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在明朝权势滔天,为何斗不过刚登基年仅17岁的崇祯皇帝

天启年间,九千岁魏忠贤所代表的宦权“权势滔天”,掀起了汹涌巨浪,作为皇帝豢养的警犬,甚至他可以代替皇帝批朱,他招揽党羽,陷害忠良,培植代理人等等。朝堂上下,但凡反魏势力,都被挤兑的简直没活路,东林党一派在数次的交锋中都居于下风。然而崇祯一上台,仅仅数年时间,就收紧了自己手中的狗链,把九千岁魏忠贤绞死。在所有人看来,魏忠贤当时权倾朝野,只要魏忠贤愿意动手,可能没有谁能够阻止他夺权的。可是,魏忠贤为什么斗不过崇祯,最终被逼的自杀?


魏忠贤在明朝权势滔天,为何斗不过刚登基年仅17岁的崇祯皇帝​首先,明朝太监的权利是依附于皇帝存在的,唐朝的宦官可以随意的更换皇帝,但是明朝的却没有听说过宦官能够替换皇帝的事情,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的太监是没有军权的。明宦官势力更多是政治上的猖狂,兵权几乎没有,不同于唐中后期的宦官掌守卫京师的神策军,明宦官最多掌东西厂或者锦衣卫其中一部,而边关精锐或守卫京师的三大营,一般情况下除非被皇帝亲派督军,否则根本就没有机会染指。明之宦官一开始只是替皇帝分担政务的亲信存在,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开始坐大,宦官被皇帝抬高地位借此打压文臣集团,保证皇权的稳固。天启年间,东林党一党独大,严重威胁皇权统治,天启帝表面上昏庸重用魏忠贤,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想通过阉党夺回权力,所以造成魏忠贤的权势滔天。作为天启皇帝的代言人,魏忠贤确实权倾一时,这个有着“九千岁”之称的权臣当年可谓是意气风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再厉害的狐狸,离开了背后的老虎,也就失去了威风的倚靠。他的威风来自于背后的皇帝,一旦没有了这个靠山,也就没有了一切。

魏忠贤在明朝权势滔天,为何斗不过刚登基年仅17岁的崇祯皇帝​其次,崇祯是个很聪明的人,在天启帝病床前,就对魏忠贤表达了重视和感谢,让魏忠贤有了“这个主子不错”的感觉,让魏忠贤以为他可以继续他“权利滔天”的生活。崇祯帝上台后,先是继续麻痹魏忠贤,虽然不怕魏忠贤,还是害怕处理不当,出现狗急跳墙的事,毕竟宫中魏忠贤党羽不少。因此崇祯刚上台的时候,对魏忠贤表现的恩宠有加,让魏忠贤放下警惕,而且即使是后期想要向他动手的时候,也是先从他的党羽动起,当魏忠贤感到不对的时候,崇祯又会对他说我知道这不是魏公公的错,你放心,只是他们做的太过了,我没办法给魏公公你面子,不得不办他们。就这样魏忠贤对崇祯的警惕心一点一点放下。魏忠贤对崇祯是抱有幻想的,他以为崇祯还会器重他,得依靠他,就像天启帝一样。当他还在观察崇祯,等崇祯器重他,没有想到等来的是崇祯给他定的罪名,他输了;再次,大明王朝,虽然阉党和东林党等事件,搞得元气大伤,但是全国上下还是以朱家为正统。魏忠贤再怎么样风光,也只不过一个太监,因为身份、地位等因素,魏忠贤还只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归根结底,宦官只是依附于皇权之下,只能是皇权的影子。大多数人提起魏忠贤都是一个反面的人物,但是宁远之役魏派启用并不是心腹的袁崇焕,出任辽东经略一职认可东林党人推荐的熊廷弼,魏派也并未完全的否决,可见最起码魏氏还是忠于大明的。天启皇帝临终对崇祯的嘱托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可见魏忠贤对大明的忠心,还是被天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这也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天启那么重用魏忠贤。然而最终,崇祯皇帝还是没有把天启老哥的话当回事,在东林党的怂恿下,收拾了魏忠贤,打破了大明政治格局的平衡,也为自己身陨、大明国灭埋下了祸根。

魏忠贤在明朝权势滔天,为何斗不过刚登基年仅17岁的崇祯皇帝​天启帝死后,魏忠贤失去了他最大的靠山,新上任的崇祯皇帝联合东林党,开始对他下手了!弹劾他的奏章纷纷而下,天真的崇祯皇帝想要 以此立威,作为臣子的魏忠贤自然也不敢作起大风浪,作为皇权之下的棋子,既然走进了权力的漩涡,他就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可笑的是魏派一散,东林党重新回到了大明政治舞台的中心,崇祯帝以为东林党忠心耿耿,认为可以御东林党为己用,没想到没有魏忠贤制衡后,崇祯帝面对东林党束手无策,不断换首辅换六部尚书也无济于事。几年的时间掏空了大明的家底,党争的极速加剧使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纵使崇祯帝再励精图治也于事无补,空谈误国,就这样的一批人把大明推向了深渊。朝堂之上,君不似君,臣不似臣,最终明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