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精神就是中华人文精神、文明的方向

仁爱精神就是中华人文精神、文明的方向

3月31日,“‘世界表达·中国文化’——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助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研讨会在北京太庙举行。言恭达先生应邀出席研讨会并作题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向世界》的主旨演讲。他强调:“今天我们要在新的征程上真正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就是文化本体活化与和世界通化,传达中华文化本质的核心仁爱精神,而这种仁爱精神给我们整个民族带来辉煌,更为全世界的“同理心”文明带来了福音。这是我对“一带一路”中国文化世界表达与中国精神当代传播的认识。”

仁爱精神就是中华人文精神、文明的方向

言恭达先生演讲中所提到的“仁爱精神”,在《抱云堂艺思录》中也多有论述:

“2500多年前,孔子呼吁人们以仁爱之心营造人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今天,中国已为承担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工业革命的领导角色奠定了法理与政治基础,正在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传统地缘政治转向21世纪新兴的生物圈政治,这种里程碑式的重大政治转变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中国人的理想人性是‘仁’,升华出中华民族‘道’的精神。中国人的‘文’是‘礼’,中国古人是以‘礼’来为实现‘仁’而服务的。‘仁’表现在‘爱人’,爱人则通过‘忠恕’。‘仁’强调的是有爱之心,有亲之情。而此爱心与亲情则是通过‘给予’‘奉献’‘尊重’与‘宽容’将仁爱精神与情怀表现出来。这就是仁道、仁爱,就是中华人文精神,文明的方向。”

“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这种‘同理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孔子相信,人类个体的自我发展取决于能否促进他人的发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西方信奉人类是一个功利主义物种,而孔子认为,人类天生具有施予同理心的本能,一个人只有承担起个人责任,照顾他人利益,才能促进自我发展。”

“儒家学说的‘仁’包容对宇宙万物的爱。孔子不仅主张将仁爱由亲人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还主张‘畏天命’,即敬畏上天的意志与自然规律,将对人类的道德人文关怀推及自然万物,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世界与社会的和谐。这是何等了不起的思想!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和时代的价值!”

仁爱精神就是中华人文精神、文明的方向

儒家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累的条件下,对各种文化体系不断继承、创新基础上建构的综合性文化体系。它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等四个方面,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孔子关于“仁”(同理心)的思想尤为重要。世界需要用同理心意识再度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和整个自然界。“同理心”——“仁”将帮助世界凝聚与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仁”就是文明的象征。

(抱云堂 彭庆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