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養生祕笈》:養生修煉的淵源之三

《中華傳統養生秘笈》:養生修煉的淵源之三

道家修煉第二個發展時期是魏、晉和南北朝時期,代表人物有東晉的葛洪、南梁的陶弘景。

葛弘,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人(今江蘇省),生於晉武帝太康4年(公元283年)。葛洪學識淵博,著述甚多,其中《抱朴子內篇》一書,是道家修煉最有影響的書。

在這本書裡,他在詳細論述了神仙的存在和成仙的可能之後,便詳細說明了人怎樣長生和成仙的修煉方法,主要是內修和外養,內修是寶精行氣,外養主要是服仙藥。他在談到行氣的方法時說:“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

“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鼓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有出人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自轉增其心數,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矣。夫行氣當以生氣之時,勿以死氣之時也,故曰‘仙人服六氣’,此之謂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時,其從半夜以至日中六時為生氣,午後以至夜半六時為死氣。死贊之時行氣無益也”

他在談到行氣的功效時說:“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惡。”“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治嗆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闢飢渴,或可以延年命”。其中也包括了可以發放外氣,說:“善用氣者,噓水,水為之逆流數步;噓火,火為之滅;噓虎狼,虎狼伏而不得動起;噓蛇虺,蛇虺幡而不能去。若他入為兵刃所傷,噓之血即比。”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生於劉宋孝建三年(公元456年)。幼好學,“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認為深恥”。“至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

他曾輔佐肖衍篡奪帝位,建立南梁,當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陶弘景著有《真靈位業圖》〉、《真誥》等道書,這兩書被奉為道教典籍。他總結和發展了道家修煉理論和方法,推動了道家修煉的開展。他的修煉理論和方法有如下幾點:

一、主張形神雙修,養神與煉形並重,即主張修煉應從養神、煉神兩方面入手。認為只要這兩方面的功夫到家了,精神與肉體皆可長存不滅。他在《答朝士訪仙佛西法體相書》中說:“今且談其正體,保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

為了總結形神雙修的經驗,他寫了《養性延命錄》一書。在這本書裡,他以卓越的膽識提出的“我命在我,不在於天”、“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強弱壽夭”全靠人為等積極進取、人定勝天的樂觀主義精神,成為推動道家進行導引、養生、醫藥、煉丹研究並取得成績的原動力。

它與佛教以生為苦,追求涅槃的思想截然不同。如果去其長生不死的成份,陶弘景這種與天爭壽的觀點是值得我們可取的。他對養神的基本要求是“遊心虛靜,息慮無為”,即要清心寡慾對煉形的基本要求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度”,更要使用行氣、導引、房中等方術來養神、煉形。

二、要善於運用藥物養生。陶弘景系統整理《神農本草經》,全面總結六朝以前藥學經驗,寫下了《本草集註》。該書對藥物名稱、來源、產地、性狀、鑑別、功用、炮製、保管等的記述,為我國本草學留下了珍貴的資料,為祖國醫學做出了寶貴貢獻。

三、煉丹術。在陶弘景的修煉理論中,服食藥物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他說:“攝養無方,兼餌良藥,則百年耆壽,是常分也。”所謂良藥,他指的是服之可以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的藥,這除了部分草木藥外,多為經過爐鼎燒煉所得的金石丹藥。

為了獲得這種良藥,他從事煉丹20餘年,並寫成了多種煉丹著作。雖然他這種願望不可能實現,但他在煉丹實踐中,認識到“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從而不自覺地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去探索各種物質之間變化的條件及其發展規律,這樣就使他從虛幻中走向實踐上來。

道家修煉的第三個大的發展時期是在唐宋時期,代表人物有孫思邈、司馬承楨、張君房等人。孫思邈是漢唐時期著名的道家養生學家和醫藥家,也是我國有明確文字記載享有高壽的第一人,活到101歲。

孫思邈認為,人的精氣就像一盞油燈中的油,而生命活動就像燈火的光輝。每一個人擁有的“油”的量都差不多,如果不注意節養,就好像油燈用大燈芯,油很快就耗盡,壽命即短;若能注意節養,就好像用小燈芯,油盡燈熄則慢,壽命自然延長。對此,他提出了節制房事、思想清靜、內服藥物等節養和延年益壽的方法。

孫思邈還在葛洪的“胎息”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善了行氣之術,用氣功修煉方法達到固養精氣、延年益壽的目的。他在《松中方》說:“凡行氣之道,其法當在秘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自止於胸膈。……學之初起,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氣,口更翕之。能十二息是小通也。”他強調以“守一之道”來達到“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的境界。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一篇中載有“天竺國按摩法”,又稱“波羅門十八勢”,是一套完整的導引健身操。

生活在唐代睿宗、玄宗時期的道士司馬承禎也是一位著名的養生學家,道家養生名著《天隱子》一書相傳即為他所撰。《天隱子》中較有價值的是有關於“存想”的論述,另外對按摩一道也有所闡發。到了宋代,北宋人張君房集道家服食、煉氣、內外丹、方術之大成,輯成《七芨七籤》122卷,其中僅煉氣功法就有七十餘種,可謂道家氣功修煉術的總彙。

至此,道家氣功修煉已臻成熟,凡所謂胎息、坐忘、存想、節氣、“嬰兒”、辟穀以及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諸多功法和氣功理論都已完備成套。到了宋代,武當丹士張三丰根據道家修煉理論和方法,以其深厚的道學功底和武術功力,創立了道家內家拳,使道家修煉的內容增加了氣功與武術結合的項目。宋,元以後,道家氣功與武術的結合成為道家修煉的新的發展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