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包拯是怎樣一個人?

艾華戀萌


 包拯為何在歷史上享有大名?為何被後世演義再三推崇?其根源是因為,包拯在歷史上連續扳倒了三位三司使。

  且看北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

  包孝肅為中丞,張安道為三司使,孝肅攻罷之。既而召宋子京,孝肅又言其在蜀燕飲過度,改知鄭州。已而即除孝肅,遂就命。歐公時為翰林學士,因疏孝肅攻二人以為不可而己取之,不無蹊田奪牛之意,孝肅雖嘗引避,而終不辭。元祐間,蘇子由為中丞,攻罷許衝元,繼即除右丞。御史安鼎亦以為言,二人固非有意者。然歐公之言,亦足以厚士風也。

  葉夢得是宋代著名的史學家、大詞人,活躍在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年間。其祖父輩在宋仁宗朝慶曆年間即出任翰林學士,母親也是蘇門四學士之晁補之之女,葉家可謂官宦世家。葉夢得本人雖未親身經歷宋仁宗朝,卻對仁宗朝掌故頗為熟悉。因此,關於包拯彈劾三司使的這段記載可信度極高。

  這則筆記中提到,當時包拯擔任的官職為御史中丞。在宋代,御史負責彈劾百官,御史臺最高長官便是御史中丞。身為御史中丞的包拯,在宋仁宗年間接連彈劾掉了三位三司使,正因為如此,包拯名震天下,成為百姓心中不畏權貴,仗義執言的楷模。

  不過,若我們細細考核這段歷史,就可以發現,被包拯彈劾的三位三司使,並非是什麼貪官汙吏,更絕非什麼大奸大惡,這三位三司使,都是有才幹,有名望,但是在個人品性,即私德上有些瑕疵的宋朝名臣。

  第一任三司使上面史料中沒有提到,那人叫做張堯佐,乃是宋仁宗寵愛的張貴妃的伯父。此人在歷史上頗為精明強幹,是從基層一步步做起,在民間口碑很好。他出任三司使其實是有資格的,但是,包拯提出,張堯佐乃是外戚,祖宗制度外戚不可重用。因此,張堯佐被罷黜。

  第二位三司使是張安道,此人乃是宋朝大大的賢臣、名臣。張安道,名方平,字安道,此人天資聰明,過目不忘,從政之後多有建樹,幾次出使契丹,在仁宗後期上書革除弊政,深得士大夫敬重。蘇軾一生都以張方平為師,更將張方平比作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換言之,張方平不但有才,並且是位憂國憂民的好官。那包拯為何要彈劾張方平呢?

  原來,時任三司使的張方平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買入了某家一處宅院。包拯以為,張方平是仗勢欺人,不配擔任執掌國家財政的三司使。

  包拯用詞非常犀利,在彈劾奏章中抨擊張方平“無廉恥,不可居大位”。經過有關部門調查後,並未得到張方平利用權勢欺壓百姓的確鑿證據。不過,按照宋朝官場慣例,只要是被御史臺彈劾,那麼,相關官員就會立刻被停職。

  另外有筆記記載說,包拯青年時得到宰相呂夷簡提拔,深感呂夷簡恩德。可是,張方平卻與呂夷簡不和。或者是因為這個原因,包拯要扳倒張方平。

  張方平就這麼不明不白被罷黜了三司使。繼任者為宋子京。這宋子京,名宋祁,字子京。這人就更加有名了,他有一句著名的詞,廣為流傳,叫做“紅杏枝頭春意鬧”!因為這首詞,宋祁也被後人稱之為紅杏尚書。

  宋祁為何會被罷黜呢。葉夢得記載說是“在蜀燕飲過度”。就是宋祁在四川當官的時候,喝酒開會超過了規制了。葉夢得這話說得含蓄。其實,包拯是彈劾宋祁生活作風腐化,男女關係混亂。

  在別家史料記載中提到,宋祁家中已經有十多個小妾,可是,在四川為官時,依然買了許多歌姬舞姬,整個在家中吹拉彈唱。

  包拯人為,三司使乃主持一國財政之高官,生活作風必須嚴謹。宋祁這種人,根本不配做三司使。於是,宋祁也被停職反省。

  不過,宋祁在擔任三司使的時候,有沒有以權謀私,貪汙墮落呢?沒有。並且,史料中記載,宋祁是先將那些女子買入家中,成為歌姬之後,再那啥。換言之,宋祁沒有違法。只是不像包拯那麼生活作風端正罷了。

  短短時間接連三位三司使都被罷黜。宋仁宗召集宰執大臣,商議人選,一時之間竟然無人肯當那三司使。最終,宋仁宗只好讓包拯出任三司使。

  言下之意很簡單:行,你人為誰都不行,那你來當!

  包拯接到詔令之後,閉門不出好幾天。對這個任命,他知道必然會引起非議。後來還是皇帝下詔催促,他才不得不前往上任。他擔任三司使沒多久,宋仁宗也知道包拯尷尬,便提拔包拯擔任樞密副使去了。

  葉夢得提到歐陽修抨擊包拯“蹊田奪牛”,意思是說,歐陽修認為包拯不地道。僅僅因為人家的牛踩了你家的田地,你就把人家的牛都搶走。言下之意,是說幾任三司使只是生活作風有點小問題,根本沒有嚴重到罷黜的地步。最後包拯自己當了三司使——從御史中丞到三司使是升官哦,更讓歐陽修認為是包拯有意為之。

  包拯本意自然不會那麼齷齪。在歷史上,包拯是一個個人品德非常嚴謹,一生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之人。他不像後世演義中那樣精明,那樣能審案,但是做事情循規蹈矩,有板有眼,不徇私情,這一點是世所公認的。


葉之秋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人)。宋朝仁宗時考中進士,從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做起,最終官至三司使(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長),再改樞密副使(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梳密使相當於軍委副主席)。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在中國的傳統戲劇中,包拯有個嫂娘,因為包拯家世清貧,生下未滿月,母親病故。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兒子的搖籃裡,喂包拯奶,喂兒子包勉粥,將其撫養成人,並聘請恩師,教誨他一舉成名。包拯對嫂子始終十分感恩,尊稱為“嫂娘”。其實,這個只是個戲劇傳說罷了。

而歷史上,包拯中進士時,父母都健在。按照《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包拯最初被任命為建昌縣知縣,因為父母年邁,就沒有去赴任。“得監和州稅,”改做和州稅局的官員,“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就沒去。“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裡中父老數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過了幾年,父母都過世了,在長輩的勸說下,才去做了天長知縣。可見包拯家一點不貧窮,應該是比較富有殷實的家庭。

包拯為官比較清廉,這個跟宋朝的“高薪養廉”政策有關,而且包拯家裡不缺錢,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包拯不貪。包拯在坐鎮開封府時的年薪,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數額大概在千萬年薪以上。包拯有朝廷撥給的2000畝土地,如果放到現在,這是多大的一筆財富。當然,整個宋朝政府的官員薪俸都很高,但是整個宋朝朝廷還是貪汙腐敗成風,所以,“高薪養廉”基本上就是胡扯。

包拯曾作為監察御史,建言加強練兵,整治貪腐。辭去該職後,還曾出使過遼國,回來後上奏摺建議朝廷挑選“素習邊事”的將領守邊,並重視代州(今山西忻州代縣)的將領選擇,以應對邊境突發的情況。雁門關就屬代州管轄,楊家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包拯在做三司戶部副使時,免除了向百姓徵收造船木材和河橋竹索賦稅的重稅;並讓百姓耕種漳河地區肥沃的土地,大概有農田一萬五千頃;包拯還廢除了解州鹽法;並且積極供給宋遼邊境守軍的軍糧,這讓包拯有了比較好的聲望基礎。後來包拯,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建言請求廢除苛刻的行為,抑制僥倖投機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興建勞作,禁丘妖言妄說。

大家最熟悉的包拯的官職,龍圖閣大學士,正式名稱是“龍圖閣直學士”,在1052年擔任,由此有了“包龍圖”的稱號。後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被貶官到池州(今安徽池州)做知州,慘吧,這年是1055年。第二年,就是1056年,包拯復職,並且權知開封府,戲劇中的“倒坐南衙包龍圖”正式登場。這時候包拯已經是快六十歲的人了。

包拯在開封府時,改革了訴訟制度。開封府舊制,凡是告狀者,都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訴訟者不能面見長官,府吏可以藉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冤屈者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了這一弊端,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因此,才有了戲劇中“包黑子”的形象,剛正清廉,正直不阿。當然,上古神器三口鍘刀應該是不存在的。

包拯此後主要作為言官,給皇帝提建議,彈劾不法的大臣。包拯曾建言宋仁宗立太子,因為包拯無子,而且年事已高,仁宗倒是很高興包拯提出這個建議。包拯和宋代大才子歐陽修同朝為官,歐陽修是個大才子,但是破壞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見誰啃誰的主,包拯就被啃過,曾對仁宗說包拯彈劾前三司使是為了自己去擔任這個職務,讓包拯只能在家避嫌了好久。歐陽修對包拯的總體評價還是很高的,只是轉折了一下“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也是包拯的一個方面吧。

對包拯的整體評價,不敢妄加評議,還是引用宋史吧,“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翻譯一下就是,包拯性格正直,憎惡官吏苛雜刻薄,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非常憎恨惡行,但從來沒有不用忠恕之道來推行政務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但衣服、器物、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

包拯去世後,為了紀念包拯,在開封修建了包拯祠, 後來全國多地為了紀念包拯,都有修建包公祠,可見百姓心中的“一杆秤”。歷史上的包拯和戲劇中的包拯,所做事蹟雖然不同,戲劇多為杜撰,但是整體的性格、秉性和行為方式卻是一致的,“包黑子”是確確實實的名符其實。


奕天讀歷史


真實的包拯是一個白臉書生,素有清節美名,時人仰慕其品格節行,稱他為包公。在他的同時代,包公就已經聲名遠揚備受稱讚,神宗時西羌俞龍珂歸宋,就因為慕名包拯請求皇帝賜姓包,神宗賜名包順;還有一個河州人歸宋,也請求賜姓包,皇帝就賜名包約,從此處可見,包拯的大名已經傳到邊疆。

到了南宋,包拯開始出現在戲劇和小說裡,對包拯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並在元代達到高潮,直到現代。

包拯的履歷

包拯26歲結婚,29歲中舉,授官大理評事、知建昌縣【江西永修】,包拯以父母年邁,請求在家鄉附近差遣,改授和州監稅【管理錢糧稅收的官職】。

因為父母親不願意離開家鄉隨兒子赴任,孝順的包拯毅然辭官回鄉裡侍奉雙親,直到父母親相繼過世,又服喪三年居家二年後的景佑四年【1037】才出仕,知天長縣,當時包拯已經39歲。

在天長縣,包拯曾斷‘牛舌案’,任期滿後的康定元年【1040】,42歲的包拯遷官大理寺丞、知端州【廣東肇慶】。

慶曆三年【1043】四十五歲的包拯入京擔任殿中丞,被王拱辰推薦,擔任監察御史裡行,未幾,正式任命為監察御史。

慶曆五年【1045】八月受命為賀契丹正旦使,次年正月出使契丹歸來,六月遷戶部判官,七月,出為京東路轉運使,賜五品服。

慶曆七年【1047】四月,四十九歲的包拯升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陝西轉運使。包拯赴任未改章服,仁宗追賜三品服。

慶曆八年【1048】五月,五十歲的包拯改河北轉運使,未及上任,六月召為戶部副使。

皇祐元年【1049】四月,授命五十一歲的包拯為河北四路安撫使、轉運使。次年,任天章閣待制、知諫院,這時候與趙㮣一起斷偽皇子冷青案,並行使諫官職責,四彈王逵【之前還有三次一共七次彈劾王逵】、三彈張堯佐、彈劾宰相宋癢尸位素餐彈到宋癢罷相。

皇祐四年【1052】求外任,三月,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七月,改授高陽關路安撫使、知瀛洲。

皇祐五年【1053】,五十五歲的包拯喪子,長子包繶病死,以喪子乞求離家鄉近一點的差遣,徙知揚州,旋改知廬州。

至和二年【1055】十二月,五十七歲的包拯因為之前在陝西時舉薦人不當,降一官,貶知池州。

嘉祐元年【1056】

八月歐陽修、吳中復、文彥博保奏包拯復官刑部郎中、知江寧府。十二月,升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包拯已經五十八歲。

包拯在權知開封府的任上只有短短的一年零三個月【嘉祐二年三月上任到三年六月離任】。嘉祐三年【1058】六月遷官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兼理檢使;七月,以御史中丞兼領京畿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

嘉祐四年【1059】,六十一歲的包拯彈劾三司使張方平,罷之;仁宗命宋祁任三司使,包拯又彈劾宋祁,又罷之;仁宗遂命包拯為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這就挺尷尬的了,包拯居家避嫌,好長時間才出去上班。

嘉祐六年【1061】四月,包拯為給事中、三司使,去掉了“權”字。四月升樞密副使,次年五月,包拯卒於任。享年六十四歲,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忂路。追諡“孝肅”,贈禮部尚書。

包拯被神話的歷程

在民間,包公戲是盛久不衰,在影視劇裡,黑臉包拯也是經常霸屏,不論是誰,提起老包包公,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包黑子已經被戲曲演繹千年,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深入人心了。

那他是怎麼被戲曲演義附會成半神的呢?

主要是在封建社會,包拯那樣的高大的清官形象,比較符合老百姓的期望,所以就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包公戲裡宣揚包公“立心清正,持操堅剛”、“體察濫官汙吏,與百姓伸冤”、“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的行為都是符合歷史上的真實包拯。包拯的確是個性剛直嚴峻,不苟言笑,所以才有希仁笑黃河清的諺語。

但是,為官清正廉潔、執法嚴厲、不畏權貴包拯也被戲曲傳播的副作用害慘了,戲劇裡面有些情節離奇,荒誕不經,比如包拯“日斷陽,夜斷陰”,成了出入陰陽界的活閻王,如此的宣揚迷信,就把包公架上神臺,讓包公成了神仙,其實反而弱化了包拯的真實能力,反而對老包是一種傷害。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宋真宗繼位多年膝下無子,很是焦躁 ,有大臣勸他祈天,讓上天為他降臨皇子以續趙家王朝。上天感其真誠,遂派赤腳大仙下凡降生。宋真宗趙恆非常高興,謝過上天以後,發現這個皇子不停的啼哭,就發榜詔醫。皇子因為是赤腳大仙下凡,這哭聲驚到了玉皇大帝,問太白金星啥原因哭成這樣?金星說,這大仙獨自一人下去了,怕沒有人輔佐,難成事業,恐毀了一世英名。玉帝瞭解原因後,做了安排。金星下界揭了皇榜,徑至走到皇子面前說了一句“文有文曲,武有武曲,都已指定降生,稍安勿躁。”,說罷,金星化風而去。說來奇怪,皇子不再啼哭。

這文曲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包拯,武曲就是狄青。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人)。官至樞密副使,曾任龍圖閣學士,後人稱包龍圖。

包拯一生鐵面無私、不附權貴也不畏權貴、廉潔公正、果敢剛毅,敢於替百姓鳴不平,,故有包青天之美名。

包拯軼事

嘉祐四年(1059年),包拯上書彈劾三司使張方平和宋祁,仁宗免掉張和宋後,讓包拯接任。對此,歐陽修說包拯“蹊田奪牛”。為此,包拯待在家裡,躲避仁宗安排的三司任命,後來仁宗不許,過了好長時間,包拯才上任。

包拯政績

不畏權貴,廉潔執法。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宰相的紅人王逵,最後一次更是直接指責仁宗

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輿論洶洶,朝廷終於罷免了王逵。此外,包拯還彈劾過宰相宋癢、舒王趙元佑的女婿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當時社會出現了“包彈”

的諺語。

包拯被後人尤為稱道的是斷案執法。著名的斷案有割牛舌案。一農人狀告壞人割他家的牛舌。包拯推斷此事為報復行為,後安排農人將牛殺死賣肉(宋朝宰殺耕牛是犯法行為),不出所料,割牛舌的人知道農人殺牛,果然去衙門狀告,割牛舌者自投羅網。包拯執法六親不認。包拯任廬州知州時,好多親朋好友以為可以得到包拯庇護做了不少仗勢欺人和擾亂官府的事。包拯決心大義滅親。恰好包拯一位舅舅犯法,包拯在公堂之上對舅舅實施了刑罰,至此,親朋再無犯法的。

總體來說,包拯一生政治官吏,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願。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廉潔清正的清官代表。




霜晨月7805


鐵面無私包青天,包拯在影視劇裡經常被塑造成鐵面無私,明察秋毫的清官好官。

但這就像三國演義一樣,多了演繹的成分。歷史上真實的包拯也是一位鐵面無私的清官能臣,但遠沒有民間傳說、影視劇描繪的那般神乎其神。

我們先來看看他的生平,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人,是一代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佑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實際上,包拯的從政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地方擔任判官,轉運使等職務,在朝中則多任監察御史、權御史中丞等職務。歷史演義關於他明察秋毫,斷案如神,名偵探附體的描繪應該大多是在開封府任上。

在地方為官時,包拯清正廉潔,並且為百姓作出很多實事。比如任轉運使時,曾巡察各地訪問貧困冶鐵戶,並據實情申報轉運司,豁免了這些戶所欠的官鐵,同時又鼓勵有能力者開爐冶鐵,發展生產。在擔任朝廷監察御史、權御史中丞等職務任上,他不畏權貴,多次彈劾為非作歹的權貴。包拯立朝剛毅,執法嚴峻,不徇私情,凡以私人關係請託者,一概拒絕,因而將開封府治理得令行禁止,井井有條。

這些政績都是實實在在的,當然,包拯也有一定的斷案水平。但民間小說為了吸引人,比如《七俠五義》則把大部分篇幅用在刻畫包青天明察秋毫,斷案如神上,著重描述他如何解開疑難雜症,斷了多少冤獄,懲治了多少壞人。這也類似於歷史上的狄仁傑與影視劇中狄仁傑的區別。

以上是生說的看法,元芳,你怎麼看?


生說


北宋鹹平二年(999)包拯出生於廬州合肥的一個官僚家庭,一直刻苦讀書,直到29歲考到了進士(戲曲中包拯都是自幼被遺棄,由嫂子撫養長大)

宋嘉元年(1056),包拯上任開封知府,開始了他的包青天經歷,這時候的他已經是58歲高齡,《宋史包拯傳》提及“包拯立朝剛毅,貴氣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按照宋朝法律,百姓到衙門告狀,不能直接給知府遞摺子,必須要先通過門牌司轉達,門牌司因此經常刁難勒索百姓,包拯上任之後就撤掉了門牌司為民解憂。

包拯在開封府只做了一年多的知府,但是將開封治理的井井有條,後來歷任端州知縣,三司戶部副使,治理的地方都讓百姓十分滿意。且多次向天子直諫,宋仁宗皇佑四年,包拯因為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觸怒了仁宗被貶為河北督轉運使,這時候被加封龍圖閣直學士,後來也有人叫他包龍圖就是因為這個官職。

宋嘉五年,包拯出任三司使,樞密副使,成為朝中重臣,這時候他已經年過六旬,64歲時,包拯死了。


時拾史事


包青天實在太忙,日斷陽,夜斷陰,三口銅鍘泣鬼神,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好漢來幫忙。在老百姓心目中,包公是典型的清官形象,幾百年來深受百姓愛戴,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被各類藝術樣式演繹得出神入化的人物。



首先包公的身世就有曲折離奇的故事,大概受了戲曲《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的影響,認為包公從小父母雙亡,有的說法是被遺棄,由大嫂扶養成人。事實上包拯出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官僚家庭出身,宋代史書裡沒有任何關於包拯有兄長的記載,在包氏族譜裡包拯是有過兩個兄長,但都在很小的時候去世了。包公沒有兄長,當然也不可能由嫂嫂扶養成人,出身貧寒,父母早亡,可能是後世文藝工作者為了豐富劇情需要而加的戲碼。


包拯確實是一個盡忠盡職的官員,同時他還是一名家喻戶曉的破案高手,而且不懼皇權,不徇私情,《狸貓換太子》一案以各種文藝樣式被傳承了幾百年。這都歸功於元明時代的民間藝人,當時的公案戲,說唱詞話,包公一人就佔了絕大多數。(據考證元代公案戲18種,包拯佔11種,明代刊印的說唱詞13種,和包拯有關的有8種)


但是在宋朝史料裡只記錄了僅有的幾件小案子,那一大堆的大案要案並沒有記載。人們所熟知的案子大多來自明代的《龍圖公案》,但據考證,其中絕大多數不是借用他處,就是完全是傳說,在史籍中找不到出處抑或捕風捉影,他的大多數破案記錄,也包括那三口銅鍘,多是後人演繹出來的。

可以看一下包大人的履歷,29歲時考中進士,照理應能做官,但包拯出於孝道,回安徽奉養父母雙親,直到父母都去世,守喪期滿才出道做官,時年39歲。歷任天長縣知縣,端州知州,這種孝道被當時人所稱頌,也就是說包拯中進士後一直在家,沒有斷過案子。


從慶曆三年(1043年)到嘉祐元年(1056年),先後擔任監察官員,三司戶部副使,京東路,陝西路,河北路轉運使。向宋仁宗提出《論取士》,《論縣令輕授》等策論文。還對邊境防務提出建議,有著名的《論契丹事宜》,《論邊將》等奏摺。而轉運使都是鹽務漕運方面的工作,屬於戰鬥在商業戰線,使物價穩定,國家財政增收是他的任務。

所以從這段來看,包大人主要經歷在諫議朝政和管理漕運和財政。也正是他工作的兢兢業業得到賞識,嘉祐(1056年)元年底到開封府任職,開始了他一生中留給後世津津樂道的執政經歷。


據《宋史》記載,當時開封流傳“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打官司沒錢沒路子沒有關係,有閻王老爺和包青天為你作主,可見包公在民間的影響力和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包公在開封府任上其實只有一年半任期,在最難當的京官位子上,不怕權貴,為民做主,任人唯賢,鐵面無私,也是在這一年半的開封府尹給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包拯升遷御史中丞,最後他在樞密副使的職位上去世,死後諡號“孝肅”。究其一生,包大人並沒有多少時間去斷案,不可否認包大人是斷過一些案子,但主要政務在進諫監察財政方面。


民間需要這樣清廉的官員,老百姓渴望有這麼一位執法如山,明鏡高懸的人間判官,而包拯這個形象正是滿足了人們內心對清官的定義,包拯青天大老爺的光輝形象也就順應人心地樹立起來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

歷史上的包拯是北宋時著名的清官,當時民諺有云:關節不到,閻羅、包老。你化銀子到閻龍王處,買不到命;你想徇私,想打通關節,找包公是沒用的。中國古代小說戲曲中的包拯和歷史上的真實包拯有很大區別的,許多影視作品、舞臺形象、小說形象都是向壁虛構的。

包拯,廬州合肥人,生於公元999年,二十八歲高中進士,步入官場,一直做到開封府知府、樞密副使。

包拯斷案如神,執法如山,鐵面無私。他在廬州為官時,一親戚犯法,被告入官府,包拯秉公執法,免費送他一頓板子。這一來,包公的部分親友夾起尾巴做人了。後來包拯調入京城,京城裡有許多皇親國戚、權貴大臣,這些人更是無法無天。有個張堯佐的,是貴妃的叔叔,竟因此同時擔任了三司使(相當於財政部長)等好幾個重要官職,三司是主管全國財賦的官員,包拯認為張某才不堪用,更不堪多用,他連上五道奏疏,彈劾張某,甚至在朝堂上和仁宗掰起手腕,最終包公勝了,仁宗免去了張堯佐兩個官職。(仁宗無愧於仁這個諡號,堯佐這個名是對張某的絕妙諷刺。)

另一個大官僚王逵,擔任荊湖南路轉運使時,十分殘暴,逼得百姓逃亡山中,聯合反抗。後調江南西路轉運使,仍是狗改不了吃屎。包拯得知後大怒,連上兩道奏疏彈劾,朝廷只是讓他易地為官,調淮南轉運使,老包又發揚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精神,上第三道奏摺,過了一些日子,包公又瞭解到王逵在江南西路時,疑心地方官卞鹹告發他的罪行,打擊報復,暗中指使人誣告卞鹹,關押五六百人,鑄成冤案。包拯又第四次彈劾,到第七次宋仁宗終於免去王逵官職。

包拯處處奉公守法。他在端州府當官時,端硯石質堅實細潤、雕刻精美,以前的地方官藉著向皇帝進貢的名義,大肆搜刮端硯,奉承權貴。包拯在端州,只收繳向皇帝進貢的數量,自己一塊不拿。

包公做了大官,生活仍儉樸,他在《家訓》裡說:後代子孫貪汙腐敗的,不許回老家;死後不得歸葬祖墳。

包公清廉剛正,千古流芳。補充兩點。第一點:《鍘美案》是冤案,和包公無關。明朝有個清官叫陳世美,當官前家窮,受過一老鄉的接濟。陳世美升官後,老鄉來找他辦私事求升官。陳世美熱情款待,但不願意以權謀私,結果同為文人的老鄉惱羞成怒,編了戲文來擠懟他,當然朝代往前推了一下,讓陳世美穿越到宋朝,顛倒黑白,說他高中狀元、拋棄髮妻、貪慕富貴、做了駙馬,還想殺掉髮妻秦香蓮,又給包拯配了把鍘刀,算在舞臺上報復了一下,看來中國的阿Q委實不少!第二點,包拯生活在北宋,那是文官的幸福時代,不僅因太祖遺命沒有砍頭的危險,收入也極為豐厚,趙匡胤貴族出身,只怕手下造反,不怕手下有錢;不像乞丐、和尚出身的朱重八八,摳門得不要不要的!有興趣的文友搜索一下,反正從一品的包拯光憑俸祿及皇上逢時過節的賞賜,已肥得不要不要的!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和民間傳說、戲曲舞臺、電影、電視劇中的包青天形象大有不同。但是,也並非完全沒有關聯,包拯改變民間訴訟的程序,普通百姓可以直接來到大堂前陳說是非。這是民間對包青天形象塑造的直接源泉。

1、斷案如神,作官清廉

包拯中進士後,為照顧年邁父母數次辭官。雙親去世,守喪期滿才做了天長知縣。到任後,有人割了一戶人家的牛舌頭,失主上訴。包拯說,把牛殺掉賣了吧。牛是農耕社會主勞力,宋朝規定殺牛者犯罪。

於是有人來報告,說有人私自殺牛。包拯對這個人說:“你為何割了人家牛舌又來告他?”盜竊者只好認罪。後來調任端州知州,不用端硯巴結權貴,任期屆滿,也沒有私自拿回家一個端硯。

2、改變訴訟程序,讓百姓有說話的地方

包拯此後幾經升遷和調任,後任開封知府。在京城任知府,史載包拯治事剛強,貴戚、宦官懼怕他,行為都有收斂。包拯還十分嚴肅,人們把見到包拯笑臉,當作黃河變清那樣難。也許這就是“黑臉包公”說法的直接來源吧。

按開封府老規定,到衙門訴訟的百姓,不能走到大堂階下。包拯改變做法,打開正門,人們可走到堂前陳述是非。有宦官和貴族建花園,佔土地,使河道阻塞,包拯下令拆掉。有人拿地契找說法,包拯審核後發現被塗改增加了步數,就上報皇帝制裁了對方。

3、請立太子卻沒有觸犯皇帝

在任何一個時代,如果有大臣向皇帝請求冊立太子,基本就等同於請求皇帝來砍自己的頭。但包拯向宋仁宗請立太子,不僅沒觸犯皇帝,還得到了明確回覆。史載,包拯上奏:“東宮太子空缺很久了,天下人都感到擔憂,陛下不冊立太子是為什麼?”

宋仁宗看到包拯的奉章後問他:“你認為該立誰為太子?”包拯說:“我無能,還沒考慮要立誰,我請求早立太子,是為國家大計。陛下問我立誰,是懷疑我。我70歲了,沒有兒子,並不是為自己和後代邀寵啊!”宋仁宗聽了很高興:“這事要慢慢商議。”

4、曾被歐陽修質疑

大臣張方平任職三司使,買了土豪的財產,包拯彈劾他罷了官;宋祁接替張方平,包拯又彈劾他;宋祁又免職,由包拯士暫時代理。歐陽修質疑:“牛踩了田,包拯奪人家的牛,處罰很重了,他又貪圖肥缺,是不是過分?”

包拯聽到後就待在家裡,躲避代理三司的任命,過了很久才出來。主持三司時他又改變了一些老規定,以前皇宮物品從各地選用,使百姓困難。包拯則設市,公平買賣,使百姓不受侵憂。

5、死後得到極高評價

包拯64歲去世,封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史書評價他人品正直,厭惡官吏對百姓苛刻,性情敦厚,痛恨壞人。不輕易與人交往,不會有意討別人喜歡,沒有私人請託的書信,主動與老友、親戚同鄉斷絕往來。

包拯地位顯貴,衣服、用品、飲食卻和當平民時一樣。他常說:“我的後世子孫做官,要貪汙犯法,就不能回老家,死了不許葬入祖墳。不按我的要求做,就不是我的子孫。”


指動濟南


包拯在我國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黑臉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猶以忠貞不二公正不阿,為民伸冤為國除奸的忠臣舞臺形象,廣為流傳。但民間傳說中的包龍圖,歷史上的真實形象是不是真的如傳說中的那樣呢?歷史上真有此人,但於傳說中的人物相差甚遠。


包拯,是現在的合肥人,家境殷實從小聰慧讀書甚勤,相貌英俊,與傳說中的黑臉包公有出入。是宋仁宗年間的進士。中進士後,曾因父母年老,其遵循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兩度拒絕朝廷的任命。這點與戲中所說,家境貧寒父母早亡,由長嫂養大,且對長嫂尊敬如母。出入較大,且史中並無其兄嫂的記載。

包拯是父母相繼世後,出仕為官的,首任長天縣知縣,一生中最高品級為龍圖閣直學士,這就是民間稱之為包龍圖的依據。最高官職為樞密副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曾任監察御使,這也是民間傳說中,奏本彈劾奸臣的依據,知開封府事,這也是民間包龍圖打坐開封府,倒坐南衙的來源。

史中記載,包拯為官清廉,曾上表奏請仁宗革除時敝,減免賦稅造福民間,任樞密副使期間,對加強代州一帶的防務,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至於民間傳說的日斷陽夜斷陰,明察秋毫斷案如神,懲奸除惡為民伸冤的傳說,可能與其任開封知府時,改革訟制,告狀人可直上大堂陳冤告狀有關。之前告狀人都需通過書吏等人員呈接訴狀,原告無緣見開封主官,滋生了腐敗,阻塞了訟道,真正的冤家原告有可能因為沒錢賄賂有關人員,而狀不得告冤不得伸。改革訟制後,訟道暢通,百姓告狀方便,且可直達主官,這為包拯贏得了清官的聲譽。

包拯有兩個兒子,長子早逝,次子也曾在宋廷為官,但位至縣令,官位不高,其它子孫再無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