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本纪之治国二

3. 夏帝

夏本纪之治国二

从禹至桀,共经历十七个君主,十四代人,共四百七十一年。

第一代:禹(一)。第二代,启(二)。第三代,帝太康(三)、帝中康(四)。第四代,帝相(五)。第五代,帝少康(六)。第六代,帝予(七)。第七代,帝槐(八)。第八代,帝芒(九)。第九代,帝泄(十)。第十代,帝不降(十一)、帝扃(十二)。第十一代,帝廑(十三)、帝孔甲(十四)。第十二代,帝皋(十五)。第十三代,帝发(十六)。第十四代,桀(十七)。括号内为夏帝王的先后顺序。

四百七十一年这个数字主要是源于《汲冢纪年》,是否准确,有待商榷。根据史记记载,除了知道禹在位十年外,其他的均无从得知。除开禹,其他十六人平均在位时间二十九年,十三代人,每代间隔约为三十六年。对比其他朝代,西汉十二帝,在位二百一十四年,平均十八年;东汉十二帝,在位一百九十五,平均十六年;西晋四帝,在位六十一年,平均十五年;东晋十一帝,在位一百零三年,平均九年;隋二帝,在位三十八年,平均十九年;唐十四帝,在位二百八十九,平均二十年;宋十八帝,在位三百一十九年,平均一十六年;元十一帝,在位九十八年,平均九年;明帝十六,在位两百七十六年,平均十七年;清十二帝,在位两百九十六年,平均二十四年。从有正规史书记载的数据来看,平均二十四年为最长,超过二十年的也就只有两个朝代,而夏朝平均二十九年,显然偏高。以清朝作为对比来看,夏朝平均二十九年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远古时代,人的寿命普遍偏低,远不如清朝,因此虽有可能性,其可能性也是极低的。

夏本纪之治国二

关于四百七十一年这个数字是否准确,无法去考证,只能通过比较和逻辑去推理其可能性的大小。历史事件其实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很多史书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会参考很多的文献,但经常会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献之间的记载有差别,有的可能是因为在流传过程中抄写时出现了笔误,有的可能是有意为之。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载,基本上没有办法去证实了,主要原因是缺乏那个时代的文献作为支撑。虽然自周朝开始,很多文献流传至今,但夏与周之间相隔年代久远,其真实性让人存在疑问。其实,我们所探求的并不是事件的真实性,因为很多事件凭常识即可断定其为杜撰,我们所希望弄明白的其实是作者记载这件事的出发点是什么,因为作者作为史学家,其对史料的判断远胜于常人,在明知道有可能杜撰的情况下,依然将其记载入自己的著作,必定有其深层次的考虑。读史的乐趣,个人认为一是单纯地从历史事件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慰藉,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历史人物关联起来,从而产生共鸣,另一种则是通过文字,和作者之间进行交流,体会作者的思想与苦心。无论是哪一种,都能从中获得乐趣。

4.关于治国的探讨

夏的最后一位君主为桀,关于桀之所以亡国,史书概括得很简洁,说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其实就是不修德政。结合史记关于禹和皋陶对于治国的讨论来看,前后形成了呼应。前文已经提到过史记关于治国大讨论的记载主要来源于《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反映的是儒家的思想。史记用这么大的篇幅来描述一次对话,在整个史记中实属罕见,更何况基本是照搬《尚书》。司马迁之所以这么做,应该是有他深层次的考虑,个人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可能,一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一个是为了借古讽今。

夏本纪之治国二

塑造人物形象比较好理解,文学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无外乎有两种手段,一个是人物言行,一个是经历的事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经历的事件影响人物的言行,而人物的言行往往又是决定事件走向的关键因素。关于夏的记载没有大量的史料作为依据,决定了关于历史事件的描述不会多,为了能丰满人物的形象,对人物言行的描写就必不可少了。引入《尚书》的几段话,就其效果而言,达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通过这几段话,我们基本上能感受到舜、禹、皋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那个时期法律是比较严苛的,读一读史记的酷吏传,就能觉察出一二。汉武帝时期严苛的执法理念显然是和儒家的治国理念相反的,而司马迁又对儒家比较推崇,必然是不会满意当时的生活环境,但是,深受宫刑之后的司马迁已经不像之前那般直言不讳了,以古讽今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