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成都市小升初新政,向更加均衡、更加優質的教育看齊

蓉平:成都市小升初新政,向更加均衡、更加優質的教育看齊

4月16日,成都市教育局發佈了2018年小升初相關政策。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政策受到了廣泛關注,這次變化在於“首次實行公民辦學校同步招生”,“民辦初中學校招生30%名額隨機派位”這兩方面。

有聲音說,這下,學生不用著急提前“擇校”了;也有聲音說,這次的政策可能會改變民辦學校發展的格局。事實上,這次改革,帶來的將是更均衡、更優質、更公平的高質量教育。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成都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上,市委書記範銳平在分析成都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時,提出新時代謀劃工作要準確把握現階段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趨勢性變化,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便是從追求“學有所教”向“學有良教”轉變。老百姓不再滿足於“有學可上”,而是期待有更均衡、更優質的高質量教育。

而中小學教育,被稱為“基礎教育”。顧名思義,它是整個教育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決定我們的教育發展是否健康、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基礎。因此,中小學招生是否能“學有良教”、是否能公平公正、是否能提供高質量教育,關係到人民群眾是否能有更強烈的“獲得感”、關係到能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求。而民辦教育,雖然投資主體不同,但同屬於義務教育、同屬於基礎教育,自然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近年來,成都市基礎教育發展良好,湧現了一大批知名學校,培養了眾多考取國內外名校的學生,在全國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隨著初中學校間競爭的加劇,部分民辦學校提前招生、搶奪優質生源的現象日益突出,小升初從六年級招生演變到了“五升六”甚至“四升五”。看重學生的競賽成績,半天時間內完成全部報名學生的面談,家長和學生不得不在各個民辦中學間疲於奔命“趕考”,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憂心忡忡無所適從……

家長注重對子女教育的多元化選擇和追求,無可非議。但如何讓學生既有更多機會,又促進公辦民辦學校向教育資源更加均衡、教育質量更加優質的方向健康發展,這應該是小升初政策改革的重要目標。而深化教育改革,這是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內容。

梳理今年的政策可以發現,與往年相比,今年小升初最大的焦點和變化在於,首次實行公民辦學校同步招生,民辦初中學校的招生,本地生招生計劃30%的名額由隨機派位方式確定,剩餘計劃可採取面談等方式確定。民辦初中學校組織自主招生不得早於7月5日,開展面談工作的時間不少於三天,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以各類競賽證書、學科競賽成績或考級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等規定,規避了民辦初中提前招生對市場的擾亂,讓家長和學生不至於提前幾個月就開始糾結,可以一直安心完成小學六年的學習。這也意味著,不需要沉重的課外補習和麵談負擔,小學畢業生有了更多接受公、民辦優質學校教育的機會。

此次的小升初政策,也是對《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和《四川省教育廳轉發的通知 》兩大規定的落實。這兩份文件,都明確要求“積極穩妥推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全覆蓋”、“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都是對黨的十九大“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精神的具體落實。

縱觀全國,可以發現,成都此次出臺的小升初政策,也借鑑參考了國內其他地區的諸多經驗和成熟做法。在政策出臺的前期調研中,成都市教育局還多次組織各中學校長,前往杭州 、上海等地考察,多次組織各中學校長進行意見徵集和方法論證。

事實上,這次的政策與成都過去一年在推進教育公平、規範教育市場上的各種舉措也是一脈相承的。此前,華盃賽、奧賽的取消,直接“解放”了成千上萬奔波於競賽路上的孩子,不必以競賽成績為必要條件,作為民辦中學的敲門磚,讓興趣愛好迴歸興趣愛好。

這次成都小升初新政,受到了廣大家長群體的支持和歡迎。而民辦學校的規範,帶來的必然是更健康有序、均衡發展的教育環境。畢竟,

適合學生髮展的學校,才是好學校,而讓最多數人受益的政策,才是好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