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哲学大命题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哲学大命题

近日,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先生的新著《哲学与人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分理解哲学、思辨人生、生活智慧、历史视野、文化反思、叩问信仰六辑,收录了陈先达教授近年来有关哲学与人生的随笔漫谈六十余篇、哲思断想百余篇。(据1月29日《光明日报》)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哲学大命题

哲学是智慧的大海,是安身立命之学;哲学无处不在,无处不可用。作为书法艺术工作者,如何来认识哲学?如何来看待美学与哲学的关系?言恭达先生在《艺思录》中说:

“当下是一个需要哲学、需要思想也一定能产生思想、产生理论的时代。中国文艺界长期以来存在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过去曾将文艺从属于政治,以政治思维取代审美思维。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文艺从属于经济,以利润思维取代审美思维。这种哲学美学单向思维病态,还表现在对中西文化关系的处理上容易走向片面与极端。有些人‘以洋为尊’‘唯洋是从’‘以洋为美’,热衷于‘去中国化’‘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美学离不开哲学。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哲学大命题,它是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方向的根本所在。年届95岁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提出了‘美指向高远’‘美感的神圣性’等原创性时代美学理论主张,这对匡正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创作的媚俗化、功利化起到了引领作用。张先生从传统哲学走向当代的中西文化比对研究中提出的‘民胞物与’‘万物一体’到‘万有相通’,体现了文化立命到生命智慧的创造过程,会通中西,关注现实,唯变所适,体现了美育的任务是培养独立人格和超越精神,是‘境界’之学。”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从当代哲学层面上必须把握:一是‘天人合一’而非‘主客二分’。这是中国哲学基本精神所在。所以中国古人不象西方人那样多将生命寄于科学,而是寄于艺术,富有艺术与审美的生命情调。二是以‘万有相通’的时代思维看待中西艺术审美,明确艺术想象和情感体验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哲学的最高任务不是认识相同性,而是把握相通性。’审美不能比附于科学,异化为技术。必须将中西文化内质大同,通道器、通情理,才能致力于时代的中华文化创造。处于时代转型的中国美学更须重视艺术审美实践,要有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本体意识与关注。三是须深化对中国古代‘隐秀’(意象)说和意在言外的审美传统的领悟。追求诗意,高扬人文精神境界。‘哲学应建立在万物一体基础上的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为目标,这种境界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在人生各文化活动中,审美境界又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人生最高境界,不仅超越了欲求、求实,也超越道德的境界。人们只有在审美境界中才超越了物我之间的分隔与界限,达到人与世界的融合为一。’审美不再是一种认识,也不是日常意义上的美与漂亮, 而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人的精神与心灵境界的提升。”

哲学是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是人类感性最高形式,而美学正是哲学与艺术相互关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何让哲学走出书斋、让艺术亲近人们,如何用哲学来解决人生问题、用艺术来涵养生命厚度,这些都值得当代艺术工作者进行思索。

(抱云堂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