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之後,西方人包括日本再也不敢對中國稱呼「支那」了

中國古代歷史上,在周圍國家的眼裡,有很多別稱。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漢人、唐人就是那時候流傳下來的。一個王朝的強大,所帶來的巨大輻射效應,也會對後世產生經久不衰的影響力。因此除了漢人、唐人的稱呼外,中國古代還有震旦、支那等別名。

這一戰之後,西方人包括日本再也不敢對中國稱呼“支那”了

比如當時的印度,我們稱呼他們為天竺,而印度根據秦王朝的發音,稱呼中國為支那。因此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看,支那並非是一個貶義詞,沒有任何歧視的色彩,這一點從近代史上許多歷史人物的表現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比如晚清時期,孫中山等人領導的反清鬥爭,很多革命志士被清廷通緝時,往往都跑到日本避難。在日本這裡,他們就以“支那人”自稱,說自己是支那人的後代。還有“戊戌變法”的發起人康有為,他的女兒康同璧就公開聲稱自己是“支那第一人”。因此說直到此時,支那還不是貶義詞,否則這些歷史人物不會這樣稱呼自己。

這一戰之後,西方人包括日本再也不敢對中國稱呼“支那”了

事情的改變還要從日本人身上說起。歷史上長達千年的時間,日本一直是中國的好學生,以中國為學習榜樣。但從近代明治維新後,日本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大規模的提升,反觀清朝,卻一天天沒落下去,任由西方列強欺凌。

此時的日本雖然看不起清朝了,但明面上還不敢表露出來,直到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竟然打敗了號稱“戰鬥力亞洲一流”的北洋水師,戰鬥結果連日本人自己也不敢相信。狂喜之下,他們就漸漸翹起了尾巴,說支那人不堪一擊,遲早要被他們日本徵服。

這一戰之後,西方人包括日本再也不敢對中國稱呼“支那”了

日本人天天將打敗支那放在嘴裡,一副藐視的樣子,久而久之,支那一詞就帶上了貶義的色彩,我們認為這是日本人特意以這種稱呼來炫耀自己,達到汙衊我們的含義,所以支那一詞的含義就徹底變了味道,一旦聽到日本人或西方列強這樣稱呼,內心無比反感。

這一戰之後,西方人包括日本再也不敢對中國稱呼“支那”了

然而落後就要捱打,實力弱小時抗議也起不到什麼作用。當時雖然我們對這種稱呼屢次表示不滿,對方還是時不時地用這個詞語來侮辱我們。甚至在日本裕仁天皇發表投降廣播演說時,還以支那人的稱呼來對待我們,作為戰敗國,日本人骨子裡的蔑視依然存在。

這一戰之後,西方人包括日本再也不敢對中國稱呼“支那”了

但在保家衛國的上甘嶺戰役中,中國軍隊的頑強精神,讓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徹底懵圈了,對手是如此的可怕,如此無堅不摧,令人敬畏。因此從此役之後,西方人算是領教了中國人身上所具有的英勇不屈的精神,以後他們,包括日本在內,再也不敢使用“支那”這個帶有侮辱性的字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