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唐宋八大家”裡最容易被遺忘的曾鞏,是為了湊數嗎?


首先唐宋八大家都是以文章評選的,並不是當時非常火的唐詩宋詞,曾鞏能成為唐宋八大家文學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為什麼對曾鞏有偏見呢,我想是因為在課本上很少出現他的文章詩詞的原因,因為大多數人瞭解詩詞都是從課本上,所以曾鞏就弱勢一點。

說曾鞏沒有什麼文學作品的,那真的太無知了,不能你不知道代表他沒有。曾鞏不僅文章寫的好,詩詞流傳下來的也很多,只不過不被人熟知罷了。下面欣賞一下曾鞏的詩句。

城南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小史微課堂


眾所周知,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在這八位名家裡,一提韓愈,至少知道《師說》,一提柳宗元,至少知道《捕蛇者說》,王安石有《泊船瓜洲》,歐陽修有《醉翁亭記》,三蘇更不必說了,這七位都是被大家所熟知的散文大家,令當代大多數人陌生的,也是最容易被遺忘的,應該要數曾鞏了,很多人很難想起他的一首詩或者一個典故,那麼他是為了湊數嗎?顯然不是。接下來就說說為什麼曾鞏能與其他七位散文家齊名,並流芳百世而不衰。

曾鞏其人

曾鞏,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據說他生來就非常聰慧,"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他是歐陽修最得意的弟子,但是存在感基本上是零,他是唐宋八大家裡的小透明,卻是隱形的大文豪。

曾鞏其文

明朝嘉靖年間著名的古文流派——唐宋派,代表人物是茅坤,歸有光,王順之,該派既推尊三代兩漢文章的傳統地位,又承認唐宋文的繼續發展,尤為推崇歐陽修,曾鞏的散文,認為他們的文章裡既有理又有法。為宣傳文學主張,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便將歐、曾二人選入八大家之列。由此可見那個時代的人們對曾鞏文章的評價很高,那麼成為中國著名文學家的曾鞏,他的散文的優秀之處在哪裡呢?

他的散文有一種獨特的風格,不像歐陽修的散文那樣,側重表現個人內在的氣質風貌,也不像王安石的散文那樣,拗折峭深,更不像蘇軾的散文,融儒道釋於一體,既鞭辟入裡,又形象生動。他的文章側重"

窮盡事理,其氣味爾雅深厚,令人想見碩人之寬"(劉熙載《藝概》)。有兩個特點,首先是固守原始儒學的理,在曾鞏的文章裡,儒學的道理被闡述的淋漓盡致,他排斥道,又牴觸佛,在盡力的保持著儒學的純淨性。

其次他的文章注重實用性,寫的議論文較多,與社會問題息息相關,但是過於注重實用,會顯得生動不足。於是有人評價曾鞏的文章"典雅有餘,精彩不足;莊重有餘,活潑不足;思想有餘,趣味不足。"但是這正是讓當時和後世學人推崇的一個原因,也是與其他七大家散文風格的不同之處。歐陽修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對他的才華倍加讚賞,據說曾鞏還是歐陽修最喜愛的弟子。他是這麼評價曾鞏的:"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可以說評價非常高了。

曾鞏的文章風格在眾人中獨樹一幟,內容上,長於道古,古雅純正;在結構上,嚴謹周詳;在節奏上。舒緩平和;語言上,平易靈活。這種風格實際上非常符合古代散文家的審美標準,因此會得到眾多人的欣賞與推崇。他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叫《墨池記》,此文從傳說中王羲之墨池遺蹟入筆,巧妙機智地借題發揮,重點論及王羲之本人,說明王羲之的成功取決於後天的不懈努力,順理成章的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結構嚴謹而又筆法活脫的文章。曾鞏的文章佈局規範,章法謹嚴有序,給後人提供了一種作文的方法,便於效仿學習,這也是後人喜歡曾文的一個原因。因此茅坤把他列入八大家,也就不足為奇了。

生前身後名

曾鞏除散文之外,書法也是非常了得,他的《局事帖》字體修長,筆畫清勁,短短124個字,拍出上億的價格。

據說曾鞏過世後,"蘇門四學士"之一陳師道寫詩《妾薄命》,自注"為曾南豐作"以悼之:足以見得曾鞏的個人魅力。

主家十二樓,一身當三千。古來妾薄命,事主不盡年。起舞為主壽,相送南陽阡。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妍。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死者恐無知,妾身長自憐。

一言以蔽之,曾鞏的文章既有儒學純正的理,又有非常合乎規範的章法,這既是其獨特之處,又是優秀之處。因此他在唐宋八大家裡絕不是湊數,他是名副其實的大文豪,是一名真正的文學家。


一往文學


這個問題初心文學筆者嘉偉我來回答一下。

唐宋八大家,在文學史上是很著名的八個人。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六位名士並稱“唐宋八大家”。

在詩歌、文學史上有許多並稱。我們大多數最熟悉的是這“唐宋八大家”,比如還有“文章四友”、“初唐四傑”等等並稱。這些並稱中的每一個人絕非浪得虛名,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知識短板,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了。但是,我們不能認為自己某一方面的欠缺,去胡亂的評判,甚至是牽強附會的去定義一個人。

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絕非浪得虛名,我在這裡講一講這宋六家的相關故事,希望和朋友們一起來交流、學習。

首先,宋六家中作為長一輩的兩個人是歐陽修和蘇洵,歐陽修可能朋友們都比較熟悉,他當時可是北宋文壇泰斗。他這一生在政治上雖然沒有特別傑出的建樹,但是他獨具一雙慧眼,為朝廷選拔出來了許許多多優秀、傑出的人才。

那一年,歐陽修作為主考官主持科舉考試,他很大膽的進行了文風改革,廢除“太學體”。這當然是撬動了那些太學生、權貴子弟們的權益,但是歐陽修認為文風改革勢在必行,這樣才能選出傑出的人才。

就在這一年,身在四川眉州的蘇洵在家告訴兩個兒子說,今年是歐陽修大人主持科考,你們兩個也讀了幾年詩書,今年是個好機會,你們準備準備就進京參加考試吧。蘇洵這個人仕途一直不順達,一生也沒有什麼政治建樹,他最偉大之處在於他培育出了兩個特別傑出的兒子。

蘇軾蘇轍謹從父命,赴京趕考。與他們同一年參加科考的還有題主講到的這個曾鞏,這個曾鞏可是歐陽修的嫡傳弟子呀。這裡我想說,如果曾鞏真的是浪得虛名,文壇領袖歐陽修怎麼可能會收他作弟子?

考試結束之後,就和我們現在的考試一樣,馬上進入到閱卷階段。當歐陽修和眾多考官看到蘇軾的試卷時,都一致認為這篇文章寫得最好,應該列為第一名。由於當時閱卷採取抄錄、糊名,所以在閱卷階段並不能斷定是哪位考生的答卷。歐陽修看到這份考卷覺得像是自己弟子曾鞏的文章,由於第一年主持科考,又在推動文風改革的關頭。為了避嫌,歐陽修等考官商議後,就把這篇文章列為了當年的第二名。等到發榜後,才知道這篇文章是蘇軾寫的,那麼第一名又是誰呢?判作第一的卻仍然是曾鞏,再這樣陰差陽錯的情況下,曾鞏還是拿了個第一。

由此也可見,曾鞏是一位有學之士,在當時可以說寫文章方面,是可以和蘇軾一較高下的。後來,蘇軾、蘇轍、曾鞏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都是歐陽修得意的學生。

還有一個叫王安石的,我們對王安石比較熟悉的原因是因為他當年搞了個“王安石變法”,歷史上也稱作“熙寧變法”。王安石和歐陽修之間也是非常要好的,我在以前的原創文章中寫道王安石帶著自己的詩作去拜訪歐陽修,歐陽修曾給他極高評價,說他是,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總之,針對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認為唐宋八大家中沒有一個是浪得虛名,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都是實至名歸,曾鞏當然也不例外。


以上是初心文學筆者嘉偉的回答,歡迎朋友們一起交流、分享。


王嘉偉


唐宋八大家分別是唐朝兩位:韓愈,柳宗元;宋朝六位: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很多人都認為韓愈、柳宗元、三蘇、王安石、歐陽修都很出名,獨獨沒怎麼聽說過曾鞏,於是便生出了湊數的想法。這樣想是大錯而特錯了,曾鞏能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01】自幼聰慧

曾鞏12歲時就試著寫了《六論》,提筆就成,而且還很有氣魄,字裡行間早就超過了他的實際年齡。18歲隨父進京城,結識了歐陽修、王安石等人,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書信往來。等到了20歲時,曾鞏的名聲就已經四方傳播了。

【02】一生成就

首先是散文成就。作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曾鞏的散文並不比其它人差,他接受了歐陽修的主張,然後“文以明道”,文風有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自然淳樸,委婉曲折,不講究文采。主要有人事雜記類、工程營造類、寺院記和學記類。

其次是詩歌成就。曾鞏有400多首詩歌流傳下來,與散文一樣,質樸超逸,字句清新,長於比興,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他的詩歌是排在蘇洵和蘇轍前的。其類別有紀實、詠史、離別等。

第三是教育成就。繼承儒家教育思想,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在政治上也是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等。

第四是政治成就。這個就不細說了,反正是很受老百姓尊敬的一個官。

【03】家世簡介

曾鞏,字子固,現江西南豐縣人,後在臨川,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其曾祖父、父親都是北宋時的名臣,自己也是歷任官職,分別在齊州、襄州、洪州等七個州任知州。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為“南豐七曾”,世稱“南豐先生”。


我是青鸞驚鴻,70後蜀女,喜歡詩書寫文字和心理學。感謝相遇在頭條,感恩喜歡我的文字。

青鸞驚鴻


李敖有一段談及中國文學的話,:“中國人評判”文章”,缺乏一種像樣的標準。行家論"唐宋八大家",說韓愈文章"如崇山大海"、柳宗元文章"如幽巖怪壑"、歐陽修文章"如秋山平遠"、蘇軾文章"如長江大河"、王安石文章"如斷岸千尺"、曾鞏文章"如波澤春漲",唐宋八大家風格不一,好的標準是什麼呢?

顯然,文學是有靈氣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框架和標準。

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也給曾鞏的詩做了一個極高的評價:”遠比蘇洵、蘇澈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

最精彩的莫過於曾鞏的文章,如《救災記》:

“屬縣災所被者幾鄉?民能自食者有幾?當廩於官者幾人?溝防構築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士食之羨粟書於籍者其幾具存?o>_

句句務實,點到實處!行文流暢,語脈豐富!

不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比較文學幼兒園在讀


“唐宋八大家”是明代人在編撰散文集時,選取的八位散文大家,即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八個人。任何時候以及“唐宋八大家”,曾鞏都是排在最後一個,在其名字前往往有一個“和”或者“及”字,好像是為了湊數而為。

但實際上,在宋代同期的六人中,曾鞏的年齡僅次於歐陽修和蘇洵,比王安石還要大兩歲;資歷也僅次於歐陽修和王安石,和蘇軾兄弟同科進士。曾有歐陽修絀落蘇軾狀元試卷的軼事,就是因為其認為這種水平的文章只有曾鞏能寫出來,雖不真實,卻反映了曾鞏在當時的名聲。

曾鞏,字子固,江西南豐人,官宦家庭出身,天資聰慧,記憶超群,十二歲即能作文,能被鄭重記載,說明其水平很高,揚名比蘇軾兄弟更早。但因為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直到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主持科舉,才和小年輕蘇軾兄弟及兩個弟弟一起中舉。

曾鞏贊成歐陽修的新古文運動,是主要骨幹之一,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其文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王安石讚揚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言“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曾鞏,“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能被時人如此推崇,可見曾鞏不是浪得虛名,而是有真才實學。比如入選課本的《墨池記》,就能看出曾鞏在散文上的水平。

為什麼曾鞏給人一種“湊數”的感覺,大概是因為其名聲流傳不廣,如歐陽修是一大波人的老師,文壇盟主;王安石曾經變法圖強;蘇氏一門三大家……唯獨曾鞏沒有什麼值得細說的東西,到如今不習古文的時代,曾鞏的名聲就更小了,存在感非常低。

僅代表個人觀點。






三國逐夢


唐宋八大家,主要入選理由,就是寫散文寫得好的。

唐宋兩朝,人才輩出,成名成家之人甚眾,為何只有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能入選?

我想並非編者朱右,茅坤眼拙,而是確確實實他們在散文領域做出了特別貢獻。

在我們心中,除了曾鞏,感覺到有些像湊數的,其他人都是名聞遐邇之人。

之所以有這種錯覺,與我們曾經受教育時候,所讀過他們的文章有關,除了蘇洵,蘇轍,幾乎難得有機會讀到曾鞏的文章。

我是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老人,反正在我的記憶中,學生時代,我沒有讀過曾鞏的著作。

但沒有讀過他的文章,並不能代表曾鞏在散文寫作方面所作的貢獻,被抹殺。

古往今來,許多評論大家,都推曾鞏文,超過蘇洵,蘇轍,與王安石有得一比。我不是專業人士,沒有水平來評論,他們之間的高低優劣,但我也相信那些被稱呼為“大家”的文人,絕非浪得虛名。

曾鞏之所以被低估,另外與他的仕途也有一定關係。

入仕遲,且官職小,是曾鞏硬傷。相比其他人,曾鞏的仕途可以忽略不計,他們之間有很多人,在當時那個年代,就是名滿天下之人,自然傳播途徑多,名氣也是很大,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但曾鞏,是在老師歐陽修為主考官時,力排眾議,以對策性的議論文體裁為主試題,才得以金榜題名。與當時的主流詩體有差異。

曾鞏的文章,歷來被後人推崇,許多人都認為他的散文質量,可以和歐陽修並駕齊驅。確實如此,他的文章,多以議論文為主,很少有情致。

由此可見,曾鞏並非湊數,而是確確實實有這個入選實力。

之所以被大家有所錯覺,主要原因是讀他文章太少。

包括我。



會哭的罌粟花


當然不是湊數,說他湊數的人絕對是當代人。因為曾鞏現在的知名度和作品熟悉程度比其他七個人要低。

要知道,他現在名氣小的原因大概有兩個:

第一,他的寫作風格中規中矩,完全是按照儒家學派治學思想寫作,不摻雜任何其他的思想。所以他的文章就不像蘇軾那麼融會貫通和灑脫,也不像歐陽修那麼悠然自在。再者,他的文章是不錯,但是詩詞造詣客觀來說比其他幾個人差點。

第二,其實曾鞏做夢都不會想到,他死後多年有一段時間他會成為眾人膜拜的大神。到明朝的時候理學盛行,他的文章成為爭相效仿的典範,因為當時學者有一種風氣——學習唐宋文章,因為太久遠的風格不同,而唐宋八大家中偏偏曾鞏的文章是最符合理學思想也最規矩。以至於他一度被神話為理學聖人。但是倒黴就倒黴在這了,因為這樣一來,後來反對五四運動反對儒家,他又莫名其妙的被人們打入地獄了。

其實曾鞏的文章好不好,不用我們說。舉個例子,曾鞏當時還在一邊養家一邊讀書的時候就已經“人在鄉野名在京城”。歐陽修,蘇軾等人對他的評價都很高。王安石還有詩曰:“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這些大腕對他評價這麼高,他水平肯定錯不了。

再多說一點,他相比於其他七個人要悲催一點,他的父親被罷官,他就承擔起家庭的經濟來源。其他七個人最晚的是25歲中進士。他39歲才中進士,但是曾鞏家族也爭氣,他們家族和他同時考試的共有6箇中了進士。


金左手馬克威廉姆斯


先講個曾鞏的故事,再來談談他與什麼樣的人交往,就能知道八大家裡有曾鞏一席之地並不奇怪。

這裡不講曾鞏的作品風格,因為講起來沒有讀過的人也沒什麼體會,不過單憑一句“臥看千山急雨來”就足以見證曾鞏的胸懷了。


故事的主人公一般定為蘇東坡,但我們從側面來看。

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蘇東坡赴京參加科舉。主考官是歐陽修,小試官是梅堯臣。兩個人都是詩文革新的倡導者,同一年參與科舉的就有曾鞏。

當時歐陽修拿到了一份試卷,題目叫做《刑賞忠厚之至論》,寫得很合歐陽修胃口。因為當時科舉閱卷要謄寫、糊名,就是找人專門把所有考生的試卷用固定的筆跡抄寫一遍,防止考官通過筆跡來推定考生身份,再把名字糊上,讓考官不知道是誰的作品。

因為當時蘇軾名不見經傳,所以能寫出這種風格的文章,歐陽修認為所有考生裡只有自己的弟子曾鞏。有意把這篇文章列為第一,但為了避嫌,就改成了第二名。

我們往往惋惜蘇軾與第一名的失之交臂,但從側面來看,曾鞏的文章能和蘇軾比肩,以至於連文壇領袖歐陽修都分辨不出,就足以證明曾鞏的文化造詣了。


看一個人可以從他身邊的人入眼。

很多時候,我們要看一個人的成就有多大,可以看看和他交往的都是什麼樣的人,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有道理的。

曾鞏18歲的時候就以文和王安石結成摯友,並且成為歐陽修弟子之後向其推薦了王安石;他還和范仲淹等慶曆名人有書信往來;在王安石變法階段,又同時得罪了王安石和反對變法的砸缸少年司馬光,能被這些人排擠本身就是一種能力,說明大家都是同一層次的對手。

作為文壇領袖歐陽修的弟子,與王安石、范仲淹等相交莫逆,還曾與司馬光為政敵,那曾鞏的水平能差了嗎?


待曉兒


“唐宋八大家”裡最容易被遺忘的曾鞏,是為了湊數嗎?

  題主這麼說,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會憤起而呼的!因為在所有的弟子或向他求教過的人當中,他最喜歡的最中意的就是曾鞏,他曾說:“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要真是湊數的,歐陽修的眼也瞎了。對於這個學生,歐陽修曾經這樣評價:“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為獨軒然,百鳥而一鶚。”看看,這麼得喜歡,必然是他有過人之處,怎麼會沒資格呢?

  為什麼我們覺得他沒有什麼存在感?

  最直觀的原因是咱們課本里輕視他了,沒什麼要背的文,一篇《墨池記》而已,看看韓愈柳宗元三蘇歐陽王安石,個個都得圈起來。

  (曾鞏手跡,據說二個多億)其實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中堅力量,他的散文成就相當高,在文學創作方面,他學韓愈,師承歐陽修,主張的是“文以明道”,宋代以來,許多人將他的作品奉為典範,他不但是文學家,更是實幹家,當然了,在詩文才能比能吏之能要貴重的時代,他某一方面,被遮住了。

  為什麼會“輕視”他呢?咱們現代的詩文,很大一部分的價值在於消遣,所以,語言美的,氣勢雄的,震人心,個人風格鮮明的那些新奇的文章,更能得到讚賞和推崇,但是在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裡,文以載道,文章是經世致用的,比如策論奏疏這樣的文更有市場,即使是散文(就是咱們講的那時候的新古文),也是具有實際價值的純粹的藝術。

  和其他幾家不同,曾鞏的文章佈局嚴謹,說理透徹,思理也相當精到,行文流暢。這和他的人生是分不開的,曾鞏的人生充滿了苦難,喪母后父親失去官職,哥哥體弱,這個還是十二歲就名滿天下的前神童,弱冠之年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所以他的文章,幾乎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充滿了理性冷靜,而又因為家教的原因,因為苦難的生活磨礪,他始終有極強的正義感,人品正,所以文章說理也很正,行文流暢不雕琢,因此給人震撼人心的道德之光。

  ——曾鞏的父親死後,他奉養繼母,撫養四個弟弟,嫁出去九個妹妹(原本十個,一個早夭),嘉佑二年,他帶著兩個親弟(其中曾布相當風光,當過宰相,是王安石變法的支持者),一個堂弟,兩個妹婿一起到京城考試,六人全中!——在那樣一個時代,能做到這個程度,相當佩服。

  曾鞏曾經是宋朝乃至後來都無比風光的人物之一,活著時被歐陽修王安石等人推崇,死後,朱熹更是把他捧到了孟子這個行列,而因為新文化運動,他被打倒了,如今更是寂寞了。但是,不能因為咱們不重視就說他不行,更不能用湊數這樣的詞來形容他,建議閒時看看他的文,會很有收穫的。(我印象裡有一篇《禿禿記》,相當正氣。)(文/宛如清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