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穩定就業新動能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這之前,中央已多次提及“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的含義是什麼?供給側改革對人社部門提出了哪些要求?供給側改革對我國就業會產生什麼影響?針對這些問題,記者近日採訪了有關人士。

供給側改革提供改革新思路

記者: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其中,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何為供給側改革?人社部門的供給側改革體現在哪些方面?

鄭東亮: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的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供給側改革注重發揮企業和創業者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鼓勵企業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改善企業生產經營條件,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與之前刺激需求的政策相比,供給側改革是國家經濟政策思路的重大調整。

在經濟新常態下,這一改革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產業結構性矛盾導致大量無效供給的存在,而有效供給是不足的。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效供給佔用著有效供給的資源,我們的有效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滿足。最典型的佐證之一就是很多居民跑到日本買馬桶蓋。因此,重視供給側調整,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加快淘汰“殭屍企業”,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營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場環境,將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內容。

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推進國企改革和簡政放權……這些都是人社部門進行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表現。

化解過剩產能將利好就業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加快“殭屍企業”退出,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我國目前的就業形勢如何?這一系列舉措是否會對我國就業形勢產生消極影響?

鄭東亮:從就業關鍵指標來看,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從我國目前就業形勢來看,2015年1-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71萬人,提前完成全年指標。在經濟下行的大局勢下,這種表現還是比較難得的。但與此同時,我國就業面臨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

一是總量壓力大。雖然這些年我國勞動人口總量在減少,但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總量並沒有減少,總量壓力仍然比較大。其中近兩年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了700萬人,大學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

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在化解產能過剩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我國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勞動力供給需求匹配失衡。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之下,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企業用人需求降低,一部分職工面臨著下崗再就業,缺乏技能的勞動者面臨著再就業難的窘境;另一方面,企業提質增效需要更多的創新性人才,對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強烈。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這兩種疊加性矛盾會讓就業更加複雜,原來的隱性就業問題顯性化。但根據供給學派的觀點,供給側改革重視制度的變革與完善,強調解決中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從長遠來看,有效化解產能過剩,優化配置資源,加快企業的調整,讓戰略資源退出“殭屍企業”,進入優勢企業,對於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是有利的。

記者: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化解產能過剩將是2016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之首,這其中涉及到“殭屍企業”合理有序地退出市場。由於國企重組、“殭屍企業”退出市場等因素,將會對我國就業產生很大壓力。在改革過程中,如何緩解這一壓力?還應注意哪些問題?

鄭東亮: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失業。因此,政府的政策和服務要提前到位,爭取可以幫助員工在沒有失業的情況下再就業,或者儘可能減短失業時間。在這一過程中,企業要避免集中減員,做好職工的分流安置,在職工失業之前制訂比較穩妥的分流方案。中央在下撥專項資金用於解決職工安置問題的同時,也應建立對職工安置專項資金使用的監督機制。另外,對轉崗職工進行技能培訓可以幫助他們實現再就業,我國要繼續推進和完善職工技能培訓體系。

我們還應該看到,有時候政策優惠不一定是好事。有些地方給予企業過多補貼,導致一些“殭屍企業”“大而不倒”,這對國家經濟來說是一種拖累。供給側改革應該避免這一點,不能盲目擴展產能,如果過多的資金和補貼流向這些落後產能企業,將導致國內經濟結構更加不合理。

供給側改革將成擴大就業新動力

記者: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十三五”期間,就業新的增長點有哪些?供給側改革是否能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推動力?

鄭東亮:我國長期實行就業優先戰略,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政策。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技術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由此產生,並提供了比較廣闊的就業空間。

隨著經濟發展、技術進步、需求改變,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會越來越高。2014年,我國的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已達48%。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市場就業的吸納能力很強,就業形態很多;從當前的產業結構來看,第三產業所提供的就業渠道更多,各種新業態的發展也拉動了就業。新模式、新業態容納的就業總量很大,同時也會充分利用現有勞動力。在新興產業,曾經很多從業者都是兼職,表現出就業不足,新業態有很大的容量,可以幫助挖掘這些勞動力的潛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2015年是被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的。“雙創”是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方面,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一方面,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增長點;另一方面,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可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面。總之,供給側改革將創造更多有效的供給,來滿足消費需要,改善和擴大就業,促進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從而實現就業質量優質化。供給側改革將成為進一步擴大就業的動力。(黃曉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