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幻梦遗愿


推荐余秋雨、冯友兰两位大师的读书方法,看看一辈子与书为伴的大师们是怎么读书的,他们的方法或许就代表了最好的读书方法了。

第一,余秋雨的读方法

余秋雨老师的读书方法总结起来是3句话,具体如下:
  • 早立读书志。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所以,从小尽早的把读书当做一辈子的事来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说的直白点,你认识书,比认识你媳妇儿、老公还要早,你和书相伴的日子会更长。所以,早早确立读书的终生目标,此生一定非常精彩。

  • 泛读和精读结合。名著要读,国学经典要读。但各种小说、历史、畅销书也要看。不吃两口糙馒头怎么能知道巧克力蛋糕的美味。所以,各类书籍都读一读是有好处的。
  • 常去书多的地方逛逛。一般情况下没人去书店,所以现在实体书店才不好过了。但去书店的意义并不是为了“买几本书”,真正的价值是“唤起自己读书的意念”。在书店里除了书就是书,你能看到的、掌握的都是知识。常去书店,你自然也就经常能get到新知。

第二,冯友兰的读书方法

大师的方法总结起来是4句话,具体如下:
  • 精其选。就是选书里最精华的那些书籍去阅读,从人类产生了“书”这种东西以来,已经不下几亿本。即使你一年读1000本书,一辈子读70年,也不过7万本,你所能接收的知识还不如计算机的1秒钟计算的多,还不如人家准确。所以,大师教导我们选择最精华的那部分书籍去读。
  • 解其言。简单理解就是:你得明白字面意思。不管是古文书、还是现代书、或者翻译来的外文书。读的时候你得明白讲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get到最直白的那点。

  • 知其意。不管是哪里的人,说话都有个习惯,会有“话外之音”。一句话既有字面意思,也会有“弦外之音”。而且有时候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太多了,一本书完全没法解释清楚,书上总结的是他浓缩精简后的,那大师在读的时候就会试着去揣摩那些没说的。
  • 明其理。理是道理、真理的意思。“理”是客观的,书是写作者主观写的。所以,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让这本书引导你“入门”,但真正的“得道”是靠自己领悟的,要超越原作者,直接窥探最终的真理。

大师的读书方法如此的精炼、纯粹,但精辟、高效,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我们再也回不去未开化的时代了。

生而为人,要求知识的滋补,人文的熏陶,历史的经验,素养的提升,只能被迫与书籍一起生活起居。

图:电影《编舟记》剧照。好电影,推荐大家看看)

作家林文月说,生活中最简单的失败,就是不去阅读,鄙视思想,漠视精神出口的找寻。可是,“你读到最多的可能是你不想要的东西”——这句话也被人称为卡德尔定律,因为书籍泛滥成灾了,知识如巨火燎原。

所以,讲究一点读书法,又是必要的。我闲来时偶尔也会看看书,陆续看了十多年,即便是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是故斗胆在这里谈点体会,求教于头条的朋友们。


1,略微艰难一点的阅读法。

过去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在阅读上往往上有个秘诀:读比自己现在知识储备所知难度更高点的书籍。

比如高中一年级学生,要提升文学积累,有必要去看看大学语文课本;能看懂《论语》白文本的,不妨认真读完《尚书》;对叔本华哲学可以有较好理解的,下一部可以找来黑格尔的《小逻辑》研究一番。

这种读书法,不轻松,基本上是苦乐参半,是智力功夫。但是好处在于,世界虽然书籍浩如烟海,但是人类的思想如此贯通,仿佛千门万户指向同一道路,而代表最高级的书籍其实也就是那么多。所以,假设不断读自己原有学识难度更大一点的书籍,,深深海底行,长期下来,有天会发现自己已经是高高山顶立,一览众山小了。


2,从现实生活去感知的读书法。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后现代史学思维;同理,一切书都是当代书,从阐释学角度讲也可说是常识。

大师金克木《书读完了》中说,好的书籍往往质量高,阅读难度大,有没有密码本,读了也未必懂。怎么办?金老先生的提供的方案,就是要有新的阅读方式:结合现实,感知生活,让所有书籍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让所有过去的解读都根植于当下,而且指向未来。

正因如此,晚清名公子孙宝瑄会在《忘山庐日记》里宣称,“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好的读书法,所读之书都是活灵活现以故为新的。

(图:波士顿美术馆所藏雕像。阅读从赤条条开始。)

这种读书法,是一种贯通比照的读书法,可以消除阅读经典书籍时的畏难情绪,直接把古树读到今天来。天地玄黄、生老病死、帝王将相、饮食男女,和我们自己的生命、生活、情感枢机关联,融为一体,“日用而不知”,其乐无穷。


3,随心所欲无问西东的读书法。

清风不识字,何妨乱翻书。无功利、无准备、无计划、无压力的随心阅读,在个人的精神生命扩充的历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闲来小读,最有意思。英国名作家伍尔夫《普通读者》自序里说,普通读者“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他一会儿抓住一首诗,一会儿抓住一本旧书片段,也不管它从哪儿来的,也不管它属于何等品类,只求投合自己的心意,能将自己心造的意象结构圆满就成了。”

(图:著名作家聂华苓的居家书房)

看似漫不经心的阅读,其实收获最巨,生活因此丰富而精彩,同时润人细无声。


最好的读书方法,应该是把阅读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有时候,你以为的归宿,其实只是过渡;你以为的过渡,其实就是归宿。读书也是如此。

从这一点看,读书其实是不讲究方法的,也无需方法。放下手机,拿起书来就是了,其余,一切庸人自扰之。

2018,4,30,晚饭后随写

会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随感、人物看法、影视评论等。感谢阅读、关注、点赞。也欢迎评论,有回必复。

刘愚愚


好的读书方法首先是可以坚持下去,然后要有效率。

很多时候我们读一本书,快速的看完一遍,记住了书中的主题和5%的部分,对于剩下的部分我们会认为自己记住了,有一天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书中精彩的句子就会脱口而出。而大多数时候,即使遇到了让自己有感悟的时机,突然想到在有一本书中看过,想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说出来,却不知道怎么形容了。

低效的读书方法不会让人有动力继续,也不利于知识的积累。

怎样才能将读过的书融为自己的一部分,把看过的书更高效的利用起来呢,一位日本的作家奥野宣之通过个人的经验和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套方法,写通过实用笔记法让阅读更加高效。

奥野宣之是笔记阅读方面的专家,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他用从阅读的细微之处着手,写出了很多人为什么不愿意做笔记的原因,做笔记的好处,笔记对阅读效率,对个人智慧的提升都是有益的。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是一般小小的操作指南,奥野宣之从做笔记的好处、做笔记的方法、做笔记要注意的点来展开,书中涉及到很多常见的和我们读书相关的场景。为什么我们进了书店,总是买很多不需要的书,买来的书为什么总是看不完,有什么办法可以选到自己想要的书,怎么快速看完手头的书,如何有效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都有介绍。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简单的分三步走:

一、简单着手,随手记

为什么要简单,因为只有简单才容易坚持下去,形成习惯,只有坚持下去形成习惯了,读书笔记才有作用。不管是多么简单,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也代表了看书时候的想法,也是当时看的内容对自己的某种刺激引起的感言。这些就是灵感的源泉,只要有了这些点滴的灵感才会有后续的深度思考。而没有记录,这些点滴的瞬间就会不见,就没有之后的思考。

奥野宣之也介绍了一些简单的做笔记方式:

1、可以用不同的线条:普通直线代表“暂时,客观上比较重要”;波浪线代表“非常重要,值得重视”;圆圈代表关键词、关键句;

2、也可以用折页、书签、便条等工具来区分需要重读,通读的内容;

3、简报,复印,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来标记不同程度的内容,不过这个携带和操作不如画线条来的方便。

二、摘抄+感言,记住你的灵感

一般来说快速阅读做好标记之后,也需要把笔记进行整理,这样之后只需要看笔记本就可以了解这本书,可以通过一本笔记就收纳了一个书柜的书,无需在找书的时候那么费劲了。

奥野宣之把整理读书笔记的过程用了一个比喻“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这个方法需要注意一些形式:

1、读书笔记的开始要包括: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

2、内容要包括:原文摘抄+此处的感悟评论,原文前面加○,感悟前面加☆,以此做区分;

3、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句子,一方面自己抄写过的东西才会更加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和自己有共鸣内容是自己主动的行为,是属于读者自己的感受,是灵感的源泉。

4、再次强调,读书笔记一定要控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比较方便做到的,让自己能长久坚持下去。

三、定期回顾,整理升华

整理完读书笔记之后,可能再过一段时间,需要翻阅下前期的笔记,无需再看原书,因为笔记笔记短小,而且都是自己和书的对话,换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读书体验,会发现原来这本书中还有这样的理解。因为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也许会再次带着不同的角度重读原书。

就好像如果去一个地方旅行,当时觉得一个风景很美,和朋友很开心,于是拍照发了图文到朋友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重看当时的照片和文字,回想起旅行的时光,再次关注的会是原来的风景还是当时陪伴在旁边的人,又或是那年旅行的自己,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心境看到的同样的图文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也许旅游完,根据留下的照片和资料整理出游记,就可以把这段旅行的经过记录下来,不仅自己可以留待以后回顾,也可以分享给其他人去参考借鉴。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介绍的用做笔记的办法来阅读一本书,看似比较慢,但是却能让自己真正把书中的内容转换为自己的智慧。在这个浮躁的环境中,我们需要稍微放慢自己的脚步,通过积累自己的想法,更好的完成自己思想上的飞跃。


丁一一说


其实读书方法不论好坏,适合自己最重要,也就是能帮你提高阅读理解效率、能带给你好的阅读感受的方法就是好的读书方法。

我自己是常用快速阅读法来读书的,可能很多人觉得快速阅读属于泛读,其实不是这样的,快速阅读跟一般正常阅读的区别在于:一眼看更多的字,看的多了,阅读速度也就快了,因为是整体的看,理解效率也是可以提升一大截的(如果刻意的去放慢阅读,反而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吃力)。

提升阅读速度、阅读效率是一件很有必要做的事情。提升阅读速度最简单的一些方法是掌握一些快速阅读的基本技巧,比如跳读、略读、预读、引导物引导阅读(比如用笔快速的在文字下方引导视线,快速的跟着阅读),这些技巧我之前也分享过一些,不了解的可以去搜索或了解或学习。另外,快速阅读的能力还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提高,训练从一眼看一两个字,到一眼看五六个、十多个字的转变,大大提升阅读效率。关于快速阅读的训练,我自己在公众号(速读记忆)里分享过很多经验,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或者可以参考我练习过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专门训练快速阅读的一款软件)。

对于一本好书,我一般都会读两三遍。因为读第一遍时,仅有模模糊糊的印象;等读了第二遍,才会有清晰的轮廓及具体的认识;读了第三遍之后,才能融会贯通,并可掌握书中的精髓。如果读第一遍用了2个小时;那么读第二遍的时候,时间我会控制在1个小时内;读第三遍的时候,时间会控制在半个小时内。

我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①在读第一遍时,要在书上画线或做记号,标记书本的重点(见补充)。②在读第二遍时,就可以针对这些重点加强阅读。因为是读第一遍阅读后的精华区,所以速度就可以加快一倍,时间就可以缩短一半了。③在读第三遍的时候,针对最重要的部份做总复习,要阅读的是读过第二遍后精华中的精华,这样速度就可以再加快一倍,时间也可以再缩短一半了。

补充:关于读一本书的时候,哪些是重点,该在什么地方画线、做标记?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对一本有质量的好书,该如何高效阅读”


每天学习一点


之前因为要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我找了几本阅读方面的书来学习,正好用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我常用的是SQ3R阅读法。这个阅读方法包括五个步骤,每个步骤的英文前缀就组成SQ3R这个名称。

步骤一:纵览(Survey)

步骤二:问题(Question)

步骤三:阅读(Read)

步骤四:回忆(Recall)

步骤五:检查(Review)

先说说纵览吧。拿到一本书,首先要做的不是如饥似渴、饿虎扑食般地立马开始阅读,而是先浏览书的封面、封底、目录、前言和后记,尤其是目录和封面的简介,包含着宝贵的线索,绝对不要放过。一本书的内容、结构、逻辑主线是什么,精髓有哪些,有没有我需要的知识,这些信息都可以从目录、前言和简介中获取到。找到了你最感兴趣或者最迫切想要知道的部分,也就找到了阅读重点和突破口。

第二步,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效果会更好。这里把我个人的小窍门分享给大家。浏览完全书的目录后,我会找到我最关心的内容,然后按照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

例如我在读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的时候,对于书中讲到的“葱鲔火锅法”好好奇,就会在便签上写下“什么是葱鲔火锅法?”“它的优势在哪里,为什么作者选择它作为重点推荐给读者?”“怎样运用这种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激发灵感?”这样一来,就给我之后的阅读确定了方向和重点。

第三步,阅读。在这一步,主要用到的阅读方法是浏览和略读。在阅读我们上一步确定的重点内容时,以略读为主,简单说就是打开一个章节,先浏览一下,了解整个章节的结构和大致内容,读摘要,然后阅读每段的主题句(一般是段首第一或第二句,有些时候也会是在段尾最后一句话),用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段的大致内容,只要能掌握内容概要就可以了。

用这种方法读完整个章节,在读的过程中,用小书签或者折页的方式标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是切记,不要停下来仔细阅读这些内容!要知道我们现在做的是了解主要内容,细节的东西留在下一步再去品味。

略读完你感兴趣的章节后,可以用浏览的方式,大致读一下书中的其他内容,如果遇到感兴趣的部分,还是折页标记或者贴个便利贴就可以了。记住,不要浪费时间做笔记!

第四步,回忆。这也是快速阅读的最重要一步。这时候你可以做笔记了。不要摘抄原文,试着回忆刚才读到的内容,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列举了哪些例证来支持,把它写下来。相信我,你印象最深的部分,一定是最契合你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内容。

到这里,我一般喜欢结合奥野宣之的笔记读书法,用“摘抄+感想”的方法做读书笔记。我会翻开之前折页标记的内容,精读它,摘抄下最有感触的句子,在它下面写下阅读时的感想。假如时间不够,我会标记页码,直接写下感想,哪怕一句话也可以。任何的技巧都是为了读有所获,那么记录下我们读书的感悟不正是最重要的事吗?

最后一步,检查。这一步是在读完全书后进行的,主要是检查有没有漏掉的重要且我们需要的内容,要确定你想寻求的答案都找到了,所有重要的观点方法和知识内容都已经做好笔记了(可以是索引式的),就可以了。

这里要申明我个人的一个观点:

不必读完整本书!

不必读完整本书!

不必读完整本书!

我们读书是为了获取需要的信息,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我想大家都遇到过,有些书确实晦涩难懂,有些根本不适合自己,是不是都要按照上面的方法硬着头皮读下去?NO,完全不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理。我们说了这么多读书方法,是不是必须一板一眼严格执行?NO。方法终归只是术,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在实践中不断练习,改进,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才好。比如,我有时会略过检查环节,因为笃定该找的都找到了,有时则会阅读环节记下一闪而过的问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方法只是工具,不能成为教条,想要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还是要多读多实践摸索,推荐几本书给大家,都是我读过,觉得很有收获的,读完这几本书,基本上就可以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了。

关于读书笔记的——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关于信息整理的——奥野宣之《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关高阅读效率的——原尻淳一《高效能阅读》

关于知识转化、能力提升的——大岩俊之《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刘米粒儿1982


民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先生在《怎么读书》中曾说过他的读书方法,分享给大家共同学习。

读书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读书,二是用什么方法来读书,三是读什么书。


一、为什么读书?

古人读书大多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为了考取功名利禄。现在读书则是为了学知识,为做人。读书的作用如下:

1、学习前人的经验知识

书是前人经历数十年,乃至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学问、知识、经验和智慧,读一本书,就相当于是吸取了前人所经历的数千百年来的经验智慧。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我们无法像古人一样,每件事都去经历、试探、求证,而后知道、明白。因此,要在极短的时间里,要把古人经历了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学问、知识和经验全部接受过来,那唯有读书不可。

2、因为读书而读书

书读得越多,疑问越多,就越想要去读新的书来释疑解惑,这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3、解决困难,获得思想。

读书能替我们解决目前的困难,应付环境。另外,知识是思想的来源,而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曾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读书方法

两个字:精和博,要像金字塔一样,又高又大又尖。


精:

1、眼到,是个个字都要认得。土豆老师让我们多看报多读书,没事看看词典,多掌握一些词汇,因为陌生不熟悉的词汇会影响阅读速度。

2、口到,是要把一篇好文精彩部分能烂熟于心,背出来。现在是做笔记,多读反复读,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就能加深记忆。

3、心到。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一要借助参考书,二要做文法上的分析,三要比较参考,融会贯通。

4、手到。一标点分段,二查阅参考书,三做笔记。手到的功用,可以帮助心到。根据《如果有效阅读一本书》和《实用性阅读指南》,做笔记时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能加深理解。


博:

一是为了参考,要博览群书;二是为了做人,博学多才。

我们应该多读书,无论什么书都读,往往一本极平常的书中,埋伏着一个很大的暗示。书既是读得多,则参考资料多,看一本书就有许多暗示从书外来。用一句话包括起来,就是王安石所谓“致其知而后读”。

无论哪本书都有用处,都能帮助你解决困难的,当在适用的时候。有个学生用以前看过的《伊索寓言》解决了正遇到的问题。

总结:“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另外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做笔记。蔡元培就赞许过胡适先生做笔记的用功。读书的时候做笔记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能加深理解,以及激发自己的思想灵感,是阅读的好帮手。


三、读什么书?

胡适先生曾在《京报》上刊登过许多学者所选定的《青年必读书》,虽然这些书单现在找不到了,但不要紧,因为先生建议我们还是按照个人的主观见解,读自己爱读的书就好。


我是蜗牛与黄鹂鸟929,欢迎和我一起读书观影,让思想更丰富,让生活更美好!


蜗牛与黄鹂鸟929


不请自来

首先推荐两本书。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二志成;郑会一。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相信当你看完这两本书之后,你已经掌握了读书方法。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干货在后面!!!

从选书到购书,到笔记的分类检索与文具的巧妙利用,读书的过程中处处皆学问。

认真选择每一本适合自己当前层次的书,然后真挚地与这本书对话

做好读书笔记,哪怕你只是简单的写写画画

做好读书笔记,哪怕你只是简单的写写画画,读书过程中把自己从书中获得的感受随手写出来。当一本书读完后,可以写写读后感,或者书评。


非小鱼


我认为这应该是目的决定手段,即采用什么样的读书方法取决于我们的阅读目的。


尼基•斯坦顿在《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中指出,阅读目的主要有以下3种:消遣、获得信息和进行判断。


如果是为了消遣,只是纯粹享受阅读的乐趣,那我觉得怎么读都可以。比如同样是读小说,我个人喜欢一字不漏地读,读到精彩处还反复回味;有的人可能更偏好追情节发展,就总是略掉那些环境、心理描写的段落。两种方法说不上孰优孰劣,只是习惯不同。


如果是为了获得信息或进行判断,那我们就需要讲究阅读的效率:在保证,甚至是提升理解力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


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的阅读速度,比如内容的难易度、作者的语言风格、字体字号、排版、我们本身的知识储备等。


尼基•斯坦顿在《沟通圣经》提出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速度、方法。


比如对有一定难度的专业书籍,我们可能会读得很慢,而且可能需要反复读几遍,才能慢慢消化。


《沟通圣经》给出了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1.\t找一个舒适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太舒适可能过犹不及。

2.\t调整一个适合阅读的姿势。

3.\t光线要良好。

4.\t矫正视力。

5.\t注意休息。

6.\t勤查字典,平时注意积累词汇。比如,可以每周刻意使用一个自己不太熟悉或不太懂的词语。

7.\t多读。不仅读自己的专业书,还应广泛阅读专业领域外的书籍、文章。


一般而言,读得多,速度自然会上去,你也能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斐玉蓝荷


如今是一个海量信息快速获取的时代,市面上贩卖各种速成知识的书籍五花八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划分一个边界,就是我们读的是哪种类型的书籍,不同类型的知识获取方法论是有差异的。

我们把日常用到的两种知识做一个粗略的划分:

1.公共基础知识。

就是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技巧性偏执行的知识,例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办公软件、沟通谈判等等。这种公共基础知识,不分行业不分人群,大家都可以通过学习后,通过重复多次练习,达到熟练运用并轻松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专业必修知识。

这类知识不仅仅是指的学校划分的一些学科专业,更重要的是你从工作和实战经历中,重新学习到的本行业的专业知识,这类是可以实战并且可以帮你快速变现的知识,需要具备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除了前面每个人都要用的这两种,还有一些更多更底层更重要的知识类型。扯远了,回到问题。

从上学开始,老师交给我们的读书方法就是:不断记录。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下来或者摘抄到笔记本上,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

摘抄下的的名言警句好像都是闪着金光的金句,可是对我们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的什么呢?所以导致了“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如何才能避免掉入上面这种记录式的“低水平勤奋”的陷阱呢?

1.升级读书方法论,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我拿到一本书,会先看序言,再看引言,然后看目录,根据目录去猜想,如果我是作者,这个话题我会怎么写。先自己想,自己写,遇到自己想不通的,直接翻到相关章节看看作者的观点。大概领略了本书的架构后,再从头开始通读。

有人会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答案是:把自己之前的知识体系和马上阅读的新知识做个对比,当你通读全书,得出的对比后的差异,就是你的提升,把这种提升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你就可以摆脱单纯记录金句试的低水平勤奋了。

2.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我们读书不求多,不求量,求的是知识的内化和对自己的提升。读书一定要花费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我们读到的知识点跟自己的生活或者经历产生联系,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网络进行梳理,叠加形式新的知识体系。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读到的知识不忘记,变成我们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在记录和寻求新旧知识点联系的过程中,放慢速度,我们时常会惊喜的发现,原来的一下过去不曾想到的规律,也能够直接改进我们的学习方法,这样读书就会形成复利效应。

什么是知识的复利效应?
01.今天学习到的方法,能够运用到明天新一轮的学习中去。
02.不能够忘记。(学着新的,却忘了旧的,就是缺少知识内化和新旧知识体系融合。)

3.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功利”的去读书和思考。

当我们遇到某个难题,主动寻找这类相关的知识和书籍去观察,带着解决问题功利的心态去读书。去观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的,这个解决方案中,有没有我之前了解的知识体系呢,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我还能够把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应用到哪里呢?

这种状态,呈现出来的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生命有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低水平的勤奋里”。

如果你有什么关于读书学习的方法论,欢迎跟我留言互动讨论,也欢迎关注我,谢谢各位的点赞。


小孔不大


经常听到身边的同事或朋友说,读书很慢,一到两个月还读不了一本书,这一方面和放在读书上面的时间有关,另外一方和读书的方法有关,这里给您介绍一种方法:有系统地略读,这个为了掌握该书的脉络和结构,用时很短。

怎么做呢?拿到一本新书,你可以做如下动作:

首先,看书名,有序言也要看序言,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作者写作此书的特别角度,基本上你对这本书的主题已经有概念了;

第二,蛮多新书都会包着书衣,上面有出版者介绍,这是作者在出版商的宣传部门协助下精心准备的,作为作者,要通过这个尽可能展现这本书的主旨和精华。当然,如果你看到的只是一些吹牛夸张的文字,恐怕这本书也没有什么读的价值了;

第三,研究目录页,因为目录页会对本书框架进行概括性介绍,也能通过目录了解作者的逻辑思路,基本上一个好的目录是一本书的精华概括;

第四,多数论说类书籍都有索引,通过索引可以快速了解一本书涵盖了哪些主题,参考了哪些论著;

第五,挑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篇章来看,这有助于你很快了解核心内容;

第六,随便翻翻,连续读几页,也不必太多,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络。

通过以上步骤,你就可以对一本书有个大致的了解,再决定要不要细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