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观点|新能源汽车“车电分离”模式创新,不能忽略风险的存在

HUI观点|新能源汽车“车电分离”模式创新,不能忽略风险的存在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车电分离不是一个新概念。新能源汽车最为关键技术目前仍然是电池能量密度问题,尤其是纯电动汽车,与常规燃油汽车相比,充电时间长、行程公里短等短板指标实际上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车电分离的设想,是把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分成两个成本要素来进行考量,一个要素是新能源汽车框架结构及除去动力电池以外的辅助设置,另一个要素就是动力电池

对于新能源汽车框架结构及除去动力电池以外的辅助设置,在设计和生产及使用上可以快速继承传统燃油汽车的关键技术,这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后市场快速形成是有利的。

对于其中的动力电池要素,以换代充,以租赁代购买,解决的是降低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和使用成本,时间成本容易理解,目前电动汽车的代表特斯拉充电时间上也没办法和传统燃油汽车媲美。那使用成本又该怎样理解呢?对于普通的家庭消费者而言,新能源动力电池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为了便于理解,可以类比于普通的两轮电动车,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基本是两到三年就会衰减到一定值。当然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不能如此简单的类比,电池的类型和充放电方式都存在差异,但是整体上的动力电池这一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存在着诸多浪费,这就加大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以换代充,以租赁代购买的这种车电分离方式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把新能源汽车,尤其电动汽车,分为两个关键成本要素来对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言,是更具有的方案设想。但是,这个车电分离的模式和充电桩的业务模式存在着差异。充电桩的发展模式延续的是过去传统燃油汽车的动力续航思路,就是把充电桩作为基础设施来建设,对新能源汽车形成网络化的动力给予,而充电桩之所有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空间,一是传统燃油汽车的市场空间还存在,二是充电时间和续航里程上达不到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三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建立过缓加重了投资者的摇摆情绪,动力电池类型及型号也不像油品那么简单。这些都对充电桩业务能快速布局起到了掣肘。

以车电分离模式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避开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的常规思维,用模式创新的捷径促使新能源汽车快速形成市场。但车电分离模式也存在着风险,一,可能将新能源汽车带入重资产行业的以量求生存的泥潭,比如所谓的共享经济下的共享单车,二,行业标准的缺乏可能引起资本在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混乱局面,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三,这种车电分离模式创新缺乏的仍然是关键技术突破,可能会削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如特斯拉已经来了,就技术实力而言,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尚不能与其构成强有力的竞争。

车电分离模式对于徘徊不前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情况下,无疑是一种兴奋剂,但如何将重量资本引入到动力电池生产及管理类的企业,在当前金融环境收紧的情况下,值得思考,而如何以适当的标准对接更多的动力电池生产及管理类企业,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倡导车电分离模式的过程中,如何融合充电桩业务,又如何吸引资本进入到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上,讨论这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兼顾市场和技术,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而言,至关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