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中諸葛亮的思想內涵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227年決定北上伐魏,奪取涼州,臨行之前將《出師表》上書後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

我們知道,歷史上有《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通常所說的《出師表》一般指《前出師表》。《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出師表》中諸葛亮的思想內涵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按劉備臨終囑託, 輔助劉禪執政。蜀漢建興五年,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 以圖中原。鑑於劉禪愚弱無能, 不無憂慮。故臨行時給後主劉禪上“ 表” ,後稱為《出師表》。表中分析局勢, 追述創業經歷, 提出建議獷要劉禪親賢遠按, 勵精圖治, 以鞏固和擴大蜀漢的事業。此“ 表” 寫得精闢透徹、條理分明、誠摯懇切、感人肺腑,由於思想內涵豐富, 因而對後人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

人們通常認為,《出師表》含有“ 報恩之情” 和“ 忠君思想” 。其實,生在封建時代的諸葛亮受歷史和出身的侷限, 不可能越出封建意識的藩籬, 他的《出師表》確實含有“ 忠君死節” 的思想。但是, 他“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的獻身精神, 他的克己奉公品質和凡事躬親、一絲不苟的態度都是值得稱道的。也正是這樣, 《出師表》一文感動了千百年來的無數讀者。

據史書記載, 諸葛亮是我國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洞察當時的政治形勢, 善於運用鬥爭策略。他經過悉心策劃和二十餘年奮鬥, 使當時只有殘兵剩卒萬餘人、處在奔竄逃亡危境中的劉備集團, 轉危為安, 由小而大獷逐步走向勝利, 最後竟與曹操集團、孫權集團鼎足而立, 成就了一方王業。在劉備死後, 諸葛亮更承擔了蜀漢政權的全部實際責任。他治蜀的政治方針是: 對內精兵簡政, 勵精圖治, 以鞏固政權, 對外東聯孫吳、北伐曹魏, 謀圖恢復漢朝的統治。

《出師表》時, 蜀漢的政權雖已經建立多年, 但由於四、五年前大將關羽的錯誤而丟失了荊州和君主劉備的錯誤而被孫吳戰敗過, 國力相對來說是弱小的。因此在出師北伐前, 基於種種原因寫了《出師表》。《出師表》既是他對出兵緣由的說明, 也是他對後方政務的安排, 更是他個人心跡的表現。此外,《出師表》還反映了諸葛亮思慮周密、辦事認真細緻的精神。他了解劉禪庸懦無能, 所以臨行前要給這位“ 阿斗” 預做妥貼安排, 以保證自己暫離朝廷後不出亂子。

總之,從《出師表》中, 我們看到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精神風貌。他那公誠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及勤謹慎密的辦事作風, 都是值得嘔歌、李習的。而這篇表文本身由於文情並茂, 也成為彪炳千古的不朽之作, 難怪後人推崇它——出篩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