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玺故事:明代一共有多少枚御玺?用玺时有什么规矩?

讲一讲明代皇帝御玺的故事。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六月,陕西一个名叫毛志学的军人在河边洗澡,拾到一枚白玉玺,上面用篆文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整个玉玺很有光彩,包括螭钮一共厚二寸,方圆一尺四寸四分,“篆文明朗,刻划奇古,殊无瑕玷”。

御玺故事:明代一共有多少枚御玺?用玺时有什么规矩?

从印文内容来看,显然是想冒充那一枚失传的秦制传国御玺,但明孝宗不以为然,只是赏给毛志学五两银子,显然认为这个是假造的。

到了明末的天启年间,在河南又发现了一枚玉玺。

《宸垣识略》提到,天启四年九月,河南临漳县一个姓邢的,在漳河边发现一枚玉玺,如斗一般大小,重一百一十两,“玉质莹洁,款制浑朴”,上面刻着白文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每个字四寸宽,三寸高。印文的字体类似小篆,缺少一点古拙的气质,而且印角没有那个著名的刓缺。

整体来看,似乎也是一件旧物,像是宋元时代的赝品,所以河南巡抚程绍不敢擅自作主,奏报朝廷。明熹宗命令把它送到北京,自己亲自到文华门。此时正是魏忠贤当权,他亲手把玉印捧到明熹宗面前,明熹宗仔细查看,群臣高呼“万岁”。魏忠贤的亲信借此大造舆论,认为是祥瑞之兆,显示朝政清明。

御玺故事:明代一共有多少枚御玺?用玺时有什么规矩?

实际上,明朝皇帝有许多枚印玺,分别用在不同的场合。这些御玺绝大多数是用玉料刻制而成,也有金制的和象牙的。

《万历野获编》中说,明朝皇帝原本有十七枚御玺,正德九年的一场大火中损失了一些金制的,嘉靖十八年又刻了七枚,一共二十四枚。

这其中,有一枚“皇帝奉天之宝”,用于郊祭、斋醮时使用。据说是唐宋传下来的,是御玺中最大的一枚。祭祀山川鬼神的,有一枚“天子之宝”。

一枚“尊亲之宝”,给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上尊号的时候使用。

大小两枚“亲亲之宝”,一般用在写给各藩王府的文书上面。

御玺故事:明代一共有多少枚御玺?用玺时有什么规矩?

还有一些专门用途的,比如一枚“御前之宝”,用于宫中收藏的文物,或者箱柜的封条之类。一枚象牙刻的“御药谨封”,是御药房专用的御玺。封赏外夷的,有一枚“天子行宝”。调兵的有一枚“天子信宝”。

使用最多的几枚御玺分别是诰书用的“诰命之宝”、敕令所用的“敕命之宝”、奖励臣子用的“广运之宝”等几枚。

用过御玺的皇帝的敕命,如果要传送到比较远的地方,会被装入黄纸的封套当中,上下的封口处,会盖上另一枚象牙的印章,印文是“丹符出验四方之宝”。

皇帝印玺的使用和保管,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度。

御玺故事:明代一共有多少枚御玺?用玺时有什么规矩?

平时,这些印玺由内廷尚宝监的女官负责保管,需要用御玺的时候,尚宝监提出书面的申请,得到皇帝同意之后,到女官那里领取,用过之后归还。

一般情况下,每年要用到印玺三万多次,消耗的印泥价值六十多两银子。到了年终,尚宝司的女官要汇总当年御玺的使用情况,记入档案。

于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