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過度診療再引爭議,是否手術要謹慎

我們生活在說法太多的時代,有時,還沒來得及從震驚中醒過神,打臉的內容就又來了。簡單地盲從或質疑,都不能帶來益處,只有思路對了,才能看清想明。另眼看健康,帶您從氾濫的信息中,去發現真正適於自己的健康之路。今天我們聊聊腫瘤的過度診療問題。

提到癌症,人們的第一印象是早期診斷、發現就切,我們聽到的都是因診療不及時,到了晚期,發生癌症轉移,最終患者受盡各種治療痛苦,但也沒能挽救生命的事例。手術做得晚了都會耗盡家產還救不回命,怎麼還會出現過度診療問題呢?讓我們以甲狀腺癌的爭議為例,來換個視角重新考量一下腫瘤診療吧。

甲狀腺癌過度診療再引爭議,是否手術要謹慎

甲狀腺癌過度診療,其實並不是太新鮮的話題。但是,2018年7月25日,著名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文章,又再一次將話題炒熱,而參與討論的不僅有醫學專家,也有患者及其家屬。因為,僅是文章的標題,就足以擊中大家的痛點。該文英文標題為Saving Thyroids — Overtreatment of Small Papillary Cancers,可直譯為,拯救甲狀腺:小乳頭狀癌的過度治療。

既然已經發生了癌症,要拯救甲狀腺應該抓緊治療嘛,得了癌,都是著急尋找治療辦法,為何沒治就要談過度呢?專業文章的作者使用文學化的拯救一詞,其背景是預計今年約有5萬名美國人會被診斷為甲狀腺癌,其中絕大多數為女性 ,這是25年前每年確診人數的3倍,但1979年到2009年甲狀腺癌的死亡率仍然是0.5/10萬。

甲狀腺癌過度診療再引爭議,是否手術要謹慎

學術界認為,甲狀腺癌病例的增多,是影像技術的發展帶來的結果,存在著微小乳頭狀甲狀腺癌的過度診斷,這使得甲狀腺癌成了一種流行病。同時認為,過度診斷的病例中韓國的比例高達90%。讓我們把時光迴轉,去看看韓國發生什麼事吧。

從1997年開始,韓國開始開展每次僅花費幾十美元費用的甲狀腺癌超聲波篩查,管理部門和大眾媒體加入了倡議行列,這種不貴、不痛的篩查掀起了拚檢查風潮。做檢查的人多了,甲狀腺癌發病率也就從1995年5/10萬急劇地升到了2011年的70/10萬。被查出問題的人中有70%做了甲狀腺摘除術,並在術後終身服藥。但是,甲狀腺癌的死亡率仍然保持在1/10萬。有醫生開始在2014年呼籲終止篩查,但引來外科大夫們的激烈反對。

甲狀腺癌過度診療再引爭議,是否手術要謹慎

同樣是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7年曾發佈過隊列研究的論文,指出對於低危患者,動態監測才是更好的選擇。有學者認為,有大約80%直徑小於2公分的局部乳頭狀甲狀腺癌患者做了甲狀腺全切術,但這些微小的腫瘤,本來不會有臨床症狀也不會導致死亡。而甲狀腺全切術,有可能帶來雙側喉返神經受損,以及甲狀旁腺受損導致的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患者需要面對終身的發聲影響,並需要持續接受甲狀腺激素替代療法。

甲狀腺癌過度診療再引爭議,是否手術要謹慎

從手術效果看,切除一半的甲狀腺會減少併發症風險,腺葉切除不會增加甲狀腺癌死亡率,因此,甲狀腺葉切除才是更好的選擇。但是,即使有動態監測,在篩查出甲狀腺癌後,幾乎是沒有患者能保持淡定的,切並切乾淨,成了多數患者的選擇。本可以避免的併發症也就隨之而來。

甲狀腺癌過度診療再引爭議,是否手術要謹慎

美國的甲狀腺學會,2009年時的指南建議甲狀腺全切術適用於任何直徑大於1公分的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2015年時的新指南則建議,直徑小於4公分的分化良好的低風險小乳頭狀甲狀腺癌,進行主動監測和甲狀腺葉切除。學會的主席此次參加討論時指出,過度診斷導致過度醫療,需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有時治療比疾病更糟糕。2018年5月相關研究結果提示,在新指南實施後,以色列甲狀腺全切除率從61%下降到了31.4%。

甲狀腺癌過度診療再引爭議,是否手術要謹慎

雖然隨著對腫瘤認識的加深,不斷有學者提出甲狀腺癌治療的減法趨勢可以擴大到更多腫瘤 ,比如早期微小的乳腺癌、前列腺癌、腎癌、肺癌等,但是"是癌症,但不需要手術"的認識是與人們的既有觀念相沖突的,患者和大夫們普通的焦慮還是治療不足,聽到癌症,就想馬上把能想到的普天下的方法悉數用上。雖然有患者在參與討論時說,如果再來一次,自己會首選監測而不是手術。但也有國內的大夫指出,我們有醫療水平與設備條件限制,也難以有負責任的隨訪跟蹤服務,而且面臨複雜的醫患關係,因此,全切除就是對自己和患者的負責。如果您是大夫或患者會怎麼想,會怎麼選擇呢?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