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的NO.1|「台州第一街」的誕生

2018-08-16 14:49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 黃曉慧

說起溫嶺市區的主要街道,人們首先會提到萬壽路、人民路。

40年来的NO.1|“台州第一街”的诞生

從振興廣場看萬壽路。黃曉慧攝於2014年

萬壽路,這條如今已不如往昔繁華熱鬧的商業街,當年卻有“台州第一街”之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第1卷記載:“萬壽路在溫嶺市太平中部,西起北門街與方城路相接,東至東輝南路和北路交接處,中與太平北路、東城路、東安路、東門北路相交。長1150米,寬34米。水泥路面,原為泥石小道。以路側萬壽寺得名。1985年拓建,1994年向西延伸,路側有物資大廈、五龍商場、玉湖商場等大型現代化建築。通公共汽車。”

當年,萬壽路被稱為“台州第一街”,不只因為其寬,更在於,這是“台州民資第一街”。

2001年12月1日的《溫嶺報》頭版頭條刊發了江勇兵、鍾榮華撰寫的《把城市當作國有資產來經營管理》稿件,其中一段提到了萬壽路的建設過程,報道中這樣寫道:

“城市發展要以發展經濟為依託,我市的思路是隻有城市經濟發展了,才能為城建提供財力,同時增加就業崗位,有利於人口集聚,才能繁榮城市。從1998年起,我市依據‘立項帶政策,吸引民資’的思路,在市區萬壽路34米寬街道建設中,拿出五龍商城(記者按,應當是場)、玉湖商場兩個大項目,並按公開、公平、自願的原則,實施地段級差有償試用,安排了92戶,籌措資金達513.2萬元,再由農民自己投資1000多萬元,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了兩座商城。此後,政府按照同樣的辦法,不花國家一分錢,又在市區開發建設了投資千萬以上的匯其樂大廈、休閒中心大樓等10多幢城市標誌性建築。”

黃岩盧汝謀所著的《娘土兒情》是萬壽路建設時期溫嶺縣委書記陳思透的回憶錄,其中專門設了一個章節《眾“資”成城》,文中說:

“被稱為‘台州第一街’的萬壽路,已是溫嶺城區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的知名度早已成為溫嶺的代名字,如黃岩的蒼頭街、臨海的巾山路、杭州的武林門、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長安街等等。當然,後面幾個地方都有幾百年上千年的歷史,而溫嶺的萬壽路,卻只有十幾年的歷史,且論建築,並沒有什麼非常特出的地方,說它繁華,也並不是台州最熱鬧的一條街,那麼,為什麼被有人稱為‘台州第一街’呢?

原來,溫嶺萬壽路是溫嶺城區的一個好地段,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溫嶺縣政府就有規劃,原縣委書記胡嶽在任時此條街路已修,準備在這一地段新建一條商業街,以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建築,推進整個溫嶺的城市建設。於是,由縣裡徵用土地,分配給較有影響的國營和集體單位,定地段、定標準、定時間開發這條街。可是,過了幾年,這項規劃仍無法實現,重要原因是大多分配到土地的單位卻缺少建設資金。在此同時,溫嶺的小型城鎮建設卻快速發展,星羅棋佈地從農村冒了出來。當時有外地來溫嶺的人用這樣一句話評論溫嶺的城鎮建設:‘看城市像鄉村,看鄉村像城市’,比較形象地說明了城市的建設與經濟的發展呈現出一種不和諧的狀態。

單靠國有、集體資金開發萬壽路的規劃,工程遲遲不能上馬,在溫嶺引起了很大反響。一批先富起來的農民和個體企業主,要求進城經營、買房建房的願望十分迫切。陳思透上任縣委書記後,覺得此事非同小可,城市建設的滯後受國家城市化總的方針政策的制約,城市中非農業人口的增加,一直在實行控制之中,而溫嶺近幾年的農村工業化的快速推進,使得許多農民已‘洗腳上田’,個體企業蓬勃發展,大有農村包圍城市之勢。為解決萬壽路工程的開發上馬,縣委研究多次,最後決定,由縣長詹德清牽頭,副縣長柯桂苑領班,組織城建、計劃、城關鎮的有關人員進行調查,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然後重新提出新的開發方案,再由縣委、縣政府來作最後抉擇。

調查結果表明,有兩種傾向性意見十分明顯:一種意見認為,土地是縣裡徵來的,由國營、集體單位來開發,這是名正言順的,何況這是前一屆縣領導已經定下來了的,不要輕易推翻,至於許多單位缺資金,則可以再延緩一些時間;另一種意見認為,溫嶺的民營經濟發達,民資豐厚,可以吸收他們的資金來建設萬壽路,城市建設對經濟的帶動很大,對一個地方的形象的影響也很大,‘時間就是金錢’,萬壽路的開發不能再拖下去了。”

縣委領導研究的當晚,縣委會議室裡燈火通明。凌晨2時,陳思透才作了總結性發言:城市化建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它是通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開發萬壽路,大方向沒有錯,溫嶺城區的建設又是我縣城市建設的典範,又是城區開發中的第一條新街,一定要高水平、高要求搞好。現在萬事俱備,只缺東風,這個東風就是政策,就是如何籌集資金開發,至於民資它姓什麼?我看暫時不去爭論,我們對外少說爭論的話,對內多辦對建設有利的事,有什麼責任由我們縣委負責,由我當班長的負責……這時,炊事員端進來了熱騰騰的麵條……當晚,縣委就把建設萬壽路這件事定下來了。

不久,溫嶺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於“籌集民資發展城鎮,繁榮溫嶺城市建設”的意見。

忽如一夜春風來,萬丈高樓平地起。萬壽路的高樓,像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它的變化真大,真快,影響面真廣,為溫嶺眾多的城鎮建設,發揮了很大的示範、促進作外地的一些省、市、縣,許多地方的城鎮,也來溫嶺取以民資開發、建設萬壽路的“經”,所以,萬壽路被有人稱為了“台州民資第一街”。

40年来的NO.1|“台州第一街”的诞生

原地供銷大樓拆建改造了。

如今已七十多歲的戴濟舜當時任城關鎮鎮長,他回憶說,當年建設萬壽路時,沒有多少資金,整個城關配套費也只有36萬元,建造萬壽路還需要硬化、綠化等,缺乏資金。鎮裡同志向縣裡領導彙報後提出,要給城關鎮一個政策,土地給10畝左右,還要配套政策,請富起來的農民進城落戶建房,每間收3萬元的進城費,那個時候,農民進城投資還沒有開始,但溫嶺已出臺了籌集民資繁榮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當時民資建設的第一座商城是五龍商場,土地10畝左右,向農民徵地後,怎麼安排勞動力?於是想了個辦法,不付給村裡徵地費,但是投轉到商場中去,每年村裡都可以收益。每戶投資的農民可以收每間3萬元的屋基費,當時報名投資的人有60多人,都是溫嶺各地農村裡的人,但是房屋只有42間,每間屋基收3萬元,也只有126萬可收。這個五龍商場周邊的房屋位置不一樣,朝東朝西區別很大,怎麼安排才合理?當時就確定,不能靠個人關係安排選擇,用公開投標的方式,按出價高低為選房順序,即比如說,最高的出價6萬元,由這個出價人先選擇,第二位的選擇第二間……整個商場收了370萬。這樣,建設商場,也由個人投資,最後,五龍商場建好了,包括綠化等道路配套建設上用了200多萬,這個辦法運用得當,農民進城了,城市建設也搞起來了。第二個商場玉湖商場也採用這種辦法,以後整條萬壽路,單位、個人都來投資,道路建好了,店面形成了,城關鎮政府不但取得了資金,而且把資金運用好,這個時候,由農辦牽頭,辦了個城市信用社(記者按:即浙江民泰商業銀行前身)。萬壽路的建設,還帶動了溫嶺其他集鎮的建設,縣裡出臺一地一策,把下面的鎮的小城鎮建設也帶活了起來。當時,台州地委還專門發了一期簡報特刊,介紹溫嶺萬壽路建設經驗。

為了以節促貿,廣交朋友,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1990年11月20日至22日,溫嶺縣舉辦了首屆“海鮮節”暨冬季商品交易會,20日上午9時,開幕式在城關鎮萬壽路隆重舉行。當時,整條萬壽路披上節日的盛裝,綵球在空中飄蕩,綵帶在空中飛舞,上千名少先隊員手持綵球、鮮花夾道歡迎各地來的貴賓,上萬名觀眾冒著濛濛細雨翹首觀看。鼓樂喧天、爆竹齊鳴、鴿子高飛,一支由上百人組成的銅管樂隊、舞獅隊、花鼓隊在萬壽路緩緩流過。整個開幕式鄉土氣息濃郁,展現了我縣“魚米之鄉”的民俗情趣。

40年来的NO.1|“台州第一街”的诞生

1991年海鮮節,萬壽路。林木森攝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鍾伯榮、台州地區行署專員林希才、德國專家服務中心柯爾納先生致賀詞,溫嶺縣縣長張敬鈐致開幕詞。他們指出:溫嶺利用水產資源豐富的優勢,舉辦富有地方特色的“海鮮節”,以海鮮引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融經濟、文化、民俗於一體,在交易會期間將開展多種形式的商品交易和文藝活動,這將對弘揚民族文化、活躍市場、繁榮經濟起到積極的作用。

海鮮節時間雖短,然而對溫嶺來說卻是不尋常的三天,這次盛會在溫嶺歷史上是空前的,收效是顯著的。設在五龍商場的展廳,總面積達51828平方米,有綜合、水產、工業、鄉鎮企業、二輕、零售六個館。展出20多個系列、2925種產品。整個展館佈置新穎,商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特別是水產館突出了沿海漁區特色。展銷期間,進館參觀人流絡繹不絕,平均每天接待3萬多人,累計達15萬人。

節會期間,世界乒乓球名將莊則棟、著名歌唱家閻維文、蘇紅以及浙江歌舞團,寧波、三門、安吉、江西上饒越劇團,浙江紹劇團等蒞臨溫嶺助興,為海鮮節增添了喜慶氣氛。兒童公園內燈展盛況空前,幾千盞仿海鮮花燈栩栩如生。人民路、萬壽路車水馬龍,街邊攤位相連,商品琳琅滿目,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生機。

這一屆海鮮節外貿成交額達484萬美元。1991年和1992年,溫嶺又續辦了兩屆海鮮節。農工民主黨溫嶺市支部首任主委、溫嶺縣第一人民醫院眼科醫師吳延齡還寫了一首《海鮮節夜景》詩,讚美海鮮節節日盛況:“火樹銀花不夜天,喜聆急管與繁弦。試看萬壽、人民路,鼎沸歡聲慶‘海鮮’。”只是不知是寫哪一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