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大婚瓷:紫禁城不相信愛情

在北京城置辦六百五十座四合院。

不管擱今天還是大清朝,這都是筆巨大的開銷,但在同治皇帝這兒,只是大婚時用來做碗和盤子的“小預算”。

大年初五,這套同治大婚瓷器隨著《舌尖上的中國3》一起亮相。

同治大婚瓷:紫禁城不相信愛情 |舌尖3看不到

舌尖3第一集以飲食之器為主題,土灶,鐵鍋,菜刀,砧板一一登臺,簡單的物件兒裡各藏乾坤,如同治大婚瓷,它開啟了中國日用餐具史上整套餐具的“全新理念”。

帝國末日的大婚

同治大婚瓷先後耗時五年,由李鴻章任欽差大臣籌集白銀十三萬兩重建景德鎮御窯廠,並每年提供一萬兩瓷務費。全套共一萬零七十二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兩千八百件,其餘都散落民間,舌尖3中出現的,就是由民間收藏家提供。

同治大婚瓷:紫禁城不相信愛情 |舌尖3看不到

黃地粉彩紅蝠紋盅

蝙蝠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是“遍福”之意,不同數量的蝙蝠,蝙蝠與不同動物的組合各有其吉祥寓意。

同治大婚瓷:紫禁城不相信愛情 |舌尖3看不到

渣鬥又稱唾壺、唾盂,在宴飲中用於承放食物殘渣。

同治大婚瓷:紫禁城不相信愛情 |舌尖3看不到

黃地粉彩蝴蝶紋羹匙

蝴蝶是中國古代瓷器中常見的裝飾紋樣,它和貓組成圖案,取其諧音“耄耋”(“耄”為七十歲,“耋”為八十歲),有祝福長壽的寓意。到晚清,蝴蝶紋在瓷器上應用更加廣泛,逐漸成為主體紋飾。

同治大婚瓷:紫禁城不相信愛情 |舌尖3看不到

墨彩過枝竹蝶紋蓋碗

蓋和碗的內外均以墨彩繪過枝瓜蔓、蝴蝶、翠竹紋。瓜與蝶的紋樣組合,諧音瓜瓞綿綿,寓意子孫繁衍,興旺昌盛。

今天我們看到的同治大婚瓷處處顯示出吉祥精細,但這批瓷器的燒製過程卻透露著末日帝國的力不從心。

同治六年三月,景德鎮御窯廠拿到宮廷造辦處交下的瓷器畫樣。

景德鎮供應宮廷用瓷,榮光與歷代皇家與共。

小鎮位於昌河之畔,得名昌南,昌南——china——China,“中國”的英譯常提醒我們,瓷器和這個鎮子是中國的象徵之一。甚至在宋真宗年間,皇帝把當時的年號“景德”,賜予昌南,由此起,景德鎮一飛沖天,歷數百年而不衰。

但到了同治五年,景德鎮剛從太平天國的戰火中喘息過來,窯廠工藝失傳、工匠流失,以致兩年後,產出瓷器被清廷認為“燒造粗糙,不堪應用”,皇帝的母親慈禧太后很不滿意,下令補燒。

同治大婚瓷:紫禁城不相信愛情 |舌尖3看不到

現御窯廠圖

同治九年,清宮再次傳旨,要求:

“各項瓷器要端正,毋得歪斜,其裡外花釉及顏色均燒造一律精細鮮明,勿使稍有草率”

要端正,不可歪斜,顏色花釉需精細鮮明,莫非上一批瓷器還有燒歪的…這時距成婚還有兩年,為了按時保質燒完,甚至不得不停掉當年宮廷常備瓷器的燒製。

富貴堆起兩載終

婚後第二年,同治帝染病去世,七十五日後,皇后崩逝於儲秀宮,年僅二十一歲。

紅黃二色,喜慶圖樣,這批瓷器極盡華麗,所見證的卻不過是段短暫苦澀的婚姻。

同治大婚瓷:紫禁城不相信愛情 |舌尖3看不到

同治大婚瓷:紫禁城不相信愛情 |舌尖3看不到

其實這場悲劇早在還未開始之時就已現端倪。

同治十一年,皇帝年滿十七,到了大婚的時候。兩宮皇太后慈安和慈禧開始著手選秀女。在皇后之位上,二人爭執不下。

慈安對阿魯特氏青眼有加,這位不僅出身狀元之家,知書達禮,她母親更是慈安的表姐,慈禧則更中意富察氏,這美人當時只有十三歲,更易擺佈。二人叫來了恭親王決斷,恭親王又將皮球踢給了皇帝。

同治大婚瓷:紫禁城不相信愛情 |舌尖3看不到

阿魯特氏畫像

最後皇帝選了阿魯特氏。違背了慈禧的意願,結果也可想而知了。

大婚之後,慈禧對這兒媳百般挑剔,據《崇陵傳信錄》記載,有一次同治生病,皇后去探望時,流著眼淚傾訴獨處宮中、備受虐待之苦。同治帝安慰她說:“卿暫忍耐,終有出頭日也。”

老外筆下的同治大婚當日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皇帝大婚。英國人威廉·辛普森受報社委託,到中國探訪大婚現場,後他出版《迎接太陽:環球旅行》一書,在其中詳細敘述了他所目擊的同治大婚過程。

同治大婚瓷:紫禁城不相信愛情 |舌尖3看不到

從後人對辛普森記錄的整理翻譯中,我們大致可想象出當日的情景:

“月圓之夜,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街上樹立著為數不多的燈籠,供照明之用。有許多士兵,或說是治安人員——因為他們身著同樣的衣服——分散站立著,只是在那兒站著。所有店鋪都關了張,街上顯得有些冷清…接近半夜十二點,婚禮隊伍終於出現了:白馬、白旗,高大的傘、扇,在暗淡的光中,顯得蒼白、恐怖,因為層雲遮住了月亮,好像它們也聽到了任何人不得觀看的命令。

同治大婚瓷:紫禁城不相信愛情 |舌尖3看不到

隊伍中斷了很長時間,接著大約有兩百個燈籠經過,上面都寫有漢字的囍。這是婚禮隊伍中給人印象最深的部分。接下來果然是金節、全冊、金印,然後就是皇帝的黃蓋傘和皇后的鳳輿,此刻皇后已經坐在鳳輿裡面了。鳳輿旁邊有個人手持燃香…這人是欽天監官員。這柱香刻有尺度,可以顯示時間,他正在對行進隊伍進行計時,以便可以吉時抵達皇宮,時間當然是事先就計算好的。”

留在段子中的短命帝王

同治帝六歲登基,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垂簾聽政。直至十九歲駕崩,除了與他並無太大關係且頗有爭議的“同治中興”,留下的多是些段子。

同治大婚瓷:紫禁城不相信愛情 |舌尖3看不到

同治皇帝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5)

史料記載其在一次微服出訪時,吃涼粉沒帶錢,就給攤主打了張欠條“飭廣儲司付銀五百兩。”又傳其與長相俊美的翰林院學士王慶祺關係曖昧,乃至後世討論最多的,是他到底死於天花還是梅毒...

同治死後數日,光緒帝登基。舊人的悲傷還沒來得及化淡,紫禁城內已經為新人綻開了笑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