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国明军后裔,还是国民党残军后代,还是汉化的土司呢?

FAXbohoyute


这几种说法都是有历史依据的,从时间上来看并不矛盾。下面就是具体的介绍。

果敢地区以前是中国的领土。秦朝的时候这个地方是被哀牢国管辖的,后来哀牢国正是归汉。东汉的时候这个地方是永昌郡。

明朝末年的时候,清军南下,永历帝走投无路,最后便和农民起义军李定国、孙可望等人联合起来抗清。当时,形势一度大好,李定国、孙可望一度占领了云南、广西、又接着攻入湖南、广东等地。不过后来功败垂成,孙可望进攻李定国,失败后便投降了清军。清军大兵压境,永历帝只能带着部下逃亡缅甸。

吴三桂胁迫缅甸国王交出了永历帝。之后,吴三桂绞杀了永历皇帝。永历帝的手底下的数千明军后裔便留在了缅甸北部。这些明军便是果敢人的祖先。比如果敢的罗氏家族便是南明永历帝的副将。

除了明军残余以外,果敢地区的汉人还有一部分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商人马帮。他们主要是云南、贵州、四川人居多,因为做生意的缘故留在果敢。

这些明军残军中有一个原籍南京应天府的将领杨高学,他来到果敢地区的“兴达护”部落。经过不断的发展,邻近部落纷纷投靠过来,杨氏族人把“兴达护”改为了“果敢”。随着果敢地区汉人逐渐增多,杨氏成为了地方势力,并用土司的做法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雍正八年,杨氏以“诰封奉正大夫”行使权力。道光年间,杨氏正式受奉为“世袭果敢县令”,从而取得了汉族土司的统治权。

由于近代英国的殖民活动,果敢等地被英国占领了。就这样,果敢正式成了英属缅甸的一部分,以汉族为主体的、风俗文化与云南康镇相同的果敢各族人民变成了英属缅甸国民。1948年,缅甸独立以后,果敢也成了缅甸国土。

1950年3月,国民党残军第八军九十三师二七八团在作战失败以后,被迫进入缅甸的金三角地区。缅甸军方发现以后,决定用武力驱赶,不过谁都想不到,缅甸的正规军打不过国民党残军。甚至,国民党的旧部一度还扩充到了2万人,占领的土地一度比台湾面积还大。正在台湾的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非常振奋。于是他便派原第八军的军长李弥赶赴金三角统率旧部。

1953年春天,缅甸再次调集了8000名克钦族士兵,近4000名国际军团印度兵。对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进行新的进攻,不过作战又一次失败了。缅甸政府发现自己打不过国民党残军以后,便动用政治手段。他们把国民党残军侵犯缅甸主权的照片、文件、实物进行了大肆报道,捅到了联合国。世界纷纷谴责蒋介石的台湾当局,无奈之下,蒋介石迫于压力只能将国民党大部分残军运往了台湾。

即使如此,还是有少量的人潜伏下来了。1959年,蒋介石想利用这些人反攻大陆,于是便派原第八军的副军长柳元麟进入缅北。这些国民党残军

再一次发展到了3000人。后来,缅甸决定和中国一起打击这些国民党残军。1960到1961年,国民党残军被中缅军队联合消灭。国民党残军经营10多年,有着30多万人口、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的缅北重新进入缅甸手里。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有网友问: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国明军后裔,还是国民党残军后代,还是汉化的土司呢? 我们先说说李定国明军,在清朝发动对南明最后的根据地云南的战争以后,马宝、李如碧、高启隆、刘之复、塔新策、王会、刘偁、马惟兴、吴子圣、杨威等人带领3万明军向吴三桂投降。

此时的战局已经非常困难,在给予追击清军以沉重打击的磨盘山战役,李定国部署的只是窦名望、高文贵、王玺三将,兵员六千余人。很快,李定国和白文选的部队就在1661年进入缅甸,当时主要向缅甸方面交出被缅甸扣押的永历皇帝。

很快白文选带领4300多人,马匹3200匹,大象12只向清军投降。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清廷封白文选为承恩公。在1661年5月,泰国国王邀请李定国的部队进入泰国休整,泰国,也就是当时的暹罗提供象、马,帮助收复云南。使者除带来丰厚礼物外,还取出明神宗时所给敕书、勘合,表示对明朝眷恋之情。

当时,李定国就一方面与泰国联系,一方面想营救永历皇帝,直到1662年,永历皇帝以及太子被清军俘虏,李定国自知复兴无望,愤郁不已,部下兵马由于驻扎在人烟稀少地区,粮食医药不足,也病死了差不多一半。

6月,李定国病逝,很快在康熙元年,李定国的儿子李嗣兴带着李定国的册、宝和元帅印,十二月十九日带领官兵及家属一千二百余人到洱海接受吴三桂改编安插。李定国带6000人来到缅甸,病死一半,投降清军千余人,最后还有,最多2000人遗留在了缅甸,另外随着永历皇帝进入缅甸,最后流散在这里的明朝官员,随从也都遗留在缅甸,最后他们也就成为了果敢人。

他们就在多高山丘陵,由3个大坝子组成的地方居住下来,很快他们也成为了土司,由杨家世袭土司职位,到了1949年,果敢土司杨振材办了学习班,其中有2个果敢当地学生,一个是彭家声,一个是罗星汉。后来罗星汉成为了非常有名的鸦片将军,而彭家声现在还在果敢带领14个营2000人在和缅军打游击战。

果敢人现在已经成为缅甸承认的135个民族之一。果敢人其实和50年代初来到这里的国军残部没有传承关系,只是后者曾经在这里驻扎过。通过50-60年代2次撤离台湾,还有60-70年代大规模进入泰国的美斯乐等地,这些人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已经离开了缅北山区,现在主要是泰国和台湾。


深度军事


一、果敢汉族人最早的祖先为明军

1659年,南明末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带着上千臣民从云南逃入缅甸,但终究无法自保。三年后,吴三桂威逼缅甸国王交出永历帝,在昆明篦子坡把永历帝用弓弦勒死。永历虽死,部分南明残军却留在了缅北,“果敢”在缅甸掸族语中为“九户人家”的意思,这九户人应该指的就是他们。

李定国是陕西榆林人,并非祖籍南京的大理人,所以“果敢”最早的九户人家应该不是李定国明军的后裔。但是,果敢现有面积达2700平方公里,李定国明军的后裔也许也成为现在果敢人的祖先之一。

二、果敢汉族人最早的祖先后来成为了土司

九户人家中有一位自称祖籍南京的大理人杨高学的军官,带领九户人与当地其他民族争夺,最终建立起汉人政权,形成了今天果敢特区的雏型,开始了杨土司家族持续三百多年的统治。

三、现在的一部分果敢人也是国民党残军后代

国民党第八军九十三师二七八团于1950年3月逃入缅甸“金三角”地区,后扩充至近2万人,最后在中缅两国军队的打击下,国民党残军才撤向台湾,但仍有一部分人定居果敢,也成为现在一部分果敢人的先辈。



云行雨见闻


从历史渊源来看,两者兼而有之,但李定国将军明军后裔应该是主体,国军后代应该是少数部分。总体来说,果敢人是汉族的一个分支,这是毫无疑问的。

一、果敢地区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果敢目前的全称是"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位于缅北地区,紧邻中国云南省,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在籍人口约25万,其中90%人口为华人(缅甸谓之果敢人、果敢族)。

果敢人为何90%为华人?因为历史上的果敢地区曾为中国领土。果敢在唐朝时属南诏国,在宋代时属大理国,这两国家虽对唐宋臣服朝贡,但基本是独立的。

13世纪至14世纪,蒙古帝国兴起,疆域空前广阔,建立了元朝,果敢归云南行省管辖,在当时属于镇康路军民总管府、孟定路军民总管府辖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14世纪至17世纪,明朝取代元朝,果敢仍为明朝镇康府、孟定府辖区。

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取代明朝,在果敢地区实行土司统治。

1894年,中、英双方签订《中缅边界条约》 ,规定果敢地区归属中国。1897年,中、英双方重议边界问题,将果敢地区划入英属缅甸。自此,果敢脱离中国,成为缅甸领土。

二、果敢人多为明朝李定国所率部队后裔

明朝灭亡后,部分明朝官员拥戴朱由榔(永历皇帝)建立南明小朝廷,继续抵抗清军。在抵抗清军的将领中,就有明末著名将领李定国。

李定国原是明末起义军领袖张献忠麾下名将,英勇善战。张献忠死后,深明大义的李定国归顺南明,率军在云南、广西、广东、湖南一带与清军辗转作战,艰苦抗清近10年。

公元1660年,永历皇帝逃到缅甸。1661年,大汉奸吴三桂为了向满清主子表忠心,亲率10万大军进入缅甸,把永历皇帝带回云南。1662年,吴三桂缢杀永历皇帝,灭亡南明。

1662年六月,悲愤成疾的李定国在云南勐腊病逝,年仅42岁。

李定国一生抗清,临终前嘱咐儿子及部下:“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数百年后,云南人仍视李定国为国家脊梁,视满清为外族。晚清辛亥革命起义时,蔡锷将军在云南响应,推翻满清统治,当时仍以李定国为榜样:“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李定国的部下没有让将军失望,他们离开云南进入缅甸北部的果敢一带,加上之前随永历皇帝逃入缅甸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从此定居在那里。

经过300多年的繁衍生息,这些明朝军民的后裔便形成了如今的果敢人,因此果敢人的主体就是当初明朝军民的后裔,这点是没有疑问的。

关于国民党残军后代。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第8军93师确曾有一部逃入缅北地区,还在当地成立一所军事学校,并有部分人最终定居在果敢,但由于时间短、人口少,这部分残军应该只是果敢人中的一小部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实际上现在国内也看得到果敢人,我2012年在四川时,有次去家足浴,为我服务的妹子身材高挑,高高瘦瘦的,闲聊之下,知道居然是果敢同胞。


从语言上来看完全和中国人没什么区别,而她坦白的说自己不识字,中文教育有限。因为战乱而从缅甸逃出来,具体经过没问,大概也有不堪回首的过去吧。


从她的言谈中,感觉到对缅甸军政府的痛恨,和身为果然人的自傲”他们完全打不过我们果敢!“她自豪的说。


由此我后来认真查阅了下果敢的历史。


1662年6月27日,明朝最后的名将---李定国去世“在这之前4天,另一位明朝名将郑成功在台湾去世。


明朝从此再无复兴可能,而李定国死前曾嘱咐自己的儿子李嗣兴:“宁死荒徼(宁死荒郊),勿降也!

但实际上李嗣兴愁苦多日后,还是选择背弃了父亲,他率领家属等1200多人,投降了吴三桂。


但我们知道,确实有前明军不知道为什么,还是留了下来,生活在荒野里,一代代顽强的活下来。


虽然是艰苦的山区,不知道有什么吸引力,却不断有云南那边的汉人向这里移居,时间大约在1690年,(即康熙二十九年,鹿鼎记的时代。)有一个姓杨的家族,祖籍是南京应天府上元县,明末时移居到云南,又来到这片被称为”科干“的山区落脚,逐渐成了一方势力。


杨家把一个名叫”兴达户“的汉人部落,逐渐变成当地的实际控制者,最后改为果敢族,后来在1840年,接受了清朝的册封,成为”世袭果敢县令“。于是果敢成为中缅边境一个特殊的存在。


要说这时它的地位呢,老实说是独立于缅甸和中国之间的自治区,反正不跟清朝过日子,也不和缅甸过日子。


所以回到问题是”到底是李定国明军后裔,还是国民党残军后代,还是汉化的土司呢?“


回答是,果然人中确实有李定国明军后裔,他们不是汉化,而是本来就是汉人,至于国民党残军,其他回答里已经讲过了,占比极少而且多数已经离开了。


最后我想说,他们确实是我们的血脉!


红枫历史观


果敢人指的是生活在缅甸掸邦北,与云南临沧地区相邻的果敢地区的人们。对于果敢这一个称谓,学界一直有争议。

果敢地区在清朝签订《续议滇缅界务条约附款》之前,其实一直都属于中国,又被叫做麻栗坝。



果敢这个名字是据说是由于掸语讹变而来,本义是指九户人家。 果敢地区在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一直都被视为不毛之地,只有少数土著居住。

南明末,永历皇帝在李定国将军的保护下一路逃至云南边境,其中一部分士兵隐匿在科干山深处,在果敢地区生活下来。



后来一部分边境居民往科干地区谋生,各成部落,其中有一位汉人杨高学也到了此处,归属在“兴达户”一部,这一部落后来成为果敢部族的主要力量。 其后,杨高学的孙子被当选为这一部落的首领,“兴达户”发展迅速,人口迅速增长,到了他的孙子话事的时候,兴达户的已经势力非常强大,周围其他部落也纷纷加入兴达户。

这一时期杨家便将“兴达户”更名为果敢。 杨家世袭了兴达户首领这一职位,成为了雄霸一方的汉族土司,到了道光年间,杨氏还被封为“世袭果敢县令”。

今天的果敢部族是经由各种民族长时间融合而成,很难说是单一哪一部分人的后裔。但不管怎么说,果敢人确实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凤妩一


要想说清楚这个答案,就不得不从了解果敢的历史。

在东汉时,果敢地区属于哀牢百濮,靠近东汉的永昌郡。

宋朝大理国时期,果敢地区属于大理国永昌府孟纏甸管辖。

元朝时,果敢分别属于云南省镇康路、孟定路孟纏甸。

明朝时期,果敢先后被傣族的镇康土司、孟定土司、狄马土司、木邦土司治理。南明时大批汉人跟随永历帝进入缅甸,这应该是现在果敢人的主体。

在撣語中,“果”是九的意思,“敢”是人家的意思,果敢在撣語中的意思就是:九户人家。这就说明了果敢人和客家人一样,都是外迁而来的人。

18世纪,杨姓势力开始在果敢出现。1840年清朝册封杨姓第四代领导人杨国华为世袭果敢土司。

1897年,清朝和英国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约定,果敢属于英属印度,成为木邦大土司下面的小土司。

二战之后,果敢土司杨振材签订彬龙协议,和其他各邦组成缅甸联邦,果敢获得大土司地位,不再从属于木邦土司。

从上面历史可以看出果敢历史有两个特点:

1、长期的土司统治历史。果敢的土司统治从明朝到1959年,约计700年;

2、1840年到1959年这119年杨姓土司统治果敢。


其次从果敢地区的民族构成来看,果敢(汉人)占据87%的人口绝大多数。果敢汉人的大规模迁入是南明永历帝时期。从果敢的称呼,即可看出其外来的特性。因此现在的果敢人应当是明末跟随永历帝进入缅甸的汉人和当地土著如撣族、崩龍族、苗族、佤族、傈僳族、克欽族等七族通过婚姻和文化认同方式而融合的后裔,并非单纯的南明汉人后裔。

即果敢人并非单纯的南明汉人后裔。这从清朝时杨姓的崛起就可以看出。果敢千户以上的大姓有李、杨、王、罗。500户以上的大姓张、鲁、周等。


历史哨声


缅北汉族的由来第一是西汉以来汉化了的少数民族后裔,主要以哀牢古国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归化融合,以及历次军事行动南迁士兵及工匠家属等后裔(较著名的三国诸葛亮主持的南征行动),以上主要以临沧保山怒江州以军事相关名称命地名,各民族民间习俗(比如供家堂,供家神,民传道士做功活……)为佐证。第二是三国以后实际上就已指派官员,士兵,工匠等参于边疆建设,并必然带来家属及与当地部族融合,当地同一家族甚至亲堂兄弟分属中缅国籍,分别申报并得到认可的不同族别身份(证)比比皆是。以明朝为最多,果敢有个杨姓与腾冲其中一个杨姓为同宗族可做为例证第三滇西片缅北片‘土著’民族(不单汉族)祖宗牌天地位及长辈教育许多都说祖上N代以前南京应天府╳╳╳人氏居多,可考证。云南是曾经著名的流放地,有史可考。(.另外懂武术的也可考证一下民间武术传播史,据传本地传统武术也由中原主要经军队及流放人士传入)第四滇西南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下缅甸的人比较多,缅北矿产资源丰富,历史地缘亲缘关系,到现今缅甸做事的人留下并形成族群,著名人物不少。。……其他原因留下并开枝散叶的也不少,就不一一解说了。另外,针对缅北讲普通话问题,其实有一点要纠正一下,缅北普通话其实应该叫滇普或滇西普为主的普通话。有个事实是缅北一直以来都有中文教育,比如2017年3月缅北冲突中死亡的云南籍教师据报道就已在缅北教书十八年,另外在电视媒体中也偶尔会看到缅甸中文教师的身影。缅甸部分地区一直以来的领导人或领导人阶层是中国人后裔是普通话推广留存的重要原因。


山高人为峰150654893


果敢人到底是哪来的?是谁的后代?其实这个问题里有非常大的误区,就是认为果敢是在国外,所以那里的中国人一定是从什么地方迁居过去的。但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果敢世代有汉人居住

其实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古代并不存在像现代这样严格划定的国境线。通常情况就是双方划定两个大致的坐标,在两个坐标中间划一条直线,直线一边是一个国家,另一边是另一个国家。所以并不是特别精确的。

果敢(边界外黄色区域)在清朝时长期属于清朝镇康州

而果敢所处的地理位置,就是历史上汉人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混居区,其实在历史上很早就是中国的领土了。尤其是明朝末年,一些内地汉人随南明政权来到此地,使当地汉人数量进一步增加,比如曾经长期统治果敢的杨氏土司就是明末迁居于此。但是这些明末到来的汉人,只是增加了果敢的汉人数量,并不是说之前没有汉人,汉人都是那时候来的。

果敢因何成了缅甸领土?

那么既然是汉人世代居住,果敢怎么又成了缅甸领土呢?首先还是因为这里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有汉人,还有其它民族,比如傣族和佤族等等。而且在清朝时期,是偏远的不能再偏远的地区之一了,而且并不具有特别高的战略价值。所以清朝并没有花太大力气去把当地的民族一一征服,而是一直利用土司制度,让当地人自行管理,对待少数民族是如此,对待当地的汉族也是如此。

果敢实际上和云南镇康县完全挨着

公元1840年,果敢的杨姓土司被清朝认可为果敢世袭土司,所以当时其实果敢也是中国的领土,只是统治方式和内地不同而已。但在公元1886年,事情发生了变化。缅甸在当年被英国彻底征服,开始要求和清朝按照现代边界制度划定详细边界。在划界过程中,首要的标准是地理分布,而不是民族分布。而且对于清末的外交,想必大家也都明白,所以最后在1887年英国和清朝签订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里,许多原本从属于清朝的土司地界在当时都被划给了英国人,其中就包括果敢。

划给缅甸之后

果敢被划给英国人之后,就成了英属缅甸的一部分,但始终还是由杨姓土司执政。二战后果敢也随缅甸独立,期间国民党部分残军曾经一度进入果敢,但并未在果敢站住脚,而是很快败退到泰国,最后这些国民党残军落脚在了泰国。1960年之后,大部撤往台湾,少部分仍然留在了泰国美斯乐和唐窝等地。

果敢军队

但他们撤往泰国之后跟果敢就基本没有关系了。而果敢在1959年结束土司统治之后,曾陷入内战。后来缅甸共产党控制了包括果敢在内的缅北地区。但在1989年,时任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的彭家声宣布脱离缅共,自行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和掸邦第一特区,并在次年宣布鸦片种植合法,果敢也就这样成为了大家后来都知道的“金三角”。再往后的历史网上有很多相关内容,大家可以查阅,石头君就不再多说了。

总之果敢很早就有汉人居住,明末又有汉人迁入,早期一直是汉人土司在统治,但和国民党残军基本没什么关系。简单的说就是这样。


桃花石杂谈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国内的史料。

在《明史×桂王朱由榔传》卷一百二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由榔走永昌,明年(顺治十六年)正月三日,大兵(清兵)入云南,由榔走腾越,定国(李)败于潞江,又走缅甸。二十六日抵囊木河,是为缅境,缅勒从官弃兵仗,始启关至蛮募。二月,缅以四舟来迎,从官自觅舟随行者六百四十余人,陆行者故珉王子而下九百余人,期会于缅甸。十八日至井亘,黔国沐天波等谋奉由榔走户猎二河不果,五月四日,缅复以舟来迎,明日发亘井,行三日到阿瓦,阿瓦者,缅旧所居城也。又五日至赫硁,陆行者,缅人悉掠为奴,多自杀。唯珉王子八十余人流入暹逻。缅人以赫硁置草屋居由榔,遗兵防之。十七年,定国、文选(白)与缅战,索其主,连败缅兵,缅终不肯出由榔。十八年五月,缅第莽勐白代立,始从官渡河盟,既至,以兵围之,杀木天波、马老翔、王维恭、魏豹等四十二人,详任国玺传。存者由榔与其属二十五人。十二月大兵临缅,白文选自木邦降,定国走景线。缅人以由榔父子送军前,明年四月死于云南。六月定国卒,其子嗣兴等降。”

以此可见,果敢人是永历残兵一说,窃认为不足为信。



在顾诚老先生的《南明史》中,记载了两个数据——李定国在病死之后,余部尚有5000—6000人,而在降清之时,官兵家眷人数仅仅为1200人。那么那些人哪里去了呢?

我们在果敢的一个古墓碑文上找到了线索。

“晋王既薨,公乃携妻子石友迁至此地。次年,军中人等络绎来投。”——故显先德张公常年墓碑节选

这位士兵在晋王李定国死后,带领着家眷和朋友迁徙至果敢。而在第二年,军中(晋王军中)的士兵不断来到此地。

这恐怕就是在李定国死后,军队中人数骤减的原因。也是果敢人来历最可靠的证据。

可能有人会问,他们怎么会跑到缅甸境内呢?但是,事实证明,果敢地区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初三日,李鸿章与英使窦纳乐订立《中英续议缅甸条约》中国割野人山,猛卯三角地等与英国(含果敢),五月初六,条约生效,果敢并入缅甸。



然而就此认定果敢人全都是李定国的旧部这是不准确的,当时永历帝蒙难之时,确实有千余溃兵逃散,是否到了果敢,或是之后与李定国旧部合流,但是这个说法明显已不可考。

然而把果敢人全部定义为明末遗民,这也是不准确的,果敢地区有两本历史文献,一本是蔡山先生所著《果敢》一本是果敢副县长李××(抱歉名字实在记不住了)所著《果敢史概述》依本人认为,《果敢》的史料价值明显高于《果敢史概述》后者明显充满了政治内容与意识形态,其所言,大不可考。

蔡山先生著的《果敢》中对果敢民族由来的定义:明朝汉人遗民。

在第二节“汉夷杂处”中提到:在汉人未进入缅甸之前,此地已有土著夷人居住,其中以水摆夷(掸族)为主。还有傈僳、崩龙、苗子、卡瓦、山头(野人)等。

以此可见,果敢人除了明末汉人,又包括苗、傣、本、崩龙、傈僳、卡瓦等不少当地土著民族。

当然,果敢人当中是否有一部分国民党残部?这个问题只能说不可考,也许在邻近果敢地区的国内边疆志书之类的史料当中可以查到一些端倪。但是,这绝不能说果敢人就是国民党残部,这是极不负责的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