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是一個怎麼樣朝代?

香菸愛上火柴57635523


東漢的歷史存在感低是因為近五十年來文化斷層的緣故,東漢是儒家立國的朝代,當代儒家消亡,東漢的歷史自然不為人所知了!實際上在古代的時候,東漢的知名度是遠遠大於其他朝代的,我們現在去看那些古代民居的時候,你可以注意觀察下那些屋簷,窗戶,桌椅,床臺上的雕刻繪畫的古代人物故事,東漢的人物絕對佔了大多數。東漢的許多歷史,都是後世各代的標杆。我隨便舉幾個例子:

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儒生出身,毛澤東稱讚他:“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當代網民稱他叫“位面之子”,他的一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影響了後世無數梟雄,最有名的就是朱溫了。他的雲臺二十八將,也為後世效仿,李世民就學著弄了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另外劉秀與嚴子陵的故事在古代也是家喻戶曉,現代人可能連嚴子陵是幹嘛的都不知道。

定遠侯班超,在古代是書生從軍報國的偶像,投筆從戎,報效國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講得也是他!

中國古代軍人的最高意志是為國捐軀,“馬革裹屍”,這是東漢馬援故事,馬援曾在交趾立下銅柱,“銅柱折,交趾滅”!越南人到現在還知道,中國人又有幾個知道的?

“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岳飛的這首詞家喻戶曉,但其典故現在卻沒幾個人知道,這是東漢耿恭火烤匈奴使者的事,耿恭十三壯士歸玉門,堪稱現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

烈女趙娥為父報仇刃仇人的故事,在古代也是家喻戶曉,民國施劍翹殺孫傳芳為父報仇,就被稱為當代趙娥。

另外東漢的名士故事就不一一舉例。

東漢是“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朝代,儒黑們出於愚民的目的(沒錯,攻擊儒家愚民的儒黑恰恰是在愚民,不過現在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愚民沒那麼容易了!),能醜化的醜化,能歪曲的歪曲,實在不行的就淡化!東漢就是這樣被淡化了!


東風一起千帆動


眾所周知,孔子的儒教是延續了周公旦的周禮,孔子一生周遊列國,最大的希望就是“克己復禮”,“復禮”就是要恢復周禮,可惜那時已經是春秋晚期,沒有人會聽他的佈道,只能鬱鬱寡歡。西漢時,在丞相衛綰、田鼢、竇嬰推薦下,董仲舒面見了漢武帝劉徹,董仲舒吸納了諸子百家思想,販賣了自己的“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其中內容有:天人三策,天人三策的核心內容就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儒教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為了使儒教更深入庶民之中去,就將漢字、漢文化、漢姓和儒學推廣到普通老百姓那兒去,使我們農耕漢民族成為當時最有文化的民族,周圍都是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

王莽時,劉向、劉歆對“六經”進行了整理,王莽將儒教國教化,用“周禮”進行規範。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將“易、書、詩、禮、春秋”作為五經固定下來,成為儒教一尊體制,“五經”就是東光漢武帝時開始誕生。由於儒教是從周禮的“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巫”在東漢時變成了孝道。東漢儒教鼎盛時,為了更進一步彰顯儒教神聖化,將許多神話開始表達出來了。譬如:夸父追月、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等,為了將周文王姬昌的“周易”更進一步,就說伏羲是“易經”的始祖,伏羲還活到五百歲,堯舜禹禪讓,等等。整個東漢,儒教的神化給中國的歷史加上了許多神秘兮兮的不可預測的歷史。

到了宋代,程顥、程頤、朱熹將儒學的“孟子、大學、中庸、論語”稱為四書,後人稱他們為“程朱理學”。二千多年,不管是漢人,還是胡化的漢人,或者胡人的掌權的朝代,都喜歡用漢字、漢文化、漢姓、三公九卿的漢官制和儒學,因為儒學裡有“君權神授”,那一個皇帝不想別人說我的權力是上天給的。這些既要感謝東漢留下的神秘兮兮儒家文化,又要讚歎孔子引申了周禮,將儒學發揚光大了二千年。所以,孔老二會被稱為“萬世師表”!


張律明


……東漢,有很多經典的事情發生在這一時期,不能說它強,但也不能講它弱,但是皇帝卻是各朝中最不易被人想起的。

整體看,東漢首先可見矛盾。從“雖置三公,事歸臺閣”就很糾結。並且像州郡之間的問題也是,放權給地方州牧刺史太多。總體上皇權有了集中和增強意識,但地方不行。

再則主幼臣強帶來的戚宦之爭,與黨錮之禍的問題,可證皇權伸張之餘,也可見歷史上首次的如斯持久亂戰。難得的是各方面一直相對涇渭分明,可謂小人女子、君子小人之爭。以外戚為例,先後兩任竇太后、鄧太后、閻皇后、梁太后、何太后……

然而相對於西漢,對軍事上的思考更巧妙。就是強硬的性子沒變,大致還是老劉家的風格。對內,劉秀上臺時,地方可見仍有大量的割據勢力,但卻急需休養生息,因此藉由外戚、刺史這些存在,有機會將這些地方逐漸歸攏。可惜此後主幼臣強、爭權傾軋的事情屢屢發生,可見如四知君子楊震屈死、曹操任濟南相等事,都反映了當時中央與地方出現的各種問題。

對外,將將歷史兩百年,內部問題頻發的同時,還大破北匈奴,又與西羌對掐百年,相較於兩晉、兩宋是很爭氣的。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從早期的馬援,到涼州三明,再至馬騰韓遂董卓,完整的表現了當時地方發生了怎樣的蛻變。

最嚴重的問題便是人才凋零。或可提到如班超、鄭玄、張衡等文化科技經濟上的人物,但更可見門閥豪族的興起,如《後漢書》所言:“令漢帝釋關隴之憂,專精東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又如度田實施過程中,地方大姓的興兵作亂……因此人才在東漢時期,隨著時間發展,愈發侷限於階級內部。因此才出現了讖緯之學這等皇權思想風行的過程中,地方豪強割據稱雄的可見事實。

可以說,在東漢經貿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中央因逐漸失去對地方的掌控,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實際好處。不妨這裡做個總結:

  1. 政治上:地方豪強、士紳望族漸成世家大族,在至隋唐為止都佔據主導。
  2. 軍事上,從破匈奴到羌漢之戰可見中央地方政策差異(殺伐、招撫和擁羌自重)
  3. 經濟上:鐵質農具的普及、翻車等水利灌溉工具出現,富庶強盛的是地方。
  4. 文化上:儒學可見衰敗,除佛教外,也有道教的興起。
  5. 科技上:張衡地動渾天儀;蔡倫造紙;瓷器始現;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東漢,是很令人糾結的朝代。明明可以……但卻偏偏……這樣的話,在很多地方都能用上。


毅而三思吳六奇



光武帝劉秀

劉邦建立的定都於長安的西漢政權在王莽篡漢後就基本上算是滅亡了。

王莽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政策原本是非常前衛和先進的,也有利於國家和平民,但是由於那些政策傷害了貴族、豪強、地主利益而遭到抵制,最後天下大亂。


劉秀兄弟倆為恢復漢室乘機起兵於棗陽,最後取得勝利,定都於洛陽,稱之為東都。雖然同為漢朝,由於一個定都於西一個定都於東,所以史稱西漢和東漢。

東漢這個國家立國195年,他的皇帝歷史上有名氣的也就漢光武帝劉秀,再然後就是獻帝劉協。

實際上東漢是一個很有建樹的王朝,經歷過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永元之隆。劉秀以“柔道治國”為主理念,退功臣、進文吏,使得大多數開國將帥皆以列侯歸鄉享受優厚待遇,而不參與政治。當時功臣能夠參議大政的僅鄧禹、李通、賈復三人。這幾個人亦深知劉秀心跡,“並剽(消除)甲兵,敦儒學”。漢光武帝在位時發展經濟、整頓吏治、開墾田畝、增長人口。


東漢疆域圖

漢光武帝死後,明帝即位。命竇固、耿秉征伐北匈奴。

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盧地。其後,竇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恢復了西域與漢朝的聯繫。


蔡倫改進造紙術

自王莽公元9年(始建國元年)至此,西域與中原斷絕關係65年後又恢復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復置西域都護。東漢期間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並且開創鄭學;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


東漢冶鐵技術

所以,雖然東漢在歷史上存在感不強,但是文治武功、人口經濟、科技取得了較大發展,還是一個有著巨大歷史貢獻的王朝。


謝金澎


東漢歷史是存在感很低的。一個195年的王朝,一般人只知道剛開始的光武帝劉秀以及末尾跟三國曆史交集的部分。大部分都不大瞭解了。

如果問東漢是不是一個強大帝國,我覺得可以這樣形容:一個沒有被證明的強大帝國。

因為東漢不像西漢武帝那樣,出擊西域,出擊匈奴。到東漢的時候,匈奴已經很弱了。這麼一個大帝國,有種力量不能全部輸出的遺憾。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東漢不強大,怎麼可能有如此廣大的地域呢?

除了軍事以外,東漢在科技和文化上也有豐碩的成果。

在科技上,張衡的地動儀,渾天儀,蔡倫改進造紙術。這都是可以彪炳史冊的。還有目前的文物能夠證明,馬鐙最早是在東漢時期產生的。馬鐙的產生,真正改變了戰爭的形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騎兵。

在文化上,除了儒家文化繼續發揚光大以外。在東漢明帝時期,佛家傳入中國。儒釋道三家文化正式形成。


東東歷史


很多人對東漢可能沒有西漢瞭解的多。更多瞭解是東漢末的那段歷史。

其實東漢,和其它朝代沒什麼區別,建國,富強,衰落。


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

文化: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並開創鄭學。

科技: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

軍事:使北匈奴西遷。

宗教方面:佛教在此期間傳入中國,道教也於東漢時期形成 。

東漢共十四位皇帝,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

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 漢和帝繼位後掃滅外戚,親政後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中後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朝政日益腐敗,而因豪強勢力已成,造成地主莊園勢力的土地兼併。


桓靈在位時期,荒淫無道、橫徵暴斂、買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終於在184年爆發黃巾之亂。

公元190年,董卓之亂又起,自此漢廷大權旁落,而地方豪強擁兵自重,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東漢政府名存實亡。


王朝興替


高開低走的王朝,自始至終沒有達到西漢的鼎盛!只是在科技醫學方面有點收穫:張衡的地動儀、畢昇的印刷術、華佗的五禽戲、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其他方面很一般。

漢光武帝劉秀以及雲臺二十八將開創了一個輝煌,也留下了很多的傳說,尤其是在北方河北等地流傳很廣。雖然有“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但是卻是個存在感很弱的朝代,除了開始的漢光武帝和後來亡國後的魏蜀吳三國,其他就沒有什麼可以炫耀和傳頌的了。更加上後漢皇帝卻是一代不如一代,短命皇帝頻出,宦官專權!最終導致從東漢末年三國到兩晉、南北朝十六國,直到隋朝統一的亂世五百年,漢民族幾乎滅亡。


小白菜Cyy


這是一個很好的中國歷史文化命題。

東漢是一個偉大的中國朝代,東漢的偉大就在於鞏固和加強了一個字:“漢”。讓“漢”文化深入中華民族的血脈與骨髓,讓中華民族有了自己的個性特色,那就是大漢民族,大漢文化。 一個朝代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它的武攻,更在於其“文”治。東漢看是平常,也正是這種平常與波瀾不驚,才真正實現了社會的穩定發展與進步,東漢在文化興邦富國強兵方面,堪稱中國歷史朝代之楷模,東漢在確立中國漢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偉大的歷史貢獻,教育、科技、中醫、農耕等,都在東漢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東漢對中國體制的貢獻,也是不可或缺的。漢襲秦制,漢朝是秦朝之後的一個真正的帝國制度國家,秦朝是一個極其短命的朝代,並沒有真正確立和實現一個帝國應有的歷史程序,漢朝為秦朝創立的國家體制,付諸於實施,更重要的是發展與創新,落地生根,秦朝僅僅是一個萌芽,而西漢在“武攻”修為上有其歷史使命,而在“文治”上,還稍欠火候,如果沒有東漢的完善,中華民族的漢文化地位,就很難確立。 東漢,在中國文化的建樹上堪稱脊樑,中流砥柱,毋庸置疑。所以說:東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朝代,完成了中國漢文化的歷史奠基禮。東漢王朝,以正常實現了超常,以平凡造就了偉大,以至柔做到了至鋼,在今天看來,對於未來,都顯得格外彌足珍貴。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說起西漢和三國,大家可能耳熟能詳。可能被他們的光芒所掩蓋,對於夾在西漢和三國中間的東漢王朝,可能很多人還不瞭解,更多的只是從三國那裡瞭解到東漢末年的亂。

其實,東漢名義上雖然是西漢的延續,但在歷史舞臺上卻是獨立的歷史王朝。在中華歷史長河中有著璀璨奪目的地位和歷史遺產。

我們知道西漢有衛青和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封狼居胥。但卻不知東漢初年竇固,竇憲大破北匈奴的勒石燕然之功。

我們知道西漢司馬遷那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卻不知東漢班固的《漢書》,《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

我們知道西漢有張騫的絲綢之路,卻不知東漢班超的絲綢之路更長,更勝於張騫。

在科技方面,東漢的蔡倫更是改進了造紙術,促進了了中國和世界的文明傳播。在數學方面,東漢有《九章算術》;在醫學方面,更是有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和華佗的“五禽戲”;在天文地理方面,有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文壇上別具特色的才女班婕妤;在工農生產方面,有翻車和杜詩的“水排”等等。

筆者覺得東漢低調而不為人們熟悉的原因,在於缺少歷史宣傳。不像三國有《三國演義》而廣為人知。


同濟天下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王朝 。劉秀作為開國皇帝採取“柔道治國”的政策,他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使東漢成為“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東漢無論在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有顯著成就,文化上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並且開創鄭學;科技上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迫使北匈奴西遷,同時佛教在此期間傳入中國,道教也於東漢時期形成 。

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擴張並形成門閥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內遷 ,北匈奴西遷後鮮卑人佔據漠北 ,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東漢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輝煌朝代。同時,又是一個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寂寞王朝。因為東漢是一個相對平穩的時代,期間沒有發生過多少戰爭,發展也算是波瀾不驚。所以,就我個人認為,東漢還算中規中矩的王朝,在歷史的長河中也佔有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