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精神就是中華人文精神、文明的方向

仁愛精神就是中華人文精神、文明的方向

3月31日,“‘世界表達·中國文化’——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助力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研討會在北京太廟舉行。言恭達先生應邀出席研討會並作題為《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傳向世界》的主旨演講。他強調:“今天我們要在新的征程上真正做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就是文化本體活化與和世界通化,傳達中華文化本質的核心仁愛精神,而這種仁愛精神給我們整個民族帶來輝煌,更為全世界的“同理心”文明帶來了福音。這是我對“一帶一路”中國文化世界表達與中國精神當代傳播的認識。”

仁愛精神就是中華人文精神、文明的方向

言恭達先生演講中所提到的“仁愛精神”,在《抱雲堂藝思錄》中也多有論述:

“2500多年前,孔子呼籲人們以仁愛之心營造人際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今天,中國已為承擔二十一世紀新時代的工業革命的領導角色奠定了法理與政治基礎,正在從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傳統地緣政治轉向21世紀新興的生物圈政治,這種里程碑式的重大政治轉變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鑑。”

“中國人的理想人性是‘仁’,昇華出中華民族‘道’的精神。中國人的‘文’是‘禮’,中國古人是以‘禮’來為實現‘仁’而服務的。‘仁’表現在‘愛人’,愛人則通過‘忠恕’。‘仁’強調的是有愛之心,有親之情。而此愛心與親情則是通過‘給予’‘奉獻’‘尊重’與‘寬容’將仁愛精神與情懷錶現出來。這就是仁道、仁愛,就是中華人文精神,文明的方向。”

“孔子倡導的‘仁’的思想,這種‘同理心’,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孔子相信,人類個體的自我發展取決於能否促進他人的發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西方信奉人類是一個功利主義物種,而孔子認為,人類天生具有施予同理心的本能,一個人只有承擔起個人責任,照顧他人利益,才能促進自我發展。”

“儒家學說的‘仁’包容對宇宙萬物的愛。孔子不僅主張將仁愛由親人之情逐步向外擴展,惠及整個人類,還主張‘畏天命’,即敬畏上天的意志與自然規律,將對人類的道德人文關懷推及自然萬物,只有這樣才能維持世界與社會的和諧。這是何等了不起的思想!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歷史和時代的價值!”

仁愛精神就是中華人文精神、文明的方向

儒家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積累的條件下,對各種文化體系不斷繼承、創新基礎上建構的綜合性文化體系。它的思想內涵主要表現在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等四個方面,講仁愛、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在當前這個歷史時期,孔子關於“仁”(同理心)的思想尤為重要。世界需要用同理心意識再度重新認識人類社會和整個自然界。“同理心”——“仁”將幫助世界凝聚與和諧,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仁”就是文明的象徵。

(抱雲堂 彭慶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