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某製造企業年虧損3億,即使停產白給員工發工資年消耗也不超過1.3億,爲何要維持虧損狀態生產?

L60


這問題,咱們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回答,大家應該更容易理解:

有一個地主,本來是搞農田租賃的,經營得還不錯,家有良田千畝,在老家也算千萬富翁了。某日,地主看人家開廠造手機更賺錢,於是想要改行搞製造業!

地主變廠長

地主把家產(1000萬)全部抵押給錢莊,拿到800萬貸款(年息50萬);然後修廠房買設備花了500萬;買原材料花了200萬;兜裡還剩100萬現金,剛好夠支付未來一年的員工工資。

第一年,

投產1年後才發現:原來自己不懂手機,產品不好賣,能平進平出算是不錯,一年下來還得搭上利息(50萬)、人工成本(100萬),這下現金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地主犯了愁。

第二年,

突然,錢莊打來電話:您的貸款已到期,請還本付息後辦理續貸!

地主尋思著要不要關掉工廠:

關廠吧,800萬投資只剩500萬廠房設備和倉庫裡滯銷的價值200萬的手機,如果吐血清倉,頂多能收回500萬;不對,500萬都拿不到手,還得拿出200萬用作員工的遣散費!這麼算算,關廠後,地主從資產1000萬(原本的抵押物)變成了資產300萬,所以關廠是萬萬不能的!

於是,地主找到一家資金拆借公司,以50萬的月息借來850萬,向錢莊還本付息,並在一月後辦理了續貸,又搭進去50萬的拆借利息。

地主的內心是崩潰的,沒現金了咋辦?趕緊把家裡住房也抵押了,拿到200萬現金,用以工廠繼續運轉,只盼來年市場行情能好一點,讓自個起死回生!

第三年、第四年,

在外人眼中,地主依然是那個資產千萬的土豪,開車豪車,摟著美女;只有地主本人知道,自己其實早已淪為富翁,但此時的他已經麻木了!

現實中,這樣的企業不在少數,到最後地主、錢莊、工人都是受害者!另一邊,衙門老爺沒事兒還給地主發一張獎狀:您為本縣解決就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您所熟知的企業,是否跟“地主”辦廠一樣?歡迎留言評論!

四筒爸爸:大學教師,教育心理與職業規劃磚家,一個愛思考、腦洞很大的人

四筒爸爸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門寧:

很多人都不理解,某些企業連年虧損,為什麼不關閉呢?這個問題只要稍稍深入思考,從更高的層面考慮,就能夠想明白。

1、企業的目的是盈利,但經濟的目標是發展

企業的盈虧用貨幣衡量,迴歸到經濟活動的本源,企業創造的財富是其生產的商品,而不是生產商品帶來的貨幣回報。如果一個企業的生產的商品對社會有價值,即使這個企業虧損,可以通過轉移受益行業的盈利來補償他,有利於總體經濟發展。

舉一個例子,資本是市場的虧損大戶京東方,是一家生產液晶面板的公司,上市以後連年虧損,一度被認為是騙子公司。京東方虧損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國外面板公司的圍剿,二是為了突破圍剿持續的高研發投入。

這個企業20年虧損了過千億,是不是就沒有價值呢?當然不是,過去一臺49寸液晶電視要過萬元, 現在55寸液晶電視2000塊錢就能買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京東方打破了國外企業對液晶面板的壟斷,讓面板價格大跌。

一臺電視省為中國老百姓省幾千元,全國每年5000萬臺銷量,就能為全國消費者節省幾千億,你說這樣的企業存在有意義嗎?

2、經濟有周期,企業經營也有周期性

經濟是會波動的,全球經驗看,每十年所有就會有一次大的經濟動盪。週期性行業的企業在經濟繁榮時賺大錢,在經濟蕭條時虧大錢,一輪週期下來才能真正計算這個企業是盈利還是虧損的。

就以鋼廠為例,2015年螺紋價格跌倒了1000多元一噸,幾乎所有的鋼廠都爆虧幾十甚至上百億。但2016年下半年經濟開始復甦後,鋼鐵價格回升,鋼廠從虧損王變身賺錢王,隨便一個鋼廠都賺幾十億。如果在虧損最嚴重的時候就把工廠關了,雖然避免了繼續虧損,也失去了恢復正常的機會。

3、和經濟制度也有關係

某些企業是國企,並不是說關就關的。這點我研究不夠,就不展開說了。

總之,判斷一個虧損的企業要不要破產關停,應該多方面考慮。如果一個企業對社會有益,或者預期未來可以改善虧損狀況,則在虧損時繼續經營也是沒有什麼問題。

同理,如果一個公司對社會整體發展有害,即使賺錢也應該堅決淘汰(比如過去的一些高汙染行業)。


首席投資官


得罪了誰,我就不知道了。我只不過是那個敢於說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小孩子。

企業假如生產虧損3億,停產發工資只需要1.3億,換成任何人到了那個地步,還是會東拼西湊的支撐下去,理由如下:

第一:損益表與現金流往往並不同步。

比方,假如一個企業投資100億,按照現在的通行做法,固定資產折舊一年大概百分之十,那麼一年下來光在財務報表上顯示的開支項,固定資產折舊就是10億,去掉虧損3億,還可以回收7億。


假如停產的話,那就是沒有任何收入,還必須從口袋裡面掏1.3億元出來發工資。

換一個正常的人來做企業老闆,他會選擇繼續生產還是停業呢?

第二,虧損賬面往往並不準確。

比方:假如某企業在其他地方有總公司,產品設計與銷售都歸於總公司,生產歸於分公司。那麼,有著某些手段與情懷的企業主是一定會讓企業虧損的。


方法也簡單,第一個是專利授權,可以向企業收取高昂的授權費用。第二個是完全剝奪企業的銷售利潤。只要做到這兩點,就可以完成利潤無聲無息轉移,而把虧損與破壞的環境留在當地。

第三個,虧損就是自家幹出來的。

比方,某些關鍵的零部件,通過知識產權保護或許“工程確認”的辦法,花大價錢向指定的供應商購買。於是該“供應商”獲取了大量的利潤,而企業變成了常年虧損。而虧損是“有限責任”的,到時候企業實在玩不下去了,破產丟了就行。


第四個,身家性命都在企業裡面,哪裡敢停?

停產就意味著企業或許沒有了未來,於是打擊了全體人員的信心。如何面對蜂擁而至的離職賠償,是虧損企業不可承受的。一年下來,把人留在企業幹活,失去的只不過是1.3倍的工資開支,但是假如是解散員工,這個賠償就海了去了,30個億也搞不定。

所以某些企業就硬挺著就是不倒閉。

第五,企業或許正常尋找新的突破,花一點錢在“養人”,避免大批量的技術骨幹流失。

當然,這種企業絕對是能夠幹一番大事業的,其老闆也是極有魄力與遠見的人。

老龔說勢,不違心說假話。


老龔說勢


這個問題涉及到財經專業方面的知識。下面我就從不太專業的角度說說自己的看法,首先,對待企業的虧損要一分為二地看,有的企業尤其是一些大型製造企業,從企業自身的角度來看是虧損的,但從他對社會的貢獻來看是沒有虧損的。

因為企業的成本里面,包含職工的五險一金等諸多費用的計提,還包括上繳國家的各種稅費,另外企業的各種設備資產等固定資產的折舊費,如果把這幾項非常大的費用除開,企業可能就不會虧損了。大型企業的折舊費用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但它是企業更新改造和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保障。

而以上三項大的費用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如果停止計提或上繳,虧損的企業可能就會盈利。所以虧損企業有時候從社會效益來講是盈利的,它對企業員工就業的貢獻,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其政治效益也是不可低估的。

即便拋開以上特殊情況來看,有的企業虧損只是因為產品暫時賣不出去造成大量的積壓,一旦市場形勢好轉,這種虧損就可能變成盈利。再或者有些企業正在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前期投入非常之大,造成了企業的虧損,一旦新產品適銷對路大量投產,這種虧損很快也能變成盈利。

還有一種特例需專門說一下。比如中國的鐵路總公司,它不單純是一個簡單的生產企業,過去人們把鐵路叫做半軍事化單位,說的就是鐵路企業還具有國防性質。有些鐵路運輸運輸線造成的大量投資,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講是大量虧損的,但從國家的國防軍事性質來說又是必須的。所以這種戰略性的企業虧損有時候是需要社會和國家來消化的。


山人的生活感悟


有些時候,虧損不一定是壞事,你看京東前幾年都是虧損啊,但是不是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厲害?做企業的就是有投資回報週期的,再比如說,你花一億蓋了個酒店,但第一年你只做了五千萬的營業額,那麼除去零零碎碎的各種花費,你報表上是虧損五千多萬,但你第二年做了兩億,你就盈利一億多了~第三年盈利就更多了,往後類推,都是盈利了,明白嗎?可能過了十年以後,你又投資五億重新裝修擴建,當年你做了三億,那你報表上就又是虧損兩個多億,擴建第二年,你能做到十億,那你就有盈利了!資產越來越多,盈利能力越來越大,那你就可以上市賣股票了,賣了股票得來的錢,又建了個分店,頭一年因為投資原因,是虧損的,所以不分紅,但因為擴建了,所以股票蹭蹭往上漲,第二年,因為開了分店,營業水平翻倍,股價上漲太厲害,所以你召開董事會決定要再次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繼續開分店,用募集來的資金繼續開分店,營業額蹭蹭上漲,利潤越來越大,董事會決定分紅,每股分紅兩毛,股民聽見了高興的不得了,所以股價繼續上漲,你們自己手裡持股也繼續增值,供應商也開始信任你們,先幹活在結賬,積極性特別高,突然有一天,你說為了公司發展,你要賣掉手中股票套現,再把錢借給公司,謀求更好的發展,所有大小股東被你鼓動的士氣高漲,你你高價賣股票套現了,然後去了美國不回來了,然後沒有然後了,你姓賈,名要聽~~


雲淡aa


小編沒創立過企業,但小便猜想每一個負責人的創始人,對自己的企業,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悉心照顧,企業嚴重虧損就如同孩子生病一樣,如果只給孩子吃飯,花的錢比較少,如果給孩子吃飯還吃藥,花費就比較多了。

停產只給員工發工資,企業的機能和生產能力會下降,還會讓一些沒責任心的工人變得懶惰,讓有責任心的員工不忍心白拿工資而離開企業。

因此為了能正常工作,迎接行業因的春天,老闆選擇虧錢也不停產。

哪個企業倒閉的時候創始人的心不是碎的?就像失去了自己一手養大的孩子。

企業虧損還不停產的老闆相信“總有一天,孩子會恢復健康,總有一天,企業會重振輝煌。”


我的理財日記


我來回答一下,

若是一個普通的企業,無借貸,甚至有資產在那裡,虧損3億。這都不是事,做生意就是靠博,今年虧明年掙,或者熬過現在的寒冬期。所以只要能維持,肯定不會關門的,而且只要這個企業在運轉,對社會效益是巨大的。解決用人問題,交稅。讓整個社會的經濟動起來了。

現在很多情況是企業有銀行的鉅額借貸,像王健林好像他的萬達7成資產都是靠借銀行的。每年的利息嚇死人。舉個例子,公司價值100億其中很多項目靠貸款,借了80億。一年營業額17億,每年還利息8億,亂七八糟的開銷12億。最後年終虧損3億。一關門,開銷加利息一年一共20億你得出。那就不是一點點工資1.3億的問題了,所以大公司最多能做的只有減產,而不是停產。我不是學財務的,個人實力表述不太清楚,還請見諒。總得來說就是你保持生產一年只虧一點3億而已,完全不生產你會虧特別特別多,甚至面臨破產。當然大家看到很多小工廠會停工,那是因為整個工廠是老闆私有財產,沒有鉅額借貸,停工的開銷看的見,比如就場地租賃費,工人工資而已。他以前的原料也是先付錢才拉回工廠的,現在他可以不採購原料了,工廠也不用電了。開銷很有限,所以可以實行。


南方人怕冷


企業之所以在鉅額虧損之下依然堅持維持生產,其原因大體如下:

可能性之一,企業運營成本中,固定成本(諸如折舊、房租、管理團隊薪資這類)佔比比較高,虧損只是因為業務量較低,一旦流水能做大,企業一定可以盈利,所以即便是在虧損狀態,依然堅持經營,因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業務量將可以獲得預期增長。

可能性之二,企業雖然處於虧損狀態,但是這種虧損是由於短期內集中投資的項目較多,投資額較多,在項目研發、市場推廣等方面處於燒錢階段,一旦打開市場即可迅速盈利。

可能性之三,企業是成立不足2-3年的新企業,虧損是計劃之中的事情,無論是產品、還是市場均處於培育階段,所以必須承受新創之處的虧損。

可能性之四,企業雖然眼前年度虧損3億,但是過去曾經輝煌過,曾經盈利過,現在的虧損是由於轉型升級方面未能跟上,企業經營層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想方設法逐步提高競爭力,希望可以盤活,可以重回盈利軌道,所以依然在堅持經營。

可能性之五,企業雖然年虧3億,但是出於各方面的原因,必須硬挺一段時間。這裡的各種原因包括,尚未找到接手的下家;目前無法順利註銷關停等方面原因。


歷史作家煮史問道



一,肯定沒到停止營業點,如果到停止營業點的話,那肯定是要關門的。如果沒關門停止營業的話,那麼虧損是相當大的。如果不需要關門,還要繼續營業,這樣才能虧損的最少。這是經濟學裡面比較基礎的東西。



二,事實上一個企業停止不停止營業,關門還是不關門,他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不能光考慮經濟因素,而且要考慮多種因素綜合性的影響。


一般一個企業如果關門的話,那給外人的感覺就是破產了,企業要死了,這會造成一系列非常嚴重的後果,後面有可能想翻身的可能性會變的更加微乎其微,甚至徹底沒戲。

如果一個企業只是虧損,但仍然能夠繼續營業的話,給人的感覺就會好很多,畢竟廠房架子在那,在那擺著後面還有扭虧為盈的可能性存在。

另外有些企業是沒法停止營業的,比方說鋼鐵廠,如果停的話,設備裡面的鐵水不就成鐵疙瘩了嗎?要想重新開爐,代價會非常大。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因素,歡迎你來補充。


戈巴迪


這個問題需要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去分析:

首先,企業需要資金流,虧損只是收入小於支出,但還是有收入的,這樣才可以為企業帶來資金,才能維持企業不至於倒閉關張。

其次,既然是製造企業,產品是需要有銷路的,停工停產後原來的銷路就斷了,以後等到市場行情好了,你再重新開發市場麼?

再次,企業生產所用的機器設備長期閒置會降低使用壽命,甚至會造成機器直接報廢,導致以後開不了工。

最後,給員工發了工資卻不用上班,員工肯定會去另找工作,幹一份工拿兩份工資多好啊,等到你復工時候員工就不一定會回來了。

以上淺談,僅為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