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叫中國“支那”,而中國給日本起了11個名字,令日本至今羞愧

如今在中國說起日本,很多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二戰、侵華、抗戰等等。近代的中國國力微弱,而日本崛起,因此蔑稱中國為“支那”。但他們似乎忘記了中國曾經給他們賜過的至少11個名字,可以說這些名字足以令他們至今都會感到羞愧。

日本叫中國“支那”,而中國給日本起了11個名字,令日本至今羞愧

“支那”二字在近代歷史看來是帶有歧視性的詞,但原本並不是這個意思。“支那”最早是指代秦國的“秦”字的音譯,從古印度的梵文傳到中國。到了唐朝,因為當時一些日本僧人來到中國在佛經、梵文學到這一詞,所以回國之後為顯示自己遊學經歷、張顯博學、虔誠,一直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但更多的是一種尊敬。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後,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在震驚之餘大為陶醉。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

日本叫中國“支那”,而中國給日本起了11個名字,令日本至今羞愧

我們熟知的為日本現在的國名是武則天賜名的,其實兩國的往來是在更早的時候,不同時期對日本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倭國、倭人、東瀛、日本鬼子、小日本、小鬼子等。據記載,中日兩國早在東漢就有交流。當時日本人就向中國俯首稱臣,漢光武帝劉秀因為看到日本使者身材矮小,就賜名為“倭國”,當時國民稱日本人為“倭人、倭寇”。因為他們似乎並不清楚這“倭”是什麼意思,所以也就欣然接受了。


日本叫中國“支那”,而中國給日本起了11個名字,令日本至今羞愧

到了唐朝的時候,他們懂了點漢語,“倭”是有蔑視之意,所以就趁唐高宗平定高句麗慶賀之際,請求武則天另賜一名:日本,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到了元末明初,一部分日本人頻頻侵擾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日本改變了大唐盛世時對中國的崇拜之情,在東南沿海燒殺搶掠,甚至還拐賣人口。中國人也對日本人恨的咬牙切齒,於是,日本有了更多的名字,中國人開始將日本人稱為“倭寇”,“日本浪人”。當然,明朝著名軍事將領戚繼光大戰日本倭寇,將日本人打的落花流水,日本人也暫時老實了一陣子。

日本叫中國“支那”,而中國給日本起了11個名字,令日本至今羞愧

最後到了近代,日本日益強大,中國日益貧弱,日本通過甲午中日戰爭,打敗了清政府,勒索了鉅額的軍費。30多年後,日本又發動了侵華戰爭,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一直將中國視為上國的日本,開始覺得自己居然可以在這裡為所欲為,自然對中國充滿了蔑視,並藐視的將中國稱為“支那”,而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老百姓也將日本軍人稱為“日本鬼子”、“小鬼子”等。

日本叫中國“支那”,而中國給日本起了11個名字,令日本至今羞愧

歷史上日本曾有大和、東瀛、扶桑等別稱,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共給日本及日本人起了11個名字:倭國、倭奴、倭人、東瀛、瀛洲、扶桑、倭寇、日本浪人、日本鬼子、小日本、小鬼子。而“支那”一詞在戰敗之後,國際條文明令禁止使用。但一些不安分的右翼分子,依然使用“支那”稱呼中國。直到中國抗美援朝勝利之後,打破了美軍無堅不摧的神話之後,才開始對中國重拾敬意,不敢再說“支那”,普遍開始稱呼“中國”。

現在的中國國力是越來越強大了,更沒有人敢說中國是“支那”了。所以說一個家國只有強大,才能得到其他國家的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