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2013年6月上海科技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元青花鉴识指南》一书中有一件“元青花‘庆贺王母寿辰图’盘口兽耳罐”

器形雄浑端庄,纹饰精美漂亮,画面生动传神。

元青花人物故事纹罐,世面上有确定其实的共有九件:鬼谷下山、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尉迟恭单骑救主、周亚夫屯细柳营、西厢记、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尉迟恭救主、百花亭。还有在玉壶春瓶和梅瓶的器皿上也有几件人物图案装饰如:蒙恬将军图玉壶春瓶;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三国故事梅瓶;西厢记拷红图梅瓶等。这些图案装饰,大多源自元杂剧的故事题材。著作者所介绍的这件“庆贺王母寿辰图盘口兽耳罐”也是如此,可以说这是第十件元青花人物故事纹罐,十分宝贵,应该引起十分重视

伦敦佳士德拍卖行中国部专家介绍说,有人物故事的瓷罐多为中国本土定造、烧制,其他品种才外销中东等地区。本土订造的数量很少,且烧造的青花花色漂亮,画工精湛。就该件瓷器现有的图片来看应是国内元青花收藏佳品之作,可能会打破‘国内民间无精美元青花瓷器收藏’不着边际的言词。

该书的的著作者还用元青花鉴赏的基本要点,图文并茂进行了详细地赏析;书中的赏析图片非常真切清晰、细致周全。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以下是我阅读该书之后,获得《元青花鉴识》知识,得益非浅的新认识:

元青花的青花色泽浓蓝明翠丽层次清晰,铁锈班从深层处向外渗出,釉层内气泡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具有一种大自然的灵动活力似的,给人的感觉非常舒坦。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元青花“苏麻离青”色料具有凝聚和晕散特征,从物理概念上来说“凝聚”时的运动,使色产生“晕散”;着色剂“铁”的“凝聚”使得着色剂“钴”的蓝“净”了起来,鲜艳了起来;元青花的“蓝”总是有“铁色”伴随,使得元青花具有独特的五光十色。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元青花的铁锈斑还有网状熔析物和针状结晶体,它是元青花铁锈斑形成初始过程的演示窗口,是辨识元青花色泽的一个重要指南。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元青花色泽凝重之处有铁锈斑,迎光而视呈现‘锡光’色泽,釉面下凹不平。北京故宫博物院已故的古陶

瓷鉴赏家孙瀛洲先生《元明清瓷器的鉴定》曰:“一般说来,元代青花在黑色浓聚处闪烁如铅,有人把它叫作‘锡光’。而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则有所谓‘铁锈斑’,颜色发黑。如迎光侧视,则觉锡光上浮与周围青色同在一层,铁锈斑下沉较周围青色内凹不平。”老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经有过精辟的鉴赏,遗憾的是还没有来得及刊出鉴赏图片就离开了人世。如今《元青花鉴识指南》的作者补上了这张经典的图片,让我们有了更直观知识的学习。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元青花鉴识指南》也指点了鉴赏元青花应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去赏析,要从当时的元代书画作品所展现的特

色去思考,元代画家的绘画特征、风格以及毛笔书写的笔法风范,都是鉴识元青花纹饰图案不可缺失法宝。我们欣赏元青花纹饰图案,也是在欣赏元代的书画作品,离开了艺术美赏析的精髓元青花也就失去了她的光环。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对元青花的瓷胎的鉴识主要是除了胎质、胎色的认识和研究,继而导出了元青花胎泥二元方配制、分段胎接成型制作方法,如今还要添上当时制作工艺特征。《元青花鉴识指南》很明确地指出‘元青花瓷胎中有孔隙’,并例举了明了清晰的图片,元青花的标准器——“云龙纹象耳瓶”就是典型的一例;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幽蓝神采”元青花展会上也有人将这“云龙纹象耳瓶”圆环断裂处摄影了下来,尽管未说出瓷胎中有‘孔隙’,但鉴赏的行家们心里都明白。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元青花的标准器“云龙纹象耳瓶”圆环断裂处的摄影照片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元青花的胎底面还时常呈现‘皴裂纹’、跳刀纹和釉斑…等制作工艺痕迹,《元青花鉴识指南》文章都进行详尽的解析,很有道理。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从第十件人物故事纹罐来再读元青花

《元青花鉴识指南》一书有一种执着地科学研究精神,摆实事讲道理。

在仪器检测鉴定元青花和传统眼鉴定元青花发生激烈碰撞矛盾时,对矛盾的焦点进行透彻的解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来验证实事。对元青花瓷釉成分中所含有的氧化钡物质就是一典例,机检认为“元青花的瓷釉中凡是含有氧化钡成分的都是赝品”。《元青花鉴识指南》作者通过现代工业生产的陶瓷釉表(消光)乳浊剂的调查研究、宋代景德镇瓷釉的制作的考证以及根据《江西北部成矿地质环境与成矿特征》的专题研究报告,找出了现在正生产的含钡矿产“重晶石”矿产地——“枧田街乡”,离景德镇只有25公里,只需翻过一个山头。有力的佐证了‘钡、钙共生’矿藏特征。因而元青花瓷釉中含有钡元素不足为奇,坚持、维护了‘传统眼学鉴定’正确方向。这才是对文物鉴定负责任的科学精神。

如果您也喜欢收藏,或想了解更多收藏资讯、行情,或者有藏品想展示、理性出手的话欢迎下方留言或关注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