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好的讀書方法?

幻夢遺願


推薦餘秋雨、馮友蘭兩位大師的讀書方法,看看一輩子與書為伴的大師們是怎麼讀書的,他們的方法或許就代表了最好的讀書方法了。

第一,餘秋雨的讀方法

餘秋雨老師的讀書方法總結起來是3句話,具體如下:
  • 早立讀書志。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從小盡早的把讀書當做一輩子的事來準備,是非常重要的。說的直白點,你認識書,比認識你媳婦兒、老公還要早,你和書相伴的日子會更長。所以,早早確立讀書的終生目標,此生一定非常精彩。

  • 泛讀和精讀結合。名著要讀,國學經典要讀。但各種小說、歷史、暢銷書也要看。不吃兩口糙饅頭怎麼能知道巧克力蛋糕的美味。所以,各類書籍都讀一讀是有好處的。
  • 常去書多的地方逛逛。一般情況下沒人去書店,所以現在實體書店才不好過了。但去書店的意義並不是為了“買幾本書”,真正的價值是“喚起自己讀書的意念”。在書店裡除了書就是書,你能看到的、掌握的都是知識。常去書店,你自然也就經常能get到新知。

第二,馮友蘭的讀書方法

大師的方法總結起來是4句話,具體如下:
  • 精其選。就是選書裡最精華的那些書籍去閱讀,從人類產生了“書”這種東西以來,已經不下幾億本。即使你一年讀1000本書,一輩子讀70年,也不過7萬本,你所能接收的知識還不如計算機的1秒鐘計算的多,還不如人家準確。所以,大師教導我們選擇最精華的那部分書籍去讀。
  • 解其言。簡單理解就是:你得明白字面意思。不管是古文書、還是現代書、或者翻譯來的外文書。讀的時候你得明白講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先get到最直白的那點。

  • 知其意。不管是哪裡的人,說話都有個習慣,會有“話外之音”。一句話既有字面意思,也會有“弦外之音”。而且有時候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太多了,一本書完全沒法解釋清楚,書上總結的是他濃縮精簡後的,那大師在讀的時候就會試著去揣摩那些沒說的。
  • 明其理。理是道理、真理的意思。“理”是客觀的,書是寫作者主觀寫的。所以,讀書的最高境界是讓這本書引導你“入門”,但真正的“得道”是靠自己領悟的,要超越原作者,直接窺探最終的真理。

大師的讀書方法如此的精煉、純粹,但精闢、高效,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我們再也回不去未開化的時代了。

生而為人,要求知識的滋補,人文的薰陶,歷史的經驗,素養的提升,只能被迫與書籍一起生活起居。

圖:電影《編舟記》劇照。好電影,推薦大家看看)

作家林文月說,生活中最簡單的失敗,就是不去閱讀,鄙視思想,漠視精神出口的找尋。可是,“你讀到最多的可能是你不想要的東西”——這句話也被人稱為卡德爾定律,因為書籍氾濫成災了,知識如巨火燎原。

所以,講究一點讀書法,又是必要的。我閒來時偶爾也會看看書,陸續看了十多年,即便是失敗的經驗也是經驗,是故斗膽在這裡談點體會,求教於頭條的朋友們。


1,略微艱難一點的閱讀法。

過去學有所成的知識分子,在閱讀上往往上有個秘訣:讀比自己現在知識儲備所知難度更高點的書籍。

比如高中一年級學生,要提升文學積累,有必要去看看大學語文課本;能看懂《論語》白文本的,不妨認真讀完《尚書》;對叔本華哲學可以有較好理解的,下一部可以找來黑格爾的《小邏輯》研究一番。

這種讀書法,不輕鬆,基本上是苦樂參半,是智力功夫。但是好處在於,世界雖然書籍浩如煙海,但是人類的思想如此貫通,彷彿千門萬戶指向同一道路,而代表最高級的書籍其實也就是那麼多。所以,假設不斷讀自己原有學識難度更大一點的書籍,,深深海底行,長期下來,有天會發現自己已經是高高山頂立,一覽眾山小了。


2,從現實生活去感知的讀書法。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是後現代史學思維;同理,一切書都是當代書,從闡釋學角度講也可說是常識。

大師金克木《書讀完了》中說,好的書籍往往質量高,閱讀難度大,有沒有密碼本,讀了也未必懂。怎麼辦?金老先生的提供的方案,就是要有新的閱讀方式:結合現實,感知生活,讓所有書籍都出於古而實存於今,讓所有過去的解讀都根植於當下,而且指向未來。

正因如此,晚清名公子孫寶瑄會在《忘山廬日記》裡宣稱,“書無新舊無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讀舊書,舊書皆新;以舊眼讀新書,新書皆舊”。好的讀書法,所讀之書都是活靈活現以故為新的。

(圖:波士頓美術館所藏雕像。閱讀從赤條條開始。)

這種讀書法,是一種貫通比照的讀書法,可以消除閱讀經典書籍時的畏難情緒,直接把古樹讀到今天來。天地玄黃、生老病死、帝王將相、飲食男女,和我們自己的生命、生活、情感樞機關聯,融為一體,“日用而不知”,其樂無窮。


3,隨心所欲無問西東的讀書法。

清風不識字,何妨亂翻書。無功利、無準備、無計劃、無壓力的隨心閱讀,在個人的精神生命擴充的歷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閒來小讀,最有意思。英國名作家伍爾夫《普通讀者》自序裡說,普通讀者“他讀書,是為了自己高興,而不是向別人傳授知識,也不是為了糾正別人的看法。......他一會兒抓住一首詩,一會兒抓住一本舊書片段,也不管它從哪兒來的,也不管它屬於何等品類,只求投合自己的心意,能將自己心造的意象結構圓滿就成了。”

(圖:著名作家聶華苓的居家書房)

看似漫不經心的閱讀,其實收穫最巨,生活因此豐富而精彩,同時潤人細無聲。


最好的讀書方法,應該是把閱讀當做一種生活方式。

有時候,你以為的歸宿,其實只是過渡;你以為的過渡,其實就是歸宿。讀書也是如此。

從這一點看,讀書其實是不講究方法的,也無需方法。放下手機,拿起書來就是了,其餘,一切庸人自擾之。

2018,4,30,晚飯後隨寫

會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隨感、人物看法、影視評論等。感謝閱讀、關注、點贊。也歡迎評論,有回必復。

劉愚愚


好的讀書方法首先是可以堅持下去,然後要有效率。

很多時候我們讀一本書,快速的看完一遍,記住了書中的主題和5%的部分,對於剩下的部分我們會認為自己記住了,有一天當我們需要的時候,書中精彩的句子就會脫口而出。而大多數時候,即使遇到了讓自己有感悟的時機,突然想到在有一本書中看過,想要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說出來,卻不知道怎麼形容了。

低效的讀書方法不會讓人有動力繼續,也不利於知識的積累。

怎樣才能將讀過的書融為自己的一部分,把看過的書更高效的利用起來呢,一位日本的作家奧野宣之通過個人的經驗和實際工作中總結出一套方法,寫通過實用筆記法讓閱讀更加高效。

奧野宣之是筆記閱讀方面的專家,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他用從閱讀的細微之處著手,寫出了很多人為什麼不願意做筆記的原因,做筆記的好處,筆記對閱讀效率,對個人智慧的提升都是有益的。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是一般小小的操作指南,奧野宣之從做筆記的好處、做筆記的方法、做筆記要注意的點來展開,書中涉及到很多常見的和我們讀書相關的場景。為什麼我們進了書店,總是買很多不需要的書,買來的書為什麼總是看不完,有什麼辦法可以選到自己想要的書,怎麼快速看完手頭的書,如何有效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都有介紹。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簡單的分三步走:

一、簡單著手,隨手記

為什麼要簡單,因為只有簡單才容易堅持下去,形成習慣,只有堅持下去形成習慣了,讀書筆記才有作用。不管是多麼簡單,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也代表了看書時候的想法,也是當時看的內容對自己的某種刺激引起的感言。這些就是靈感的源泉,只要有了這些點滴的靈感才會有後續的深度思考。而沒有記錄,這些點滴的瞬間就會不見,就沒有之後的思考。

奧野宣之也介紹了一些簡單的做筆記方式:

1、可以用不同的線條:普通直線代表“暫時,客觀上比較重要”;波浪線代表“非常重要,值得重視”;圓圈代表關鍵詞、關鍵句;

2、也可以用摺頁、書籤、便條等工具來區分需要重讀,通讀的內容;

3、簡報,複印,用不同顏色的熒光筆來標記不同程度的內容,不過這個攜帶和操作不如畫線條來的方便。

二、摘抄+感言,記住你的靈感

一般來說快速閱讀做好標記之後,也需要把筆記進行整理,這樣之後只需要看筆記本就可以瞭解這本書,可以通過一本筆記就收納了一個書櫃的書,無需在找書的時候那麼費勁了。

奧野宣之把整理讀書筆記的過程用了一個比喻“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這個方法需要注意一些形式:

1、讀書筆記的開始要包括: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

2、內容要包括:原文摘抄+此處的感悟評論,原文前面加○,感悟前面加☆,以此做區分;

3、一定要摘抄讓自己心動的句子,一方面自己抄寫過的東西才會更加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和自己有共鳴內容是自己主動的行為,是屬於讀者自己的感受,是靈感的源泉。

4、再次強調,讀書筆記一定要控制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比較方便做到的,讓自己能長久堅持下去。

三、定期回顧,整理昇華

整理完讀書筆記之後,可能再過一段時間,需要翻閱下前期的筆記,無需再看原書,因為筆記筆記短小,而且都是自己和書的對話,換個角度來審視自己的讀書體驗,會發現原來這本書中還有這樣的理解。因為產生了不同的想法,也許會再次帶著不同的角度重讀原書。

就好像如果去一個地方旅行,當時覺得一個風景很美,和朋友很開心,於是拍照發了圖文到朋友圈,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重看當時的照片和文字,回想起旅行的時光,再次關注的會是原來的風景還是當時陪伴在旁邊的人,又或是那年旅行的自己,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心境看到的同樣的圖文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也許旅遊完,根據留下的照片和資料整理出遊記,就可以把這段旅行的經過記錄下來,不僅自己可以留待以後回顧,也可以分享給其他人去參考借鑑。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介紹的用做筆記的辦法來閱讀一本書,看似比較慢,但是卻能讓自己真正把書中的內容轉換為自己的智慧。在這個浮躁的環境中,我們需要稍微放慢自己的腳步,通過積累自己的想法,更好的完成自己思想上的飛躍。


丁一一說


其實讀書方法不論好壞,適合自己最重要,也就是能幫你提高閱讀理解效率、能帶給你好的閱讀感受的方法就是好的讀書方法。

我自己是常用快速閱讀法來讀書的,可能很多人覺得快速閱讀屬於泛讀,其實不是這樣的,快速閱讀跟一般正常閱讀的區別在於:一眼看更多的字,看的多了,閱讀速度也就快了,因為是整體的看,理解效率也是可以提升一大截的(如果刻意的去放慢閱讀,反而注意力不集中,閱讀吃力)。

提升閱讀速度、閱讀效率是一件很有必要做的事情。提升閱讀速度最簡單的一些方法是掌握一些快速閱讀的基本技巧,比如跳讀、略讀、預讀、引導物引導閱讀(比如用筆快速的在文字下方引導視線,快速的跟著閱讀),這些技巧我之前也分享過一些,不瞭解的可以去搜索或瞭解或學習。另外,快速閱讀的能力還可以通過專門的訓練提高,訓練從一眼看一兩個字,到一眼看五六個、十多個字的轉變,大大提升閱讀效率。關於快速閱讀的訓練,我自己在公眾號(速讀記憶)裡分享過很多經驗,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或者可以參考我練習過的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件(專門訓練快速閱讀的一款軟件)。

對於一本好書,我一般都會讀兩三遍。因為讀第一遍時,僅有模模糊糊的印象;等讀了第二遍,才會有清晰的輪廓及具體的認識;讀了第三遍之後,才能融會貫通,並可掌握書中的精髓。如果讀第一遍用了2個小時;那麼讀第二遍的時候,時間我會控制在1個小時內;讀第三遍的時候,時間會控制在半個小時內。

我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①在讀第一遍時,要在書上畫線或做記號,標記書本的重點(見補充)。②在讀第二遍時,就可以針對這些重點加強閱讀。因為是讀第一遍閱讀後的精華區,所以速度就可以加快一倍,時間就可以縮短一半了。③在讀第三遍的時候,針對最重要的部份做總複習,要閱讀的是讀過第二遍後精華中的精華,這樣速度就可以再加快一倍,時間也可以再縮短一半了。

補充:關於讀一本書的時候,哪些是重點,該在什麼地方畫線、做標記?可以參考我的文章“對一本有質量的好書,該如何高效閱讀”


每天學習一點


之前因為要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我找了幾本閱讀方面的書來學習,正好用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我常用的是SQ3R閱讀法。這個閱讀方法包括五個步驟,每個步驟的英文前綴就組成SQ3R這個名稱。

步驟一:縱覽(Survey)

步驟二:問題(Question)

步驟三:閱讀(Read)

步驟四:回憶(Recall)

步驟五:檢查(Review)

先說說縱覽吧。拿到一本書,首先要做的不是如飢似渴、餓虎撲食般地立馬開始閱讀,而是先瀏覽書的封面、封底、目錄、前言和後記,尤其是目錄和封面的簡介,包含著寶貴的線索,絕對不要放過。一本書的內容、結構、邏輯主線是什麼,精髓有哪些,有沒有我需要的知識,這些信息都可以從目錄、前言和簡介中獲取到。找到了你最感興趣或者最迫切想要知道的部分,也就找到了閱讀重點和突破口。

第二步,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效果會更好。這裡把我個人的小竅門分享給大家。瀏覽完全書的目錄後,我會找到我最關心的內容,然後按照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怎麼樣how的邏輯順序提出問題。

例如我在讀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的時候,對於書中講到的“蔥鮪火鍋法”好好奇,就會在便籤上寫下“什麼是蔥鮪火鍋法?”“它的優勢在哪裡,為什麼作者選擇它作為重點推薦給讀者?”“怎樣運用這種方法提高閱讀效率,激發靈感?”這樣一來,就給我之後的閱讀確定了方向和重點。

第三步,閱讀。在這一步,主要用到的閱讀方法是瀏覽和略讀。在閱讀我們上一步確定的重點內容時,以略讀為主,簡單說就是打開一個章節,先瀏覽一下,瞭解整個章節的結構和大致內容,讀摘要,然後閱讀每段的主題句(一般是段首第一或第二句,有些時候也會是在段尾最後一句話),用最快的速度瀏覽全段的大致內容,只要能掌握內容概要就可以了。

用這種方法讀完整個章節,在讀的過程中,用小書籤或者摺頁的方式標記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但是切記,不要停下來仔細閱讀這些內容!要知道我們現在做的是瞭解主要內容,細節的東西留在下一步再去品味。

略讀完你感興趣的章節後,可以用瀏覽的方式,大致讀一下書中的其他內容,如果遇到感興趣的部分,還是摺頁標記或者貼個便利貼就可以了。記住,不要浪費時間做筆記!

第四步,回憶。這也是快速閱讀的最重要一步。這時候你可以做筆記了。不要摘抄原文,試著回憶剛才讀到的內容,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列舉了哪些例證來支持,把它寫下來。相信我,你印象最深的部分,一定是最契合你需要的、最感興趣的內容。

到這裡,我一般喜歡結合奧野宣之的筆記讀書法,用“摘抄+感想”的方法做讀書筆記。我會翻開之前摺頁標記的內容,精讀它,摘抄下最有感觸的句子,在它下面寫下閱讀時的感想。假如時間不夠,我會標記頁碼,直接寫下感想,哪怕一句話也可以。任何的技巧都是為了讀有所獲,那麼記錄下我們讀書的感悟不正是最重要的事嗎?

最後一步,檢查。這一步是在讀完全書後進行的,主要是檢查有沒有漏掉的重要且我們需要的內容,要確定你想尋求的答案都找到了,所有重要的觀點方法和知識內容都已經做好筆記了(可以是索引式的),就可以了。

這裡要申明我個人的一個觀點:

不必讀完整本書!

不必讀完整本書!

不必讀完整本書!

我們讀書是為了獲取需要的信息,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我想大家都遇到過,有些書確實晦澀難懂,有些根本不適合自己,是不是都要按照上面的方法硬著頭皮讀下去?NO,完全不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正理。我們說了這麼多讀書方法,是不是必須一板一眼嚴格執行?NO。方法終歸只是術,還是要結合自己的情況,在實踐中不斷練習,改進,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才好。比如,我有時會略過檢查環節,因為篤定該找的都找到了,有時則會閱讀環節記下一閃而過的問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方法只是工具,不能成為教條,想要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還是要多讀多實踐摸索,推薦幾本書給大家,都是我讀過,覺得很有收穫的,讀完這幾本書,基本上就可以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了。

關於讀書筆記的——奧野宣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關於信息整理的——奧野宣之《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關高閱讀效率的——原尻淳一《高效能閱讀》

關於知識轉化、能力提升的——大巖俊之《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


劉米粒兒1982


民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胡適先生在《怎麼讀書》中曾說過他的讀書方法,分享給大家共同學習。

讀書涉及到三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讀書,二是用什麼方法來讀書,三是讀什麼書。


一、為什麼讀書?

古人讀書大多是為了“黃金屋”“顏如玉”“千鍾粟”,為了考取功名利祿。現在讀書則是為了學知識,為做人。讀書的作用如下:

1、學習前人的經驗知識

書是前人經歷數十年,乃至數千年積累下來的學問、知識、經驗和智慧,讀一本書,就相當於是吸取了前人所經歷的數千百年來的經驗智慧。在有限的生命時間裡,我們無法像古人一樣,每件事都去經歷、試探、求證,而後知道、明白。因此,要在極短的時間裡,要把古人經歷了數千年積累下來的學問、知識和經驗全部接受過來,那唯有讀書不可。

2、因為讀書而讀書

書讀得越多,疑問越多,就越想要去讀新的書來釋疑解惑,這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

3、解決困難,獲得思想。

讀書能替我們解決目前的困難,應付環境。另外,知識是思想的來源,而讀書是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朱熹在《觀書有感》中曾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二、讀書方法

兩個字:精和博,要像金字塔一樣,又高又大又尖。


精:

1、眼到,是個個字都要認得。土豆老師讓我們多看報多讀書,沒事看看詞典,多掌握一些詞彙,因為陌生不熟悉的詞彙會影響閱讀速度。

2、口到,是要把一篇好文精彩部分能爛熟於心,背出來。現在是做筆記,多讀反覆讀,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就能加深記憶。

3、心到。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一要藉助參考書,二要做文法上的分析,三要比較參考,融會貫通。

4、手到。一標點分段,二查閱參考書,三做筆記。手到的功用,可以幫助心到。根據《如果有效閱讀一本書》和《實用性閱讀指南》,做筆記時不僅可以幫助記憶,還能加深理解。


博:

一是為了參考,要博覽群書;二是為了做人,博學多才。

我們應該多讀書,無論什麼書都讀,往往一本極平常的書中,埋伏著一個很大的暗示。書既是讀得多,則參考資料多,看一本書就有許多暗示從書外來。用一句話包括起來,就是王安石所謂“致其知而後讀”。

無論哪本書都有用處,都能幫助你解決困難的,當在適用的時候。有個學生用以前看過的《伊索寓言》解決了正遇到的問題。

總結:“為學當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做筆記。蔡元培就讚許過胡適先生做筆記的用功。讀書的時候做筆記不僅可以幫助記憶,還能加深理解,以及激發自己的思想靈感,是閱讀的好幫手。


三、讀什麼書?

胡適先生曾在《京報》上刊登過許多學者所選定的《青年必讀書》,雖然這些書單現在找不到了,但不要緊,因為先生建議我們還是按照個人的主觀見解,讀自己愛讀的書就好。


我是蝸牛與黃鸝鳥929,歡迎和我一起讀書觀影,讓思想更豐富,讓生活更美好!


蝸牛與黃鸝鳥929


不請自來

首先推薦兩本書。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二志成;鄭會一。

《如何閱讀一本書》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

相信當你看完這兩本書之後,你已經掌握了讀書方法。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乾貨在後面!!!

從選書到購書,到筆記的分類檢索與文具的巧妙利用,讀書的過程中處處皆學問。

認真選擇每一本適合自己當前層次的書,然後真摯地與這本書對話

做好讀書筆記,哪怕你只是簡單的寫寫畫畫

做好讀書筆記,哪怕你只是簡單的寫寫畫畫,讀書過程中把自己從書中獲得的感受隨手寫出來。當一本書讀完後,可以寫寫讀後感,或者書評。


非小魚


我認為這應該是目的決定手段,即採用什麼樣的讀書方法取決於我們的閱讀目的。


尼基•斯坦頓在《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中指出,閱讀目的主要有以下3種:消遣、獲得信息和進行判斷。


如果是為了消遣,只是純粹享受閱讀的樂趣,那我覺得怎麼讀都可以。比如同樣是讀小說,我個人喜歡一字不漏地讀,讀到精彩處還反覆回味;有的人可能更偏好追情節發展,就總是略掉那些環境、心理描寫的段落。兩種方法說不上孰優孰劣,只是習慣不同。


如果是為了獲得信息或進行判斷,那我們就需要講究閱讀的效率:在保證,甚至是提升理解力的基礎上,提高閱讀速度。


很多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閱讀速度,比如內容的難易度、作者的語言風格、字體字號、排版、我們本身的知識儲備等。


尼基•斯坦頓在《溝通聖經》提出應根據不同的內容,採用不同的閱讀速度、方法。


比如對有一定難度的專業書籍,我們可能會讀得很慢,而且可能需要反覆讀幾遍,才能慢慢消化。


《溝通聖經》給出了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


1.\t找一個舒適的環境。需要注意的是,太舒適可能過猶不及。

2.\t調整一個適合閱讀的姿勢。

3.\t光線要良好。

4.\t矯正視力。

5.\t注意休息。

6.\t勤查字典,平時注意積累詞彙。比如,可以每週刻意使用一個自己不太熟悉或不太懂的詞語。

7.\t多讀。不僅讀自己的專業書,還應廣泛閱讀專業領域外的書籍、文章。


一般而言,讀得多,速度自然會上去,你也能慢慢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斐玉藍荷


如今是一個海量信息快速獲取的時代,市面上販賣各種速成知識的書籍五花八門,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劃分一個邊界,就是我們讀的是哪種類型的書籍,不同類型的知識獲取方法論是有差異的。

我們把日常用到的兩種知識做一個粗略的劃分:

1.公共基礎知識。

就是我們工作中經常遇到的技巧性偏執行的知識,例如:時間管理、資料保存、商務禮儀、辦公軟件、溝通談判等等。這種公共基礎知識,不分行業不分人群,大家都可以通過學習後,通過重複多次練習,達到熟練運用並輕鬆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2.專業必修知識。

這類知識不僅僅是指的學校劃分的一些學科專業,更重要的是你從工作和實戰經歷中,重新學習到的本行業的專業知識,這類是可以實戰並且可以幫你快速變現的知識,需要具備跨學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除了前面每個人都要用的這兩種,還有一些更多更底層更重要的知識類型。扯遠了,回到問題。

從上學開始,老師交給我們的讀書方法就是:不斷記錄。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遇到有啟發的句子,就劃線下來或者摘抄到筆記本上,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

摘抄下的的名言警句好像都是閃著金光的金句,可是對我們實際生活的指導意義的什麼呢?所以導致了“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當我們拿到一本書,如何才能避免掉入上面這種記錄式的“低水平勤奮”的陷阱呢?

1.升級讀書方法論,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

我拿到一本書,會先看序言,再看引言,然後看目錄,根據目錄去猜想,如果我是作者,這個話題我會怎麼寫。先自己想,自己寫,遇到自己想不通的,直接翻到相關章節看看作者的觀點。大概領略了本書的架構後,再從頭開始通讀。

有人會問,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答案是:把自己之前的知識體系和馬上閱讀的新知識做個對比,當你通讀全書,得出的對比後的差異,就是你的提升,把這種提升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你就可以擺脫單純記錄金句試的低水平勤奮了。

2.放慢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倍。

我們讀書不求多,不求量,求的是知識的內化和對自己的提升。讀書一定要花費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我們讀到的知識點跟自己的生活或者經歷產生聯繫,對自己已有的知識網絡進行梳理,疊加形式新的知識體系。讀書不在於多,而在於讀到的知識不忘記,變成我們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在記錄和尋求新舊知識點聯繫的過程中,放慢速度,我們時常會驚喜的發現,原來的一下過去不曾想到的規律,也能夠直接改進我們的學習方法,這樣讀書就會形成複利效應。

什麼是知識的複利效應?
01.今天學習到的方法,能夠運用到明天新一輪的學習中去。
02.不能夠忘記。(學著新的,卻忘了舊的,就是缺少知識內化和新舊知識體系融合。)

3.帶著解決問題的心態,“功利”的去讀書和思考。

當我們遇到某個難題,主動尋找這類相關的知識和書籍去觀察,帶著解決問題功利的心態去讀書。去觀察——作者是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的,這個解決方案中,有沒有我之前瞭解的知識體系呢,我為什麼沒有想到呢?我還能夠把這個解決問題的方案應用到哪裡呢?

這種狀態,呈現出來的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

生命有限,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低水平的勤奮裡”。

如果你有什麼關於讀書學習的方法論,歡迎跟我留言互動討論,也歡迎關注我,謝謝各位的點贊。


小孔不大


經常聽到身邊的同事或朋友說,讀書很慢,一到兩個月還讀不了一本書,這一方面和放在讀書上面的時間有關,另外一方和讀書的方法有關,這裡給您介紹一種方法:有系統地略讀,這個為了掌握該書的脈絡和結構,用時很短。

怎麼做呢?拿到一本新書,你可以做如下動作:

首先,看書名,有序言也要看序言,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作者寫作此書的特別角度,基本上你對這本書的主題已經有概念了;

第二,蠻多新書都會包著書衣,上面有出版者介紹,這是作者在出版商的宣傳部門協助下精心準備的,作為作者,要通過這個儘可能展現這本書的主旨和精華。當然,如果你看到的只是一些吹牛誇張的文字,恐怕這本書也沒有什麼讀的價值了;

第三,研究目錄頁,因為目錄頁會對本書框架進行概括性介紹,也能通過目錄瞭解作者的邏輯思路,基本上一個好的目錄是一本書的精華概括;

第四,多數論說類書籍都有索引,通過索引可以快速瞭解一本書涵蓋了哪些主題,參考了哪些論著;

第五,挑一些與主題相關的篇章來看,這有助於你很快了解核心內容;

第六,隨便翻翻,連續讀幾頁,也不必太多,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絡。

通過以上步驟,你就可以對一本書有個大致的瞭解,再決定要不要細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