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

生活方式病

引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缺乏运动、吸烟和长期精神紧张等。

如果不加干预,健康的人就会发展到易患人群,到高血压患者,到心血管病患者,在这一链条上逐步进展,治疗的效果也越来越差。

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血压多少才正常呢?

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注意:

1. 血压具有波动性,情绪激动、紧张,重体力劳动后容易引起血压一时偏高。测量血压前,应避免憋尿,剧烈活动,饮用浓茶咖啡等。安静休息15分钟,心情平复后再测量血压。

2. 家用血压计应定期送厂商校验准确性。

3. 在接连两天,充分休息后测得血压值偏高,应予以重视,到医院确诊。

高血压的潜在群体有你吗?

地域与年龄差异

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华北和东北最高;沿海高于内地;高原少数民族患病率高。男性高于女性,尤其是青年男性高于青年女性;中、老年人,人到中老年易患高血压;老年人群中60%以上患有明显的心脑血管病,其中由高血压引起的相关性心血管病占绝大多数。全国每年有150万人因高血压引起脑中风。

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遗传

家中有高血压遗传病史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有高血压病,子女的发病概率高达46%,约60%高血压患者可以询问到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的遗传可能存在主要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两种方式。

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饮食习惯

饮食因素长期高钠低钾饮食可以引发高血压病是大家都熟悉的,所以建议大家低钠高钾饮食很重要。同时高蛋白饮食属于升压因素,动物和植物蛋白都能升高血压。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也是升高血压的因素。

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酗酒

长期酗酒长期酗酒者会明显引发高血压病。饮酒量与血压呈水平线性相关,尤其与收缩压,每天饮酒量超过1量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升高。特别指出,饮酒后1小时因为酒精的扩血管作用可能血压有所降低,但是长期看是明显升高血压的。

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吸烟

吸烟者吸烟的人长期因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导致动脉硬化引起血压升高,在吸烟人群中的调查显示吸烟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同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同样升高。

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精神压力大

长期精神压力大城市脑力劳动者高血压患病率超过体力劳动者,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人群发生高血压的机率更高,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中的人群患有高血压的机率也明显升高。

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肥胖者

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BMI(体重指数)指数高于24者高血压患病率与BMI指数呈正相关。(BMI=体重kg/身高cm)。

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长期服用避孕药

避孕药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发生高血压的机率明显升高。停服避孕药后血压可以逆转。

打呼噜

打呼噜者打呼噜的人群易患高血压,打呼噜人群中50%的患者患有高血压。而打呼噜又是和肥胖紧密相连的,肥胖与打呼噜互相加重。

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还有很多,小趣希望大家能够改善生活方式,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从而降低高血压的患病几率,有高血压者积极控制高血压。

关于高血压的9大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就停药

很多人血压一高就吃药,降压了立马停药。事实上,这是大错特错!

高血压病人通常需要终生服降压药,停药后的血压反复波动对人体的伤害反而更大。正确的做法是血压稳定后,逐步减少用药的种类和剂量,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时刻检测血压的状况。

误区二:老人血压高点没关系

虽然随着年龄增大,人体血压逐渐升高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这不代表老年人高血压不需要治疗,更不说明老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会相应增高。

判断高血压有一条硬性指标: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140/mmHg。只要高于这个标准,就是需要治疗的高血压症状,和人的年龄无关。

误区三:降血压,越快越低就越好

血压绝非越低越好,低血压容易引发脑缺血。而除非是高血压急性症状,降压治疗决不可操之过急,平稳的降压治疗通常需要数周之久。

误区四:过于相信保健品

市面上那么多降血压的保健食品、饮品和器具(降压枕头、手表等),实际上都没有太明确的降压效果,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想要不吃药,纯粹依靠这类保健品降血压纯属做梦。

误区五:降压靠输液

除了高血压急症,普通高血压其实并不需要持续输液治疗。至于有人认为输液能活血化瘀、改善循环,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误区六:总换药

很多人吃药后见效果不大,就马上换药,这样很容易导致症状反复。而多数长期降压药都需要2-4周才能看出有何效果。

误区七:瘦子不容易得高血压

高血压可不是胖人的专利,瘦子们一样不安全。因为脂肪不仅会堆积在皮下,血管内和内脏器官附近也是它们的最爱,所以有很多人看上去很瘦弱的人也患有高血压。

可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风险必然会随之上升,与外形的胖瘦并没有什么关系。

误区八:用吃药代替健康生活

高血压治疗是个长期综合的过程,药物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一不可。如果生活中长期吸烟、喝酒和高盐饮食,那吃再多的药怕都是于事无补。

误区九:年轻人不会得高血压

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误解,事实上高血压患者逐渐年轻化已经成为了一大趋势。肥胖、高热高盐饮食、缺乏锻炼……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已经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甚至儿童有了高血压的症状。

当6—9岁儿童血压≥122/78mmhg,10—12岁≥126/82mmhg,其成年后患高血压的概率大大升高。所以说,预防高血压,要从娃娃抓起。

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高血压的预防,我们可以:

1.坚持运动:维持适度的健身体力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如走路,家务劳动,太极拳和游泳等。

2.限制食盐摄入:高盐饮食显著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6克。

3.多吃蔬菜和水果。

4. 少吃快餐:尽量在家中就餐,可利于控制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

5.限制饮酒:不饮酒或少量饮酒。

6.戒烟: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降压才是硬道理

1. 早降压早获益,长期降压长期获益。

2. 降压治疗的方法:一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降压药物。二者缺一不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持之以恒将终生受益。

长期治疗和定期随访很重要。绝大多数患者需终身服降压药,才能使血压长期达到或接近目标血压,预防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在长期治疗中,要定期看医生,以便观察降压疗效,监测各种危险因素,强化健康生活方式,还可以检查是否有靶器官的损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到早期防范。病情较重的患者应每月随访一次,病情较轻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

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家庭自测血压的正确方法

研究表明家庭血压监测比医院测量血压更好,可以有效地避免“白大衣高血压”。(由于患者见到穿白大衣的医生后精神紧张,血液中出现过多儿茶酚胺,使心跳加快,同时也使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血压上升。)

首先家庭自测血压提倡使用经国际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一般来说,腕部或手指部的电子血压计不可靠。

血压蹭蹭蹭往上升?读完此文,高血压不再可怕!

家庭自测血压基本分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 连续测量7天,每天早上6点~9点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下午18点~21点之间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计算时排除第一天血压值,仅计算后6天血压平均值,即记录12个读数,取其平均值。

治疗阶段 根据第1周自测血压值指导药物治疗。如改变治疗,则自测血压2周,用2周血压平均值评估疗效。

随访阶段 如高血压得到控制,建议每周自测血压一次,如血压未控制,或血压波动较大,或患者依从性差,则建议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或每周自测几次。

造成自测误差的常见原因:

姿势不正 测量血压时坐的姿势没有保持一种舒适、放松的状态。

没有休息 测压前没有休息5分钟。刚抽过香烟者没有休息30分钟后才可以测量血压。

半夜测压 一个人从睡眠状态转到清醒状态时血压往往会明显升高,半夜起来测出的血压值往往不准。

应严格遵守以下十大原则:

● 测量前须在安静环境下坐位休息5~10分钟

● 测量前30分钟不能喝咖啡、饮酒、吸烟或运动

● 测量过程中避免情绪紧张

● 绑袖带时需要充分暴露上臂

● 测量单侧血压,而非双侧平均值

● 测量时手臂要有支撑,且与心脏平齐

● 测量时背部和双足都有稳定支撑

● 袖带气囊紧贴皮肤,下缘距肘弯横纹2~3cm,不要过紧或过松

● 不建议重复测试过多次数,3次足够

就医全流程,趣医全搞定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