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中藥里的學問,你應該知道!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來調理身體,喝中藥在所難免。但是關於熬藥喝湯藥裡面的學問你都知道嗎?

這些中藥裡的學問,你應該知道!

中藥什麼時候喝最好?

清晨

清晨空腹宜服用具有滋補作用尤其是滋補腎陽的藥物,在早餐前服用,以利於滋補藥物的充分吸收;

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宜空腹服用,可使藥物迅速進入胃腸,並保持較高的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利水溼藥、催吐藥亦宜清晨空腹服用。

午前

上午宜服用益氣昇陽藥、發汗解表透邪藥。

李東垣認為:“午前為陽之分,當發汗;午後陰之分,不當發汗。”還強調益氣昇陽藥在午前服用。羅天益進一步提出,益氣昇陽藥之所以午前服用,乃“使人陽氣易達故也。”

午後

下午或入夜宜服用瀉下藥(如大承氣湯)。李東垣曰:瀉下藥“乃當日巳午之後,為陰之分時下之。”(巳時:即上午9~11點,午時:即上午11~午後1點),其他醫家亦都認定瀉下藥不宜在午前服用。

睡前

一般在臨睡前15~30分鐘,宜服用鎮靜安眠藥、滋養陰血藥。

入夜是臟腑功能最低的時候,如在此時服用滋陰進補藥,就如雪中送炭,效力倍增。

隔夜

宜服用驅蟲藥,如烏梅丸一般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1次,以利於藥物的充分吸收,便於將蟲體殺死排出體外。

飯前

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治療病位在下(腸道、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宜飯前服用,以使藥性下達,因為在空腹狀態下,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進入腸道,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藥效。

飯後

一般在飯後30分鐘以後服藥。調理糖尿病及併發症的中藥,宜飯後服用,這樣可減少藥物所引起的腸胃不適。

治療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疾病,宜飯後服用,可使藥性上行。

餐間

即在兩餐之間服藥,避免食物對藥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藥宜餐間服。

中藥服用不但要講究適當的服藥時間,還要講究服藥次數和藥物的溫度,這樣才會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喝中藥都有哪些禁忌?

生冷

吃中藥期間對各種生冷食物也因該儘量避免食用,我國中醫指出,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食用後非常難以消化。

而且生冷類食物在食用後還具有刺激腸胃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馬上吃中藥的話將會嚴重刺激胃腸道,從而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

因此要特別注意,在治療“寒症”服中藥如溫經通絡、祛寒逐溼藥時要避免吃生冷類的食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就算沒有在吃健脾暖胃方面的中藥,在平時生活中也不能吃生冷的食物,否則的話將會導致病症更加嚴重。

辛辣

各種辛辣的食品對於正在服用中藥的人群而言同樣是靠需要忌口的,否則的話不僅會削弱藥性,甚至還會與中藥反應從而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而且我國中醫指出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熱,耗氣動火,因此在服用清熱敗毒、養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的情況下應該儘量避免這類食物,或者癰瘍瘡毒治療期間也應該儘量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

比如像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這些食物如果在吃中藥期間食用的話會抵消中藥效果,有的還會促發炎症並且引起出血癥狀。

油膩

各種油膩的食物在服用中藥期間同樣要忌口,中醫指出油膩食物性多粘膩,並且還有助溼生痰、滑腸滯氣的特點。

食用後會與藥物混合並且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尤其是一些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高血壓、冠心病等病症的患者,在平時生活中更應該少吃這類食物。

這些都是在吃中藥期間不能吃的食物,否則的話很有可能會降低藥性並且影響人體健康。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在吃中藥期間還應該避免吃西藥,以免藥性相沖。

腥羶

一般中藥均有芳香氣味,特別是芳香化溼、芳香理氣藥,含有大量的揮發油,賴以發揮治療作用,這類芳香物質與腥羶氣味最不相容。若服用中藥時不避腥羶,往往影響藥效。如魚、蝦、海鮮腥氣,牛羊羶味。

對那些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瘡癤、溼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中藥期間必須忌食腥羶之物,還應少吃雞、羊、豬頭肉、蟹、鵝肉等腥羶辛辣刺激之發物。

因為這類食物中含有異性蛋白,部分病人特別敏感容易產生過敏,從而加重病情。

中藥要怎麼熬最好?

先煎後煎分藥性

貝殼類、礦物類、骨甲類等應先煎。貝殼類有牡蠣粉、蛤粉等;礦物類有石膏粉、龍骨等;骨甲類有鱉甲、龜板等。

這些中藥裡的學問,你應該知道!

此類藥應先煎十分鐘後再放入其它藥物。有些藥方要求煎藥時必須後煎的中藥,“後煎”就是將藥煎十分鐘後再放入藥罐,因為有些中藥久煎無效,像鉤藤等。

有些芳香帶味藥,久煎減低藥效,如金銀花、連翹、薄荷等。還有些藥久煎可以減輕藥的毒性,如馬錢子等。煎前最好先把藥材用溫水泡四十分鐘,好讓中藥泡透以便將藥的有效成分更多地煎出。

煮藥需用白開水

現在人們熬藥經常是打開自來水直接用。

其實熬藥的水最好是要把燒開的水晾涼後再使用,因為一些地方的自來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殘留,同時自來水中的鈣、鎂離子較多,也容易和藥材中化合物發生反應,影響藥效。

用火用鍋有講究

有的藥要久煎微火,有的藥要猛火時間短。久煎微火是指滋補藥,猛火時間短是指通便藥、傷風感冒藥。

煎藥最好用砂鍋,砂鍋受熱均勻,藥煮開時它的滾動就像浪頭,有撞擊力,再用筷子不斷地攪拌,像洗衣機將衣服的髒物洗掉一樣,這樣才能把藥裡的有效成分全部煎煮出來。用高壓鍋煎藥就沒有這些撞擊力和攪拌作用,藥的成分會受影響。

開蓋關蓋要注意

一些揮發性藥材,如果敞開熬,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散發到空氣中,藥效將大打折扣。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溼類藥物,如薄荷、蘇葉、藿香等,且煎煮時間不宜過久。

又如一些補益類藥物如人參、鹿茸、西洋參等,需要在容器內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來,也應該蓋上蓋子,以防止藥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隨水蒸氣失去了。

藥汁最好煎180毫升

煎藥的藥汁多少非常關鍵。煎三次,一次煎180毫升左右為好。如果藥汁多了,藥渣裡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如果藥汁少了,藥渣會把藥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也就浪費了。

當然這裡講的是正常藥方,而不是特殊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