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爱生孩子,以日本江户时代经验看,根源在传统文化和经济

梁建章在“财新网”撰文称中国二〇一七年出生人口雪崩,要为孩子减税和补贴。从数据看,说出生人口雪崩没有什么问题,二〇一七年全年出生人口为一七二三万,比二〇一六年减少了六十三万。二胎数量还超过了一胎,说明生过的还在生,没生过的真是一个都不想生。

中国人不爱生孩子,以日本江户时代经验看,根源在传统文化和经济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生孩子了,为什么生育意愿如此低迷,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都不是,如果往早已进入低欲望社会的邻国日本看过去,他们的近世史早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大阪夏之战后,德川家康以绝对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天下人,日本回归统一。有一个对比很有趣,德川幕府建立初期,归其直辖的领地约为三百万石,约占全国土地总量的六分之一,而幕府批给皇室的俸禄地只有一万石。

中国人不爱生孩子,以日本江户时代经验看,根源在传统文化和经济

对公家尚且如此,对普通百姓的态度可想而知了。德川的统治术中有一铁则——征税要征得农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要征税就要检地,要建立直达基层的征税体系。

德川幕府的做法是重组村落治理结构,以村落为单位征收田赋,世袭的村落首脑全权负责,此外还有负监察职责的“五人组”。在这样严密的统治压力下,村落自发调查土地和人口,不敢隐瞒,因为任何一家以任何形式逃避税收,都会加重村落中其他门户的负担。同时这也赋予基层开垦荒田,发展多种经营的动力。

中国人不爱生孩子,以日本江户时代经验看,根源在传统文化和经济

在城市,受惠于战国后期城下町的发展,江户、大阪等大都市的兴起,全国统一市场建立、流通业迅速扩张等因素,城市化率迅速提升。城市是人、物、财的汇集,因为城市的发展,原来分散各处的农户也被卷入了统一的全国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因此获得了资本的支持,虽然税率高,但生活水品稳步提升,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中国人不爱生孩子,以日本江户时代经验看,根源在传统文化和经济

日本经济的总体规模因此飞速扩张,到二代将军徳川秀忠时,日本土地总量达到二千八百万石,比统一初期多出了一千万石。经济上去了,生育率就下去了。德川幕府建立初期时,根据普查,全国人口大约在一千五百万至一千八百万之间,到一七二一年增长至二千六百万,一百年时间,人口几乎翻倍。

但从一七二一年到一八四六年,德川幕府又主导了十一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在二千六百万上下波动,直到一八七二年才略有上升,增长至三千三百万上一个一百年疯狂造人的日本人,为什么下一个一百年就对生育失去了兴趣呢

中国人不爱生孩子,以日本江户时代经验看,根源在传统文化和经济

首先是收入提高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是建立在米上。大名的收入按米计算,财政税收分账也是按米结算,米不方便运输,就需要兑换成金银,所以建立在米和金银基础上的全国市场就形成了。原来被排除在市场之外的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了市场化带来的好处,收入水涨船高,物资极大丰富。

中国人不爱生孩子,以日本江户时代经验看,根源在传统文化和经济

一个普通农民到一七九三年,年收入大概可达五块半小判(金币),除去日常消费,每年还可以存下来一块小判。虽然实际税负达到七公三民,但农民的收入的确是提高了,而且还出现了介于地主和普通农民之间的豪民。收入提高后,生育率自然下降,农户们自觉减少生育。城市更不用说了,江户时代的城市化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大量商人、手工业者、学徒、浪人、工人聚集在城市中,原有的家庭结构被彻底打破,未婚男女人数激增,这部分人口如果在农村,也许早就结婚生子了。

中国人不爱生孩子,以日本江户时代经验看,根源在传统文化和经济

其次是寿命延长。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天明大饥荒年间,和歌山地方粮食连年歉收,男女平均余命也超过了四十岁,可以推测粮食充足的情况下,这个数据会延长,而一些地方,比如一七八二年到一七八七年的西方村,女性平均余命达到了七十五岁。同时期的欧洲,平均余命是三十五至四十岁。

寿命延长意味着结婚年龄可以调节,人们不必尽早结婚,有更沉重的养老责任,同时每一代人持有土地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幕府的土地继承政策是不允许将土地分给数个继承人,人们必须要考虑,如果不节制生育,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养活他们,毕竟几乎所有的耕地都已经开垦并耕种了。所以他们会自发保证每一代人只有一对夫妻,要么不生,要么打发其他孩子进城去学徒,总之,农户们会自发调节生育。

中国人不爱生孩子,以日本江户时代经验看,根源在传统文化和经济

这和当时中国的人口膨胀形成鲜明对比。当时清朝的情况是城市化率极低,比明朝低得多,大部分农民挣扎在温饱线上,生活水平很低,大量土地待开垦——围湖造田、退林还田,多生一个就是多一个劳动力,但生育成本的增加则可忽略不计,反正都是放养。

再次,女性受教育水平飞速上升。当时京都有位医生叫香月牛山在著作中写道,在京都的町人阶层中已形成这样一种风气:“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应该而且能够去接受教育,并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中国人不爱生孩子,以日本江户时代经验看,根源在传统文化和经济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农村教育也同样受到欢迎。农村的教育形式是被称作“儿童组”或“青年组”。“孩子满 七岁可以进入‘儿童组’,满十五岁可以进入‘青年组’。 要内容是道德教育,农业常识与技能的学习,唱歌与跳舞等。

日本学者乙竹岩造推测,幕末时期江户府内平民子弟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六;广冈亮藏推测,京都府北桑田县等偏远地区男子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五十六,女子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十五。这么高的识字率是让人惊叹的,同期的欧洲和中国都远远落在后面。

中国人不爱生孩子,以日本江户时代经验看,根源在传统文化和经济

性别平等指数越低,非婚生子率越低,看日本和韩国

男权制文化越牢固的地区,女性受教育水平越高,则生育率越低,这几乎是一条铁则,而且是根本抬不起来的持续降低。而男女平等程度较高的地方,生育率之所以不会降到如如今东亚三大直男癌之国那么低,是因为非婚生子比率非常高,这意味着有更多女性选择了独自承担生育义务,而不是走入家庭。

目前美国的非婚生育率大概在百分之四十左右,欧洲的非婚生育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即便在同一个国家,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生育率也符合性别越不平等、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的铁则。美国总体生育率在二点一左右,美籍华人只有一点六。

中国人不爱生孩子,以日本江户时代经验看,根源在传统文化和经济

江户时代的情况,蛮可以和当下对照来看。人口寿命都得到极大延长——进入老龄化社会;收入水平提高,但处在随时可能滑落的边缘,大部分青年人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撑起婚姻和生育责任,他们甚至不知道目前的工作能干多久;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瓜分殆尽,多生一个,就得考虑资源不足的问题,自觉抑制生育;女性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甚至高过男性,比男性更有竞争力,不愿意被束缚于婚姻和家庭。

所以如今东北亚三国集体陷入生育困境,中日韩三国人口结构都在持续恶化,其根源,大概恰恰是传统文化的束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