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2013年6月上海科技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元青花鑑識指南》一書中有一件“元青花‘慶賀王母壽辰圖’盤口獸耳罐”

器形雄渾端莊,紋飾精美漂亮,畫面生動傳神。

元青花人物故事紋罐,世面上有確定其實的共有九件:鬼谷下山、昭君出塞、三顧茅廬、尉遲恭單騎救主、周亞夫屯細柳營、西廂記、孟月梅寫恨錦香亭、尉遲恭救主、百花亭。還有在玉壺春瓶和梅瓶的器皿上也有幾件人物圖案裝飾如:蒙恬將軍圖玉壺春瓶;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三國故事梅瓶;西廂記拷紅圖梅瓶等。這些圖案裝飾,大多源自元雜劇的故事題材。著作者所介紹的這件“慶賀王母壽辰圖盤口獸耳罐”也是如此,可以說這是第十件元青花人物故事紋罐,十分寶貴,應該引起十分重視

倫敦佳士德拍賣行中國部專家介紹說,有人物故事的瓷罐多為中國本土定造、燒製,其他品種才外銷中東等地區。本土訂造的數量很少,且燒造的青花花色漂亮,畫工精湛。就該件瓷器現有的圖片來看應是國內元青花收藏佳品之作,可能會打破‘國內民間無精美元青花瓷器收藏’不著邊際的言詞。

該書的的著作者還用元青花鑑賞的基本要點,圖文並茂進行了詳細地賞析;書中的賞析圖片非常真切清晰、細緻周全。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以下是我閱讀該書之後,獲得《元青花鑑識》知識,得益非淺的新認識:

元青花的青花色澤濃藍明翠麗層次清晰,鐵鏽班從深層處向外滲出,釉層內氣泡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具有一種大自然的靈動活力似的,給人的感覺非常舒坦。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元青花“蘇麻離青”色料具有凝聚和暈散特徵,從物理概念上來說“凝聚”時的運動,使色產生“暈散”;著色劑“鐵”的“凝聚”使得著色劑“鈷”的藍“淨”了起來,鮮豔了起來;元青花的“藍”總是有“鐵色”伴隨,使得元青花具有獨特的五光十色。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元青花的鐵鏽斑還有網狀熔析物和針狀結晶體,它是元青花鐵鏽斑形成初始過程的演示窗口,是辨識元青花色澤的一個重要指南。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元青花色澤凝重之處有鐵鏽斑,迎光而視呈現‘錫光’色澤,釉面下凹不平。北京故宮博物院已故的古陶

瓷鑑賞家孫瀛洲先生《元明清瓷器的鑑定》曰:“一般說來,元代青花在黑色濃聚處閃爍如鉛,有人把它叫作‘錫光’。而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則有所謂‘鐵鏽斑’,顏色發黑。如迎光側視,則覺錫光上浮與周圍青色同在一層,鐵鏽斑下沉較周圍青色內凹不平。”老先生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已經有過精闢的鑑賞,遺憾的是還沒有來得及刊出鑑賞圖片就離開了人世。如今《元青花鑑識指南》的作者補上了這張經典的圖片,讓我們有了更直觀知識的學習。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元青花鑑識指南》也指點了鑑賞元青花應從藝術欣賞的角度去賞析,要從當時的元代書畫作品所展現的特

色去思考,元代畫家的繪畫特徵、風格以及毛筆書寫的筆法風範,都是鑑識元青花紋飾圖案不可缺失法寶。我們欣賞元青花紋飾圖案,也是在欣賞元代的書畫作品,離開了藝術美賞析的精髓元青花也就失去了她的光環。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對元青花的瓷胎的鑑識主要是除了胎質、胎色的認識和研究,繼而導出了元青花胎泥二元方配製、分段胎接成型製作方法,如今還要添上當時製作工藝特徵。《元青花鑑識指南》很明確地指出‘元青花瓷胎中有孔隙’,並例舉了明瞭清晰的圖片,元青花的標準器——“雲龍紋象耳瓶”就是典型的一例;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幽藍神采”元青花展會上也有人將這“雲龍紋象耳瓶”圓環斷裂處攝影了下來,儘管未說出瓷胎中有‘孔隙’,但鑑賞的行家們心裡都明白。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元青花的標準器“雲龍紋象耳瓶”圓環斷裂處的攝影照片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元青花的胎底面還時常呈現‘皴裂紋’、跳刀紋和釉斑…等製作工藝痕跡,《元青花鑑識指南》文章都進行詳盡的解析,很有道理。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從第十件人物故事紋罐來再讀元青花

《元青花鑑識指南》一書有一種執著地科學研究精神,擺實事講道理。

在儀器檢測鑑定元青花和傳統眼鑑定元青花發生激烈碰撞矛盾時,對矛盾的焦點進行透徹的解析,用調查研究的方法來驗證實事。對元青花瓷釉成分中所含有的氧化鋇物質就是一典例,機檢認為“元青花的瓷釉中凡是含有氧化鋇成分的都是贗品”。《元青花鑑識指南》作者通過現代工業生產的陶瓷釉表(消光)乳濁劑的調查研究、宋代景德鎮瓷釉的製作的考證以及根據《江西北部成礦地質環境與成礦特徵》的專題研究報告,找出了現在正生產的含鋇礦產“重晶石”礦產地——“梘田街鄉”,離景德鎮只有25公里,只需翻過一個山頭。有力的佐證了‘鋇、鈣共生’礦藏特徵。因而元青花瓷釉中含有鋇元素不足為奇,堅持、維護了‘傳統眼學鑑定’正確方向。這才是對文物鑑定負責任的科學精神。

如果您也喜歡收藏,或想了解更多收藏資訊、行情,或者有藏品想展示、理性出手的話歡迎下方留言或關注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