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倥傯,與父母走過的日子

歲月倥傯,與父母走過的日子


(圖~~草堂女子崔小敏)

父親節,母親節,對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雙親是陌生的,在他們眼裡,除了傳統節日,泊來的節日不是節日。每逢送父母禮物,他們會一臉詫異,待明白後會嗔怪,一天就知道亂花錢。

一直以為父母還年輕,不知何時,父親的背駝了,個子也矮了,母親的腿腳不利索了,眼睛也混濁了,因為耳背,總會惹出一些讓人捧腹的笑話。看到我們笑,他們也會笑,問他們笑啥,老兩口不約而同笑著搖頭。

三月,父親鑲了幾顆門牙,母親說醜得像個妖怪。一晃幾個月過去了,父親也沒找那個牙醫補修,每當我們提醒,父親只是笑笑不接話茬。母親說父親很瓜(傻),瓜得麼稜麼角。一眨眼,他們老了,老得沒了脾氣,和我們說話變了語氣,變得小心翼翼。每每生病硬扛,每每捨不得倒掉剩飯剩菜,面對數落,如同當初做錯事的我們。

小時候,總覺得父母偏心,因此,常和父母作對,那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快快長大。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父母因為生養我們五姐妹,常常被人恥笑。而我天不怕地不怕的個性,讓父母和鄉黨們都認為我是頂門槓子的料。初中畢業那年考上衛校,接到通知書,母親說以後留在家才供上學。那時候因為早戀,一心想著早日掙脫羈絆。那天,第一次沒有和母親爭吵,把滿腔的怨恨發洩在大門上,用盡力氣甩出去,任門栓在身後發出痛苦的呻吟聲。一路奔跑到嵋塢嶺,坐在土坎上,一次又一次把手中的胡基蛋兒奮力扔向家的方向。

去年碰見和我一同參加考衛校的同學,談及往事,她說當年學費不貴也好就業,放棄真的太可惜了。一句話觸動心絃。原以為,這些年都忘了,都沒感覺了,豈不知,痛,一直在心底。和母親閒聊時,我故意提起此事,母親長嘆了口氣說,那時候家裡實在拿不出錢供你,也沒把你們讀書當做一回事,苦日子過怕了,在外風涼話也受夠了,當時,媽太糊塗了,一心想著把你留在家……看著兩鬢斑白,一臉愧疚的母親,還有什麼理由耿耿於懷?

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為了早點逃離“牢籠”,十七歲那年我放棄讀書。得知這消息,父親氣的臉色蒼白。面對父親的指責,我把十七年的不滿像炸彈一樣扔給他。十七年,第一次覺得痛快,覺得解氣。不善言辭的父親被我氣的忍無可忍,一把抓住身邊的掃帚,狠狠地舉了起來,看著停在半空中的掃帚,我眼中噴火與父親對視,然後轉過身一遍又一遍咆哮:打吧,打死了更好!深秋的小院,落葉紛紛,我像個石像一樣杵著,沒有一滴眼淚,用我的倔強迎接父親手中的掃帚,一下,兩下,三下……掃帚雨點般落在我的後背上,我咬緊牙關一聲不吭,身子隨著掃帚每一次落下起伏,直到掃帚散架。父親扔了掃帚絕望地蹴在屋簷下,用顫抖的雙手取出火柴和香菸,哆嗦著雙唇說不出一句話。

在孩子面前,父母永遠都是妥協者。三年後,接過母親手中的二十枚硬幣,興高采烈地上了婚車,一回頭,發現靠在門框上偷偷抹淚的母親。終於如願以償,可那一刻,曾經設想了出嫁時歡天喜地的場景,唯獨沒有父親母親。強忍住眼淚與父母揮手告別。車子啟動,按照母親的叮嚀,取出一枚硬幣從車窗扔了出去,再回頭時,看到父親母親衝出濃霧,揮著手臂追著婚車,追著我……

時隔多年,那一幕猶如昨日。

歲月如梭,當年那個倔強的女子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養兒方知父母恩。不知何時,和母親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己,也不知何時,當年那個一心想著離開家的女子,多年後卻把回孃家當串門子。幸好沒有遠嫁,每晚散步,腳一拐就能回趟孃家。進門,母親總是把家裡所有好吃的放在我面前,我們有一搭沒一搭說著,笑著。每次回家,母親都要站在家門口,目送我很遠很遠。前幾天,父親來商場看我,我順手拽過一條褲子讓他試試。父親一看就和我急了:不要,不要,家裡還有幾條沒沾身呢。看著父親匆匆離去的背影,我知道他又說謊了。

父親去年買了把二胡,母親說人過三十不學藝,老了老了還耍闊。父親說等我學成了,我拉胡胡你唱戲。一句話迎來母親一個白眼:老不正經。對樂器一竅不通的父親,在閒暇之餘硬是把哆來咪組合成一曲《東方紅》。那晚,父親在客廳拉著二胡,母親笑著說那聲音象笨刀殺羊。話雖那麼說,但母親始終沒離開客廳。

不知何時,父母親變得形影不離,一起散步,一起買菜,一起逛超市。也不知何時,口拙的父親變得會說話了。初春,父親喜滋滋地捧著一束乾花回家,得知花了幾十塊,母親沉著臉說父親是踢江山的好手。沒想到,一向愛發脾氣的父親滿臉堆笑,高舉著花兒單膝跪地:這是送給你的花!話音還沒落地,客廳裡笑聲一片。母親害羞地剜了一眼父親:老麼神!

四妹前段時間打電話叮囑母親按時吃藥,好好活著等她退休。我說再有十五年你女子就退休了。母親呵呵一笑說,那時候也許她早沒了。看著母親平靜地說完那句話,心咯噔了一下,錯位似的痛楚四處蔓延。不知不覺,陪伴雙親的歲月已經到了倒計時。

四妹說,前十年一心撲在工作上,總以為逢年過節給父母打個電話或者送件禮物就是孝心。其實,不然。以後每年有理由沒理由,都要找個理由回家。

晚上散步,走到十字路口,老公狡黠地問去哪兒,我笑著反問:還能去哪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