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当年有多猛?

VLoOq_DEEDEE


前言:李定国是南明永历朝廷的擎天一柱,也是南明最杰出的军事家。李定国在南明抗清斗争中功勋卓著;他的威名令满清朝廷为之胆寒,清廷一直把李定国视为心腹大患。

李定国出身贫寒,后来加入了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逐渐成为农民军中的重要将领。

在张献忠不幸牺牲以后,李定国与孙可望、刘文秀等人进军云南,采取了联明抗清的政策,在云南、贵州一带,建立了稳固的大西南反清基地。

李定国当时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他在抗清斗争中主要有以下功绩:

一.横扫湖南

1652年,南明永历朝廷在孙可望的主政下,对清军展开了大反攻。

4月份,李定国率领南明军队进入湖南;5月,明军开始进攻靖州。李定国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痛击清军,打得清军几乎全军覆没。明军乘势接连攻克靖州、武冈。

李定国兵锋锐利,势不可挡。清军一路溃逃,从宝庆、长沙等地狼狈撤退;仅余岳州、常德、辰州尚在清军控制之下,其余的湖南大部分州县,都被明军收复了。

二.桂林大捷

1652年6月,李定国率军自湖南的武冈、新宁一带出发,进军广西。

明军很快攻下全州,消灭了全州清军。紧接着,明军在兴安县严关与满清定南王孔有德进行了一场大战。骄横的孔有德被李定国打得大败而逃,狂奔回了桂林。

李定国督率明军,猛攻桂林。清军防守不住城池,被明军攻入了桂林城中。孔有德被迫自杀而死。

随即,李定国坐镇桂林,派遣明军四面出击,很快就收复了广西全境。

8月,李定国一路追击清军残部,经梧州进入广东境内。清廷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吓得成为了惊弓之鸟,大为恐慌。

李定国收复广西全省,在南明史上可谓是空前大胜;这是李定国率部力歼强敌、大获全胜的辉煌战果,李定国从此名震华夏。

三.衡阳大捷

1652年7月,为了应对明军的反击,清廷派敬谨亲王尼堪统率八旗精兵南下,进攻湖南。

孙可望调令李定国从广西回师,迎击这支清军八旗劲旅。

在衡阳附近,李定国与尼堪进行了一番战斗。李定国先让明军佯装失败,向后撤退。

尼堪骄狂之极,认为明军不堪一击,便率领清军兼程猛追。

李定国已经事先埋伏了重兵。待到尼堪的八旗兵进入伏击圈以后,一声号炮,明军四出,把清军团团包围。

一番血战之后,李定国阵斩尼堪,大败满清八旗劲旅。

清军再也不敢与李定国交战,狼狈地退往长沙。

李定国所部转战千里,重挫清军,接连杀死清廷两位王爷;尤其是斩杀敬谨亲王尼堪,大败八旗劲旅,打破了满洲八旗兵天下无敌的神话,极大的鼓舞了全国各地反清义士的斗志。

黄宗羲曾经描述当时产生的巨大影响:“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

四.两攻广东

1653年,由于孙可望的猜忌,李定国被迫离开湖广地区,进入广西。

在广西,李定国制定了联合郑成功、东西夹击,收复广东,进而攻取福建、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平定江南的战略计划。

李定国在1653年第一次进攻广东,声势浩大;在肇庆城下,清朝平南王尚可喜率领清军,拼命抵抗。

在经过一番浴血奋战之后,明军与清军都精疲力竭了。李定国没有等来郑成功的援军;他审时度势,放弃了进军计划,率军退回了广西。

1654年,李定国再次出兵广东。一路上广东反清志士纷纷响应,进军非常顺利。

但是,李定国在此顺境中,竟然产生了骄傲情绪,变得轻敌了。结果在新会之战中,由于大意轻敌,遭到重大挫败,又一次撤回广东。

李定国两入广东,都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支援。当时,郑成功正在与清廷秘密和谈。他首鼠两端,一面与清廷眉来眼去,讨价还价;一面对李定国虚与委蛇,虚言应付;结果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而清军却得以集结重兵,全力迎战李定国。

郑成功的欺骗失约,直接导致了李定国两度失利;东西合击、平定江南的战略计划就此成为了泡影。

五.血战磨盘山

孙可望内讧失败、投降清廷以后,李定国执掌了南明永历朝廷的大权。

但是,李定国不擅长处理政务;尤其是在笼络人心方面,措施极为不当,致使蜀王刘文秀及孙可望的旧部将士们心怀怨望,尽失军心。

在这种情况下,清军在孙可望的指引下,乘机对贵州、云南发动进攻。永历皇帝逃往缅甸,李定国在后方压阵。但是,李定国没有集结明军的力量,只率部分亲军撤离了昆明。

如此一来,云贵一带的明军群龙无首,无心抵抗清军的进攻。于是,清军一路前行,如入无人之境。

看到清军如此狂妄,穷追不舍;李定国决定在险峻的磨盘山地区教训一下骄横的清军。

1659年2月,李定国在磨盘山设下三道埋伏,把自己身边最后六千身经百战的精锐将士全部投入了战斗。

由于永历皇帝逃跑了,南明朝廷人心大乱,一些人纷纷有了投降清军的念头。

在混乱之中,南明文臣卢桂生偷偷溜出去,投降了清军,并且把李定国的军事计划汇报给了吴三桂等清军将领。吴三桂等人大吃一惊,急忙整顿清军队形,向埋伏着的明军发起猛攻。

伏击战变成了遭遇战。李定国部下的这些百战精兵在情况突变的局面下,奋力死战,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杀。

清军援兵不断涌来,但是,明军在将领窦名望等人率领下,死战不退。

李定国坐镇山巅,得知情况有变,遂率后军前来增援,经过血战,终于击退了清军。

磨盘山之战,明军、清军都伤亡惨重。

此战过后,李定国再也无力对清军发起反攻了;而清军也心有余悸,再也不敢对明军穷追不舍了。

结语:李定国是整个南明抗清时期,最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可惜,由于孙可望的称帝野心、郑成功的自私自利、加上南明永历朝廷的腐朽不堪,李定国只能孤军奋战,无人呼应。最后,在南明内部斗争激烈的情况下,李定国虽然殚精竭虑,坚持抗清,但是;大势已去,纵是李定国这样的盖世英豪,也无力回天了。

可即使在李定国穷途末路、辗转于滇缅边境之际,他仍然被满清朝廷及吴三桂等视作心腹大患,对他忌惮万分。


品茗读史


李定国的勇猛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大明末年崇祯时期,参加张献忠农民军,因为作战勇猛在张献忠的大西军中被称为“小尉迟”;二是满清入关以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灭亡,主动归顺南明政权,成为南明最后抗清的擎天立柱,以西南一隅抗住清军的进攻,“两蹶名王”惊动满清,让满清政府一度要放弃西南七省。他是南明抗清最后一面旗帜,明知南明大势不再,仍旧坚持守卫大明抗击清军,决不投降。

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顾诚《南明史》

年幼加入起义军,因为作战勇猛成为张献忠养子

李定国是陕西延安人,小时候家里穷十岁就参加了张献忠的起义军。张献忠看他能打仗,长的也好看,就非常喜欢,认他做了养子。自此他就一直跟随张献忠,1641年他率领几十骑趁夜进入襄阳,攻占了当时明朝重镇襄阳,这里积累了明朝大量的物资,拿下襄阳城成为张献忠起义军由弱变强的转折点。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李定国以战功卓著被封为安西将军,监管十六座军营 。由于他作战勇猛,时人称他为"小尉迟" 或"万人敌" ,是大西军中智勇双全的战将。

当年由于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大明政治局势陷入了一片混乱。而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清趁机击败李自成部,夺得大明大片土地。1645年,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随后清军矛头指向张献忠大西政权,满清一面派人招降,一面加紧军事部署。1646年,张献忠帅军北方抗清,李定国率部与清军交战,阵斩清军队长古朗阿、巴扬阿。可惜张献忠由于在西充凤凰山不幸中箭身亡,军队大乱被清军击溃。张献忠临死时嘱咐孙可望、李定国要归顺大明,联明抗清。孙可望、李定国收拢溃军后,继续转战重庆、贵州、云南。

竭力联合明王,肩负起抗清大旗

公元1646年十一月,明广西巡抚瞿式耜拥立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这是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当然这个政权也是极为不稳固的,到了1649年,清军相继攻占湖南和桂林,杀了瞿式耜,永历皇帝一路跑到了南宁,南明政权岌岌可危。此时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大西军在云南练兵备战,期间也平定了东川、南川、贵州等地的动乱,云贵一带成为大西军新的基地。

永历皇帝看到大西的力量强大,在1651年派使臣联系孙可望,封孙可望为冀王,1652年正月,孙可望派人将永历帝接到贵州安龙府。就这样大西军与永历政权的联合抗清阵线正式建立。

此时清朝一面派南王孔有德由桂林进攻贵州,一面派吴三桂由嘉定进攻川南。目的是两路包围云贵一带的大西政权。李定国奉命出兵湖南,对抗孔有德。1652年三月,李定国率步骑八万和五十头战象出征。五月,连克沅(湖南芷江)、靖(湖南靖县)、武岗,宝庆(湖南邵阳)。六月,李定国为了消灭桂林的孔有德,出兵祁阳,兵分三路,由冯双礼率左路取全州,张胜率右路攻严关(广西兴安县严关乡),自己亲率一路扫除桂林外围据点,然后三路合攻桂林。在攻占严关后,孔有德知道严关的重要性,派兵来夺,李定国巧用大象阵大败孔有德部,在大西军全力追击下孔有德仅余身免,只身一人逃回桂林城。李定国随后围攻桂林,孔有德知道守不住,自焚而死。这是“两蹶名王”中的第一个王---南王孔有德。

李定国攻下桂林后,军势大胜很快收复广西全境,随后李定国分兵两路北上收复湖南长沙、江西吉安等地。清廷听到孔有德的死讯和湖南、江西的局势后大为震惊,忙命谨亲王尼堪任定远大将军,率领三贝勒、八固山共十五万精兵朝长沙扑来。李定国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一步步引诱尼堪至衡州将尼堪团团围住,亲手劈死尼堪。这是“两蹶名王”中的另一个王--谨亲王尼堪。李定国的桂林和衡州的两次大胜让清廷震惊,也让天下震动,据说当时清廷有放弃西南各省与李定国平分天下讲和的打算 。

然而,李定国在战场上的胜利却换回了孙可望的猜忌和妒忌。后来由于孙可望的一意孤行,李定国几次想要主动和解都没有化解孙可望对李定国的看法。终于在1657年爆发内战,以孙可望投降清军收场。经历了孙李之争的大西军实力大减,内部也出现了动摇,原先的孙可望部受到了排挤。清军趁机进攻云贵川黔一带,大西军节节败退。李定国也知道大势已去,无可奈何。他和部将说,我只有这颗心献给大明,死而后已。

1662年六月,当李定国听到永历帝于四月初八被吴三桂绞杀的消息后,大哭不已,命人为永历帝发丧,全军将士穿白衣 ,自觉对不起大明,对不起永历皇帝。不久病死于勐腊,临死时还告诫部下,宁死荒野也不要投降。

回看李定国的一生,前期起义抗明,后期为了民族大义,抛弃前嫌,成为南明最后的擎天立柱,他立志抗清,并以此为目标;他顾全大局,为了维持内部和平主动退让孙可望;他以西南一地抗满清之大势。正如顾城在《南明史》中讲的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

<strong>


山中茅店


李定国是明末的优秀将领,明朝1644年灭亡后,他率军队西南的永历政权联合抗清。他不仅是守住云南很久,他曾经击毙了两个清朝的亲王(孔有德和铎尼),而且他的军队曾经不下10万。

如果说他有什么特别方法能坚持那么久在西南,差点让清朝放弃西南。

我只能说四点理由:第一,极高的军事天赋和军事能力。翻看他的战役记录,你就会发现他是个军事天才。跟着张献忠的时候就崭露头角,联合永历政权之后也在关键战役中屡次取胜。 他在西南的战绩是很辉煌的。 第二,深的民心。一方面是人民支持抗清,另一方面他对川人有功,死后川人及其他地区修建了很多纪念他的”李晋王庙”。 第三,地利。西南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且适合设伏。在这里驻军是很难攻击的。要不是当时孙可望投敌,把李定国重要部署都透露给了清朝,吴三桂还真不好打下来。 第四,定国深的军士爱戴,每与士卒同甘共苦。




坚持是一门学问1


一 他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古代战争有3种,1攻城,2面对面交锋,3伏击战。

1晋王攻城不行啊,二战桂林就攻不下,第一次是城内兵太少还有内应,明军还偶然发现水道才攻克

攻新会那次也是。。久攻不下。

2在广东面对面会战穆里玛的清军就是一败涂地。

3伏击战打得还行,无论是伏击尼堪还是磨盘山伏击吴三桂。。但是伏击战不能算个人能力吧。

两蹶名王有2个关键点你没看到

1两蹶名王时队友还不是猪队友。因为孙可望还不会因此嫉妒他。外围明军大力支持才有的结果。

2两王都大意了,他才有机会以快打慢。尼堪大意在轻兵冒进,中埋伏。孔有德大意在没有收兵身边兵力太少。

二 2 个关键队友成猪队友后,

1 在湖南他打不开局面,兵力不够。

2在广西攻克不了桂林。

3由于没有郑成功的配合,无法消灭平南,靖南二藩。


安晓柒


李定国、张煌言是我最敬佩的南明抗清大英雄,尤其是李定国,即便在清朝时期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李定国一生壮怀激烈,是个悲情的大英雄。

张献忠时期的李定国

李定国十岁就参加了张献忠起义军,张献忠看到李定国相貌不凡,收做养子。张献忠有四个养子,老大是孙可望,老二是李定国,老三老四是刘文秀和艾能奇 ,这就是著名的张献忠四义子。

李定国在17岁的时候就已经指挥一万人马了,公元1641年李定国乔装成明军差官,仅仅带领二十匹轻骑连夜飞奔到襄阳城下,突袭占领襄阳

李定国统率的部队是张献忠所部里军纪最好的,李定国也以宽容和仁慈而出名 。

清军入关后,张献忠率部出川抗清,但是却极度大意只带了几十个骑兵去前线查看被清军射死中,张献忠死后军中大乱,清军趁机突袭,大西军损失惨重,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在危难中收集残部数千、家口万余人,急速南下撤退数百里,才保存下部分有生力量。之后孙可望四人处死了唆使张献忠妄杀兵民,久为军中积恨的左丞相汪兆麟 ,从此大西军残部由四将军统领,孙可望为诸将军之首。

联明抗清

云南遭遇了土司沙定洲之乱,孙可望趁机率领大西军进入云南,公元1647年四月,大西军开进昆明,之后陆续平定云南,云南成为大西军的根据地, 四将军之一的艾能奇在征讨云南的战斗中毒箭牺牲,所部为孙可望收编,至此大西军形成了以孙可望为首,李定国、刘文秀为辅的三人军事政权。

孙可望在云南实行了恢复生产有利于民的政策,彝、白、壮、傣等族人民纷纷参军,大西军扩大到二十余万人,李定国自己的部队就有五万多人 ,云南经济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大丰收。

之后贵州也被平定,孙可望亲自前往贵州,李定国固守云南李定国加紧练兵,准备东进,刘文秀平定了川南,大西军又建立起以云贵为中心的新基地。

公元1651年,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派使臣前往贵州,封孙可望为冀王,但孙可望很不满意逼迫朱由榔改封他为秦王,后来广西全境陷落,永历小朝廷被迫和孙可望合作,允许孙可望今后的大小战事,可以先斩后奏 ,大西军与永历政权的联合抗清阵线才正式建立。

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顺治九年(1652年)春,清军大举进攻贵州、川南。李定国给孙可望写信,要求出兵湖广,粉碎清兵围剿。孙可望表示同意,很快大西军兵分两路出击,北路军以刘文秀为主将,白文选、王复臣为副将,进攻四川;东路军以李定国为主将,马进忠、冯双礼为副将,进攻湖南。孙可望则统率”驾前军”留守滇黔,大西军从此开始与清军主力正面交锋。

一蹶名王孔有德身死,李定国率部突进广西,七月,定南王孔有德与李定国战于榕江,李定国用战象突阵,清军狼狈逃窜,尸横遍野,孔有德负伤弃甲,仅以身免,退守桂林。四日,李定国包围桂林,并以云梯攻城,迅速攻破桂林城。,孔有德大败之下万念俱灰手刃其家室后自焚而死。

二蹶名王杀尼堪,孔有德自焚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朝野震动,为挽回败局,清朝急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师往湖南、贵州征讨大西军。1652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尼堪在进军途中,在衡阳遭李定国伏击,被斩于阵前。

尼堪的身份很尊贵,他是努尔哈赤之孙,也是清初理政三王之一。清廷为了挽回孔有德失利的败局,任命他为定远大将军。可是,任命书是十五日发布,二十三日尼堪还在行军途中,就在衡阳被李定国伏击而死。这也是清廷对明朝作战身亡中的级别最高的将领。

李定国一部在一年之内连杀两名清兵统帅,取得了抗清斗争的惊人战绩。黄宗羲在评述这次战役时说: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自万历戊午(1618年)以来所未有也。”

功败垂成,磨盘山绝唱

“两蹶名王”之后,李定国的名声大噪,远远盖过了孙可望的势头,孙可望心胸狭窄无法容忍李定国的威望高过自己,“不欲定国之成功,而思陷之败死”,之后再有战事,他就密令自己的部下悄悄撤走,故意破坏李定国的进军计划,唯恐他再打胜仗立功,结果一边是李定国在战场上苦战清军,逐步打开局面,为抗清复明事业做出了不凡贡献;一边是孙可望利欲熏心,一心要压制李定国,让永历帝禅让皇位给自己。孙可望连自己的国号都想好了,叫后明。

公元1657年八月,孙可望发兵十四万攻打云南,两军交锋,孙可望部将马维兴、马宝皆倒戈,孙可望军遂大溃。孙可望仓皇东窜,投降于清军洪承畴。

孙可望把云贵的虚实都告诉了清军,清朝大举进攻云贵,公元1658年清军三路大军进逼云贵,清军直扑昆明。李定国本来主张进取湖南,不料却被马吉翔、沐天波等人所阻,采取下策,退守滇西。

血战磨盘山,公元1659年清军逼近腾越州,李定国在怒江边的磨盘山设伏迎击清军,清朝的满汉军队在吴三桂等率领下进入伏击区。正在这一决定胜负之际,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投敌,把埋伏的机密报告吴三桂。双方展开一场恶战,清将固山额真沙里布等被击毙,明将窦名望等也战死。此战役是明军给予占有明显优势的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此战也使南明军耗尽了最后的精锐兵力,之后未能再对入滇清军展开有效的打击,南明灭亡不可挽回。

宁死不降李晋王

磨盘战役后,李定国只剩下数千人但是依然坚持抗清,李定国与永历帝失去了联系,后来他得知皇帝逃到了缅甸,还派了兵去攻打缅甸,让他们交出皇帝。当李定国得知永历帝已经被吴三桂勒死在昆明时,他从马上跌落下来,伤心吐出鲜血,双眼哭得流出血泪。此时,他重病在身,自知无望,对儿子说:“宁可死在荒郊野外,也绝不降清”。

1662年六月,坚持抗清斗争17年的李定国病逝,年仅42岁。

李定国是南明最杰出的抗清英雄,现在一些人老拿李定国在孙可望降清后的一些失误来试图否定李定国其心可诛,李定国是人不是神,事后诸葛亮的事情就别拿来说了,李定国再有缺点也是一个有缺点的大英雄!


我家的猫叫皮蛋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民族英雄抗清将领之一,作为农民义军领袖,他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捐弃前嫌,与南明朝廷合作,并且矢志不渝;面对同一阵营中孙可望的多方挑衅,他顾全大局,多方避让;他曾经”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几已令吴三桂全军覆灭。

顾诚先生有言:

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给以赞许之词,但他们所赞许的是李定国后半生的‘改邪归正’,实际上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


风嫱遥度天际


我们来细数一下这位老哥早年的经历

二十岁,单枪匹马射杀明军上将“神弩王”张令。二十岁!现在的我们还在大学里混吃等死。

二十一岁,带二十六骑兵奇袭襄阳,擒明朝亲藩襄王。这个年龄段,我们还在为我们的工作和毕业论文而焦虑的时候,人家就开始攻城拔地了。

二十四岁,张献忠称制,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为义子,封定国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要知道孙可望,可是一元老将。年仅24岁的他就跟这等老前辈位列到一起。这就好比现在你和一个金融界的大佬是一个位置。

仅仅二十四岁,一位少年将军就跃然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其勇猛战功可见。为他后来的传奇猛的一生打下了基调。


亘古的月光


说起明末清初的抗清名将,就不得不提到李定国,此人原本是农民起义军,然而却在清军入关,民族危难之际,他却毅然捐弃前嫌,与南明朝廷合作,共同对付清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平生事迹。


李定国(1621——1662),陕西榆林人,字宁宇,又说鸿远。十岁从张献忠起义,有文武才,以勇猛著称。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建立大西,李定国与孙可望、 刘文秀、艾能奇合称四将军。不久,清军入四川,张献忠被肃亲王豪格射死于川北凤凰坡。时桂王政权正被清军追赶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李定国力主联明抗清,率大西军余部迎永历帝至贵州安隆。


1652年(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李定国与孙可望发动大规模反攻,率步骑八万出湘、楚, 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冈、宝庆。又破桂林,迫使四大汉奸降王之首的定南王孔有德穷蹙自杀;后战衡州,击杀敬谨亲王尼堪(努尔哈赤的孙子,广略贝勒褚英的儿子,是满清的理政三王之一),收复桂、湘。前后败敌数十万人,纵横数省。桂林、衡州两次大捷,使“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这是自从明朝万历以来,明清作战清军的最大损失。黄宗羲称:此为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使李定国将军真正成为了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但随后汉奸和内乱,又一次葬送了大汉江山。孙可望飞扬跋扈,既忌惮李定国的功勋,又谋废永历帝而自立。李定国遂迎永历帝入云南,封晋王。次年孙可望引兵攻李定国,所部不愤所为,皆倒戈,孙可望大败。孙贼倒行逆施,众叛亲离,从者仅数十骑,又如丧家之犬,携妻子财宝投降洪承畴,以云贵虚实尽告清军。清廷封孙贼“义王”,但又戒备他,于顺治十七年借围猎之机,将他射死。孙可望这个无耻的叛徒,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1658年(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五年)2月,清军大举入黔、滇;11月,李定国与清军激战于盘江。


1659年(明永历十四年,清顺治十六年)初,汉奸吴三桂、洪承畴攻入昆明,桂王政权撤往滇西。李将军在永昌磨盘山设伏,拟一举歼灭吴三桂主力。这是李定国最后的机会,是桂王政权最后的机会,也是明季汉满对决中汉人最后的机会。


永昌境内的磨盘山“内箐深屈曲,仅容单马”,“定国筑栅数道,左右设伏,大营屯山后四十里橄榄坡,炊食饷伏,令毋见烟火”。他估计吴三桂必无戒备,便以窦民望为初伏,高文贵为二伏,王国玺为三伏,清军进入三伏,“首尾横击之,片甲不令其逃也”。果不出料,2月21日,吴军追来,其先锋已进入二伏,却节外生枝,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潜出告密。吴贼大惊,急令后撤,并炮击左右伏兵。农民军出伏作战,“短兵相接,自卯至午,僵尸堵叠”。


磨盘山战役有三分之二的战士战死,清军也“死伤甚众,却三十里”,十八名将官都统被击毙。南明遗民刘彬诗曰:“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李定国卓越的指挥才能和顽强果敢的斗志,使清军再不敢骄横穷追。但李定国这最后的一次大战役,却不幸因叛徒告密而功败垂成。


磨盘山役后,永历帝自腾越逃入缅甸,遂陷于缅人之手。李定国联络诸拥汉土司,转战滇缅边境,几次想设法自缅人手中迎回永历帝。永历帝独处缅甸之时,恐怕心中唯一尚存的希望也就剩下这位李将军了(至缅人将永历帝交给吴三桂时,还哄骗他是李定国来接他)。


1662年(明永历十七年,清康熙元年)4月,吴三桂杀永历帝于昆明。


1662年6月,李定国将军病逝于勐腊军中。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及部下:“宁死荒外,勿降也!”(遗憾的是,李将军的儿子未能继续做大明的忠臣,不久降清。)


李定国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后人曾有诗赞曰“鲁戈莫挽将颓日,敢望千秋青史传”。正是他一生最好的诠释。  


汉时明月


李定国的主张看似很冒险甚至是冒失,真的,但却是大明挽回败局的唯一机会。当时投降派的观点是:明廷措置失宜、尽失人心,满清兵锋正盛、锐不可当,所以大明必亡、伪清必兴。这也是今天诸多“学者”的主流观点。但是有一点是他们所不愿提及的,那就是,自五胡乱华起到蒙元灭宋止,异族在中原大地上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得到过人心。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对剃发令的来自民间的激烈反抗,江阴之役,这一切都证明,当年明廷或许失去了部分人民的拥戴,但伪清也绝没有众望所归,所以民心可用。如果王师北上振臂一呼,败了的话无非是昙花一现,轰轰烈烈之后彻底消失,而一旦胜了,至少是划江而治留存江南半壁江山。郑成功的主张看似稳妥,实则必亡。水师固然是明末的强项,但南下纯属无稽之谈,你能指望弄一群菲律宾兵和马来西亚兵在几十年后北上光复中原吗,中原大地地大物博,一旦让伪清站稳了脚跟坐住了江山,复活无望!



无域名解析


客观地讲,

李定国的主张看似很冒险甚至是冒失,真的,但却是大明挽回败局的唯一机会。

当时投降派的观点是:明廷措置失宜、尽失人心,满清兵锋正盛、锐不可当,所以大明必亡、伪清必兴。这也是今天诸多“学者”的主流观点。

但是有一点是他们所不愿提及的,那就是,自五胡乱华起到蒙元灭宋止,异族在中原大地上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得到过人心。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对剃发令的来自民间的激烈反抗,江阴之役,这一切都证明,当年明廷或许失去了部分人民的拥戴,但伪清也绝没有众望所归,所以民心可用。

如果王师北上振臂一呼,败了的话无非是昙花一现,轰轰烈烈之后彻底消失,而一旦胜了,至少是划江而治留存江南半壁江山。

郑成功的主张看似稳妥,实则必亡。

水师固然是明末的强项,但南下纯属无稽之谈,你能指望弄一群菲律宾兵和马来西亚兵在几十年后北上光复中原吗?

更何况,

中原大地地大物博,一旦让伪清站稳了脚跟坐住了江山,像后来的玄烨,

占据华夏之地、倾尽九州之兵南下攻台,他郑成功偏居一隅拿什么抵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