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这是作家贾平凹对著名作家路遥的评价。

如果非要给每位作家贴一个标签,苦难,无疑是路遥最鲜明、最独特的标签。他苦难的生活经历、坎坷的婚恋情感,他作品中的苦难情结、奋斗品格,以及他自寻苦难的创作生活、人生态度,无不伴随着苦难。可以说,没有苦难就没有路遥那独特的精神品质,就没有路遥那些具有苦难情结的震撼心灵的作品,同样,如果路遥没有"苦行僧"式的创作过程,也就不会有他悲壮的、令人扼腕的、英年早逝的生命悲歌。

路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

一、 苦难的成长经历,造就了路遥独特的精神世界

1、幼年的苦: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起,便开始承受沉重的生活压力,开始了苦难的人生,"童年不堪回首,贫穷饥饿始终相伴,记得经常在外面被家境好的孩子打得鼻青脸肿撤退回家,回家后又被父亲打骂一通,整个童年吃过的好饭几乎能一顿不拉地记起来。"他的父亲一字不识,家里十来口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甚至一家人只有一条被子。七岁时,这个苦难的家庭在贫穷重压下,不得不将他过继给大伯,幼小的心灵即开始品味苦难的人生。

路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

2、少年的苦:伯父家的光景虽然不比自家强多少,但伯父伯母宁可讨饭吃,也要让他上学读书,尽管如此,只能勉强读完村里的小学。考上中学后,家里的日子越发艰难,伯父根本没有粮食供他上学,交不起最低生活费,有时连5分钱的清水萝卜汤都喝不起。"饥饿经常使我一阵又一阵的眩晕,走路时都东倒西歪。"初中毕业后,路遥以优异的成绩考西安石油化工学校,却因文革开始而取消招生,再次回到家乡。

路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

3、中青年的苦:1973年,他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这是他生命的又一个转折点,从此,也使他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76年大学毕业分配到省城西安,在《延河》编辑部工作,1982年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但家里沉重的负担、对亲戚们的帮衬,使他经济上依然十分很贫穷。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但他没有去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他弟弟借了5000元钱给他。42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成为著名作家的他,在一家普通的医院病房里,孤独地与病魔作斗争,同时还经历妻子逼他在离婚书上签字的伤害,在这里他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路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

极度艰辛、穷困的经历生活,使路遥形成了倔强、不示弱,不服输的劲头,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极强的自尊心;苦难、屈辱的生活经历,使他形成了接受苦难、战胜苦难,甚至主动拥抱苦难,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特质;苦难的生活也给路遥的记忆留下了难忘的情感伤痕,深刻影响了他的作品,使他心中贮满了对于人生苦难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形成了路遥作品所独有的苦难情结。

二、苦难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就了路遥的文学

作为一位农村出身,经过奋斗走进城市成为一名作家的路遥,苦难的生活经历,无意中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既熟悉农村生活,又熟悉城市生活,因此,他把目光聚集在处于城乡交叉区域的社会生活,创作出了一批有浓郁的陕北文化气息、揭示底层苦难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文学精品。其中,他作品中的人物被有的评论家称为"高加林家族",主要有《在困难的日了里》的马健强、《人生》里的高加林、《平凡世界》里的孙少安、孙少平。特点是农民+知识分子,他们受过初等教育,不再满足现状,有了理想追求,并在通过奋斗离开这苦难的农村的过程中,书写了他们超越苦难的不平凡的人生。

路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

1、物质上的苦。求学路上的艰辛,马健强、孙少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路遥笔下的马健强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但这恰恰成为他和父亲眼中的不幸,父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家里粮食少的可怜,村里的父老乡亲们纷纷拿出仅有的一点吃的救济他,饥饿常常使他走出教室的力气都没有。孙少安、孙少平家也是如此,经常食不果腹,饿的眼冒金花,全家人常年煎熬在饥饿线上,"烂包日子"穷到了骨头里,虽然一年到头勤勤恳恳,累死累活,却仍在饥饿中挣扎,艰难地生活着。后来孙少安到了煤矿,他也是在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作交换筹码,在向着自己向往的城市生活奋力掘进。

路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

2、精神上的苦。高加林的苦主要来自精神上的,现实与理想相矛盾,使他感到极度痛苦,高考落榜、民办老师被人顶替,使他所有的希望即将破灭,再到最后,他"走后门"参加工作的事被举报受到处理时,使他的痛苦达到极致。马健强和高大年,则是由于个人奋斗经历的曲折而遭受打击。精神上的苦难时刻伴随着"高加林家族"。主人公不懈追求的梦想与现实生活的严峻与无奈,构成了路遥文学中永恒的矛盾主线。

路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

3、情感上的苦。在"高加林家族"艰苦奋斗过程中也时刻伴随着的还有情感上的困苦。高加林是位地道农民的儿子,又接受了现代文明教育洗礼,这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心理使得他在面对"像流水一样柔情"的农家女刘巧珍和"像火一样的热情"的城市女黄亚萍时,感到陷入了矛盾的两难境地,最后导致了爱情的悲剧。孙少平与田晓霞相爱看上去很完美,虽然孙少平时常感到自卑,但就在他们的爱情走向成熟时,一场洪水夺走了田晓霞的生命,让孙少平经历了"一个伤感而断魂的季节"……

路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

面对苦难,路遥正视自己的黄土之根,坚韧顽强地以文学审美之笔,承载苦难,深化孤独,超越现实,高扬起陕北文学特有的苦质精神。路遥小说的这种苦难意识,不是对苦难的简单渲泄和倾诉,而是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地建构高尚的人格和不懈追求理想的奋斗人生。正因为如此,《人生》、《平凡的世界》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手中的经典著作。

三、苦行僧式的创作态度,导致了路遥的英年早逝

苦难成为陪伴路遥成长的最深刻记忆。但是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后,路遥却主动选择了这种精神的坚守,信仰的坚守,为了自己对文学的痴情热爱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他又主动地寻找苦难,拥抱苦难,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一部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路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

1、拒绝安逸。《人生》获得优秀中篇小说奖,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被改编成了电影,轰动全国。此时靠着已取得的成绩,路遥完全可以在文学界混其一生,但他没有这样。他在给一位编辑的信中写道:"最根本的是要保持心理上的宁静感,不能把人生当包袱。"他不愿意在追名逐利的生活中养尊处优。他再一次选择了苦难,在"无数个焦虑而失眠的夜晚警告自己",要在"牛马般的劳作中"去高扬自己生命的旗帜。

路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

2、拥抱苦难。写作对于路遥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他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在用生命写作,在用生命去体验。他"体会最深的倒不是欢乐,而是巨大的艰难和痛苦。写作前为准备资料,他翻资料的手指头竟磨出了毛细血管;每一次走向写字台就好像被绑赴刑场;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像害了一场大病。"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一方面他多次表达了为完成这一文学过程而愿"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其实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路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

3、生命绝响。他以一种"苦行僧"的方式投入创作,他"要拒绝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能弹拔出绝响。"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他从文坛上整整消失了6年。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写完第二部时,他累到"吐了一口血",确诊早期肝硬化,他几乎倒下了,但为了不住院而影响创作,他找到老中医一开就是100付中药,躲在一孔偏僻的小窑洞里一边喝中药、一边进行创作。靠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完成了《平凡的世界》全部创作,1991年获得全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文学"苦行僧"路遥,终于登上了神圣而辉煌的文学巅峰。仅仅三年之后,路遥的生命之弦在发出最后的绝响之后终于崩了。

路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

苦难不值得赞美,悲壮却是最强的激励。如果我们生活中必须面对苦难时,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接受苦难,超越苦难,升华苦难。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创作出深沉而伟大的作品。路遥正是以自己苦难艰辛的成长经历作为积淀,以悲壮的文学创作姿态,对黄土地人的生活现实和精神世界进行表现和讴歌。路遥以苦难的文学、悲壮的人生证明:只有对苦难的人生,经过岁月的熬制,才能创作出不平凡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具有极强生命力的传世之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