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国明军后裔,还是国民党残军后代,还是汉化的土司呢?

FAXbohoyute


果敢人的历史其实非常短,但是这个地区的关系却非常复杂。可以说,世上很难找到第二个地区,有果敢地区这么复杂的情况了。

(果敢地图)

我为什么说这里很复杂呢?

第一,地域复杂。

因为处在中缅边境的交界处,因此在历史上,这里曾在两国之间辗转。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前,果敢地区一直属于中国。接着在清朝末年,由于清朝控制力减弱,果敢一度独立自治。

第三次英缅战争后,木邦土司带着48个小土司降英,果敢也被划进了这个范围,英国委任果敢土司为“世袭果敢训政布司”,但果敢土司不接受。1890年,英军向果敢挺进,企图占有中国领土。1894 年,中国与英国签订《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果敢及北丹尼划归中国。但1897年,英国借口威逼中国,两国又重议此事,并签订了《中缅条约附款》。这样,又将果敢和北丹尼划入缅甸(那时候缅甸归英国管)。

1948年缅甸独立后,果敢首领杨振材兄弟为了在缅甸获得更多话语权,声明果敢归缅甸所有,并写入宪法。1962年,中缅两国勘定国界,果敢这时候正式划入缅甸版图。

1989年,果敢宣布脱离缅甸。1995年,果敢一分为三。

(打了败仗的农民起义军,图取其意)

第二,人员复杂。

明朝末年前,这里只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只有一些土著生活在这里,被称为“老葫人”。

清政府迁都北京后,加紧了对南明政权及各种地方势力的清扫。后来清军及吴三桂攻打云南,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与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余部逃到缅甸,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进缅甸讨伐朱由榔,缅王就把朱由榔交给吴三桂。其余明军及农民起义军余部,就跑到果敢地区躲避。同时,一些云南人也涌到这里来开荒种地,这里就变得热闹了。

在英缅战争中,不少缅甸人,乃至英国人又加入到这一地区。使得这一地区的人员结构更为复杂。

(争斗不断的果敢)

第三,政权复杂。

果敢地区原本各自为政,形成许多小部落,小土司。后来,原籍南京应天府的汉人杨高学到果敢,加入“兴达户”。后来,其后人逐渐强大起来,在乾隆60年(1758年)的时候,杨家后人逐渐控制了整个果敢地区,并把“兴达户”改名为“果敢”。

雍正八年(1730年),杨家后人杨猷才被清廷封为“诰封奉正大夫”。道光二十年(1840年),云南总督又奏封清朝皇帝,封杨家后人杨国华为“世袭果敢县令”。

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委任作为杨家后人的果敢土司为“世袭果敢训政布司”,果敢土司不答应。

1948年缅甸独立的时候,果敢土司杨振材被选为缅甸首届上议员兼掸邦财政部长。其兄弟杨振声任果敢地区下议员。

1965年果敢进入动荡时期,杨家后人杨振业与彭家声组建反政府武装,而另一个势力罗星汉则与政府军联合,围剿杨、彭两人。1967年,另一杨家后人杨振勋回果敢加入彭家声反政府行列,但杨振业却又倒戈与政府一起,围剿彭家声及杨振勋。彭家声退入中国境内,接受缅共领导。

1989年,彭家声又宣布脱离缅共,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由此打斗不休。1995年,果敢一分为三,彭家声、杨茂良、孟萨拉各霸一方。

直到今天,果敢依然没有和平统一与安定。这种矛盾错综复杂的局面,不知道还会维持多久?

(参考资料:《缅甸研究》《镇康县志》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曾在果敢生活过,接触过彭家深、鲍有良、杨茂良三大军阀头子和白、魏总司令、总参谋长以及驻滚弄缅军钦冒师长等。

据我了解,前三位彭、杨祖籍云南省镇康县。鲍是沧源县瓦族王子。上世纪60年代经由中国政府组织其120多成员到云南祥云县云南驿特训后成立缅共到中缅边境打游击。后发展壮大,战果辉煌。曾占领缅东北重镇滚弄、腊戍、孟古一带。

当年缅共的后台是中国政府支持,伤员都由耿马县66军医院医治,补给由沧源县芒卡口岸运送,夜间牛驼马拉的枪支弹药、腊肉、粮食等军需连绵不断供应缅共。

文革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改变,中国政府也停止了对其的支持,于是缅共发生内乱,在滚弄召开会议。首先鲍独立,成立了“瓦邦”;彭和杨分别控制果敢的南北两方。杨控制中国国家级口岸“清水河”一带,彭控制“老街”一带。后彭打败了杨,统一果敢。

所以,果敢只是近现代的产物,其民族大部分为中国边民。其头目据他们自述祖为保山的马帮,到他们这代也只有二代而已。

注:本人曾参与制定了果敢的第一部宪法框架和军事教材。曾受聘新成立的军校,但没接受。所以这是权威论断。


临池管窥


果敢是一处很奇怪的地方,虽然面积才2000平方公里,人口也只不过是20万人。但是实际上他们全部是使用汉字,说的是汉语。就算是电力也是从云南拉过去,手机也是中国移动的信号。但是在实际上他们却是缅甸的国土,虽然缅甸在2015年才算是彻底军事控制这里。

落后的果敢,衣服还是我们世纪初样式

缅甸果敢与中国的关系可谓是历史悠久,在明朝之前果敢这块地区还都是不毛之地,基本上没有任何人烟。但是在明朝末年,以及清朝顺治年间,南明皇帝朱由榔逃到了这里,建立起来了小的政权。这里也就有了李定国的故事,因为他当时跟随皇帝来到这里。

他们是来到这里的第一批人,也算是对这里的开荒。后面绝大部分的果敢人,其实就是根据他们发展而来的。我们先把这部分放一下,先收回到原先的故事。他们这一支小股势力,在吴三桂的围剿下,很快就做鸟兽散,很快就销声匿迹。

但是有了前人的基础,越来越多的边境居民开始来到这里。到了康熙初年的时候,这里已经形成了小有规模的政权。后来一位叫杨刚学的汉人,从中原来到这里归属了兴达部。随着这一部落的发展壮大,杨刚学渐渐的成为了部落首领。

一直到了乾隆六十年的时候,这一支杨姓的后人越做越大,渐渐的成为周围部落的首领,他们也把原先的兴达户改成了果敢。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为了更好地管理他们。杨姓的后人学习云南建立了土司制度,也开始逐渐的向清朝靠拢。一直到了雍正初年,正式向清朝称臣,至此之后清政府开始承认他们的独立性。

至于题主所说的第三点汉化的土司,由于当时果敢和我国西南边境接壤。他们的土司制度,就是学习的我们。但是如果说是汉化的土司,其实还不至于。虽然有大量的汉族人来到这里,但是更多的还是被他们同化。土司之于我们和他们,其实没有所谓汉化不汉化,更多的是他们对于我们的学习。

中间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这里就不给大家赘述了,只是给大家讲一下。到了清朝末年,当时英国开始向全世界殖民。缅甸归属到英国殖民地,顺带着也一起殖民了果敢。英国走了之后,后来缅甸就“顺理成章”的收了果敢在内的,原先不包括果敢的地区,但实际果敢内部一直都有反对的声音。

由于经常打仗,女性也要上战场

中间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之后,中国内部发生了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国民党退到台湾,其中有一部分来到了边界地区,就包括这类的果敢。当时缅甸在1948年刚刚独立,内部矛盾纷争不断。国民党就利用了这个空档,在这里驻扎了一个驻果敢的支部,当然也有一部分国民党残军逃到这里。

既然都已经是国民党残军,其实来到这里的人也不多。但是由于果敢地区比较小,也是足够改变他们的人口结构。国民党曾经在这里一边进行反大陆的工作,另一边又开始积极攒动国港内部人员反对缅甸。但是在实际过程当中,国民党残军留下在这里的后人并不多。

从1962年开始,中国与缅甸两国进行边境划分,把果敢地区划分归到了缅甸。在这之后没有几年,果敢地区就开始了长时间的动荡。中间出现了杨振业、彭家声等反政府代表,甚至还成立了所谓的果敢同盟军。可惜最后还是出现了内讧,所谓的果敢同盟军也一分为三。

果敢人和我们没区别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们的讨论重点,只是说了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果敢地区的人,大部分都是当年明朝过来的后裔,然后又综合了很大一部分的汉族人。他们的文化习俗深受中国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与中国边境一般无二。其他时期也有中国人前往这个地区,但是对他们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史之策


我在缅甸果敢老街上班



中缅边境小王子


实际上现在国内也看得到果敢人,我2012年在四川时,有次去家足浴,为我服务的妹子身材高挑,高高瘦瘦的,闲聊之下,知道居然是果敢同胞。


从语言上来看完全和中国人没什么区别,而她坦白的说自己不识字,中文教育有限。因为战乱而从缅甸逃出来,具体经过没问,大概也有不堪回首的过去吧。


从她的言谈中,感觉到对缅甸军政府的痛恨,和身为果然人的自傲”他们完全打不过我们果敢!“她自豪的说。


由此我后来认真查阅了下果敢的历史。


1662年6月27日,明朝最后的名将---李定国去世“在这之前4天,另一位明朝名将郑成功在台湾去世。


明朝从此再无复兴可能,而李定国死前曾嘱咐自己的儿子李嗣兴:“宁死荒徼(宁死荒郊),勿降也!

但实际上李嗣兴愁苦多日后,还是选择背弃了父亲,他率领家属等1200多人,投降了吴三桂。


但我们知道,确实有前明军不知道为什么,还是留了下来,生活在荒野里,一代代顽强的活下来。


虽然是艰苦的山区,不知道有什么吸引力,却不断有云南那边的汉人向这里移居,时间大约在1690年,(即康熙二十九年,鹿鼎记的时代。)有一个姓杨的家族,祖籍是南京应天府上元县,明末时移居到云南,又来到这片被称为”科干“的山区落脚,逐渐成了一方势力。


杨家把一个名叫”兴达户“的汉人部落,逐渐变成当地的实际控制者,最后改为果敢族,后来在1840年,接受了清朝的册封,成为”世袭果敢县令“。于是果敢成为中缅边境一个特殊的存在。


要说这时它的地位呢,老实说是独立于缅甸和中国之间的自治区,反正不跟清朝过日子,也不和缅甸过日子。


所以回到问题是”到底是李定国明军后裔,还是国民党残军后代,还是汉化的土司呢?“


回答是,果然人中确实有李定国明军后裔,他们不是汉化,而是本来就是汉人,至于国民党残军,其他回答里已经讲过了,占比极少而且多数已经离开了。


最后我想说,他们确实是我们的血脉!


闭家锁的红枫


在缅甸境内,靠近云南的地方,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奇怪”的人。

从国籍上来说,他们属于缅甸人无疑。但是如果你走进果敢一看,你会发现果敢人说着云南的方言和普通话,用着中国移动的号码,市场上流通的是人民币,学校里面用的是中文课本。







乍一看,你还以为走进的是中国的某个乡镇,因为这里的一切和中国乡镇并没有两样!这就是缅甸的果敢,这群人被称之为果敢人。截止到2018年,果敢生活着30万果敢人。

毫无疑问,果敢人是汉族的一个分支。他们的祖先曾经是货真价实的汉族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流落到了此地,并在此繁衍生息。

果敢人的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则是南明时期跟随南明永历皇帝退往果敢一带的军民;第二部分则是解放者战争时期败退到此地的国军残部!

跟随南明永历皇帝退往果敢一带的军民

在明朝时期,果敢属于明朝的领土。清军入关之后,取代了明朝,随后在诸多叛徒的帮助下,开始不断的进攻南明政权。

南明最终不敌叛徒和清军,逃到了云南和缅甸交界的地方。跟随南明南明永历皇帝退到这里的,有官员,有百姓,还有军队,其中就有李定国所率领的部队。



在清军和吴三桂的威逼之下,缅甸国王将套入缅甸的永历交给吴三桂,最终在昆明被吴三桂绞死。而永历皇帝的跟随者,誓死不投降清朝,从此留在了果敢一带,并且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导致清政府不得不在他们之中选择土司。(果敢人不是汉化的土司,而是以汉人的身份成为的土司)

现在的果敢人中,大部分人都属于这批人后裔!

国军残部

解放战争时期,国军节节败退,大部分被我军歼灭,还有一些残部退到了云南边境一带。其中国民党将领李弥所率领的部队,在被解放军击溃之后,撤入到了缅甸北部一带。

当时的蒋介石并没放弃反攻的念头,所以李弥兵团的残部就在缅甸北部待命。这个时候的缅甸政府就慌了啊,他们害怕这支部队把他们给灭了,于是派大军攻打。

结果,缅甸的军队根本就没有打过李弥兵团的残部。而李弥兵团的残部为了生存,开始种植鸦片,并且和缅甸的军队多次爆发冲突。

最后,蒋介石在反攻无望的情况下,放弃了这支军队。无奈之下,这支军队只能选择加入缅甸!而其中一部分人就生活在果敢地区!



时至今日,这群体内和我们流淌着相同血液的果敢人,依旧保留着祖辈们传统,为了自由而战斗


胡史乱翔


我家在果敢。果敢人的构成是这样子的。有祖上是契丹人,比如果敢蒋氏三弟兄后人及果敢本人族;有明军后裔,比如果敢先贤罗星汉的祖上;国军后人也有部分,这部分是杨二小姐(果敢土司杨文炳的二女儿)担任反共救国军果敢支队司令时,国军驻果敢大陆工作组时期;还有各时期来果敢种罂粟的人......大部分都是云南人。补充一下:笼统的说法是来自“柳树湾湾大石板”的南京。我去果敢的拱撒本人寨了解的时候,本人族自己也说不清祖先来自哪里。如果不麻烦,或许您可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这里缅甸


本人就在缅甸果敢老街 果敢历史错综复杂,基本上都有一点吧



用户55996882768


果敢位于缅甸东北部,毗邻中国云南省,以果敢族为主体的自治区,虽然跟中国隔着国界线,但是生活在这片地方的果敢族居民有90%都是汉人。

果敢地区80万人口,90%是华人,生活习惯、教育方式和我们一模一样,用电信移动号码,过春节,讲普通话等等。

果敢人从未当自己是缅甸人看待,在心里他们认为中国才是自己的祖国。果敢历史上曾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领地,在明朝末年因满清军南下,汉族人口大量涌入云南省,19世纪末果敢被英国殖民者划为缅甸土司自治县,从此成为掸邦的自治区。

汉族文化高度发化,只有同化别族,没有别族同化汉族的,所以南逃果敢地区的汉人驱赶或同化了当地的土著。图为果敢地区昔娥完全小学。

1658年因清军南下,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迫带领官兵和家属由昆明向西仓惶逃窜,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来缅甸发生政变,莽白夺得政权,1662莽白将永历帝朱由榔献给吴三桂,追随永历帝的部分官兵和家属就此隐居于掸邦地区,卸甲为民,繁衍生息,其中就包括李定国和杨高学等南明将领的几千官兵,因李定国病逝,这群难民以杨高学为省,而后发展为杨氏的土司政权。

凤凰的纪录片讲述果敢的姑娘最大的愿望就是到中国上学,工作,嫁到中国。

果敢使用的是云南临沧的号段,图为果敢街道。

因为此地区地势险要偏僻,进可攻退可守,以后散落各地的明朝官员带家眷相继来投,很多因战乱而被迫离乡的流民也辗转来到此地定居,还有许多马帮商队也往来不绝,逐渐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规模不断壮大的汉族聚居区。经过200年的不断繁衍生息,杨氏土司政权到了第5代杨国华手中,1840年清政府招揽杨氏,说其杨氏在西南戍卫有功,正式封杨国华为果敢县令,并世袭罔替,从此果敢地区取得了合法政权。

图为1840年封杨国华世袭果敢县令的正堂碑,现碑存于果敢大水塘街。

解放战争结束后逃往缅甸的国民党残兵只有几千人,主要有第8军和第16军,他们的军长、师长早都跑了,就剩些小喽喽、土匪、地主武装等,从1950-1960年解放军发起了打击逃缅甸国民党军窜扰的作战行动,大部分被击毙,少部分投诚后回国,只有零星的隐藏在了缅甸深山里,所以果敢地区的华人还是以明末汉人南逃繁衍为主。


图文绘历史


有网友问: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国明军后裔,还是国民党残军后代,还是汉化的土司呢? 我们先说说李定国明军,在清朝发动对南明最后的根据地云南的战争以后,马宝、李如碧、高启隆、刘之复、塔新策、王会、刘偁、马惟兴、吴子圣、杨威等人带领3万明军向吴三桂投降。

此时的战局已经非常困难,在给予追击清军以沉重打击的磨盘山战役,李定国部署的只是窦名望、高文贵、王玺三将,兵员六千余人。很快,李定国和白文选的部队就在1661年进入缅甸,当时主要向缅甸方面交出被缅甸扣押的永历皇帝。

很快白文选带领4300多人,马匹3200匹,大象12只向清军投降。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清廷封白文选为承恩公。在1661年5月,泰国国王邀请李定国的部队进入泰国休整,泰国,也就是当时的暹罗提供象、马,帮助收复云南。使者除带来丰厚礼物外,还取出明神宗时所给敕书、勘合,表示对明朝眷恋之情。

当时,李定国就一方面与泰国联系,一方面想营救永历皇帝,直到1662年,永历皇帝以及太子被清军俘虏,李定国自知复兴无望,愤郁不已,部下兵马由于驻扎在人烟稀少地区,粮食医药不足,也病死了差不多一半。

6月,李定国病逝,很快在康熙元年,李定国的儿子李嗣兴带着李定国的册、宝和元帅印,十二月十九日带领官兵及家属一千二百余人到洱海接受吴三桂改编安插。李定国带6000人来到缅甸,病死一半,投降清军千余人,最后还有,最多2000人遗留在了缅甸,另外随着永历皇帝进入缅甸,最后流散在这里的明朝官员,随从也都遗留在缅甸,最后他们也就成为了果敢人。

他们就在多高山丘陵,由3个大坝子组成的地方居住下来,很快他们也成为了土司,由杨家世袭土司职位,到了1949年,果敢土司杨振材办了学习班,其中有2个果敢当地学生,一个是彭家声,一个是罗星汉。后来罗星汉成为了非常有名的鸦片将军,而彭家声现在还在果敢带领14个营2000人在和缅军打游击战。

果敢人现在已经成为缅甸承认的135个民族之一。果敢人其实和50年代初来到这里的国军残部没有传承关系,只是后者曾经在这里驻扎过。通过50-60年代2次撤离台湾,还有60-70年代大规模进入泰国的美斯乐等地,这些人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已经离开了缅北山区,现在主要是泰国和台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