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第20课

文:静怡苑•心灵乐园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今天继续讲著名的《维摩诘经》。

在宣讲过程中,我们虽然不能全部通达其内涵,但由于是以实相方式讲述,一切万法都是空性与光明的显现,大家好像也生起了如是境界的觉受。讲者和听者都非常舒心悦意。

若讲一些业因果,包括《百业经》、《贤愚经》或戒律时,大家都胆战心惊,惶恐不已,感觉自己罪不可赦。而讲《维摩诘经》时,就觉得一切都是空性,罪业好像跟自己毫无关系,成就在望,故而心生欢喜。

从实相角度而言,佛教教义确实如此。作为一名佛教徒,既要懂得细微取舍因果的道理,又要了知大乘不共的空性和光明方面的教义。否则,就不算是见解全面、修行无偏的佛弟子。现在很多佛教徒闻思经论偏少,而有些人虽然书看得多些,却没有上师引导。其实,无论显宗经典还是密宗续部,只凭借自己的分别念而加以揣测,是无法通达其甚深奥义的。所以,共同学习这部经典,显得尤为必要。

可能很多人以前学过《维摩诘经》,但大多只是偶尔听过个别上师的几堂课。这次我们是全面、系统、细致地学习,也许以前在修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疑惑,当下就可以迎刃而解:“哇,原来在这方面有思维的空间!”所以,我反复地跟大家强调,作为佛教徒,长期闻思意义重大。

无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人生的价值应主要定位在学习知识方面。当然,每个人的习气和业力不同,有些人在孩提时代就特别爱学习,习惯终身不变;有些人年轻时喜欢读书,晚年却毫无兴趣;有些人童年就很野蛮,沾染恶习,打架等方面非常擅长,到老了也仍然不思进取…….

总体来说,这些习惯都可以改变。即使你曾经特别厌恶读书,但通过闻思也会改变自己的心态,对学习兴趣盎然;即使你原来心态特别糟糕,经常伤心、郁闷,但通过学习,心情会慢慢平静,处理事务也变得有条不紊;同时,通过认真学习,人生的很多疑惑能逐渐烟消云散。如此学习佛法,对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等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意义。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之前的课中已经讲了八位弟子,今天讲第九位。佛陀叫他们去维摩诘居士那里问候。维摩诘居士虽是在家人,但很多出家人的境界、辩才和学问,都无法与他相比。

通过闻思这部经典,出家人应该了知:不要自以为是出家人,特别了不起,就心生傲慢,对在家人不屑一顾。其实,真正具有智慧和悲心的在家人,远超胜形相上的出家人;而在家人也不要得意洋洋:“我就是维摩诘居士!”这也是极其无聊、愚痴和缺乏自知的。虽然,有些出家人境界不那么高深,但他们看破今世,行持沙门行为,也是非常难得、令人钦佩的。

现在汉地也有很多居士自封“阿阇黎”的称号。我也经常看到这种“居士阿阇黎”。他们左、右各有一个侍者搀扶,走路姿势也是架子十足,坐姿比出家人更具威仪(上师模仿)。周围的弟子前呼后拥,旁边还有专人摄影、搞宣传。也许他们真的像维摩诘居士一样功德威威,不过,我们没有慧眼,也难以判断。而且,有些人的行为不免让人怀疑:“他是否真正具有功德?”虽然有各种所谓的称号,但若没有内在功德,仅具外在形相也毫无益处。无论如何,内在修证都是最重要的

,但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下面接着讲第九位声闻弟子罗睺罗。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佛陀告诉弟子罗睺罗:“你应该代表我去维摩诘居士那里问候。”

今天这堂课,主要讲维摩诘居士对罗睺罗的教言。在讲《十六罗汉礼赞文》时提到过,罗睺罗现在住于某个世界中,和其他阿罗汉一起护持佛法。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他是密行第一。

所谓“密行第一”,有各种说法。他的密行,并不是指密宗行为。以前有些大德提过,罗睺罗内在功德卓越超胜,但行为却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还有另一种说法,他无论遇到任何艰难之事,都以强大的安忍心面对,经常忍受修行中的各种磨难,故称为“密行第一”。

关于罗睺罗的介绍,《维摩诘经》的注释中还提及了一些。当时,有位相师对净饭王说:“如果悉达多王子没有出家,可以做转轮王;如果出家了,可以成佛。”于是,净饭王就想尽一切办法阻止王子出家,甚至在王宫内迎请了很多美丽妖娆的女子来诱惑他。后来,悉达多王子与耶输陀罗初夜时怀上了罗睺罗。此时,无数天人都十分不悦,示现厌离相,迎请的女人们也纷纷示现无常,很多人当场死亡,尸体腐烂,令王子对轮回生起极大的厌烦心。之后,就如我们所知的佛陀出家的故事一样,任何人也无法阻挡佛陀的厌世之心,他还是离开了王宫。

佛陀出家时,因为耶输陀罗怀孕,令佛陀心里隐忍,存在障碍和遮障,故“罗睺罗”的意思为“遮蔽”。可见,即使是佛陀,也示现放弃了世间的家庭关系而出家,更何况后学者?

佛陀在尼莲河畔经过六年苦行,于印度金刚座示现成道时,罗睺罗才出生。一般是十月怀胎,但耶输陀罗却怀孕六年。按当时的王法,并不承认罗睺罗是佛陀的亲生之子。耶输陀罗就发誓,如果他不是佛陀之子,就会沉没在莲花湖里。然后她将孩子扔下湖去,果然,罗睺罗并没有沉下去。还有另一种说法:佛陀六年苦行时,耶输陀罗也在王宫中的寒冷之地苦行。她认为:“虽然我见不到佛陀,但也不会在王宫中享受奢华的生活,我要与佛一起修行。”后来罗睺罗降生,因相貌与佛陀极其相似,净饭王最后也承认他是佛陀之子。后来佛陀转法轮时,摄受罗睺罗受沙弥戒。

《法苑珠林》中说他是九岁受沙弥戒出家的,其它有些经典,包括巴利文《大藏经》、一切有部《毗奈耶经》以及《四分律》都说的是七岁。他也是沙弥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罗睺罗”的藏文是“咂坚增(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有月食的意思。有说法是,因为他出生当晚有月食,故取此名;也有说因佛陀六年苦行,他在胎中也是六年,其降生与前世的业力遮障有关,所以也有遮蔽的意思;还有些说法认为,罗睺罗的名字有“龙头”等不同的解释方法。

但不管怎样,他在历史上或是佛教史上,都是公认的佛陀出家前的亲生儿子,这和我们平常说的身语意中去掉“身”的“语子”和“意子”有所不同。

有些人很疑惑:佛陀作为出家人,怎么会有出家前娶妻生子的现象呢?按照佛经论典的解释,佛陀之所以显现世间的生活,是有其甚深密意的。可以设想,如果佛陀一开始就现出家相,完全没有皇宫生活这一段,世人就会诟病说:“佛陀之所以出家,是因为缺乏在世间生活的能力。”人们就有诸多怀疑、猜测甚至非议。所以佛陀在众生面前示现了十二种相,享受皇宫生活便是其中一种。

罗睺罗便是今天故事的特别人物,他与佛陀有着特殊的关系,是一名从小就出家的比丘,也是一位阿罗汉。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罗睺罗说:“世尊啊,我也不敢去!我不能堪任探望维摩诘居士,况且前面有八位佛弟子都对此无能为力,我又怎么可能完成这项任务呢? ”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

原因是什么呢?他想起以前的一些往事。

“毘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

毘耶离是当时的一个主要城市。藏文中的城市(上师念藏文)跟汉文有一点差别,但区别不大。那时,毘耶离城长者们的公子们,也就是那些富二代、官二代、特别拽的小伙子们,来到罗睺罗的住处拜见他。他们应该还是有信仰的,不像现在世间的有些长者,只是令人望而生畏罢了。

“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

他们来了以后,顶礼并询问道:“尊者罗睺罗,您是佛陀的亲生之子,而且您舍弃了转轮王的地位。”

转轮王可分为金转轮王、银转轮王、铜转轮王、铁转轮王四大转轮王,且各自有不同的功德和利益之处,《大乘经庄严论》等论典中均有提及。

如果佛陀当时不出家,就会获得金转轮王的地位。而罗睺罗的福报也很大,他如果不出家,就能获得铁转轮王的地位。但他放弃了铁转轮王所拥有的世间荣华,出家求道。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那些长者子问:“你是佛陀之子,不享受皇宫的富贵生活,而是一心出家行道。如此这般,到底出家有何功德和利益呢?”

就像我们经常遇到的,不管是坐车也好,路上喝茶也好,吃饭也好,很多人跑过来围观:“啊!你是出家人啊?出家有什么利益啊?出家人不苦吗?出家忍受得了吗?出家不是很可怜吗?……”的确有很多人因好奇而发问。以后出家人再被问到这些问题时,你们也可以像罗睺罗尊者这样回答。(众笑)

“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于是,罗睺罗就按照声闻共同乘的观点,如理如法地给他们宣讲了出家的功德。

如果长期出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有的佛经中讲到,出家人就像住在清凉的屋子当中,而在家人则像住在燃烧的铁室当中……佛陀的经典中大量宣讲了出家的功德。

以前引用过大乘《三摩地王经》的教证:在末法时代一日受持戒律的功德,也远远超过用世间的七宝来供养诸佛菩萨。因此,即使出家一日的功德,也不可限量。

《诸经要集》中有个宣讲出家一日功德的公案:有个集国王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王妃,不但相貌倾国倾城,且能歌善舞、精通乐器,颇有才情。一天,当看到王妃载歌载舞时,善于观察相术的国王知道,王妃虽然现在欢天喜地,但却只有七天的寿命了。

以前印度看相的人都特别神通广大,说只有七天时间就是七天。不像现在有些看相算命的,不管是看手相还是面相,往往都不准(众笑)。他们说着一些“你有寿障”之类不吉祥的话,除了带来一些心理压力,什么作用都没有,只是吓唬人而已。

以前印度和藏地都有些数术高超的相士,现在好像比较稀有了。我们一般不会主动去算命,建议居士们也不要到处去打卦算命。在朝山、拜佛的路上,什么样的人都能碰到。你一说:“给我算个命吧?”他们就开始察言观色,揣摩你的心理,以抓住你的弱点,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看你害怕生病就说会有寿障、会出现违缘、会生什么病,并且诱导性地问一些问题,比如三十岁、二十岁、十几岁的时候,你是不是发生过什么事啊?由于你的心理作用,自己给自己编出了一些违缘,然后愈发觉得对方神机妙算,心里无端生出很多障碍来。

当然,如果真的推算准确,那也无可厚非。比如此公案当中的国王,在算出王妃的命运后,愁肠百结,不断长吁短叹。王妃跳完舞,见国王不愉快,就问:“我今天跳得不精彩吗?大王为何这么不高兴?”国王思虑再三,一直隐忍不说。但终究经不住再三追问,不得不告诉她实情。王妃可能也有面对的能力,二人仍旧如往常一样生活。

后来王妃想起曾听尼师说过,如果守一天出家戒也不会堕落,命终会生天界,于是去征询国王的意见。商量之后,他们决定一起好好享受六天的生活,最后一天再出家。他们也是很珍惜时间的。(众笑)

最后的时刻快来临了,王妃沐浴之后,先受八关斋戒,再受出家戒。最终她因饮石蜜浆,腹中绞结而死。在她临终之际,国王说:“如果你真的生到天界,就给我报个信吧,我也就不担心了。”

王妃转生到天界后,果然遵守承诺,以天女的身份现身皇宫,身上光芒璀璨、照耀十方。国王很惊讶,问:“你是谁?”天女答道:“我就是你刚刚去世的王妃啊!”国王一听,又心生迷恋,因起贪心而想要拥抱天女,却遭到拒绝:“你太臭了,不要接近我!”(众笑)国王因此缘故,可能也觉得世间琐事了然无趣吧,后来也出家了。

这个故事可能有些渲染的成分,但却是真实的历史。生命的前生后世非常稀有,因果业力也是不可思议。在我们没有充分理由对未知的道理予以破斥前,最好报以充分的信心,这对自己的修行是大有裨益的。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龙猛菩萨的《大智度论》中,也讲了出家和在家功德的差别:“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孔雀虽然身相庄严,但不具备鸿雁长途飞行的能力;在家人虽然富贵,却不具备出家人的功德。在行持善法方面,与在家人相比,出家人的确具有很多超胜的功德。但有些人却是因为出家人的生活可能看上去比较轻松,于是就萌生了出家的念头,或是和家人吵了架,一时冲动就想要出家,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出离心。我们不要因躲避忧愁而步入出家人行列,佛陀对此也是不开许的。

佛教戒律中讲到:有人因为跟家人关系不好而出家,也有人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偷偷躲藏在寺院里而出家,当外界环境宽松、忧愁散去的时候,又故态复萌,恢复了原先的世俗心态、离寺还俗。

在没有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之前,出家要经过慎重考虑。所以,每当有人提出想要出家的请求时,我也不会立刻答应。万一出家后再还俗,这种身份转换对他而言也并非易事。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不管你声名远播还是默默无闻,每个人背后都有许多的故事。不管是从小出家还是半路出家,都实为不易,需要放弃很多,包括原来喜欢穿的衣服,原来喜欢的头发,原来至亲至爱的亲朋好友……如此多的人事物都要一一割舍,才能开启另一种人生。

十多年前出版的《智海浪花》,记录了不少出家人的心路历程。我当时亲自采访过好多出家人,他们以前大多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听他们讲述了出家时内心的挣扎、生活上的矛盾、还有一些非常复杂的工作和感情关系等等,每个人都有大量状况需要去面对。

写出来后,大家都深深感到,其实每个出家人都很不容易,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即便只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故事也不一定会记在历史的蓝本上,但这些扣人心弦的事也是真实发生过的。

在家人也一样,原来你任何信仰都没有,后来因为一本书、一位善知识,或者因为偶然的一些事情,而对佛法有了信心。或许刚开始时还飘忽不定,后来却逐渐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心,而且依靠这种纯洁的信心,不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还改变了自己周围很多众生的命运。

其实,我们自己也会感受到出家的种种殊胜功德。这些是我针对罗睺罗讲的,当然,等一会儿维摩诘居士肯定要进行破斥,所以在他还未出现之前,我先讲一下。等会儿他出现了,我可能就没办法说话了。(众笑)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

这时,维摩诘居士过来对尊者说:“唯,罗睺罗尊者啊!你在干嘛啊?!你不应该在这里说出家的功德啊!”好像维摩诘居士今天有点不高兴……

“‘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为什么呢?因为无利无功德才是出家。

没有什么利益,也没有什么功德的,才是真正的出家人——他这样说,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对于有为法,可以说有功德利益,但出家是无为法,而无为法中是没有功德利益的。

《俱舍论》中讲,有生、住、灭法相的法叫有为法,没有生、住、灭法相的法叫无为法。有的讲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三种无为法;有的讲包括真如无为在内的六种无为法等等。另外,学习《俱舍论》的人也知道,上下阿毗达摩的观点也是不同的。

我是很早以前学的《俱舍论》,但是现在时间隔得太久了,对有些知识不太确定,也就不敢在学习《俱舍论》的人面前说太多。在专业性太强的人面前,不太专业的人不能过于班门弄斧地显露,否则会被驳斥甚至贻笑大方的。我们常常会提醒演讲的人:“你最好不要用太专业的词啊,不然等会儿提问时,万一他们用专业词语来提问,你该怎么回答呀?!”所以我不会特别使用《俱舍论》里面的专业术语,但讲讲有为法、无为法,应该还是没什么问题的,那么我还是说吧,对吧?

“有为法有功德利益”,是指在世俗当中,有为法有功德,这与我们通常的辩论视角有点不同。放在平时,我们肯定要与他辩一辩。但在胜义或无为法中,是根本谈不上什么功德的,所以出家是无为法,而无为法中没有功德利益。

维摩诘居士是在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概念中相互切换,而我们有些人却将二者混为一谈,认为胜义谛中一切万法不存在,那么世俗中的一切功德也都不存在了,因为它是空性的。这也算是一种看法吧!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五灯会元》中讲,达摩祖师刚来到中国时,梁武帝问他:“自从我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计其数,我的功德大不大?”(度僧制度和现代的戒牒制度差不多。)然而达摩祖师却答复道:“没有功德!”因为梁武帝做的都是有漏善法,没有什么可靠的实质。二人话不投机,便不欢而散。之后,达摩祖师深知自己与梁武帝缘分尚浅、无法志同道合走下去,于是飘然一苇渡江,到少林寺面壁九年。

(上师问旁人)1998年的《达摩祖师》是谁演的啊?那个和尚现在是圆寂了吗?当时是谁演的?是浙江的师父吗?我们那时的著名演员,现在一个都找不到了。世间的演员经常看得到,但是我们那些演员只演一次……他胡子长长的是吧?“达摩祖师”可能真的回印度去了!(上师笑,众笑)

其实,达摩祖师是从胜义的角度回答了“没有功德”,并非真的否认译经、建寺等善法功德。当时的中国,大乘佛法方兴未艾,空性等甚深法义还未深入人心,即使到了现在,很多人也依然对此感到困惑。实际上,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但在世俗中并不是一切都“空”了,希望大家不要混淆。

麦彭仁波切在一本中观辩论书中看到:有些中观的道理,表面上看在胜义中是遮破的,在世俗中也同样是破斥的;然而有些推理,却是在世俗中暂时承许,并未遮破,但在胜义当中,却加以遮破。这些道理比较具专业性,在此不作广讲。

以上是从有为、无为的角度对出家进行分析,接下来,按照窥基大师和鸠摩罗什的观点,主要是从大乘最究竟的实相方面宣讲。

人们通常认为,剔除须发、身着僧衣才算出家,但今天我们所讲的,并不是这种“出家”,两者之间还是有些差别。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维摩诘居士继续说:“罗睺罗!出家,即是没有轮回(彼),没有涅槃(此),也没有中间。”

本来我们通常所说的出家,是出“轮回之家”,前往寂静涅槃。但这里讲的是,远离轮回和涅槃,住于实相,才是真正的出家。

“‘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

真正的出家,是远离以常见、断见为主的六十二种见解,安住于涅槃的究竟实相。

唐译等一些版本中,写的是“诸见”,而不是“六十二见”。藏文版中也说:远离“一切诸见”,也就是以常断见为主的一切见;离“色和非色”,“色”是指一切相状,“非色”是指一切分别心。

按照汉文的意思,是远离各种见解,并且安住于涅槃。在《现观庄严论》中,“涅槃”代表了多种含义,比如万法的实相、诸佛等示现的圆寂等等。而此处所谓的涅槃,是指达到究竟的实相。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自古以来的所有佛陀,包括贤劫千佛,都行持出家戒律,最后也都是以示现出家相成佛。所以说,包括佛陀在内的所有智者,全部受持了远离一切相的出家。包括十方菩萨在内的所有圣者,也在不同的经典中赞叹出家人的各种功德。

我们以前讲过,南传佛教国家认为,出家会给父母带来光荣。甚至有些国家法律规定,一个家庭当中必须有一个人出家。在藏地也是如此,某人出家时,他的父母会觉得非常荣幸;相反,一旦有出家人还俗,他的父母就会十分伤心。

现在有些汉族的家长也非常支持孩子出家。我们经常听到有居士说:“我的宝宝长大后是一定要出家的。您看看,我现在就在给他做沙弥穿的衣服呢!”孩子还没有一、两岁大,沙弥的衣服倒是都做好了。所以我们常常劝道:“现在先不忙,万一孩子长大以后不愿意出家,却被父母强迫到寺院来,结果会怎样也不好说。”

有些国家有很多小沙弥,比如韩国、日本、缅甸、老挝等等,先不论他们学习得如何,至少看起来都是内心很清净的样子。即使有些人长大之后没有真正出家,甚至只是过在家生活,但由于自幼出家,小时候的习气也许会在他的一生中都留有印记;当时种下的种子,对他的人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不过,由于各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不同,有些地方对出家特别赞叹,而另外一些地方的人却不喜欢看到出家人。比如我们去公共场合的时候,就会遇到各种情况:有些人看到出家人时,表情还是很和善的;有些人对出家人的态度就比较恶劣,可能也是因为出家人身份特殊吧!不像我们藏地,大家都觉得出家人是很好的象征,所以出家人随处可见。

当然,在出家人当中也有很多不如法的现象。但一个出家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出家人。如果仅仅因为在网上看到,或是听说某个出家人的什么丑闻,就说:“啊!我从此以后对出家人再也没有信心了!”那这种人真是愚笨至极。就像在世间当中,因为某一个贪官的劣迹,就对所有官员都失去信心,也是说不通的一样。

人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命,每个生命的身份与经历也各有不同。一个人出家时有出家的功德,如果最后还俗或犯戒,也会有相应的过失。但也许他在低调地励力忏悔,而我们并不知晓。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时,应该一分为二地对待。哪怕是“看到”或“听说”某些出家人,甚至大和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情,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不一定能完全准确地代表他的整体形象。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出家可以降服各种分别、执著、妄念等魔众,从而减少违缘,能超越五道(天与非天算作一道),清净五眼,得到五力,获得或者建立五根。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不恼于彼,

不损害任何众生。

作为一个出家人,心和行为都一定要清净,最低限度也是不害众生,千万不能心术不正、黑心烂肺,常怀害人之心。

如果只是自己产生烦恼,虽然你穿着佛陀的衣服,我们也可以理解,因为凡夫毕竟还有烦恼习气。但要是身为出家人,却始终持有害人之心,那实在是不堪设想,还是不出家更好一点。

“‘离众杂恶。

出家可以远离各种各样的恶念、恶行。

“‘摧诸外道,

出家可摧毁一切外道。

当然此处的“摧毁”并非用武力来镇压,而是如窥基大师所说:“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黑暗自然遣除。”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中观四百论》云:“诸佛虽无心,说摧他论法,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佛虽然没有想害别人的心,但在他宣说真理的时候,自然会毁坏他论。依靠真理的展现,他论自然毁坏,就像野火焚烧的时候,薪柴自然会灭尽,而并非因为野火有恶心,想故意摧毁薪柴。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上师念藏文)《入中论》亦云:

“论中观察非好争,为解脱故显真理;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意思是说,中观里的诸多观察,并不是因为喜欢争论,而是为了解脱的缘故而展现真理;在彰显真理的时候,需要解释自宗的论点,其间也许会间接摧毁、破坏别人的主张,但即使这样,也不会有过咎和错误(上师念藏文)。

因此,大家不要误解为我们真的要摧毁外道。只是说,在展现真理的时候,其他不符合真理的观点会自然灭亡。

“‘超越假名,

真正的出家已然超越了假名。

因为一切假名,都是由因缘而产生的,如此,假的名称会自然而然灭尽。

“‘出淤泥,

“淤泥”,对于在家来讲是欲望,对于出家来讲是各种见解。

真正的出家就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这里的“出淤泥”,超越了某种层次,我们就在家、出家一起解释吧。不管是鸠摩罗什的翻译还是唐译,抑或是鸠摩罗什或窥基大师的解释,总之这些前辈大德们也都是这样解释的。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无系著,

没有系著,也就是没有执著,这才是真正的出家。

大家方便的话,可以看下《大宝积经》。经中第104卷,讲了很多真实的出家,如云:“汝今若不断除须发,如是汝则真实出家。”如果你不断除须发的话,这是真实的出家。真实的出家,并不是非得剃头、穿袈裟、威仪庄严等等。当然,按照声闻乘的观点,这些确实是真正的出家相。但这与大乘的真实出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这里说,无系著、不执著,才是真正的出家。

“‘无我所,

没有我与我所。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无所受,

也没有取。“所受”意即“取”。 “取”包括:爱取、戒禁取、见取等。

“‘无扰乱,

“扰乱”也有散乱之意,包括相散乱、作意散乱、内散乱、外散乱等等。真正的出家,远离了这些散乱。

“‘内怀喜,护彼意,

心中常怀向往解脱、追求真理的欢喜,并护持其他众生的心。在唐译和藏文版中,此处文字上稍有差别,是“善调自心,善护他意“

,意即不仅善于调服自己的心,且善于调服他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莫舍己道,勿扰他心。”自己的心情应当恒常保持轻松愉悦,不要因为一点小事,便心烦意乱。

大家学习了这些教言后,当生活中遇到各种不愉快时,至少也应尽量保持淡定。在许多大成就者的传记中记载,且不论他们所遇到的一些平常之事,即便是遭遇了严重的天灾人祸,都能够淡然处之。但凡夫因无力战胜分别念,每当嗔恨心、嫉妒心等诸多烦恼袭来,便深陷痛苦、无力自拔。

现在许多人表面上看起来功成名就,但内心真正开心快乐的却是凤毛麟角。相比之下,修行人就截然不同。长期修行的人,在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任何风波时,都云淡风轻,不会特别执著。所以,我们应当如同刚才唐译及藏文版中所讲的“善调自心”,即善于通过修行来调服自己的心。

同时,还要“善护他心”,善于调服、护持他人的心,这点十分重要。我们常说“自净其意”,在藏文中,这便是调服自心之意,这是佛陀真正的教言。希望大家听完这一堂课后,无论在生活中遭遇了什么事情,都不要心烦气躁、唉声叹气,不要上午开心,下午不开心;中午开心,晚上又不开心……心情就像藏地的天气般变幻莫测,时而万里无云、风和日丽,随即又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吓得飞禽们都胆战心惊地来回奔走。

我院子里的那些小麻雀特别擅长“观天象”,天气好时它们都出来唱歌;每当天气变化,其中有一只麻雀,可能是“麻雀王”,它经常“坐观天象”,当冰雹即将来临之际,它便大声呼叫,其他麻雀便纷纷集合响应,开始躲避。

就像我们有些负责人心情不好时,下面的人都噤若寒蝉 ,吃饭也不敢出声,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上师模仿吃饭时小心翼翼的样子,众笑)

有些领导不开心时,下面的人真的很难受。因为领导有一定的威慑力,如果领导整天愁眉不展,下面的人也只能随他而转。当然,有些人是故意讨好:“今天您不开心是吗?我也不能开心,我跟着您痛苦吧!”(上师笑,众笑)这样讨好卖乖没有意义。痛苦是他个人的事情,你不应该跟着他痛苦。

“‘随禅定,

真正的出家,是随时都在修行、禅定的境界之中。

“‘离众过。

远离一切世间的过患。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若能真正做到以上这些,则是真正的出家。

何谓“真正的出家”,此处已宣讲得非常清楚了。藏文的《华手经》中云:“虽不受禁戒,心常离诸恶,开定慧德行,是名真出家。”

虽然没有受持戒律,但自心恒常远离所有恶行,这样才是真正具足了智慧、禅定和德行之人,如此便是真正的出家。《华手经》中还有许多其他较长的偈颂,宣讲了出家真正的意义。关于阐述出家的经典,一部是《大宝积经》,其中宣讲了大乘的出家;另一部便是《华手经》,也宣讲了诸多相关教义。

真正的出家,是自心不被烦恼染污,恒常处于智慧和禅定之中。有些人自以为是地宣称:“只要心清净就可以了,出家不出家没什么区别,执著这些外相干嘛?”还有些人说:“我的家人最好不要出家,只要他心清净,好好学佛就可以了,这样跟出家是一模一样的。”这些观点都与维摩诘居士“不谋而合”,所以这些人也都基本上达到了维摩诘居士的境界(上师笑,众笑)。他们其实是很自私的,不想让家人出家,便搬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你们想一想啊,有很多学佛的,为了保全他们的自由,都不会出家。所以,最好不要出家。出家不出家都是一样的,心净国土净!”当然,若从大乘究竟实相的角度而言,这也无可厚非。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前面讲到,世家公子们在城中遇到了罗睺罗尊者,便询问尊者关于出家的问题。正当罗睺罗尊者为他们宣讲出家功德时,维摩诘居又一次忽然出现了,他打断了罗睺罗,不以为然地说:“你说的这些不是真正的出家,真正的出家是……”一番慷慨陈词后,维摩诘居士开始对这些世家公子们说法。此时的罗睺罗尊者在一旁傻傻地站着,有点尴尬(众笑),维摩诘居士把他的“弟子”都抢走了。(众笑)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维摩诘居士劝诫道:“你们应当在佛陀的教法之中好好出家。”有些人十分热衷于劝人出家:“来来来,出家出家!”原来我们学院有一个人,特别爱劝别人出家。一次,一车老太太从成都包车上来,那时交通还不太方便,从成都到学院要三天的车程,他便在这三天中滔滔不绝地劝说她们出家。当时我们这边还没有特别的限制,于是,当她们到达以后,全都出家了(众笑)。然而,这些人呆了一个礼拜左右,就都受不了了,又全部还俗,包车回去了(上师笑,众笑)。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太着急、太强人所难了。

刚才维摩诘居士建议他们出家,理由是值遇佛出世非常难得。藏文版和唐译里面讲了三个理由:一是佛出世很难,二是得人身亦难,三是即便得了人身,能拥有修法的机缘,即具足暇满人身就更难得。鸠摩罗什的译本里只有一个难得,但不管一个也好,三个也罢,总之有时觉得今生获得了人身,又有机会身著佛陀的袈裟而出家,的确是有极大福报的,因为以后能否再得人身也尚未可知。

有些人当初出家剃头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舍不得头发还是真心感动,是为自己感到可惜还是真的觉得十分难得,反正哭得惊天动地的。不管怎么样,我认为出家还是要经过慎重考虑,虽然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有机缘修行佛法也很难得,但最好不要太过冲动,不要听到别人说“你可以出家”,你就“好好好,我跟着出家”;别人说“你不要出家”,你就“噢,我不出家、不出家”。不应如此人云亦云。

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这很重要。一旦自己真正下定了决心,以后才不容易改变。不然,自己缺乏主见,完全活在别人的掌中,是不太合理的。

维摩诘居士虽然自己是在家人,但他仍然劝导别人出家,只是他说的这种出家,到底是他自己所阐释的那种最高境界的出家,还是罗睺罗般的出家,就不得而知了。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当时,这些长者子问:“维摩诘居士,我们听佛陀说过,如果父母不开许,不是不得出家吗?”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维摩诘居士说:“是有这种说法,但如果你们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真正的出家。”我刚才也讲了,维摩诘居士所谓的出家,跟我们通常定义的出家也许有点不同。发菩提心和具足戒律,才是真正的出家。

如《大宝积经》云:“若诸菩萨真出家者。谓离诸相,处于三界,成熟众生。方可名为真出家也。”“谓离诸相”,即远离一切相。这个教证我曾经好像引用过。菩萨真正的出家,第一,要从见解上远离诸相、证悟空性;第二,要住于三界当中,不用离开红尘;第三,要在红尘当中成熟、利益众生。具足这三个条件,才是真正的出家。

所以,大家不要很狭义地去定义和理解“出家”,不能仅仅只看表面——没有头发就是出家人,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生活中出现一些问题才会出家。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真正的出家人,其实都肩负着荷担如来家业的责任,第一,最好能够证悟空性,或对佛教的教义有所体悟;第二,要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度化众生。如果只是独自在寺院里过得安逸闲适,并非真正的出家。我之前也讲过,假如有三千位出家人,每一位出家人都要经常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如果三千位出家人帮助了三千个人,那这三千个人的相续当中都种下了善根,甚至也能走上出家的道路。

同样的道理,如果今天听课的每个人都能学习空性法门,住于三界当中,并发愿利益众生,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人、改变社会,这就是拥有了非常重要的大乘菩提心,能够如此,则不管是真出家还是假出家,维摩诘居士所谓的出家还是罗喉罗那样的出家,那都可以叫做“出家”了。

其实,维摩诘居士的最终观点也是这样。虽然暂时来讲,行持出家的戒律十分重要,但从最究竟的角度而言,要是有些人没有像别解脱戒中所讲的出家因缘,则如刚才所说,只要能“离诸相”、“处于三界”并“成熟众生”,就是真正的出家。

对于《大宝积经》的这个教证,你们应当好好思维。你们不少人虽然身在红尘,跟儿女亲眷共处一室,但若内心时常想到利益众生,经常学习空性法门,那实际上,这就非常类似于《维摩诘经》中所讲到的出家境界。

因此,我们应当发大乘菩提心,并不断闻思空性法门,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众生。哪怕一个人任何能力都没有,但只要能对身边的有缘者保持一颗善心,也难能可贵。其实,只要发挥潜力,我们能够做的事情超乎想象。所以,

我们一定要有利他心。有了真实的利他心,才是真正的出家;如果缺乏利他心,一门心思自私自利,则即使表面出家了,也仅能算作声闻乘中的出家。

就如《前行》中的一个公案,两个威仪相当不错的比丘前去闻法,后来讲到般若空性时,他们不堪忍受,捂着耳朵落荒而逃。所以,阿底峡尊者对此感慨道:如果仅仅守持戒律,却没有充足的闻思和见解是不行的。无论是藏地还是汉地,都应重视闻思修行。

如今有些女众道场非常注重戒律,她们经常学戒,对自身的行为约束很多,将自己的根门也调伏得很好,这一点我们非常随喜。但是,如果做任何事情都特别拘束,那在利益众生方面,力量可能就较为薄弱。

总之,大乘维摩诘居士的教言值得每一个人思考。根据以上教言来看,在家和出家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此处说出家不用父母开许,但一般来讲,按照别解脱戒当中所制定的戒条,出家是需要父母开许的。

当年净饭王对释迦牟尼佛说:“我本来想把王位交给你,没想到你出家了;我想交给阿难,结果阿难也跟着你跑去出家了(众笑);后来我对我的孙子罗睺罗寄予了希望,可是他也出家了。那以后如果父母不允许子女出家,你们最好也不要开许!”

也许佛陀为了尊重和安慰父王,故而在一切有部《四分律》当中,制定了“父母不开许不得出家”的戒条。有些领导和父母经常就此对我们提出质疑:“你们的戒律里面不是讲了吗,父母不允许不能出家。”“为什么没经过我的允许,我的儿子(女儿)已经出家了?”其实,虽然有这样的戒条,但如果在父母未开许的情况下出家,也只能算一种轻罪;阿阇梨会有些微过失,但受戒者仍能得到戒体。所以这不算什么大的问题。(众笑)

有的父母会说:“我都没同意,你们就让他出家,你们这是违背了佛陀的教言,是不如法的!”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况,佛陀只是为了照顾他父王的面子,稍微作了一个小小的规定,故也算不上违背教言吧!虽然能够遵从戒条最好,但万一未得父母开许真的出家了,也能得到戒体。而且,佛陀自己出家的时候,他父亲也没有开许(上师笑,众笑)。所以,如果父母实在不同意,也没办法,对吧?

通常来讲,我们阿阇梨的团队经常会犯一些轻罪。但在每个月十五号和三十号做布萨诵戒的时候,这些轻罪都会清净的!(众笑)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时,三十二位长者子都发了善妙的菩提心。好像藏文版中是“三千二百”,但这是错字,因为在其他的版本中都没看到。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所以,我不敢到维摩诘居士那里去探病!”

这个罗睺罗今天也不敢去了。现在声闻当中只剩下阿难了。

阿难的故事,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今天就讲到这里!

索达吉堪布传讲《维摩诘经》:出家没有功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