州省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的岔白實踐

連日來,黔西縣杜鵑街道岔白社區千畝蜜本南瓜喜獲豐收,在基地裡,每天都有上百名村民頂著烈日,有的採摘,有的搬運,有的裝車,忙得熱火朝天。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的南瓜豐收了,我們算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發動老百姓也有底氣咯!”和村民們一起收瓜的岔白社區黨總支書記吳榮軍被曬得黑黝黝的臉上綻放出了美麗的笑容。

自2017年黔西縣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為讓群眾脫貧和壯大村集體經濟,岔白社區立足本地交通優勢,創新黨建園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效助力貧困群眾增收。今年又結合省委提出的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推動社區產業扶貧和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重大突破。

產業選擇精準 培訓農民有方

岔白社區通過邀請專家對當地土地、氣候進行分析,結合實際、瞄準市場,以種植密本南瓜和輪作種植各類蔬菜、辣椒、高粱等經濟作物為短平快產業,以種植脆紅李、獼猴桃等經果林為長遠產業。目前,全社區共種植蜜本南瓜1000餘畝,辣椒100餘畝,蔬菜200餘畝,高粱50餘畝,脆紅李1600餘畝,獼猴桃200餘畝。如今秘本南瓜、蔬菜、辣椒都喜獲豐收,從而體現出社區產業選擇是正確的。“我們社區班子發過誓,不幹就不幹,要幹就必須幹出成效,才能帶領群眾一起發展,我們在選種之前都通過多次研究決定,深思熟慮後才種,有了成功的第一步,下一步發展就容易多了。”對於岔白社區的產業選擇,吳榮軍底氣十足。

瓜果飄香黨建園——貴州省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的岔白實踐

另外,岔白社區還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資源稟賦,以農戶為主體,積極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能人的帶動作用。結合脫貧攻堅大走訪、大排查、大宣傳開展宣傳動員,推動農業種植結構戰略性調整。通過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平臺,組織農民開展培訓,轉變思想、激發動力。近一年來,共開展培訓200餘場次,培訓農民1000多人次。

社區村民陳祖文家今年種的5畝南瓜也獲豐收,預計可收近2萬斤,按照合作社與商家簽訂按目前市場價每斤0.7元進行收購,可買近30000餘元。“我要是種以前的苞谷,買5000塊都難。”陳祖文說:“要不是我到社區講習所參加學習,我哪有這個思想,跟黨走沒有錯,以後我還要跟著社區的合作社大幹,爭取早日奔上小康。”

技術服務到家 資金籌措保障

岔白社區圍繞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還邀請縣和街道農業專家到社區進行技術指導。通過走訪及技術服務加強幹群聯繫,為全社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扶貧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以來,共邀請18名農技專家到社區開展技術服務指導800人次。

瓜果飄香黨建園——貴州省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的岔白實踐

“要發展產業,必須有一定的技術,訂單再多,質量不好也會影響信譽度,所有我們社區‘兩委’班子注重技術服務,經過多次邀請專家們上門傳教,社區班子個個都成了‘土專家’,從種植、除草、採收都和群眾們一起幹,真正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確保種出好產品、見實效。”岔白社區主任施啟貴談起了社區“兩委”班子的幹勁。

在資金籌措上,岔白社區堅持抱團發展,通過社區“兩委”班子帶頭入股抱團,黨員入股抱團,農戶入股抱團。全社區“兩委”11名班子、3名黨員及部分能人入股資金80餘萬元。同時,發動全社區44戶貧困戶使用每戶4398元的扶貧資金共20餘萬元入股,確保起步資金有保障。

組織方式創新 產銷對接路廣

在組織方式上,岔白社區大力推廣“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於2017年9月組建永利富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鏈接貧困戶44戶,帶動農戶200餘戶。

為了讓社區“兩委”幹部都能用心打理合作社,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班子成員全部入股,真正發揮黨員幹部示範帶動的作用,使群眾沒有顧慮,放心地跟著發展壯大產業。

吳榮軍說:“現在雖然全社區農戶已經脫貧,但後續產業跟不上,可能會返貧,我們成立專業合作社,搞農業產業發展,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除了在組織方式上要摸索好,還要在產銷對接上下功夫。”

然而,岔白社區在遵循市場規律前提下,注重產銷對接,除了與縣內兩家營養午餐配送公司簽訂訂單以外,還積極招商並實地考察,與相關企業簽訂訂單銷售,以銷定產,打消了群眾愁銷路的後顧之憂。去年與營養午餐公司訂單銷售蔬菜就達50000餘斤,銷售金額達10餘萬元。今年預計收成的400餘萬斤南瓜已經全部訂單,可實現銷售額達300餘萬元。

吳榮軍介紹,下一步將實行專人跑銷售,把市場擴大,再輻射到周邊社區,帶動更多的群眾致富,把岔白社區的土地種成一年四季蔬果飄香的黨建示範園。

利益聯結標準 基層黨建活力

岔白社區合作社在利益鏈接中,貧困戶採用國家財政扶貧產業發展扶持資金作為股金加入合作社,簽訂股份合作合同進行入股分紅,目前共聯結44戶貧困戶。另外,農戶採取土地折算入股分紅及合作社帶動農戶發展經營收入、務工增加收入等方式進行利益聯結,其中農戶土地折算入股分紅資金每年達50餘萬元,帶動農戶發展種植200餘畝、收入達50餘萬元,常年解決100餘人務工,年發放工資150餘萬元。村集體經濟年創收15萬元左右。

村民周代英63歲了,每月至少有15天在合作社基地務工,月平均工資1200元以上。“我從種苗、鋤草到採收都在合作社做,全是手上活,一半時間在這裡做,一半時間做家裡的,兩不誤,還有點零用錢,社區這個做法對我們老百姓真好。”周代英對自己的這份工作感到十分滿意。

要帶動群眾發展致富,建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是必須的,岔白社區共有86名黨員,按照黨員情況成立了黨總支,根據區域下設4個黨支部,分別為岔白黨支部、海西黨支部、移民黨支部和永利富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黨支部,真正把支部建在了黨小組,建在了產業鏈上。通過整合駐村幹部、社區“兩委”班子、黨員力量,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實現每個支部有1名駐村幹部坐陣、每個組有1名社區幹部指導、每一個產業發展主體社區“兩委”全員參與、每一個小組建立1個網格室、每一個網格室有2至3名黨員。實現處處有黨組織在、事事有黨員抓的工作格局。

“我們老支書吳榮軍是多年的農業專家,農忙的時候,無論天晴下雨,他都親力親為,天天都和村民們一起幹活,大家看見老支書都帶著大家幹了,做起活也起勁,發展也有信心。”正在基地收瓜的村民洪立飛很佩服吳榮軍。

正在田間管理的海西黨支部書記曹義慧說:“我們大家都作了明確分工,女同志搞管理,男同志帶起村民一起幹,以便增強幹群之間的凝聚力,提振了群眾謀發展的精氣神。”

吳榮軍介紹,如果不把基層堡壘建強,沒有網格室黨員為社區“兩委”分擔一些工作,大家怎麼有精力來謀產業、搞發展,也就不能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了。下一步,將發展更多的能人、知識分子加入社區黨組織,形成強大合力,讓社區產業做大做強,實現鄉村振興、百姓富裕。(陳穎、謝遠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