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鄰水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小記(二)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邻水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小记(二)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邻水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小记(二)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邻水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小记(二)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邻水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小记(二)

“流”出規模“轉”出效益

近日,記者在石滓鎮升坪村3組的紅心獼猴桃種植基地見到貧困村民張素清時,他正與10多位村民一起採摘成熟的獼猴桃。

“以前,一家人守著家裡4畝田地,一年到頭忙下來,每畝地還賺不到500元錢。”張素清說,現在他把土地流轉給了業主甘哲平,自己也變成了“新型農民”,一個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邻水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小记(二)

村民使用微耕機耕地

業主甘哲平在2014年以每畝地480元的年租金,連片流轉該村500畝土地,按照“業主+農戶+集體”模式,規模化種植紅心獼猴桃。經過3年的發展,今年紅心獼猴桃試掛果。“市場價每斤能賣15元,預計今年產量在7萬斤,加上套種的半夏中藥材,今年收入約有100萬元,2年後就能收回成本。”甘哲平說。

同樣的土地通過流轉,經營者發生變化,村民的收入也隨之變化,村民的增收點在哪裡?張素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不僅有土地租金、務工收入,還有年終分紅。“一塊土地能‘生’出幾樣錢,收入就翻了幾倍。”張素清感嘆,土地流轉真有“錢”途。

“為激發村民務工的積極性,基地還對前來務工的村民進行技術培訓。”甘哲平表示,村民學會技能後,就可長期在基地上班,獲得穩定收入。

像甘哲平這樣通過土地流轉實現雙贏的事例在該縣並非個例。近年來,該縣採取“試點先行、全面鋪開”的方式,積極探索土地經營“雙向流轉”機制、“721”土地收益分配機制、“土地託管”和“土地銀行”4種土地流轉模式,全縣共流轉土地22.7萬畝。同時,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資金、技術等要素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合作,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主體託管土地,構建起“公司+基地+農戶”“黨支部+合作社”“農民入股、合作社統一經營、農戶參工、年底利潤分成”等一系列利益聯結機制,促進村集體經濟壯大,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土地流轉破解了‘誰來種地’‘種地效益低’‘土地碎片化’的難題。”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更為重要的是,這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等都有促進作用。

昔日“東南飛”今朝“燕歸巢”

近年來,鄰水縣大量年富力強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造成農村人才缺失、理念守舊、技術匱乏等,嚴重製約農村發展。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邻水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小记(二)

村民在產業基地務工

為此,該縣出臺新措施,優化大環境,提供全方位服務,積極引導農民工帶資金、技術、經驗、信息等返鄉創業。漸漸地,進城務工的人回家了,企業老闆回來了,優秀人才也回來了,出現“迴歸潮”。

黎家鄉搭界寺村身殘志堅的黃文建大學畢業後,在重慶一企業當高管,並擁有自己的事業。2013年,黃文建主動放棄了令人羨慕的工作與城市生活,回到偏僻的搭界寺村當“農夫”,投資創建“黎家鄉殘疾人扶貧創業園”和文唏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

“我選擇回鄉創業,主要看中農村發展機遇多,以及政府在政策、資金、環境等方面有支持政策,讓我有機會在農村這片廣闊的舞臺上大展拳腳。”黃文建說。

在鄰水,像黃文建一樣返鄉創業的人還有很多,他們都懷著濃濃的鄉情,抓住家鄉發展的機遇,帶著資金、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回到家鄉奮鬥,為鄰水農業發展作貢獻。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邻水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小记(二)

鋪設秧盤

近年來,鄰水縣制定《鄰水縣返鄉創業扶持辦法》《關於印發鄰水縣農民工回鄉創業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鼓勵支持全民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從項目服務、用地政策、稅費減免、資金幫扶等方面構建起農民工回鄉創業政策支持體系。同時不斷搭建平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吸引力,激發他們返鄉創業的熱情;充分利用農業園區、森林景觀、鄉村聚落等資源,鼓勵創業基礎好、創業能力強的返鄉農民工發揮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方面的優勢,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果蔬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

去年以來,全縣有1.8萬餘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投資100萬元以上的項目63個,帶動3萬餘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熊興文 劉偉)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邻水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小记(二)

薦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邻水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小记(二)

Vlinshui305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鄰山鄰水鄰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