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璽故事:明代一共有多少枚御璽?用璽時有什麼規矩?

講一講明代皇帝御璽的故事。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六月,陝西一個名叫毛志學的軍人在河邊洗澡,拾到一枚白玉璽,上面用篆文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整個玉璽很有光彩,包括螭鈕一共厚二寸,方圓一尺四寸四分,“篆文明朗,刻劃奇古,殊無瑕玷”。

御璽故事:明代一共有多少枚御璽?用璽時有什麼規矩?

從印文內容來看,顯然是想冒充那一枚失傳的秦制傳國御璽,但明孝宗不以為然,只是賞給毛志學五兩銀子,顯然認為這個是假造的。

到了明末的天啟年間,在河南又發現了一枚玉璽。

《宸垣識略》提到,天啟四年九月,河南臨漳縣一個姓邢的,在漳河邊發現一枚玉璽,如鬥一般大小,重一百一十兩,“玉質瑩潔,款制渾樸”,上面刻著白文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每個字四寸寬,三寸高。印文的字體類似小篆,缺少一點古拙的氣質,而且印角沒有那個著名的刓缺。

整體來看,似乎也是一件舊物,像是宋元時代的贗品,所以河南巡撫程紹不敢擅自作主,奏報朝廷。明熹宗命令把它送到北京,自己親自到文華門。此時正是魏忠賢當權,他親手把玉印捧到明熹宗面前,明熹宗仔細查看,群臣高呼“萬歲”。魏忠賢的親信藉此大造輿論,認為是祥瑞之兆,顯示朝政清明。

御璽故事:明代一共有多少枚御璽?用璽時有什麼規矩?

實際上,明朝皇帝有許多枚印璽,分別用在不同的場合。這些御璽絕大多數是用玉料刻制而成,也有金制的和象牙的。

《萬曆野獲編》中說,明朝皇帝原本有十七枚御璽,正德九年的一場大火中損失了一些金制的,嘉靖十八年又刻了七枚,一共二十四枚。

這其中,有一枚“皇帝奉天之寶”,用於郊祭、齋醮時使用。據說是唐宋傳下來的,是御璽中最大的一枚。祭祀山川鬼神的,有一枚“天子之寶”。

一枚“尊親之寶”,給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上尊號的時候使用。

大小兩枚“親親之寶”,一般用在寫給各藩王府的文書上面。

御璽故事:明代一共有多少枚御璽?用璽時有什麼規矩?

還有一些專門用途的,比如一枚“御前之寶”,用於宮中收藏的文物,或者箱櫃的封條之類。一枚象牙刻的“御藥謹封”,是御藥房專用的御璽。封賞外夷的,有一枚“天子行寶”。調兵的有一枚“天子信寶”。

使用最多的幾枚御璽分別是誥書用的“誥命之寶”、敕令所用的“敕命之寶”、獎勵臣子用的“廣運之寶”等幾枚。

用過御璽的皇帝的敕命,如果要傳送到比較遠的地方,會被裝入黃紙的封套當中,上下的封口處,會蓋上另一枚象牙的印章,印文是“丹符出驗四方之寶”。

皇帝印璽的使用和保管,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制度。

御璽故事:明代一共有多少枚御璽?用璽時有什麼規矩?

平時,這些印璽由內廷尚寶監的女官負責保管,需要用御璽的時候,尚寶監提出書面的申請,得到皇帝同意之後,到女官那裡領取,用過之後歸還。

一般情況下,每年要用到印璽三萬多次,消耗的印泥價值六十多兩銀子。到了年終,尚寶司的女官要彙總當年御璽的使用情況,記入檔案。

於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