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爲貴、「信」爲生,和信貸5年普惠金融之路

從2013至2018,承載我們太多美好的記憶。2018正值和信貸5週歲生日,5年有太多的故事,有美好的改變,唯一不變的是和信貸堅守“普惠金融、擁抱合規”的初心。

2013年,當“餘額寶”橫空出世喚醒了“互聯網金融”思維。在5年前,“餘額寶”成了代名詞。然而,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並不是單純的互聯網+金融,而是讓金融通過互聯網服務於大眾。這個服務,包含投資人和借款人。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金融、網貸平臺確實對當下我國多層次信貸市場帶來了一些改變。改變的意義在於,網貸平臺讓大多數人都能夠享受到了金融的服務,對於投資人來講,被傳統金融機構“拒之門外”,是網貸給他們新的天地。

普惠投資人,門檻決定了主動與被動

網貸的起投門檻是要低於銀行理財,網貸的固定收益高於傳統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這種門檻低、收益高的做法,給了大多數人財富增值的機會。所以,普惠金融改變最多的是讓投資人從“被動理財”變成“主動理財”。

拿銀行理財來舉例說明:銀行理財門投資門檻高,少則幾萬,多則幾百萬。雖然銀保監會下發了“理財新規”,下調了銀行理財的購買門檻,但是萬元的起投點,還是不能讓人人都“買的起”。所以,我們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銀行理財並不是一個“大眾理財”,而成了“富人理財”。投資人在選擇銀行理財的過程中,往往都是先看銀行理財的標準,再看自己條件夠不夠。不夠條件的投資人第一關就篩出去了,沒那麼多錢購買,再高的利率也是空中樓閣。所以,選擇銀行理財,有門檻的限制,投資人需要篩選“適合自己的產品”,是被動選擇。

網貸則不同,之所以能夠被廣大投資人接受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投資起點低,幾塊到幾百,是一個非常容易讓“大眾”接受的門檻。尤其是畢業不久參加工作的學生,收入較少,收入不穩定的人群。這些人同樣也有“享受”投資帶來的“回報”的權利。人們常說,財富往往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而這個“少數人”大概在20% 左右。所以,低起點的投資往往會吸納80%左右那樣的“低收入”人。

“和”為貴、“信”為生,和信貸5年普惠金融之路

還有一點,雖然網貸平臺近幾年的收益在逐步的下降,迴歸到相對“合理”的區間範圍,但實際收益仍然是銀行的幾倍。有了低起點,再加上“高收益”,就變成了投資人挑選擇平臺的“主動理財”。既然,投資人是想來投資的,那麼“高收益”成了投資人篩選投資平臺的主要籌碼。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選擇能夠實現的方式,方法,這叫主動。

除了前端投資人的普惠,後端的借款人也享受到了紅利。網貸平臺的定義是撮合投融兩端的信息中介。前端的投資人資金給到後端需要資金的借款人,這也是雙方的“各取所需”,我們就從需求入手來說說普惠金融的借款人。

普惠借款人,滿足需求同時也著重風控

對於借款人來講,能夠借到錢就是滿足需求。然而,借錢並不是一個特別能夠擺在檯面上講的事兒,也不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兒。

在2013年,傳統金融機構為代表的銀行還是很“樂於”貸款,那時候的貸款比現在要容易的多。而恰恰就在2013年,銀行“收緊”了貸款業務,貸款最難的並不是“負債累累”的大企業,而是處在建立、成長期的小微企業和個人。

不難發現小微企業的特點:企業小、員工少、沒有充足的抵押物。這三點直接制約著小微企業難以找尋資金,而這三點恰恰是銀行要求能夠貸款的“硬性門檻”。很多小微企業主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缺錢了企業發展需要資金週轉,去銀行貸款,等到所有的資料都填寫完,銀行問你有抵押嗎?有擔保嗎?你的抵押物充足嗎?小微企業主把抵押物、擔保的門檻滿足後,需要等至少三個月的時間才能獲得銀行貸款。不僅僅是門檻的問題,時間成本也大幅度的增加。

“和”為貴、“信”為生,和信貸5年普惠金融之路

所以,借款人的需求滿足並不是在於獲得一定的資金,而是在需要使用資金的時候能夠快速的獲得資金。否則,時間成本會拖垮小微企業的一切。然而,傳統金融機構無法在短時間內來滿足借款人需求,網貸平臺恰好能夠彌補這一點。

我們來聽聽借款人是怎麼說的。黎女士經營著自己的一家裝修工作室,主要從事設計、裝飾、裝潢。黎女士從事專業設計出身,工作室雖然不大,但是慕名而來的客戶很多,一時間資金週轉成了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期初,黎女士也到銀行尋求過借款,苦於沒有抵押、擔保,外加工作室規模較小,銀行拒絕了黎女士的貸款申請。“沒有周轉資金,就等於沒有客戶。”黎女士說,作為一個小微企業能夠快速的獲得借款就等於抓住了商機。最終,選擇了和信貸借款,她說:“和信貸最大的優勢就是快,收集完資料以後經過風控審核很快就拿到錢。我們小微企業,用不了多少資金,主要是週轉和解決燃眉之急。”這種“隨借隨還、方便快捷”的產品,最適合小微企業主。

網貸平臺主要服務和滿足於小微企業和個人的借款需求。從這一點上來講,也是符合監管部門對於網貸平臺“限額”的要求。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提到: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的借款餘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20萬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組織在同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的借款餘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借款總餘額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組織在不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借款總餘額不超過人民幣500萬元。

政策要求網貸平臺的借款人有“上限”,這就等於對網貸平臺的借款額度做出了約束,網貸平臺只能從事小額借款。而小額借款的需求者大多都是小微企業和個人,借款原因基本上用來短期資金的週轉。所以,網貸平臺做到小額、分散不僅僅是滿足借款人快速獲得借款的需求,同樣也是符合監管的規定。

從和信貸的數據中我們看到,這五年共計服務借款人171,748人;借款筆數179,882筆;累計借款金額204.41億元。網貸平臺真正意義上做到了普惠金融,讓需要借款的人在和信貸得到需求上的滿足。

值得一提的是,網貸平臺雖然能夠滿足借款人需求,但也並不是任何人來借款人,我們都滿足。借貸信息中介平臺並不是“慈善機構”,從借款角度講更需要風險控制。如何做好風控,如何把錢借給“真正有需求的人”,和信貸給了我們全“芯”的答案。

近日,和信貸正式推出全方位的資產保障體系,並取名為“和芯”。據悉 “和芯”將從資產獲取、風險定價、貸後管理、風險轉移四個環節全鏈條保障資產安全,為出借人提供更加安全的網絡信貸及投資服務。

“和芯”作為全方位的資產保障體系,最耀眼的地方在於網貸平臺把整個風控過程分為四個環節來進行。這四個環節貫穿了整個網貸平臺的借貸流程,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和芯”最為亮點的地方在於風險定價。說的通俗一點,風險定價是對借款人的風險評估,通過數據分析和人工篩選,綜合評估出借款人風險。“風險定價”環節包含了和信貸自主研發的名為“凌風”的大數據風控系統。“凌風”系統是由和信貸自主開發底層架構,並與近30家徵信機構、第三方大數據風控公司合作。結合自身過去5年信用貸的運營經驗和累積的數據,豐富了134個維度,通過這些子維度對人群進行分類歸集,並做出個性化的風險定價。

讓風控把“不合格借款人”拒之門外,是和信貸普惠金融最亮眼的地方。普惠雖然是普及恩惠於大眾,但是也不能過於追求“普惠”從而失去對風險的敬畏。說到敬畏,網貸平臺的發展更要有合規之心,前端業務上的普惠金融,外加自身的不斷合規,才能是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網貸平臺本身來講,合規也是一個不斷完善自身,不斷進取的過程。

踐行合規、存管上線並不斷完善

最能體現網貸平臺本身的合規就在於銀行存管的對接上。

2017年2月23日,P2P銀行存管指引正是下發。存管政策的下發標誌著網貸前期備案、監管的過程已經清晰明瞭。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網貸行業要想繼續發展,需要符合設立、登記、存管這三個要素。

根據《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第二條:本指引所稱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作為存管人接受委託人的委託,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和合同約定,履行網絡借貸資金存管專用賬戶的開立與銷戶、資金保管、資金清算、賬務核對、提供信息報告等職責的業務。存管人開展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不對網絡借貸交易行為提供保證或擔保,不承擔借貸違約責任。

銀行存管的意義在於:賬戶必須在商業銀行開立。並且,所有的資金保管、資金清算、賬務核對等涉及資金流向、資金進出的行為都在銀行完成。這樣以來,投資人、借款人的出借、融資資金走向都在銀行裡“內部消化”。最為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內部消化”已經把聯合存管模式叫停,因為沒有說可以讓第三方渠道參與進來。

在此之前,網貸平臺+銀行+三方支付的模式一直是“行業主流”,然而這種模式的“詬病”在於網貸平臺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將賬戶落在銀行,所有的交易還依賴於“三方存管”。

未雨綢繆,和信貸在2017年1月已經完全接入江西銀行存管,早於銀行存管政策頒佈一個月。這就意味著網貸平臺上的信息流和資金流完全分開。既然,監管把網貸平臺定義成信息中介,那麼在網貸平臺上所有投融資的信息是經過平臺。

按照824網貸政策中的要求,不允許網貸平臺設立“資金池”。網貸平臺所涉及的“資金流”,包括投資人投資、借款人還款,都要經過存管銀行。所以,銀行存管的設立,標誌著網貸平臺不觸碰資金,將信息流和資金流完全獨立開,平臺本身負責信息流,存管銀行負責資金流。

2017年,和信貸根據銀監會下發的存管指引,進一步的完善本身的銀行存管體系,不管是從政策指向性還是從投資人體驗性上都進行充足的優化。銀行存管的上線也標誌著和信貸邁向“存管合規之年”,充分的迎合監管,不斷完善自身才是今後發展的重中之重。

“和”為貴、“信”為生,和信貸5年普惠金融之路

5年時光,和信貸的創新、普惠、堅守、發展、合規讓每一個投資人、借款人、行業人都真真正正的感受到。從普惠金融收入,服務大眾還是擁抱監管將合規進行到底,和信貸發展的這五年是整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縮影。一個行業的發展需要順應市場,同樣更要“不忘初心、遵守規則”。

普惠金融,普惠的是大眾,完善的是自己。每一個從事金融工作的人們,心裡都守著“誠信”二字,相信未來的和信貸,能夠踐行承諾做到以“和”為貴,以“信”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