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陨落


他是历史学家,更是党史专家,被誉为“当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最杰出的学者”。他的著作不多,只有《站在历史的风陵渡口》、《革命年代》等寥寥几部著作。但是,他却因为写了一篇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著作而引发巨大的争议,至今仍未平息,他就是高华。

天才的陨落

幼年的高华是不幸的。由于父亲1958年被打成“右派”,所以处处碰壁。1963年,被推荐上南京外国语学校,没去成。3年后,爆发“文化大革命”,初中也读不成了。

不过,高华相当聪明。他小学一年级就读《毛选》,9岁时看《参考消息》,10岁已经悟出了报纸上的名堂,“能从社论的提法、人名的排列中看出玄机。”

1970年前后,高华从南京九中存放图书的仓库里发现了宝藏,开始了“几十年中最认真、最勤勉、最有心得的读书生活”。

正是在那里,高华读到了孟德斯鸠的《一个波斯人的信札》,读到了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并第一次读到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和丁玲的《三八节有感》。

1978年,南大拉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序幕,也拉开了当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一年,24岁的高华走进了南大历史系。从此,他一生都与这个百年名校联系在了一起,高华在南大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习,并在毕业后留在了南大历史系。

“板凳要坐十年冷。”

正是在南大,高华系统地接受到了历史学的规范训练,“治史要具史才、史学、史识”、“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并对民国史有了浓厚的兴趣。

那段时间,高华经常去的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那里是我国保存民国史料最齐全的档案馆。不过,更吸引他的是党史,尤其是关于延安整风的史料。

整个八十年代,高华大量查阅资料,将散乱在零碎资料间的史料形成有机联系。慢慢地,关于延安整风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不过,高华并没有动笔,因为他在掂量分量,“如果写延安整风,对于个人前途很不利。”

毕竟,生活很现实,学者也需要养家糊口。

事实上,稍微懂一些时务的历史学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那段时期革命的研究。因为一旦度把握不好,不仅发表困难,而且还可能惹来麻烦。

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南京大学研究民国史得天独厚,先后搞出四卷本《中华民国史》、450万字的《中华民国大辞典》、近3000万字《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高华民国史做得也非常不错,他先后参与“长江下游近代城市发展与区域变迁”、“日军侵华暴行研究基金会项目”、“日伪在华东地区统治研究”等等的研究,著作颇丰。

但如研究当代中国,条件远不如北京。

而且,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学在管理方式上逐渐靠拢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最为显著的就是在学科等级评价体系中,以SCI、CSSCI等论文数量指标作为学术考核要素,并将文章与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等挂钩。

显然,高华搞党史研究属于偏门,很不合时宜。

但是,高华是真喜欢,而且他觉得那段历史能够做出真正的学问来,“看了许多历史文献资料,梗在心里,不写出来难受”。

思考了2年多,最后,高华决定退出其他项目,专攻延安整风研究。

1991年,37岁的高华从南大的筒子楼搬到了上海路148号丁楼7号一楼。

尽管那是两家合住的楼房,公用过道、卫生间;尽管高华的两间卧室,大的为18平方米,小为8平方米;尽管房子建于1950年代,时有老鼠窜过走道,高华却非常开心,“终于有了一个平静的书房。”

不上课时,高华就在家里写作。后来儿子上学了,他就把书房让给儿子做卧室,“白天在卧室里写,晚上,怕影响孩子休息,就到厨房去写。”

虽然厨房只有4平方米,摆上一张桌子就没有落脚的地方,但是高华不在乎,他每天都要写到凌晨一点以后。到了冬天,屋里阴冷阴冷的,高华就穿着羽绒服写。当时,一杯茶、一包烟、一包方便面就是最好的加餐。

到了1992年底,高华已写完初稿的70%。

不过,就在他埋头研究和写作的日子里,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92年南巡讲话以后,我国经济开始起飞。社会开始流行“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金钱是万能的”,知识分子迅速边缘化。

由于延安整风研究属于个人写作,高华从未申请过任何研究项目。十多年来,他购买了大量的书籍资料,那些钱全要从不多的工资里挤出来的。“书很贵”成为了高华的口头禅。

而且,由于无法获取资金支持,高华无法对一些当年的延安整风亲历者进行口述采访,更没有机会去莫斯科搜寻资料。要知道,1990年代后,俄罗斯开禁历史档案,1940年代与我们交往的文献记录等也予以开放。

那可是价值连城的史料啊!

好在高华后来在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坐落在香港吐露港畔的香港大学服务中心,珍藏着中国2800个县的县志、专业志、地方志,840余种中央、省、市、县级的统计年鉴及各行业年鉴,自1950年代初以来200多份中央及省级的报纸和2000多种杂志....

这个,高华充分利用上了。

而且高华记忆力好,“看了这本书,立刻就想到别人在另一本书里是怎么讲的。”当然,他最厉害之处,就在于能够凭借公开出版的资料来还原真相,尤其能从那些残缺不全的档案材料和零散的个人回忆中,判断话语后面隐蔽的东西。

事实上,高华对各种公开发表的资料,对人脉细节已经捻熟,他把支离破碎的公开资料剥离出原有的框架,再通过想象力和洞察力,重构了权力斗争的叙述,从诡异的权力表象洞察背后的深层逻辑。

“一步步回演,让自己神游在当时的历史人物当中,从而获得了一种感触,这种感触渐渐地把当时那种云遮雾罩的历史,一点点发掘出来。”

最后,1999年夏,酝酿20年,写了整整7年的著作终于完成,由香港一家图书公司出版。

该书共705页,参考文献长达31页,年谱、文集、资料汇编136种,报刊、期刊19种,著作、论文、传记、回忆亲历资料338种,英文论著6种,“为第一部全部利用公开资料,系统梳理延安整风运动前后过程及其影响的专著。”

在书的后记中,高华写道,“如果说本书的叙述有什么价值倾向的话,那就是我至今还深以为然的五四的新价值:民主、自由、独立、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

很快,好评如潮。

一位权威的历史学家高度评价了这本书,“通过对延安整风运动的起源和过程的深刻剖析,解释了当时的领导人如何根据其理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间所产生的一系列概念、范式,在1949年后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

“构思宏大,论证綦详,笔触绵密周至,寄意深远,一举奠定了其在中国当代史学界的地位。”

的确,很少有一本书能够像高华那样,上到高层,下至青年学子都震撼不已,“该看的都看到了。”

他对高层权力的诡秘性洞察之深刻,对政治人物的领悟之到位,甚至惊动了很多背景特殊的人物,大伙都以为高华有高层背景或者资深从政经历,或者是生活在权力系统中。

很快,该书以复印本和盗版本的形式,开始向全国扩散。

当时,在南大汉口路的小卖部,50元一本,只要去报“买高华的书”,小店老板就会把“书”拿出来,生意很红火。

在上海,这本书也成了“黄鱼车书”。在华东师大校门口,有一段时间,每当下午三四点,就有一辆黄鱼车拉来盗版书,很多内地历史系的青年一买就是50本。

而且,高华的影响已经溢出史学界,粉丝中有真正检讨和批判历史的人,有想从中学习成功经验人,也有看重其中的驭人之道的人。

高华在大学生中间,口碑也非常高。

他所讲的《20世纪中国政治与左翼文化运动》《马列史学名著导读》、《中国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专题研究》等课程大受学生欢迎,更有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大学生慕名而来,“本校的政治、哲学、法律等系的学生,外校的理工文科,从学飞机设计到学服装设计的各色人物,都有来南大串堂听课。”

高华的全校公选课,晚上6点半上课,6点就要去占位置。他从不点名,但一两百人的阶梯教室总是满满当当,教室外也是挤得水泄不通。

讲课时,高华有时会点一支烟,最早是红梅,后来抽好一点的,七八元的红塔山。他喜欢板书,因为要讲的名词、人物太多,不得不写在黑板上,“千头万绪,交待得一丝不乱;来龙去脉,讲个清清爽爽。”

而高华的课程之所以有魅力,更在于思想的启蒙。高华总是从最细微的史料出发,以最客观之史实,揭露各种残酷或良善之人性,“激烈的社会变革,都是想一夜之间改变一切,有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这是中国一百年来的弊病。”

不过,尽管学术声誉日隆,高华在学术体制内的边缘位置却并未改变。因为他长期单枪匹马搞研究,从未获取过学术奖项,所以他一直只是四级教授,“处于教授中的最低层级,岗位津贴也是最低等级。”

而且,根据有关规定,博士生导师如果连续三年没有主持国家级或者省部级项目,第四年起将不能招收新的博士研究生。所以,从2010年,南大博士研究生考试专业目录中,已没有了高华的名字。

更恐怖的是,很少有一本书,作为严肃的学术著作,却一再被意识形态化,那也是高华最恐惧的。

2003年的“海关事件”对高华打击很大。

最大的当属2006年9月,高华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无法调入华东师大历史系。要知道,华师大的时任领导都亲自过问,并让高华带博士,还有特聘教授的启动经费,不过最后还是夭折了。

莫哀大于心死。2007年4月下旬,高华在体检时查出肝癌。

此后,尽管他与癌症抗争了4年,2011年12月26日22时15分,高华还是在万般不舍中离开了他无限眷念的人世,享年57岁。

“在思想最敏锐、积累最丰硕、洞察最深刻的巅峰时刻,一位杰出历史学家试图解构的大人物、小人物、大格局、小事件,全都被残酷的命运永久封存。”

没有办法,天妒英才啊!

这一年,正是高华关于延安整风的著作出版10年。

10年间,在正常的学术交流之外,对高华著作的毁谤也同时存在,恶毒攻击有之,意识形态化的解读如影随形。未来,这种情况仍将继续。

“这个社会是不完美的,永远不完美,要打破完美主义;我们要追求完美的世界,但不是要实现它,而是在实现的过程中不断改良我们的社会,使它比现在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