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房地產和人口政策大轉折!

最近的刷屏的消息主要是跟房子和人口有關的。一個是房租猛漲,一個是生育基金的新聞。

我個人的看法,中國的人口政策和房地產政策都到了該轉向的關鍵時候了。

尤其是人口,從今年堪稱急速下滑的出生人口,有關方面已經感受到了涼意,因此最近大家能看到不少關於鼓勵生育的新聞。

2018年的出生人口數字,雖然沒有公佈到目前為止的數字,但是應該是出現全國性的下滑。今年上半年江蘇共出生38.3萬人,同比下降高達12.8%。江蘇到2017年底可是有8029.3萬常住人口。

今年預計八千萬人口的江蘇一年只出生70多萬人,這就是全球超老齡化地區了,和日本比較下,日本2017年出生了94.84萬人,而日本2017年底人口為大約1.252億人。江蘇實際上已經在逐漸逼近了日本的超老齡化水平。

這對一個人均GDP還不到兩萬美元的地區來說,是非常要命的,當然江蘇至少可以在中國內部獲得來自其他省份的年輕勞動力支撐。

作為直轄市的天津,更是下滑驚人,天津市衛計委透露,今年1–4月該市建冊孕婦數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7%,這個逼近20%的數字應該說是出乎人意料的。

作為中國保持人口總量希望,全國出生人口最多的山東省,可以說是全國人口的風向標,山東出生人口如果出問題,那麼全國肯定無一倖免。

今年山東雖然沒有公佈全省的數據,但是山東煙臺上半年出生26902人,同比下降16.2%;其中二孩12832人,下降12.5%。山東濰坊上半年出生人口64428人,同比下降21%;其中二孩出生43421人,同比下降29%。要知道濰坊是有900多萬人口,煙臺是有7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很有代表意義。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一孩和二孩的出生人數都在下滑,而且預計還會下滑,為什麼呢?以濰坊為例,二孩的出生人數四萬多,一孩的出生人數才兩萬多,而正常一孩的出生人數是多於二孩的,說明濰坊每年四萬多二孩,不過是之前二孩生育意願的釋放,這一波一過,二孩出生人數就會劇烈下降到低於一孩的水平。

再看貴州省衛計委2018年6月初的消息,說“上半年貴州省出生人口同比穩中有降”。

2018年,中國房地產和人口政策大轉折!

貴州的數字同樣很有代表意義,我們平時都說越窮越生,貴州是全國人均GDP倒數第三的貧困地區,也是全國城市化率最低,農村人口占比最高的省份之一,然後出生人口數量居然也出現了下滑。

目前國家統計局正在安排摸底全國各地上半年出生人口情況。但是僅從江蘇,山東,天津,貴州等地的情況來看,形勢是非常嚴峻的。

一方面是出生人口不斷下滑,另一方面,公眾尤其是年輕人目前對生育持有牴觸,反感和抱怨情緒,尤其是繳納生育基金的新聞出來,簡直引爆了網絡,在微博上搜索生育基金,像《新京報》這條關於生育基金的新聞,到8月19日凌晨為止,竟然轉發8.5萬,評論11.4萬,點贊7萬。除此之外,轉發過萬的關於生育基金的新聞也比比皆是。

2018年,中國房地產和人口政策大轉折!

說實話,能夠引起這麼大的反應,我是沒有預料的到的,因為生育這個話題,儘管非常重要,但是在我印象中還從來沒有引起過如此巨大的網絡聲浪。

我仔細看了下這篇關於生育基金的文章,來自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點開鏈接讀了下,發現這篇文章相當大一部分其實還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來一條條看下,說下我的想法,主要內容如下:

1

大力發展幼教產業和托幼服務

改變目前低齡兒童的照料主要是通過母親兼職甚至全職照料、祖輩的照料支持,以及分散且昂貴的市場化托幼機構實現的的局面。

這一條我舉雙手叫好,目前我們的小孩,更多是休產假的母親和長輩幫忙照顧,市場化的幼兒託管機構非常昂貴,現在老百姓一看到市場化三個字,就知道肯定會漲價,由於實行了市場化,現在市面上從幼兒託管機構到幼兒園都很貴,給家庭造成了巨大負擔,這是實情。

如果有了這樣的公立幼托機構,可以大大減輕家庭負擔,讓年輕家庭從繁重的嬰兒照看中解放出來。目前很多家庭為了照看小孩,都是採取讓媽媽辭職的方式,直接導致家庭少了一個賺錢的勞動力,提高了家庭的經濟風險。

如果不辭職,那就需要家裡老人幫忙照顧,但是很多老人身體不好,或者出於老人個人意願,或者老人要幫忙照顧其他兄弟姐妹的孩子,沒辦法過來幫忙的,那年輕人往往就選擇不生育,少生育,我身邊這樣的例子不要太多,有個兄弟三十多歲了還沒有要孩子,他給出的理由一個是剛買房,首付還借了很多錢要還,根本無力支出養育孩子費用,一個是女方家裡老人不願意帶孩子,而自己父母身體又不好幫不了忙。

不過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在幼托機構,以及幼兒園全面公立化方面,還沒有看到有什麼動靜。

2

加強義務教育體系

我國很多地區把素質教育理解為早放學,普遍縮短義務教育時間,以至於很多家庭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接送小孩並奔波於各種培訓班,嚴重增加了家庭撫育子女的成本。要以公辦學校為載體在學校內部展開素質教育。可考慮恢復小學生“朝八晚五”的上下學時間和實施彈性放學制度,以便與職工的上下班時間相銜接。

也可針對雙職工家庭9歲以下的兒童開設寒暑期班,開展素質教育。為此,要努力增加中小學的基礎設施和師資供給,並提高教師的收入水平。

這是我一直呼籲的觀點,不要在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孩子們應該和家長們一樣,保證每天8小時的學習時間。下午三點多放學是完全錯誤的,我從來不想我的孩子出人頭地上清華北大,我不想送他去國際學校,貴族學校,也不想為他報一堆補習班,他能在公立學校正常的上學即可,只要學校教學時間和質量足夠,我完全沒有耗費時間精力去報無聊的補習班的想法。然而現在下午三點多就放學了,讓家長怎麼辦?是翹班去接孩子,還是辭職專門帶孩子?減負從來不是減家長的負擔,而是減學校的負擔。

3

發揮基層計生幹部的力量,引導輿論宣傳

應糾正把人當作負擔的片面認識,形成“人既是消費者更是生產者”的科學人口觀。發揮基層計生幹部的力量,引導社會恢復和樹立多子多福的理念。

要提高生育率,必須扭轉目前的錯誤宣傳導向,樹立正確的人口理念。

我國過去多年的宣傳,完完全全是把中國人作為負擔來進行宣傳,這個觀念在我國已經深入人心,宣傳的是時候總是把中國人和“人口暴增”“交通擁堵”“資源緊張”“失業人口”“大饑荒”等詞彙聯繫在一起,你現在隨便在網絡上或者街頭採訪一箇中國人,問他“人口眾多”意味著什麼,我相信絕大多數國人說出來的都是負面詞彙,這就是多年計生宣傳帶來的條件反射效應。

實際上人口眾多能帶來極大的收益,例如中高層崗位薪資明顯高出其他國家和地區,便捷便宜的外賣和快遞,原住民房租等財產性收入大大增加,拆遷費上升帶來的暴富,隨處可見的好吃街頭小吃,創業和工作機會眾多,便宜的上門服務等主流的好處卻沒有形成“條件發射”式的反應。

從生活水平來看,從來都是大城市>中小城市>農村,這是人口眾多帶來的經濟集群效應。同樣是跑滴滴,在大城市的收入就遠高於中小城市,在大城市跑滴滴一天掙三四百元,甚至五六百元都並不奇怪。

實際上,為什麼中國大陸能夠產生大量高收入的崗位,像OPPO這樣的手機公司,畢業十年的本科生能夠年薪六七十萬人民幣,阿里的程序員工作十年輕鬆年薪過百萬,本質原因就是人口眾多的大市場帶來的超收益。在同樣發展水平的其他國家,由於市場小,是不可能有這麼多高收入崗位的。不要說同樣發展水平的國家,臺灣人均是大陸的三倍,中層管理和技術工程師的薪資卻不如大陸一線城市,人口少市場小帶來的天然劣勢。

人口眾多能夠讓你享受到很多優良的服務,在歐洲,你家裡馬桶壞了,你打電話叫人過來,他只是查看你的馬桶出了什麼問題,還沒有開始修理,收費就能達到幾十歐元甚至上百歐元。安裝空調的人工費用能夠比空調本身還要貴,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中國人本身非常勤奮,懶惰無所事事的人有,但是絕對是極少數,絕對多數的中國人都在通過勞動為社會貢獻力量,但是在長久的宣傳體系裡面,卻總是把中國人和負擔聯繫在一起。

最近山東壽光的洪災事件,從新聞上可以看到,很多老人在哭訴一輩子的勞動成果沒有了,這說明中國的老人們都在不停的勞動,種植大棚蔬菜,飼養家豬牲畜。

以下圖2017年11月29日光明日報對外國留學生在華就業的報道為例:

2018年,中國房地產和人口政策大轉折!

文中的三個小標題是:中國魅力難擋;就業路途中克服各種困難;光明未來可期。

把留學生在華工作和中國魅力,克服困難,光明等正面詞彙聯繫在一起,這樣的報道方式是常態。雖然我也沒理解,逐漸開放外國人在華工作和“光明”有啥關係,不斷放開外國留學生在華就業為啥就是光明?是誰的光明?

在北上廣深的外國人數量,以上海為例,2017年在上海申請各種出入境證件的就有23萬人,實際居留數字肯定不止。北上廣深登記常駐+流動的外國人,恐怕早已突破百萬人之眾。

不只是北上廣深,現在隨便一個地方中小城市甚至縣城,一定都能找到不知道哪個國家跑來的外教,留學生之類。

然而在我國宣傳體系裡面,並不會把已經為數眾多的外國人和“交通擁堵”“資源緊張”“失業人口”“人口暴增”“糧食不足”等詞彙聯繫在一起,而是更多是類似“國際人才”等表述。

宣傳方向是把不斷湧入中國,數量增長越來越快的外國人和正面詞彙聯繫在一起,就我和這麼多國家老外打交道的情況來看,中國人的勤奮,聰明,靠譜程度普遍優於他們中的90%。然而國人提起中國人口腦海裡冒出的就是各種關於“負擔”的詞彙,提起外國人口腦海裡冒出的一定更多是“國際人才”等各種正面詞彙,這就是宣傳話語體系不同,給人帶來的本能反應不同。

國人目前對人口的各種錯誤觀念必須要扭轉過來,一個典型的就是認為放開生育人口就會暴增,尤其是底層人口就會暴增,會一家生四五個。

持有這樣觀念的人實際上從來沒有研究過數據,而是在長期的“人口暴增”宣傳中形成的條件反射直覺。1990年的春晚,黃宏和宋丹丹的宣傳小品《超生游擊隊》,更是大大強化了農村人愛生的印象,實際上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農村居民的生育率只有1.44,同樣是全球超低水平。

隨著經濟越來越發達,教育水平越來越高,生育率必然越來越低,這是客觀規律,我國農村也是逃不過這個客觀規律。我國目前農村人口每年1300萬人的速度減少,背後的原因就是農村生育率早已經在正常更替水平的2.1以下了,而且還在大規模進城,所以人口不斷迅速減少。

從2016年開始,我國全面放開二孩已經兩三年,2017年全國總出生人口卻出現了下滑,今年更是預計會出現更高幅度的下滑,這進一步說明了佔全國人口超過40%的農村生育率不存在暴增的現象,相反生育率可以說沒有太大變化。

我國城市化率到2017年底只有37.15%的貴州,不僅全省63%都是農村人口,而且人均GDP僅僅排在全國倒數第三,是全國最貧困地區之一,窮+農村人口多,是不是人口會暴增?實際上即使在全面鼓勵二胎背景下,貴州2018年上半年出生人口都出現了下降。

要徹底的拋棄“人口暴增”的錯誤思想和觀點,現實是全面放開二胎出生人口仍然在暴跌。人們一旦富裕起來,科技越是先進發達,出生率一定是往下走的,這是科學規律,要相信科學,而不是相信在長久計生宣傳下形成的思維定勢。要徹底拋棄被多年宣傳形成的中國人特別能生,都想要一堆孩子的錯誤認識。不要把以前貧窮落後科技不發達時代的情況套到現在,全球華人地區,一旦發展起來無一例外是超低生育率。

4

延長產假時間,考慮建立育兒假制度

我國從2016年起,將頭胎和二胎產假分別調整為30天和128天,丈夫的陪產假從10天增加到15天。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產假時間仍然較短。可先將二胎產假延長到6-8個月,育兒假延至一年,丈夫的陪產假延至3個月。等時機成熟後,再對生育二胎以上的夫婦延長產假或引入育兒假。為減輕企業負擔,婦女在產假或育兒假期間的薪資,可考慮按比例或以固定金額由國家財政或生育基金支付。

這裡延長丈夫的陪產假到3個月,以及減輕企業負擔由國家按比例支付產婦和休假期間的薪資,我覺得是很有建設性的意見,是可以考慮的。

5

制定鼓勵生育的住房政策

居住條件對人口生育率有較大影響,可考慮住房政策向二胎或多胎家庭傾斜。如提供長租房,對二胎或多胎家庭優先;對低收入的二胎或多胎家庭提供3年的租房補貼,或房貸優惠,等等。

這一條也非常好,按照人口供應住房,讓資源為人服務,這完全跳出了我國按照供應住宅數量來控制人口的香港化制度。生存空間不足,住房逐漸奢侈品化,是抑制生育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6

為二孩和多孩家庭提供減稅和財政補貼

長期內,待以上政策效應遞減時,應充分發揮財稅政策的調節作用,對多孩家庭和女性再就業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並對多孩家庭給予財政補貼。對二孩家庭減免個人所得稅,或是按照孩子數量累進抵扣個人所得稅。

為二孩和多孩家庭提供減稅和財政補貼,我不認為有任何問題,相反舉雙手贊成。

7

保護年輕媽媽尤其是高知女性的就業權利

通過稅收支持或財政補貼,鼓勵企業保留或提供生育後再上崗婦女的崗位,減輕婦女職業發展壓力。我國婦女就業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婦女的就業保障措施尤為重要。由於女性在產假和哺乳期間可能被迫中止勞動,企業為減少損失往往選擇解僱懷孕員工,導致女性生育後喪失原有職位,極大削弱了婦女的生育意願。尤其是高知女性,職業發展壓力更大,生育意願更低。可對企業進行一定的稅收支持或財政補貼,鼓勵企業保留或提供生育後再上崗婦女的崗位。

這個配套政策非常好,保障和鼓勵企業僱傭生育後的女性員工,保護年輕媽媽尤其是高知女性的就業權利,沒有任何問題。

8

生育政策應充分考慮地區的差異性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向中心城市遷移,中小城市的年輕人口大量流失。我國東北地區以及部分計劃生育執行較嚴格的地區,人口老齡化尤為嚴重。相反,東部一線城市仍然面臨著人地資源緊張和極大的人口壓力。中央應制定鼓勵生育政策的基本框架和原則,各地政府可根據當地的生育率以及老齡化程度,制定地方性的人口政策。這樣不僅能促進人口發展的地區均衡,而且可總結各地試點經驗,為下一步大規模實施奠定基礎。

這一條有點不敢苟同,生育率超高的地區不是我國東部一線城市,我國東部一線城市的生育率,以及北京上海為例,只有0.7左右,而且不管怎麼鼓勵預計也不會有太大提高。真正的生育率超高地區,例如生育率達到2.5-3.0甚至以上的地區,可以考慮繼續實行計劃生育。

9

建議建立生育基金制度

儘量實現二孩生育補貼的自我運轉

可規定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每年必須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並進入個人賬戶。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時,可申請取出生育基金並領取生育補貼,用於補償婦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斷勞動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損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賬戶資金則待退休時再行取出。

生育基金採用現收現付制,即個人累計繳納而尚未取出的生育基金,可用於政府對其他家庭的生育補貼支付,不足部分再由國家財政補貼。

提取存量撫養費資金用於生育補貼,減輕財政壓力。目前不應再對超生子女的家庭收取社會撫養費,相反我們應提取存量的社會撫養費用於生育補貼。考慮到我國社會撫養費已經徵收了30年,存量資金應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數字,理論上可以支撐一兩年內對二孩家庭的生育補貼。可考慮將存量撫養費資金用於充實生育基金,或作為生育基金的初始資金。

這一條中,關於提取存量撫養費資金用於生育補貼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只是不少地方是直接把社會撫養費罰款作為獎金髮給計生幹部。我相信他們不會願意把錢退回來作為生育補貼。

引起最大憤怒的是生育基金制度,其實我理解作者的原意是仿效住房公積金制度,而且也提到將存量的社會撫養費用於生育基金的初始資金。

但是為什麼這一條能夠引起這麼大的反彈呢?原因很簡單,時代不一樣了,思路應該轉化了,作者的意思是“生了二孩就可以取出”,不生二孩“到退休才取出”,這本質上還是懲罰制度,是以目標為本而不是以人為本的制度,也就是說,目標是逼迫國民多生孩子(至少生二孩),而不是讓國民生活的更好,這又變成了人為計劃服務。

一方面在鼓勵老百姓生二孩,一方面大量地方又在追繳三孩社會撫養費,這種精確的規劃老百姓的生育孩數就是剛好兩個,讓老百姓為規劃活著。

另外在房價,房租,教育支出如此高昂,已經大大壓制生育率的情況下,還要老百姓繼續支出生育基金,付出更多的成本。這就是反應出沒有以人為本,不尊重人的自主權利,無怪乎會引起老百姓的巨大反彈,全國上下一片罵聲。

房地產和人口政策,該轉移到“以人為本”發展的道路上了。

我國長期以來的發展模式,更多的是以“目標為本”,也就是擬定一個目標,然後一切為這個目標服務。這樣的好處是,當“以目標為本”和“以人為本”互相鍥合的時候,能夠帶來極大的好處:比如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才是硬道理”。於是全國上下都圍繞這個目標齊心協力,帶來了極高的執行力和經濟奇蹟,大大提高了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能力。再比如說,我們要搞中國製造2025,那麼就能調動資源極大的投入該領域。同樣的還有全國森林面積提升,醫療衛生水平改善等等。這些目標都和以人為本相鍥合,所以讓普通中國人獲得了極大的收益。

而一旦“以目標為本”和“以人為本”發生了衝突的時候,我國的習慣是人為目標讓路,人為目標服務,不為這個目標服務的老百姓就要受懲罰。計劃生育就是典型,其實計劃生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老百姓過的更好,但是我國計劃生育長期的機械的固定為只生一個,把只生一個作為最高目標。

於是不僅用開除,高額罰款等手段,各地還出現了搶奪財產,扒房,強制引產,非法監禁等各種惡性事件,為了實現只生一個的目標不惜去大肆侵犯老百姓的權利,忘記了計劃生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實現計劃生育,有大量的柔性手段,只是在強目標驅動下,都被忽略了。

為什麼生育基金引起這麼大的反彈,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受教育水平提高了,人們權利意識大大增強,我們現在要鼓勵生育,最終目的是避免老齡化,形成健康的人口結構,簡單的說就是讓老百姓過的更好。而生育基金老百姓不生二孩就不能提取,要等退休了才能提取,這又回到了“人為生二孩這個目標服務,不然就要受懲罰”的老思路。

我國除了計劃生育,各種“老百姓為目標服務,不然就要受懲罰”的例子還很多,最為典型的是我在之前文章裡面提到的“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學前教育產業化和義務教育減負。”,把賺錢當成了目標,忘記了最終目標應該是讓老百姓居住的更好,降低教育成本,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供給。

為什麼我今年寫了一篇“教育部,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的文章,以及“作為一箇中產階級,我對國家有哪些不滿意”的文章,為什麼都能在網絡上引起巨大的反響,閱讀量數百萬甚至上千萬?

其背後的原因,把本該是民生領域的住房和教育,完全作為了經濟發展工具,把賺錢(房地產作為支柱經濟,學前教育產業化)作為了最終目標,這就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產生了牴觸。讓老百姓承受了極大的痛苦。

通過房地產和學前教育獲取收入,是對所有階層的無差別攻擊,應該嚴格控制在適度的範圍內。房產,教育和醫療一樣,是人民群眾的剛需,是國民的基本需求,不應該作為賺錢工具,不應該成為控制城市人口的手段,這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理念。基本的民生領域。應該是更多以投入為目標,而不是賺錢為目標。

舉個例子,國家在房地產投入了1萬億元,如果出於回收成本考慮,那麼就應該控制從房地產獲取的收入在1萬億元,1.2萬億元….而不是應該追求收入上漲到2萬億元,3萬億元,4萬億元的目標,當然奢侈型住宅和豪宅除外。

一個國家正常的收入和發展結構,應該是非房地產稅收作為最主要的收入,而不是從住房和教育這樣的民生領域攫取財富。

2017年,全國(地方+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567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44360億元,同比增長10.7%。稅收收入裡面土地和房地產相關稅收:契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相加為14785億元,同比增長4.6%。

另外除了一般預算收入,還有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

2017年全國(地方+中央)為61462億元,同比增長34.8%;

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52059億元,同比增長40.7%;

這樣以計算,2017年土地出讓金+相關房地產稅收為66844億元,佔到了全國收入的28.56%;

而在2016年,土地出讓金+相關房地產稅收為50446億元,佔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159552億元+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6619億元的24.47%。

賣地收入+房地產相關稅收,佔全國財政收入(含賣地等政府性基金收入)比例從2016年的24.47%,到2017年的28.56%,因此可見全國財政收入對房地產的依賴還在加深,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我國目前改革的方向,應該是逐漸降低來自房地產的收入比例,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將目前25%左右的收入比例逐步下降到20%,15%甚至10%以下。讓房地產和教育迴歸“以人為本”的發展軌道。

不然最終結果就是這幾個:

1: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有產者的資產增值遠遠超過無產者的勞動增值,社會分裂為有房者和無房者階層,且難以跨越。

發達國家是階層固化型社會,但是其社會是橄欖型的,中產佔主流,富人和窮人是少數,所以社會還算穩定。而在一個發展中國家,階層固化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中產還不是主流,必須要保持向上通道暢通,不能用房價把人們隔絕開來,讓社會分裂。

2:年輕人居住條件越來越差,房子越買越小,徹底香港化;

3:年輕人支出被房產和房租綁架,不得不壓抑在消費品和服務的支出,大大限制通過消費提高自己生活水平;

4:超低生育率,生得起養不起,乾脆不生。

那麼如果從住宅房地產獲取的收入比例逐漸減少,會不會影響國家建設呢?以2016年為例,來自房地產的收入比例佔財政收入24.47%(5.0446萬億元)的下降到10%(2萬億元),那麼會減少大約3萬億元的收入,如果來自工廠用地和商業地產的收入可以保持不變,只把來自住宅部分的收入下降,那麼就是全國大約減少2萬億元的收入,這2萬億元實際上是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彌補的。

1:房價下降,老百姓房貸和房租負擔減輕。

這會增加各種消費支出以提高生活水平,同時會增大購買的房產居住面積,而居住條件的改善能提振生育率,這些都會帶來新的稅收收入。

2:加強稅收體系建設。

以個稅繳納人口為例,2015年,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曾經指出:中國實際個稅納稅人口只有2800萬,佔總人口不到2%。而這不到2%的納稅人口中,以工資薪金為主要來源的工薪一族成為納稅主力,貢獻了個稅總稅收的60%以上。

中國顯然納稅人口不只這麼多,有的灰色和隱形收入收不到稅,倒是老實上班的工薪族都在納稅,這背後就是稅收體系能力還需要加強。

3:改革稅制,就說三件事。

一件是今年的明星避稅風波,陰陽合同+個人工作室,新疆霍爾果斯這個地方,註冊的各種文化影視公司高達1000多家,你如果到電影院看電影,可以說必然會看到某部電影的後面的出品單位,出現霍爾果斯某某影業之類的字樣,因為這裡五年免稅+五年減半,十年實際稅率只有6%-7%,比個人低多了。

江蘇無錫同樣是低稅率地方,范冰冰就有公司註冊在這裡。我國影視明星,數億元年收入的比比皆是,然而稅收竟然卻低於普通人,簡直匪夷所思。

一個是富人通過企業避稅的問題,比如將日常個人消費支出作為企業費用來抵扣稅收,我就不只一次遇到個人消費請客吃飯,開成公司發票進行抵扣。

再比如:依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規範個人投資者個人所得稅徵收管理的通知》財稅[2003]158號規定:“除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以外的其他企業的個人投資者,以企業資金為本人、家庭成員及其相關人員支付與企業生產經營無關的消費性支出及購買汽車、住房等財產性支出,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紅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徵個人所得稅。”

也就是說,某人投資A公司,A公司出資為此人購置房產和汽車,稅收只按照20%收取,大大低於工薪所得稅率。

一個是房產稅,這個已經在進行中,不再贅述,這個也可以大大擴大稅源。我看了下2011年開始的上海和重慶房產稅試點的結果。到2017年,全年上海房產稅收入203億,重慶收入為64.96億元,為什麼看起來不多?以上海為例,2017年賣地收入可是有1471.9億元。

背後的原因是:兩地都只是對2011年之後新購買的多套房進行徵稅,也即是存量房的土豪們依然是不上房產稅的。

另外一個是按照交易價為基數,也就是說,你10年前交易價是100萬元,那麼現在還是按照100萬元為基數,而不是按照評估價,而且交易價還要打個折扣。上海就是按照70%計算。

我猜測,進行中的房產稅立法,力度肯定會超過重慶和上海的試點,試想下,僅僅是房產稅如果對存量房開徵,上海和重慶絕對不會才260多億人民幣的房產稅收入。

以十年的時間,將全國財政收入來自房地產的比例降到10%左右甚至以下,應該成為我們的目標。

隨著我國徵稅體系的日益完善,徵稅能力是不斷向上的。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2018年1-7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1791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稅收收入107709億元,同比增長14%;

這個14%的增速就非常高了,這還是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增值稅稅率下調的情況下,以及2018年7月份辦理部分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電網企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返還等減稅降費政策的情況下。例如我國從2018年5月1日起,製造業增值稅稅率將從17%降至16%。增值稅稅率降低了1%

在稅收收入裡面,增長比去年同期較快的:

消費稅增長16.2%,增值稅增長14.9%,個人所得稅增長20.6%;

城市維護建設稅增長15.3%,車輛購置稅增長15.3%,資源稅增長25.4%;

在製造業等主要產業稅率下調的情況下,稅收收入反而實現快速增長,這反應出我國徵稅能力在不斷增強,我國建設的金稅工程三期已經不斷見到成效,已經具備了逐步擺脫土地財政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