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和郑成功为何难以实现联合抗清?

庭州行者


李定国和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时期致力于抗清的两位杰出将领,他们领导的武装力量在西南战场和东南战场上给了清廷巨大的杀伤。南明诸多将领中,清廷最为忌惮的就是他们两个。在抗清过程中,郑成功主动在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联络永历政权合作抗清,“藩遣效用官李景往广西约会师期”,此后双方便通信频繁,但是在具体合作上却雷声大雨点小,所谓的“郑李同盟”终郑成功、李定国一生都没有实现会师抗清的目标。


郑成功和李定国不能实现合作抗清,论者多归咎于郑成功并非真心抗清,并且在与李定国联络期间还和清廷展开谈判,给人一种两边跳梁的印象,似乎“拥明”的表象下,有行私下割据之想法。在这方面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就我认为郑成功所谓的“和谈”,只是以谈判的名义,先扩大自己的实力,更好的反抗清廷。细看谈判过程,就会发现郑成功的要求不断加码,从索要三府做为屯兵之地再到三省地盘以养兵发展成要像高丽、朝鲜一样做藩属国,实际上只是郑成功为了防止和谈成功而采取的步骤。

而郑成功对待和议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将计就计,权措粮饷,以裕兵食也”,因为在谈判前,清廷攻破中左卫(今厦门),掠走了大量郑氏集团的财富,“运我黄金八十万,银百万云云”,在和清廷虚与委蛇的谈判中,郑成功利用这个机会不断征集兵食和饷银,史书记载比比皆是,缓兵取饷的目的非常明确。

《从征实录》:以和议故,分遣各勋镇就漳、泉派征乐助兵饷,遣督饷都督黄恺追晋南地方饷二十万。
《从征实录》:遣中权镇黄兴、前冲镇万礼统领辖镇进入龙岩地方,征饷二十万。
《从征实录》:遣前锋镇赫文兴、北镇陈六御、右冲杨朝栋等率辖镇往惠安、仙游等地方,征饷三十万。


郑成功打着谈判的旗号,公然在漳州、泉州等处征饷,而清廷的福建官员害怕自己被扣上破坏和谈的大锅,面对郑成功肆无忌惮的征取财富,只能干瞪眼,所谓“藩(郑成功)分遣各提督、总镇就漳、泉、福、兴等地方派兵助饷。以和议未定,虏兵无敢阻抗,追遣益力”,等到后来连清廷都知道受了郑成功的蒙骗,反对与郑成功和谈的声音越来越大,清廷最后只能决定以武力征服郑成功。

《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三》:福建提督总兵官杨名高奏言:“郑成功虽经就抚,而奉诏不恭,衣冠如旧,且纵兵焚掠,侵扰延建等处,情甚叵测。”




所以,综合史料来看郑成功的反清立场并没有问题的,但是他对配合李定国确实也很不热心,就比如在永历八年(1654)的九月初,李定国去信要求郑成功发兵南下,与其一起攻打广东新会,使义军形势连成一片,在信上希望在十月十五日之前会师,但是郑成功偏偏在十月十九日才让辅明侯林察、闽安侯周瑞发水师增援,次年五月才到达指定位置,但当时新会战役已经结束,李定国已被清军击退,这样的配合实在失之于敷衍。

在新会战役会师失败后,郑成功致信向晋王李定国致歉,讲到自己不能如期会师,“某实有罪焉”,但是细看这封信却有坑害李定国嫌疑,以下展示重点段落。

《闽海纪要·卷一》:今援粤之精锐已悉来闽,且檄援全粤水陆与某对衡,则粤东势必空虚,乘机袭取,正其时也。


歌词大意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清军的精锐已经被我吸引到福建去了,老兄在广东好好发展。这就有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嫌疑了,从《清世祖实录》来看,此时清军在两广、湖南地区为了镇压永历政权可是驻有重兵的,“今湖南、两广俱有重兵”,事实上为了阻止李定国攻占新会,清廷在本次战役中调动了朱喇嘛江宁驻防八旗军和耿继茂、尚可喜的全部汉军,据史料显示甚至还有黑龙江的索伦军参加了对李定国的攻势,“定国悉其精锐据山谷,列象炮拒战,我索伦劲骑突阵,溃之”。所以,对于李定国来说,郑成功这个盟友真是比较坑的,就比如说新会战役,郑成功的表现就是“事前不积极,事后大忽悠”。




我认为郑成功之所以不愿配合李定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郑成功热衷于北上战略,而李定国先占广东计划与其战略有一定冲突。

其实细看郑成功集团的整体战略,其实就是分四步走,以闽粤为根基、夺取金陵、划江而治、夺取京畿,而在实际行动上,也反映出郑成功对北上战略的热衷,具体行动有1654年郑成功支持张名振三入长江、1655年派忠振伯洪旭、及陈六御等远征舟山、1658年的戊戌北征(途遇风暴,未果)以及1659年的大入长江(此次北征对清廷震动最大)。估计在郑成功眼里看来,广东地处中国南方,即便是配合李定国占据广东成功,北上之旅也是困难重重,如果能一举攻下曾经做为明朝南都的南京城,夺取清廷赖以补充饷源的东南地区,形成割据之势,趁机北上直捣南直隶,岂不是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很显然北上攻取南京对郑成功更有诱惑力,当然不愿意将兵力配合李定国从广东展开攻势。

而郑成功的割据长江战略和永历政权部分高层也是一拍即合,并取得联络。比如说当时的秦王孙可望当时有“慨然经略中原之志”,让刘文秀率兵出师东伐,“诏以刘文秀为大招讨,都督诸军,出师东伐”。而据史书表明,张名振北入长江就是要和孙可望一起执行攻占长江流域的计划,张名振军在进入长江流域后,抵达金山题诗,上有“予以接济秦藩,师泊金山”之语,很显然这个秦藩便是指孙可望。由此可知,孙可望很可能和郑成功达成了北入长江的协议,对于李定国的直下广东不上心,也在情理之中。




二、永历政权内讧愈演愈烈,让郑成功缺乏与永历政权合作的信心,但利用永历政权牵制清军,达成其战略目的的意味非常明显。

就在1655年(注意这个时间点,新会战役正在展开),郑成功接待永历政权的来使后,得知了永历政权内部严重分裂的事实,这就加深了郑成功对永历集团的负面印象,从其言语中就可以看出来。

《台湾外纪·卷八》:当此之际,内无贤相匡其君,而运筹帷幄乏其人;外有骄将,兵无纪律;又不积储粮饷以足兵食,谋扼险阻以图恢复,而乃恃功互党,致使英雄失望,人心瓦解,何以望中兴哉?


从这些话语可以看到郑成功对永历政权态度非常消极,既然他认为自己的盟友不靠谱,当然不会全身心的与李定国合作。但是,为了自己的北上战略,要利用永历政权来牵制清军,所以要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与永历政权联络。事实上郑成功之所以于顺治十六年选择大入长江,就是打探到清军主力忙于消灭永历政权,想趁东南空虚,一举占领南京,“时江宁重兵移征云、贵,大半西上,城大守备空虚”,要不是郑成功大意兵败,战略几可达成。所以,郑成功在永历九年(1655)之后,郑成功一心只想利用永历政权,更不可能与李定国真心合作了。

《圣武记·国初东南靖海记》:成功闻王师三路攻永历于云、贵,乃大举内犯江南,以图牵制。


综上所述,郑成功和李定国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联合抗清,不但因为战略方向不同,而且郑成功也不信任永历政权。随着战局对永历政权越来越不利,永历政权逐渐被压缩至云南,双方联络更为不便所谓的联合就只能成为画饼了。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圣武记》、《永历纪年》、《从征实录》、《明季南略》、《闽海纪要》、《台湾外记》、《小腆纪年附考》、《北游录》


论史


老铁居然不喊我(手动邪眼)

其实不管是郑大木还是李定国本质上都属于军阀,只要军阀个人利益必然放在第一位。比如孙可望、李定国的大西集团就是玩架空朱由榔的套路,而郑大木对于朱由榔更是听宣不听调,也就是我郑大木认永历当主子,但是永历休想调遣郑大木。

可以总结一下,不管是郑大木还是李定国都是把独立的经济、行政、军事权力放在第一位,这也决定了二人和清朝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清朝当时已经有了四个军阀,所以清朝的底线就是你们只当大财主,这恰恰和他们的个人利益是冲突。虽然郑大木曾经表示只要清朝承认郑氏的独立性并给与郑氏藩封,他随时可以剃发称臣并反戈一击,但是任然被清朝拒绝。

而李定国更不可能和清朝妥协,因为大西集团必须要找一个能承认他们合法性的主子,而清朝不用指望了,那么只能是永历小朝廷这个丧家之犬愿意承认,因为南明在清朝的军事压力自己内斗之下逐渐崩溃瓦解,而愿意归顺永历的大西集团简直就是救命稻草。虽然永历被孙可望、李定国等人架空,但是最起码还能过几天安稳日子。

但是就这对哥俩自身来说,虽然他们都有独立的诉求,但是他们又有些不同,这或许是两人的方向不一样导致的。因为当时清朝虽然军力强悍,但是水师严重不足,而郑大木恰恰强于水师,上陆就水土不服,反之清军在陆上很能打,下水就完犊子,因此清朝对郑大木主要是招抚。而郑大木也非常了解此长彼短,因此和清朝讲起了条件,毕竟谁承认他郑氏的独立性他跟谁混。

但是李定国则不同,毕竟李定国和清朝一样都在大陆上,因此清朝必然更加重视这个对手,更何况李定国还一直保着永历小朝廷,不像郑大木那样对永历听宣不听调;而且李定国的表现过于招摇,一度动摇清朝对西方的战略优势,因此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清朝可以招抚郑大木,但是对李定国一定要打到其彻底灭亡为止。

李定国对付清军的唯一办法,利用清军轻敌冒进打伏击

对于郑大木来说,清军把注意力转向西南正中他的下怀,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谈判的资本,也可以和清朝进行充分的交流,至于和李定国联盟东西对进,他才不干呢。把家底拼光了还怎么和清朝讨价还价,让李定国去拉仇恨,自己在后面高筑墙广积粮才是正道。

只不过郑大木没有料到的是,当清朝开始把精力转向西南的时候,李定国奔溃的实在是太快,就连他的牌坊永历都被吓得跑到缅甸不跟他玩了,导致他彻底丧失了合法性,最后老死于中缅边境,其残部不得已下山向清朝投降。

所以下一步就是解决郑大木了,而且经济和时间也站在清朝这边。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李定国和郑成功为什么没有联合抗清呢?其实我觉得这件事郑成功是要背锅的,但是斯人已逝,我们只能把这件事圆满地告诉大家,江湖小晓生带大家回到那个年代,感受一下李定国的无奈。

第一,抗清英雄李定国。

李定国原来可不是南明王朝的臣子,他是四川军阀张献忠的养子。张献忠对他十分好,带着他南征北战,所以李定国的战争经历十分丰富。后来满清铁骑进入关内后,张献忠在临终前,让李定国扶持南明,为汉人的江山做斗争。李定国是没有辜负张献忠的厚望,他保着永历皇帝,一直在西南边陲奋斗。实力最强大的时候,曾经打下广西、湖南、四川等广大地区,一度成为满清一统天下最大的障碍。而李定国本人对永历皇帝那也是忠心耿耿,时刻不忘保护国主。但是这个时候他重要的盟友孙可望背叛了他们,孙可望本想要自立为王,知道李定国一定反对,所以就想跟吴三桂孔有德一样,成为满清的王爷。所以孙可望背叛了李定国,这使得抗清行动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过完全不影响李定国抗清的心态。

第二,只为郑家江山的郑成功。

无独有偶,在福建一带还有一股军事力量,那就是郑芝龙的部队。他本人是投降了满清,隆武皇帝此刻也被满清抓获杀掉了。郑成功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迎奉永历皇帝做他的领袖。可是郑成功只是表面上支持永历皇帝,从来没有派人前往永历皇帝那里朝贡,也没有跟永历政权打过交道。郑成功只想着自己的郑氏集团能够风光无限,其他的他管不着。当时他曾经说过,不管是满清坐了江山也好,永历皇帝坐了江山也罢,他只想要成为下一个朝鲜,自己独立为王而已。不过也不能怪郑成功,人家老爸本来就是海上的海盗,也没怎么沾到明朝什么光,这些军队都是他们家族辛苦多年积攒起来的,凭什么要为一个没有见过面的永历皇帝拼命呢?

第三,李定国多次邀请郑成功联合抗清,都没有结果。

李定国成为南明王朝的顶梁柱以后,曾经多次对满清发起过进攻。他当然不想孤军作战,当时福建一带还有郑成功的力量。所以李定国天真地以为郑成功可以跟他一起联合起来对广东发起进攻。所以李定国派人送去了书信,郑成功也表示会前去助战。没想到当李定国已经打完了的时候,郑成功还没有出发,借口当然很简单,有事情耽误了。还有什么事情比抗清更重要的吗?李定国十分失望,但是没办法啊,这是为数不多的抗清力量了。之后他又连续邀请了两次郑成功,结果都是一样,人家压根就不想跟你玩。


第四,可以理解的郑成功。

为什么说可以理解郑成功呢?因为人家凭什么要为大明效力呢?当时大明已经灭亡了,自己俨然成为了新的政权。隆武帝去世以后,郑成功已经成为了东南地区的领袖,他自然不会重新投入到永历皇帝门下,听从他的指挥。而且当时李定国大权在握,如果真的投入他们的帐下,那他跟李定国两个人,到底谁来指挥作战呢?这可不是一次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是两军融合的大事情。正是因为两军未必能够融合,所以郑成功对此才会采取消极态度。他知道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那就是收复台湾。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跟保护永历皇帝比起来,保护台湾似乎要重要的多。所以郑成功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收复台湾的大事中了。

第五,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李定国含恨而终。

没有郑成功的帮助,李定国孤掌难鸣,再加上孙可望的背叛,李定国这边无异于雪上加霜。清军逐渐合围云南,吴三桂大军势如破竹,像条疯狗一样猛扑李定国大军。这个时候他们只能选择退守到了云南边陲地区,而永历皇帝此刻也跟李定国失去了联系。永历皇帝逃到了缅甸,缅甸是明朝的附属国,最初对永历皇帝十分尊敬,后来知道明朝的局势后,便开始作践永历皇帝了。甚至后来他们内部发生叛乱,永历皇帝最终被吴三桂率领的十万大军给抓了回来,用弓弦给勒死了。李定国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没多久便含恨而终了。

总结:李定国是汉民族英雄,郑成功是华夏民族的英雄。

李定国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希望重造大明王朝,因为他认为跟满清比起来,还是大汉名族统治下的大明王朝才是正统。这种思想现在看来虽然比较迂腐,可是对当时的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李定国本人为了南明王朝浴血奋战了一辈子,一直等到永历皇帝去世,他也没有停止过奋斗,堪称云南人民的表率。即使到了民国时期,李定国都是蔡锷等人的楷模。郑成功就完全不同了,他不在乎所谓的民族大义,他要的是国家领土的完整。当时大明朝已经被满清侵占了十之八九,大明王朝已经无力去保护台湾了,所以郑成功的行为无疑是保住台湾最有力的力量。他从荷兰人手里抢回了台湾,这是华夏民族最大的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