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著名作家路遥先生的小说发表前后的“冰”与“火”

在路遥先生的墓前,有一座纪念碑,金色的碑文镌刻的是“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是对这位文学大家默默劳作、甘于奉献的最大肯定和褒奖。《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以及他殉道式的文学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然而,这位如崖上桃花迎风孑立的“黄土之子”,并没有获得掌握“审美领导权”的主流文坛认可。

“非主流”著名作家路遥先生的小说发表前后的“冰”与“火”

如果用作品名字总结路遥先生的话,他一直在《平凡的世界》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却总是遭遇《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三部作品都是路遥先生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平凡的世界》,更是具有巨大“灯塔效应”的鸿篇巨制。

对于这三部作品,“主流”文坛和千万读者的评价可谓是“冰”与“火”。

路遥先生创作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时是文革后期,当中央还没有对“文化大革命”作结论,别人还在继续赞颂的时候,他逆风而动,以超常的勇气与远见卓识,写出声讨和反思过去十年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他相继寄给了全国的各大型刊物,可收到的是一封封的退稿信,有的则连退稿信也没有。没有人理解他的小说,没人说好,也没人说不好,更没有人敢发。

路遥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苦恼、无奈甚至绝望,据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回忆,“最 后将稿子寄给最后两家大刊物中的一家——是寄给一个朋友的。结果稿子仍然没有通过, 原因是老原因——和当时流行的观点和潮流不合。朋友写信问我怎么办?我写信让他转交 最后一家大型杂志《当代》,并告诉他,如果《当 代》也不刊用,稿子就不必寄回,他随手一烧了事。根本我没有想到,不久,我就直接收到《当代》 主编秦兆阳的一封长信 , 对我的稿子作了热情肯定,并指出不足。同时他和我商量(在地位悬殊的人之间,这是一个罕见的字眼),如果我愿意,原文就发表了,如果我愿意改动,可来北京……”

《当代》的老作家、老编辑秦兆阳先生慧眼识珠,这部中篇得以在《当代》上发表并获全国第一届中篇小说奖。《惊心动魄的一幕》的发表和获奖,增添了他前所未有的自信,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基石。

路遥将柳青先生和秦兆阳先生尊为老一辈作家中最敬爱的“文学教父”,他在后来的文章中着重写道,“在很大的程度上,《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正是我给柳青和秦兆阳两位导师交出的一份答卷。”

1981年6月,年轻的青年作家路遥创作完成了十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他自己认为可以开创一个时代的作品。但是,历史再次重演。先后寄给几家刊物都被退稿。但他坚信并预言:要么巨大的成功,要么彻底失败。

最终《人生》刊发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并获得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是路遥创作的第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路遥的文学之路开始步入巅峰,也奠定了他在陕西文学界的地位和当代文学史的地位。《人生》问世不久即轰动全国,反响热烈,被导演吴天明拍摄为同名电影。

《人生》也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企业家马云回忆道,“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导演贾樟柯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非主流”著名作家路遥先生的小说发表前后的“冰”与“火”

《平凡的世界》的问世,尤为艰难和戏剧化。在《平凡的世界》创作期间,正是现代主义横行,现实主义自卑的时代,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黑色幽默等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而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甚至歧视,有很多评论家断言“传统现实主义”已经落伍,必然走向没落和消亡。从《人生》开始,大量的批评家就指出,路遥的作品“恋土情节”非常严重,还没有割裂和土地的脐带,但路遥不为所动,他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形单影只,没有被来势汹涌的浪潮“裹挟而去”,仍然坚持写实主义的“冥顽而不识时务”的“土气”的创作。

“非主流”著名作家路遥先生的小说发表前后的“冰”与“火”

1986年,路遥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最初是请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来看稿的。路遥的《惊心动魄的一幕》是在当时任《当代》(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属刊物)主编的秦兆阳的直接帮助下刊发的,以后,《当代》又刊发了路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但是,人文社派去看稿的年轻编辑在只看过一部分书稿后就轻率做出退稿决定。痛失《平凡的世界》令老编辑出版家何启治先生(人文社前副总编辑、《当代》杂志前主编,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责编,也是主发《古船》、《白鹿原》的终审负责人)追悔不已,引为他在人文社40年编辑生涯的最大憾事之一。据那位退稿的编辑回忆,“我在西安期间,还真有人不时问我一句:看路遥的稿子吧?那神情,有时会感觉古怪。路遥创作这部长篇,费时多年,应当是陕西文坛的一件大事,受大家关注很应该。可我的感觉是问及这事的作家都不看好这部稿子,似乎都不相信路遥在《人生》之后,还能写出更好的东西……”

正当路遥开始怀疑自己的作品时,中国文联出版社的编辑李金玉在看了路遥的书稿后,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拿到了这本书的出版权。当李今遇带着《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书稿回京时,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李金玉没有拿到原本受命组约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而拿到了《平凡的世界》,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这并没有改变李今遇对路遥书稿价值的认同。在青年编辑李金玉、资深编辑顾志成和宋文郁等人的不懈坚持和艰难斡旋下,《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终于在1986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北京举行的作品研讨会,评论家们对《平凡的世界》几乎进行了全盘的否定,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相较《人生》而言,是个很大的倒退,干脆将路遥归为一位文学观念滞后、创作方法陈旧的“落伍”作家。当时正面肯定《平凡的世界》的只有两个人,中国社科院资深评论家朱寨先生和蔡葵先生。

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居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路遥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最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当时影响力稍小的《花城》发表。但是,《花城》不再发表第二部,无奈之下,第二部只能发表在影响更小的山西《黄河》杂志上。

就在这部后来激励了无数青少年的鸿篇巨制即将“沉没”的时候,路遥遇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叶咏梅,她读完第一部之后,决定将《平凡的世界》制作成广播版。

从1988年3月27日至8月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130天播出了《平凡的世界》,引发了极大的社会轰动效应。作品一版再版。电台收到数以千计的听众来信,数量达到当年之最。广播剧仅在中央广播电台就先后播出3次,直接听众超过3亿人。随后,浙江、新疆、内蒙等十几个省市的电台又陆续重播。电视剧版(1990张宝庆版)和连环画版(人民美术出版社)《平凡的世界》相继发行,小说版也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非主流”著名作家路遥先生的小说发表前后的“冰”与“火”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正是路遥先生短暂而辉煌的文学生涯的真实写照。他可能令某些评论家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但他却令无数的读者泪流满面。他的好友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白描评价他,“他是时代稀缺的精神至上主义者”; 白烨则说,路遥的作品是拿命换来的心血之作,路遥用“一般人年龄的一半岁数,创造了太多人一辈子也赶不上的成就”。高建群的评语是,路遥把自己当祭品献给了缪斯。陈忠实说:“路遥以他的志向和艺术追求创造了他的农村世界,他以生命换来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短短42年的生命历程。”

“非主流”著名作家路遥先生的小说发表前后的“冰”与“火”

路遥生于苦难,在苦难中用文学炼成灵魂之歌,但他一生的命运没能改变贫穷的主题:生前,他获得“茅盾文学奖”时去北京领奖的路费是借的;死后,他为患有家族遗传病的家人、年迈体衰的老母亲、百般牵挂的妻女,留下了一个1万元的存折和近1万元的债单。而他给千万读者留下的,是记录历史、激励奋进的心血之作,是笔下的“苦难”历程与创作生活中“耕作不息的老黄牛”形象,是“土气”是最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有力论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