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風口不在?沒了風口,只能比拼內功!

今年6月份,SUV市場出現近年來罕見的同比負增長,不僅同比減少0.1%,銷量榜前五中也沒有一款SUV。如果一個月的銷量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連續三個月SUV市場增速低於轎車,或許是SUV進入下滑通道的跡象。當汽車行業最大的風口開始變小,問題就接踵而至。

SUV不受喜愛了?

從2012年到2016年,國內SUV市場一直保持著同比20%的高增長趨勢,直到2017年SUV市場突破千萬銷量,而此時同比增速已降至13%。今年上半年,SUV增速繼續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從數據來看,國內SUV市場上半年共銷售468.89輛,同比增長6.3%,雖然增速依舊在三大細分市場中最高,但較去年同期16.8%的銷量增速相比,增幅明顯減緩。

suv風口不在?沒了風口,只能比拼內功!

SUV熱度的退燒,換來的是轎車市場的持續復甦。2017年轎車市場同比下降3.4%,進入2018年後銷量開始逐漸回暖,並且從四月份開始,連續三個月增速趕超SUV。

suv風口不在?沒了風口,只能比拼內功!

其實SUV市場增速放緩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解讀,一是從銷量規模來看,2017年SUV市場銷售已經上到千萬級別,隨著基數的不斷增大,同比增速數據放緩是必然的趨勢。可以參照過去轎車的經驗,在2011年市場銷量規模達到1010萬輛後,轎車也開始進入低速增長時代。

二是SUV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開始減弱,據J.D.Power汽車魅力指數調查顯示,SUV從2011年領先非SUV車型38分,2017年僅領先1分,主要是因為目前市場上SUV產品的差異化和個性化還相對欠缺。因此可以看到越來越多車企開始佈局SUV細分市場,合資品牌開始把目光聚焦到小型SUV,自主品牌往上走意圖搶奪中大型7座SUV市場,而在火力最猛的緊湊級別,馬自達CX-4遊走在轎車和SUV之間的轎跑風格,率先引領SUV個性化的潮流。

目前來看,SUV火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首先,國內車企在SUV車型上的投放正處於快速增長期,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產品線還有完善的空間,產品投入力度的加大,對車型銷量有直接的影響。

從數據來看,SUV在全世界汽車市場佔有率都在提升,包括成熟市場。比如美國SUV市場佔有率早在2016年就超過轎車,市場份額為40%,轎車為39%,到了2017年佔比已上升至52%。即使偏愛小車的歐洲,SUV市場佔比從2007年8%增長到2016年26%,已成為歐洲最暢銷車型。SUV市場持續增長是全球性的共識,消費者對SUV的偏愛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盛宴下的隱憂

然而,在走過需求爆發式增長的紅利期,SUV市場的放緩必然會給那些以SUV為主甚至是單一產品的企業帶來壓力。

據瞭解,廣汽菲克今年上半年銷量為7.02萬輛,同比下降35.17%。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主力品牌Jeep全系車型均出現大幅度下滑,6月份Jeep指南者、自由俠銷量幾近腰斬,自由光跌幅最明顯,銷量為2363輛,同比下降61.4%,剛上市不久的大指揮官銷量也僅為2617輛。這個曾在快車道上飛馳的品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suv風口不在?沒了風口,只能比拼內功!

2015年Jeep國產化後連續推出自由光、新指南者以及自由俠三款車,隨後便開啟狂飆模式,自2015年12月以來連續25個月銷量同比增長,而廣汽菲克更是靠Jeep的良好表現,在2017年全年銷量超過22萬輛,同比增長23.6%。進入2018年Jeep銷量突然直線下墜,這主要是受到SUV增速放緩的大環境影響,當然也不排除自身質量原因。

SUV市場增速放緩,對自主品牌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過去兩年自主品牌憑藉SUV車型的發力取得巨大成功,在SUV市場佔有率和車型數量上迅速趕超合資品牌,報了轎車市場的一箭之仇。但進入2018年之後,“下滑”成了上半年的核心關鍵詞。

眾所周知,長城的產品結構是以SUV為主,今年上半年長城哈佛總銷量為32.5萬輛,同比下降17.55%,主銷SUV全面下滑,哈佛H6上半年銷量為21萬,相當於鼎盛時期銷量的一半,雖然還依舊佔據SUV市場排頭位置,但代價是“以價換量”。

suv風口不在?沒了風口,只能比拼內功!

2018年6月銷量

為了提升銷量,去年開始哈佛主銷車型H6、H7等已多次宣佈降價,但隨著SUV價格體系快速下移,利潤空間將進一步壓縮,而且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投入到新品開發的週期也會被壓縮得越來越短。不僅如此,被長城寄予厚望的高端品牌WEY表現也持續低迷,上半年銷量為7.76萬輛,僅完成年度目標25萬輛的31.04%。長城的“單腿走路”戰略如今似乎走進“死衚衕”。

此外,過度依賴SUV的車企還將面臨雙積分的政策壓力。SUV相比轎車有更高的油耗,因此每賣出一臺SUV,便要想辦法抵消高油耗所產生的負積分。不少車企已經加快在新能源領域的佈局,並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技術進行研發,但如何在鞏固SUV領域和研發新能源之間做到兼顧,這成為車企一道難以消解的難題。

沒了風口,只能比拼內功

SUV市場已經沒有快錢可賺了,車企要靠什麼去推動後續不斷增長的份額?

過去在轎車市場,自主品牌曾依靠低價優勢爭取到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但隨著合資品牌價格下探以後,自主品牌市場份額迅速萎縮至20%左右。從2017年銷量數據來看,SUV佔乘用車比重為42.1%,大部分自主品牌SUV份額均超過50%,長安、長城更是達到90%以上。相反,合資品牌SUV比重普遍低於30%,這意味著合資品牌的SUV潛力還遠未發揮。

事實上,未來一兩年各大合資品牌都在加緊佈局SUV市場,比如奕澤、柯米克、探歌等上市,預示著合資品牌開始完成從小到大的SUV產品佈局,基本覆蓋10-30萬主流消費區間,20萬+市場本來就由合資品牌主導,一旦在10-20萬市場形成競爭優勢,將會迎來新的一波增長,看看58同城二手車市場上的情況,可窺之一二。

suv風口不在?沒了風口,只能比拼內功!

suv風口不在?沒了風口,只能比拼內功!

SUV市場增速下滑更多是影響自主品牌。隨著10萬左右SUV市場競爭白熱化和合資品牌價格下探的擠壓,自主品牌一方面在繼續深耕SUV市場。雖然不少自主品牌SUV產品線較為豐富,但往往都是僅依靠幾款跑量車型支撐整體銷量,比如哈佛H6和傳祺GS4,單一車型就佔整體銷量50%以上,其他車型對品牌貢獻較少。車企通過完善SUV產品線,並根據不同市場和自身品牌特點進行差異化調整,在不同細分市場形成競爭力,避免品牌處於被動局面。

當部分自主品牌仍以低端產品去衝擊市場時,不少自主品牌已經嘗試從聚焦性價比過渡到“產品向上,品牌向上”,以實現中大型和高端SUV市場的擴張。可以看到,它們通過各類越級的科技配置和更高級的材質選擇等方面進行突破。

另一方面,雖然SUV市場仍有不少增長空間,但太偏重在一個細分市場,從行業發展規律、產品開發和企業經營風險來說,都是不利的。只有在轎車+SUV有適當的覆蓋面,才能實現規模發展。進入2018年以來,上汽榮威、廣汽傳祺、吉利和傳祺開始發力轎車市場,多款新車型紛沓而至。其中,吉利帝豪成為唯一一個自主品牌擠進轎車銷量榜前十,這讓吉利在SUV大盤出現疲態時,依舊保持強勁的增長趨勢。

誠然,SUV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仍然是消費者的最愛。但市場容量是有限的,產品的增多,中國SUV市場必然會迎來拐點,不少車企也將面臨銷量陣痛,但這未嘗不是好事。在市場增速爆棚時,大家都只顧著推出新產品、鋪市場,隨著日趨白日化的競爭,SUV市場進一步分化,車企是選擇是防守還是進攻,是時間認真考慮尋找一條差異化發展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