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爐的歷史

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不過這也是後人對這種獨特造型燻爐的俗稱,在漢朝時期,是沒有人這樣稱呼的。

博山爐的歷史

關於博山爐爐形的由來,後人聯想與漢代人們追求的昇仙之道有關。“博山”也可以理解為“博弈之山”,以下是兩則有關“博弈之山”的神話故事:

《韓非子》記載,“趙主父令工施鉤梯而緣播吾,刻疏人跡其上。廣三尺長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嘗遊於此。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而上華山,以松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嘗與天神博於此矣。故,曰博山。”

《述異記》記載,“晉王質入山採樵,見二童子對弈,質置斧坐觀。童子與質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飢。局終,童子指示曰:汝柯爛矣。質歸鄉里,已及百歲。”

博山爐的歷史

博山爐出現在西漢時期,與燃香原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沉香等傳入中土,並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西京雜記》卷一:“ 長安巧工丁緩者……又作九層 博山香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 南朝梁吳均《行路難》:“ 博山爐中百和香,鬱金蘇合及都梁”。唐李白《楊叛兒》詩:“博山爐中沉香火,雙咽一氣凌紫霞”,記述的都是博山爐薰香時香菸繚繞的迷人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