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一個哲學大命題

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一個哲學大命題

近日,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陳先達先生的新著《哲學與人生》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該書分理解哲學、思辨人生、生活智慧、歷史視野、文化反思、叩問信仰六輯,收錄了陳先達教授近年來有關哲學與人生的隨筆漫談六十餘篇、哲思斷想百餘篇。(據1月29日《光明日報》)

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一個哲學大命題

哲學是智慧的大海,是安身立命之學;哲學無處不在,無處不可用。作為書法藝術工作者,如何來認識哲學?如何來看待美學與哲學的關係?言恭達先生在《藝思錄》中說:

“當下是一個需要哲學、需要思想也一定能產生思想、產生理論的時代。中國文藝界長期以來存在二元對立的單向思維。過去曾將文藝從屬於政治,以政治思維取代審美思維。現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將文藝從屬於經濟,以利潤思維取代審美思維。這種哲學美學單向思維病態,還表現在對中西文化關係的處理上容易走向片面與極端。有些人‘以洋為尊’‘唯洋是從’‘以洋為美’,熱衷於‘去中國化’‘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

“美學離不開哲學。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一個哲學大命題,它是當代中國藝術發展方向的根本所在。年屆95歲的北京大學哲學系張世英教授提出了‘美指向高遠’‘美感的神聖性’等原創性時代美學理論主張,這對匡正市場經濟大潮中文藝創作的媚俗化、功利化起到了引領作用。張先生從傳統哲學走向當代的中西文化比對研究中提出的‘民胞物與’‘萬物一體’到‘萬有相通’,體現了文化立命到生命智慧的創造過程,會通中西,關注現實,唯變所適,體現了美育的任務是培養獨立人格和超越精神,是‘境界’之學。”

“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從當代哲學層面上必須把握:一是‘天人合一’而非‘主客二分’。這是中國哲學基本精神所在。所以中國古人不象西方人那樣多將生命寄於科學,而是寄於藝術,富有藝術與審美的生命情調。二是以‘萬有相通’的時代思維看待中西藝術審美,明確藝術想象和情感體驗在審美活動中的意義。‘哲學的最高任務不是認識相同性,而是把握相通性。’審美不能比附於科學,異化為技術。必須將中西文化內質大同,通道器、通情理,才能致力於時代的中華文化創造。處於時代轉型的中國美學更須重視藝術審美實踐,要有一種形而上的哲學本體意識與關注。三是須深化對中國古代‘隱秀’(意象)說和意在言外的審美傳統的領悟。追求詩意,高揚人文精神境界。‘哲學應建立在萬物一體基礎上的詩意境界和民胞物與的精神為目標,這種境界是真善美三者的統一。’‘在人生各文化活動中,審美境界又處於核心地位,它是人生最高境界,不僅超越了欲求、求實,也超越道德的境界。人們只有在審美境界中才超越了物我之間的分隔與界限,達到人與世界的融合為一。’審美不再是一種認識,也不是日常意義上的美與漂亮, 而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人的精神與心靈境界的提升。”

哲學是人類理性的最高形式,藝術是人類感性最高形式,而美學正是哲學與藝術相互關係之間的橋樑和紐帶。如何讓哲學走出書齋、讓藝術親近人們,如何用哲學來解決人生問題、用藝術來涵養生命厚度,這些都值得當代藝術工作者進行思索。

(抱雲堂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