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的NO.1|“台州第一街”的诞生

2018-08-16 14:49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 黄晓慧

说起温岭市区的主要街道,人们首先会提到万寿路、人民路。

40年来的NO.1|“台州第一街”的诞生

从振兴广场看万寿路。黄晓慧摄于2014年

万寿路,这条如今已不如往昔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当年却有“台州第一街”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1卷记载:“万寿路在温岭市太平中部,西起北门街与方城路相接,东至东辉南路和北路交接处,中与太平北路、东城路、东安路、东门北路相交。长1150米,宽34米。水泥路面,原为泥石小道。以路侧万寿寺得名。1985年拓建,1994年向西延伸,路侧有物资大厦、五龙商场、玉湖商场等大型现代化建筑。通公共汽车。”

当年,万寿路被称为“台州第一街”,不只因为其宽,更在于,这是“台州民资第一街”。

2001年12月1日的《温岭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江勇兵、钟荣华撰写的《把城市当作国有资产来经营管理》稿件,其中一段提到了万寿路的建设过程,报道中这样写道:

“城市发展要以发展经济为依托,我市的思路是只有城市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城建提供财力,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有利于人口集聚,才能繁荣城市。从1998年起,我市依据‘立项带政策,吸引民资’的思路,在市区万寿路34米宽街道建设中,拿出五龙商城(记者按,应当是场)、玉湖商场两个大项目,并按公开、公平、自愿的原则,实施地段级差有偿试用,安排了92户,筹措资金达513.2万元,再由农民自己投资1000多万元,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了两座商城。此后,政府按照同样的办法,不花国家一分钱,又在市区开发建设了投资千万以上的汇其乐大厦、休闲中心大楼等10多幢城市标志性建筑。”

黄岩卢汝谋所著的《娘土儿情》是万寿路建设时期温岭县委书记陈思透的回忆录,其中专门设了一个章节《众“资”成城》,文中说:

“被称为‘台州第一街’的万寿路,已是温岭城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知名度早已成为温岭的代名字,如黄岩的苍头街、临海的巾山路、杭州的武林门、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长安街等等。当然,后面几个地方都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而温岭的万寿路,却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且论建筑,并没有什么非常特出的地方,说它繁华,也并不是台州最热闹的一条街,那么,为什么被有人称为‘台州第一街’呢?

原来,温岭万寿路是温岭城区的一个好地段,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温岭县政府就有规划,原县委书记胡岳在任时此条街路已修,准备在这一地段新建一条商业街,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建筑,推进整个温岭的城市建设。于是,由县里征用土地,分配给较有影响的国营和集体单位,定地段、定标准、定时间开发这条街。可是,过了几年,这项规划仍无法实现,重要原因是大多分配到土地的单位却缺少建设资金。在此同时,温岭的小型城镇建设却快速发展,星罗棋布地从农村冒了出来。当时有外地来温岭的人用这样一句话评论温岭的城镇建设:‘看城市像乡村,看乡村像城市’,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和谐的状态。

单靠国有、集体资金开发万寿路的规划,工程迟迟不能上马,在温岭引起了很大反响。一批先富起来的农民和个体企业主,要求进城经营、买房建房的愿望十分迫切。陈思透上任县委书记后,觉得此事非同小可,城市建设的滞后受国家城市化总的方针政策的制约,城市中非农业人口的增加,一直在实行控制之中,而温岭近几年的农村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使得许多农民已‘洗脚上田’,个体企业蓬勃发展,大有农村包围城市之势。为解决万寿路工程的开发上马,县委研究多次,最后决定,由县长詹德清牵头,副县长柯桂苑领班,组织城建、计划、城关镇的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然后重新提出新的开发方案,再由县委、县政府来作最后抉择。

调查结果表明,有两种倾向性意见十分明显:一种意见认为,土地是县里征来的,由国营、集体单位来开发,这是名正言顺的,何况这是前一届县领导已经定下来了的,不要轻易推翻,至于许多单位缺资金,则可以再延缓一些时间;另一种意见认为,温岭的民营经济发达,民资丰厚,可以吸收他们的资金来建设万寿路,城市建设对经济的带动很大,对一个地方的形象的影响也很大,‘时间就是金钱’,万寿路的开发不能再拖下去了。”

县委领导研究的当晚,县委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凌晨2时,陈思透才作了总结性发言:城市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它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开发万寿路,大方向没有错,温岭城区的建设又是我县城市建设的典范,又是城区开发中的第一条新街,一定要高水平、高要求搞好。现在万事俱备,只缺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政策,就是如何筹集资金开发,至于民资它姓什么?我看暂时不去争论,我们对外少说争论的话,对内多办对建设有利的事,有什么责任由我们县委负责,由我当班长的负责……这时,炊事员端进来了热腾腾的面条……当晚,县委就把建设万寿路这件事定下来了。

不久,温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筹集民资发展城镇,繁荣温岭城市建设”的意见。

忽如一夜春风来,万丈高楼平地起。万寿路的高楼,像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它的变化真大,真快,影响面真广,为温岭众多的城镇建设,发挥了很大的示范、促进作外地的一些省、市、县,许多地方的城镇,也来温岭取以民资开发、建设万寿路的“经”,所以,万寿路被有人称为了“台州民资第一街”。

40年来的NO.1|“台州第一街”的诞生

原地供销大楼拆建改造了。

如今已七十多岁的戴济舜当时任城关镇镇长,他回忆说,当年建设万寿路时,没有多少资金,整个城关配套费也只有36万元,建造万寿路还需要硬化、绿化等,缺乏资金。镇里同志向县里领导汇报后提出,要给城关镇一个政策,土地给10亩左右,还要配套政策,请富起来的农民进城落户建房,每间收3万元的进城费,那个时候,农民进城投资还没有开始,但温岭已出台了筹集民资繁荣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当时民资建设的第一座商城是五龙商场,土地10亩左右,向农民征地后,怎么安排劳动力?于是想了个办法,不付给村里征地费,但是投转到商场中去,每年村里都可以收益。每户投资的农民可以收每间3万元的屋基费,当时报名投资的人有60多人,都是温岭各地农村里的人,但是房屋只有42间,每间屋基收3万元,也只有126万可收。这个五龙商场周边的房屋位置不一样,朝东朝西区别很大,怎么安排才合理?当时就确定,不能靠个人关系安排选择,用公开投标的方式,按出价高低为选房顺序,即比如说,最高的出价6万元,由这个出价人先选择,第二位的选择第二间……整个商场收了370万。这样,建设商场,也由个人投资,最后,五龙商场建好了,包括绿化等道路配套建设上用了200多万,这个办法运用得当,农民进城了,城市建设也搞起来了。第二个商场玉湖商场也采用这种办法,以后整条万寿路,单位、个人都来投资,道路建好了,店面形成了,城关镇政府不但取得了资金,而且把资金运用好,这个时候,由农办牵头,办了个城市信用社(记者按:即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前身)。万寿路的建设,还带动了温岭其他集镇的建设,县里出台一地一策,把下面的镇的小城镇建设也带活了起来。当时,台州地委还专门发了一期简报特刊,介绍温岭万寿路建设经验。

为了以节促贸,广交朋友,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990年11月20日至22日,温岭县举办了首届“海鲜节”暨冬季商品交易会,20日上午9时,开幕式在城关镇万寿路隆重举行。当时,整条万寿路披上节日的盛装,彩球在空中飘荡,彩带在空中飞舞,上千名少先队员手持彩球、鲜花夹道欢迎各地来的贵宾,上万名观众冒着蒙蒙细雨翘首观看。鼓乐喧天、爆竹齐鸣、鸽子高飞,一支由上百人组成的铜管乐队、舞狮队、花鼓队在万寿路缓缓流过。整个开幕式乡土气息浓郁,展现了我县“鱼米之乡”的民俗情趣。

40年来的NO.1|“台州第一街”的诞生

1991年海鲜节,万寿路。林木森摄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钟伯荣、台州地区行署专员林希才、德国专家服务中心柯尔纳先生致贺词,温岭县县长张敬钤致开幕词。他们指出:温岭利用水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海鲜节”,以海鲜引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融经济、文化、民俗于一体,在交易会期间将开展多种形式的商品交易和文艺活动,这将对弘扬民族文化、活跃市场、繁荣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

海鲜节时间虽短,然而对温岭来说却是不寻常的三天,这次盛会在温岭历史上是空前的,收效是显著的。设在五龙商场的展厅,总面积达51828平方米,有综合、水产、工业、乡镇企业、二轻、零售六个馆。展出20多个系列、2925种产品。整个展馆布置新颖,商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特别是水产馆突出了沿海渔区特色。展销期间,进馆参观人流络绎不绝,平均每天接待3万多人,累计达15万人。

节会期间,世界乒乓球名将庄则栋、著名歌唱家阎维文、苏红以及浙江歌舞团,宁波、三门、安吉、江西上饶越剧团,浙江绍剧团等莅临温岭助兴,为海鲜节增添了喜庆气氛。儿童公园内灯展盛况空前,几千盏仿海鲜花灯栩栩如生。人民路、万寿路车水马龙,街边摊位相连,商品琳琅满目,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生机。

这一届海鲜节外贸成交额达484万美元。1991年和1992年,温岭又续办了两届海鲜节。农工民主党温岭市支部首任主委、温岭县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医师吴延龄还写了一首《海鲜节夜景》诗,赞美海鲜节节日盛况:“火树银花不夜天,喜聆急管与繁弦。试看万寿、人民路,鼎沸欢声庆‘海鲜’。”只是不知是写哪一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